【轻质减负】《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轻质减负】《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单(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6: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单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崔文娟
基础性知识
请写出下列画横线字词的读音,并根据词义写出词语。(基础性学习目标1)
颊( ) 黝黑( ) 粗糙( ) 平庸( )
滞留( ) 愚钝( ) 蒙昧( ) 酒肆( )
缰绳( ) 轩昂( ) 胆怯( ) 藏污纳垢( )
正襟危坐( ) 诚惶诚恐( ) 黯然失色( )
胡髭( ) 髯( ) 绺( ) 鬈( )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请阅读1-5段,找出形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关键词,完成下面表格。(基础性学习目标2)
部位 关键词 整体印象
胡须
眉毛
头发
脸孔
额头
鼻子
耳朵
嘴巴
皮肤
身材
拓展性知识
(一)作者运用哪些写作手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写得如此传神?(提示: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拓展性学习目标1)
我找到的是文中 (原文)。我从 角度来分析,作者运用 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 特点。
(二)找出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相关语句,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拓展性学习目标1)
我找到的是文中 (原文),这是一双 的眼睛。
挑战性知识
(一)1.这双犀利、最富感情的眼睛里到底蕴藏着怎样令人赞叹的精神?(挑战性目标1)
(二)如何理解文章最后说“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挑战性目标1)
(三)(挑战性目标2)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一个完成作业:
1.请用文字为你熟悉的人“画”一幅肖像,对他外貌中最突出的一点做重点刻画,可运用我们本课学习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字数在300-400之间。
2.仿写:模仿课文中某一段落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字数在300-400之间。
补充材料(一)
传记
概念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体裁。
特征 真实性、文学性
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 自传 记叙作者自己的生平事迹
他传 记叙他人的生平事迹
从创造方法看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语言比较平实
文学性传记 多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并不排斥融入想象性的文学描写。
补充材料(二)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的技巧,其基本呈现形式是,作者想要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发力,这样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
补充材料(三)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袭的伯爵,但他的一生从未因他的贵族身份而骄傲。他同情农民,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他们,自己则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要放弃贵族式的生活,解散农庄,把土地分给农民,并且将自己所有的著作权公开,稿费无条件转让,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为的就是帮助穷人。为此,他的家庭破裂了。
他一生为农奴制度改革而努力。封建农奴制下的农民世世代代都是属于地主的私有财产。他的作品在不断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因此,他的作品被禁,宅邸遭到秘密警察搜索,遭到多方警告和打压。他也差点被流放,幸亏是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行为。
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墓上没有竖立墓碑、十字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列夫·托尔斯泰》自主学习单答案
一、基础性知识
(一)
颊(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 平庸(yōng)
滞留(zhì) 愚钝(dùn) 蒙昧(mèi) 酒肆(sì)
缰绳(jiāng) 轩昂(áng) 胆怯(qiè)
藏污纳垢(gòu) 正襟危坐(jīn) 诚惶诚恐(huáng) 黯然失色(àn)
胡髭(zī) 髯(rán) 绺(liǔ) 鬈(quán)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二)
二、拓展性知识
(一)
1.修辞手法——比喻
(1)脸: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脸比作树皮,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脸的粗糙。
(2)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眉毛比作树根,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眉毛的丑陋。
(3)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须发比作泡沫,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须发的混乱、邋遢。
(4)身材: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低矮的陋屋”比喻其外貌,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
2.写作手法——对比
原文: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将列夫·托尔斯泰的面部表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面部表情进行对比,突出了列夫·托尔斯泰面容的平庸。
3.写作手法——心理描写
原文:他们对自已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额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什么 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描写拜访者的心理活动,烘托列夫·托尔斯泰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为下文表现拜访者见到列夫·托尔斯泰后的失望情绪做铺垫,从侧面衬托其容貌的普通、身材矮小。
(二)
1.原文: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句,把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一把钢刀,比作能切开玻璃的钢刀,这是一双目光犀利的眼睛。
2.原文: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这是一双最富感情的眼睛,说明托尔斯泰是一个内心情感细腻丰富的人。
3.原文: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这是一双明亮、珍贵的眼睛。
4.原文: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这是一双柔和的眼睛。
三、挑战性知识
(一)
1.原文: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分析】
这句话解释了他高尚的人身追求——虽然出身贵族,但具有平民意识,他与俄国人同呼吸共命运。
2.原文: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分析】
他对现实的批判充满力量,洞察真相,揭露黑暗,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锐利。
3.原文: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分析】
“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道德高尚者的内心,“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行为肮脏者的内心,写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他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
“能够看清真相”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作者赞美列夫·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智者,他为大众的幸福努力,却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我们知道他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努力想改变它,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因而痛苦,而这种痛苦是高贵的,是令人敬仰的。
(三)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原创名校精品资源21世纪教育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