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减负】孙权劝学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轻质减负】孙权劝学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2 16:47:24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李珍
一、课型
文言文品读课
二、内容分析
(一)课标要求:
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通过品读文本,从人物身上看到不同的性格,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是非常有益的。所以学生在预习时,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句式,培养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其次,本课也是以写人为主,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其思想品质,受到情感的陶冶。
《孙权劝学》学习的关键任务是“认知”“运用”。课堂通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并且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体现“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材解读
《孙权劝学》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迹。《列夫托尔斯泰》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孙权劝学》记载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以细读、积累。
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分析:能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揣摩人物语气,分析人物语言,进而把握人物形象。能体会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熟记课下注释及相关文言知识,能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对文本大意有初步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 行为习惯:
习惯:①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普遍觉得难懂、难学、难背。
②预习时习惯借助于资料书、直接用现成的译文从而缺少对文本的深度思考。
③对这篇文章的人物形象及主旨,尤其是从文章中所受的启发需要点拨。
措施: ①课堂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三个人的人物形象。
②针对较难理解的主题部分,以及文章所受的启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③可以结合当下学校中可能存在的情况,设定情境:小华同学认为学习没有意思,尤其是不喜欢学习语文。作为他的好朋友,该如何劝说他呢?请你用课上所学,劝说小华。
3. 关键能力:
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适当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以前要求积累的字词、句式,要求背诵的段、篇,要安排时间检查;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要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1、我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文章翻译成白话文。
拓展性目标 2、我能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进而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挑战性目标 3、我能探究文章主题,联系自身实际,写一段文字,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五、实现路径
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 通过预习,熟记课下注释及相关文言知识,能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对文本大意有初步了解。
课堂: 1、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世称“涑(sù)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反对王安石变法。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后任尚书左仆射(yè)(即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2、作家作品: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全书294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1、小组合作,3.疏通文意 【提示:翻译课文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其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小组代表接龙翻译课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前:鼓励学生提前思考课后思考探究的相关问题,自主思考。
课堂: 1.结合文本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2.思考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3.课后思考习题第二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对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人的人物形象。
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
课堂: 1.是什么改变了吕蒙的命运,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 从孙权和鲁肃的身上,你又获得了哪些启示? 2.小华同学认为学习没有意思,尤其是不喜欢学习语文。作为他的好朋友,该如何劝说他呢?请你用课上所学,劝说小华。
六、课堂流程
流程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1分钟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三位三国英雄,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听事例,思考问题。
了解文言常识;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2分钟 1、走近作者: 司马光介绍 2、作家作品: 《资治通鉴》介绍 3、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提示:翻译课文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其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5.划分文章层次,并复述故事内容。 根据PPT内容熟悉作者、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节奏。 根据预习、根据提示---翻译课文五字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小组代表展示,预设: 1、划分层次:课文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为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详写)。 2、复述故事内容: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其才略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之结友。
感知人物形象 12分钟 思考课后习题的第一题: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第二题: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结合文本内容,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1.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课后习题,然后推选一个同学展示给大家。 2.根据自己对三人形象的理解,谈感悟。 预设: 孙权:待人真诚、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鲁肃:为人直爽、爱才敬才惜才。 3.在课本上圈点批注,补充笔记。
思考探究 8分钟 1.是什么改变了吕蒙的命运,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 2.从孙权和鲁肃的身上,你又获得了哪些启示? 3.小华同学认为学习没有意思,尤其是不喜欢学习语文。作为他的好朋友,该如何劝说他呢?请你用课上所学,劝说小华。 1.是什么改变了吕蒙的命运,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 预设: ①学习永远都不晚,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取得进步。 ②多读书能拓宽视野,知识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③用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才能不断进步。 2、从孙权和鲁肃的身上,你又获得了哪些启示? 预设: 孙权:①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 ②待人要诚恳有耐心。 鲁肃: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课外拓展 8分钟 默读拓展阅读,感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联系自身实际,这,一段文字,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默读《伤仲永》,理解大意。同桌之间讨论:仲永的悲剧原因。 2.联系自身实际,写一段文字,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原创名校精品资源21世纪教育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共17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

《资治通鉴》
郑州外国语学校朗悦校区 李珍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这两个成语就出自三位三国英雄,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教学目标】
1、我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我能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我能探究主题,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全书294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命名为《资治通鉴》。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评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作品简介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其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翻译课文五字法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
传授的学官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然后分别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详)
吕蒙就学(略)
鲁肃赞学(详)
复述故事内容: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其才略长进令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之结友。
划分层次,复述故事
“大惊” 神态描写,非常吃惊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 对比
“非复吴下阿蒙” 情不自禁的赞叹
感叹号 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劝学结果如何,课文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①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
运用感叹语气,表示惊讶、赞叹,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劝学结果如何,课文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三国志 吕蒙传》
鲁肃:东吴的最高军事长官。
吕蒙:“偏将军”,属于中下级军官。
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鲁肃主动结友,是因为被吕蒙的才略折服。
③鲁肃结友的举动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劝学结果如何,课文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从侧面表现吕蒙学识长进惊人
刻画孙权,以直接描写对话为主。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刻画吕蒙,是侧面描写和直接描写相结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鲁肃对吕蒙情不自禁的赞叹,借鲁肃之口写出了吕蒙的巨大变化,从侧面表明吕蒙因为学习,才略有了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回应。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这里是对吕蒙的直接描写。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①学习永远都不晚,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取得进步。
②开卷有益,知识可以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③用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并努力去做到最好,才能不断进步。
主题探究
是什么改变了吕蒙的命运,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何启示?
①说话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策略;
②待人要诚恳有耐心。
从孙权和鲁肃的身上,你又获得了哪些启示?
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进步,及时肯定别人。
孙权
鲁肃
小华同学认为学习没有意思,尤其是不喜欢学习语文。作为他的好朋友,该如何劝说他呢?请你用课上所学,劝说小华。
学以致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