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测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测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0: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本课的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古代的儿童生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写的是初夏时节,农家忙于耕织,儿童小小年纪就傍着桑阴学种瓜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儿童的勤劳可爱。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则描绘了几个儿童在严寒的冬晨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儿童的纯真快乐。雷震的《村晚》则描写了一幅放牛归来横坐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儿童的悠闲自在。通过品味诗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与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会认“昼、耘、稚”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思维发展:能理解诗句,想象画面,走进古代儿童的别样生活,体验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
创意表达:能展开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诗句,想象画面,走进古代儿童的别样生活,体验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呈读单元篇章页主题句: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奶奶的这句话,说的是大人对于童年的感受。的确如此,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童年往事,是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出示单元页和单元课文目录)
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都与童年这个主题有关,写的都是童年最令人心动神移的记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古诗三首。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二.通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理解诗题,回顾四下学过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理解诗题。
相机纠错“兴”的读音。对“杂兴”的理解。
(2)再次了解作者范成大。
(3)指名朗读、齐读,相机指导读准生字“昼”“耘”“供”,读好诗句的节奏。注意“绩”读四声。(七言绝句四三节奏)
注意多音字“供”的读音区别。(结合视频和相关资料理解运用)
供(gōng):提供某种利用的条件(给对方利用)。如提供、供应、供不应求等。供(gòng):表示祭祀或案情陈述。如供奉、供品、供认不讳、口供、供词等。
注音:
父母非常辛苦,供我吃,供我穿,还供我上学。
在证据面前,他供出了所有的罪行。
2.课件出示《稚子弄冰》。
(1)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诗题、了解诗人杨万里,回顾学过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朗读齐读,读准生字“钲”“磬”。
(2)强调多音字“当”读四声,“当作”之意。
3.课件出示《村晚》:
理解诗题,了解诗人,指导读准生字“陂”“漪”。读通读顺,读好节奏。
三.初步比较,体会异同
小组交流,分享。
明确:1.都写了古代儿童的生活。
第一首写古代的孩子在学种瓜,第二首写古代的孩子在玩冰,第三首写古代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吹短笛。(如果学生说得详细更好)
2.其他:都是宋代诗人写的。都表达出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都是写乡村儿童生活的。写的季节不同(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都可)
四.品味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自学提示:
(1)参考注释理解诗句
[耘田]在田间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傍]靠近。[阴]树荫。
(2)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不要直接照搬翻译,可以加上人物、季节、环境、人物活动和自己的初步感受)
(3)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体会到的乐趣。
2.交流分享
(1)指名说诗意:初夏,农人白天在田间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织布,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
农人是白天、黑夜是怎样辛苦忙碌的?(白天耘田图、夜晚绩麻图)加上环境、人物活动
如:一到初夏,农人们便忙活起来了,田里苗要培,草要除。天刚蒙蒙亮,男人们就戴上草帽,挎起篮子,扛着锄头往田里走。在田间忙活了一阵后,他们的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但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只是用袖子随意地擦了擦脸,又弯下腰忙活开了。女人也没闲着,打扫庭院,照料牲畜,看管孩子……夜晚她们坐在灯下搓麻线,纺纱织布。
孩子是怎样学种瓜的?(孩童种瓜图)他会做什么?说什么?
如: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的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呢。他们光着脚蹲在地上,手上拿着耙子,先学着大人的样子挖了一个坑,然后把瓜苗放进去,盖上土,再浇上水,瓜苗就种好了。看着绿色的小苗,孩子们兴奋得又叫又跳。
(3)从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体会到了儿童的勤劳能干,天真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书写生字,背默诗歌
1.观察字形和结构“昼”“耘”“桑”“晓”。
左窄右宽“晓”“耘”。“桑”“昼”笔画多,写得紧凑一点,字形不要太长。
2.说说易写错的地方。
“晓”右上边不要多一点。晓是形声字,日是形旁,表示太阳,右边的尧是声旁,晓字可以这样记:用火烧,用水浇,东方日出就是晓。)
3.学生默写,同桌相互评价。
全诗写正确两颗星、干净整齐一颗星、字形优美两颗星。
(圈出写得漂亮、规范的字)
六.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齐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新知?有哪些新的体验?
作业:1.把这首诗背给同桌听,并熟练说出诗意和注释。
2.预习《稚子弄冰》和《村晚》。读熟这两首诗,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三首诗插图)看第一首诗插图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指名说诗意;师生合作尝试背诵后两首(看插图)。
2.指名回顾本课生字、多音字。
二.学习《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借助注释,结合图片,了解诗中的古代事物:金盆:金属的盆子。银钲:一种银色金属打击乐器。玉磬:一种玉石打击乐器。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注意字的偏旁,金字旁和玉字旁的区别)
2.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诗意。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他轻轻敲打,冰块发出像玉磬一样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3.稚子是怎样玩冰的?圈出诗句中的关键动作说一说。脱——穿——敲——碎。自己先做一做,然后和同桌相互用动作演示。
4.稚子弄冰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象他们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5.这样的童年生活,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三.学习《村晚》
(一)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满”,是指水池塘里的水满起来了;第二个“满”,是指池塘岸边的草长起来了,十分茂盛。
2.山衔落日浸寒漪,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妙?
引导品味“衔”的情趣:夕阳落在山头,就像被远山轻轻衔在嘴里。运用拟人写法,写得富有情趣。
“浸”:体会山和夕阳倒映在水里的样子。
3.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它画出来。同桌之间相互分享。
(二)◇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牧童悠闲自在的样子?引导比较“横”与“坐”“骑”的不同表达效果:横坐在牛背,说明牧童的姿态很随意,很自由。
(2)什么叫“短笛无腔信口吹”呢?你能具体描述一下吗?
预设:短笛无腔信口吹,就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吹短笛无腔信口吹,就是长一句短一句地吹短笛无腔信口吹,就是高一声低一声地吹短笛无腔信口吹,就是想吹就吹不想吹就不吹短笛无腔信口吹,就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吹
(3)这样的牧童生活,你喜欢吗?读出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四.拓展阅读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童?
这个孩子是一个让路人保持安静,不要乱动乱问,一心想要钓鱼的顽童。好像还可以看到鱼儿上钩之前那绷着小脸的静静忍耐,待目的达到,可能紧接着就是一声欢呼,一脸欢欣。那是孩子毫不作假的快乐。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天孩子们最爱做的是什么?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你认为白居易笔下的小娃可爱吗?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放牛娃也挺快乐。他们不仅可以横牛背,还可以捕鸣蝉。你更喜欢哪一个?
这些古诗,都写了童年生活,我们分别看到了诗人为什么喜欢写儿童生活?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明确:诗人写儿童生活,不仅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更表达了自己对童年时代的怀念。
五.背默积累,改写古诗
1.背诵这两首古诗。并默写其中的一首。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改写小贴士
◇明确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季节)、地点和人物。
◇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画面和情景。
◇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心情。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
丰子恺说,只有孩子能让人忘记时间的烦恼。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个世界,世界便格外美好。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在享受童趣,享受童真的同时,为自己的童年插上努力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童年的天空!
智慧超市,创新作业
1.必做: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稚子弄冰的故事写下来。
2.选做:(1)搜集有关描写儿童的古诗,抄下来。
(2)和同学们一起演一演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