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 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目录
CONTENTS
总结提升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
第壹章
知识链接
第贰章
第叁章
第肆章
第伍章
第壹章
知识链接
花木兰
花木兰是古代河南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十多年,屡立战功。凯旋回朝,天子封官加爵,木兰不受;扬鞭催马,回归故乡。唐朝初年,追封为“孝烈将军”,建木兰祠,并立碑塑像,流芳千古。
知识链接
《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知识链接
乐府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知识链接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我国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现存100卷,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它的歌词有两大重要来源,一是文人创作,二是民间收集。
知识链接
知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知识链接
第贰章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勋( ) 姊( ) 鬓( )
唧唧( ) 机杼( ) 可汗( )
军帖( ) 辔头( ) 鞍鞯( )
燕山( ) 戎机( ) 朔气( )
金柝( ) 溅溅( ) 啾啾( )
jiān
ān jiān
xūn
kè hán
tiě
shuò
jī
zhù
pèi
róng
jiū
zǐ
tuò
yān
bìn
读准字音
自主学习
把握节奏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叹息声
对着门织布
指织布机
织布的梭子
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想的是什么
思念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
没有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你想的是什么,问木兰你思念的是什么。
木兰说她也没想什么,也没思念什么。
自主学习
课文翻译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中的文告
西北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征兵的名册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昨天夜里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指父亲
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
名词作动词,买
泛指马和马具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前后两句词语意思互相呼应、补充,
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马鞍下的垫子
驾驶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
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
早晨辞别爹娘离开,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的水流声。
早晨
离开,辞行
只听到
水流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人的战马
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早晨辞别黄河离去,傍晚到了黑山的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在鸣叫。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战事
北方
古时军中白天烧饭、晚上打更的器具
铠甲
越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将士们征战多年,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回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
木兰被记大功,赏赐很多财物。可汗问她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尚书郎,
记功
有余
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愿做
名词作动词,记载在策书上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千里马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木兰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整理艳丽的装束;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赶马快跑
外城
扶持
整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磨刀的声音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回家打开我东屋西屋的门,坐坐我东屋西屋的床。
脱下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女儿衣裳。
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好秀发,再贴上好看的花黄。
走出屋子看望军中的同伴,同伴们都大为吃惊:
穿
像云那样的鬓发,指好看的头发
同“贴”
古代妇女面部装饰物
军中的同伴
惊慌
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的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共事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动弹
眯着眼
贴着地面跑
怎么
自主学习
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愿
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买
东市买骏马:买(东西)
欲买舟而下:雇,租
自主学习
古今异义
爷
古义:父亲。
今义:父亲的父亲。
郭
古义:外城。
今义:今仅用作姓氏。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户
古义:门。
今义:人家、门第。
但
古义:只,副词。
今义:今常用作转折。
迷离
古义: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自主学习
词类活用
(1)问你何所思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2)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特殊句式
自主学习
特殊手法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的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不是说将军都百战死了,壮士十年后回来了)
自主学习
特殊手法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好看的头发,再贴花黄。)
第叁章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
木兰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表现了:
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告诉我们:
中华儿女具有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品质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
整体感知
2.根据诗歌各段落内容的不同,读出不同段落的语气强弱变化。
第1、2段
平缓、忧愁、坚定;
第3段
紧张、缓慢,思亲柔肠与征战豪情并具;
第4段
悲壮、缓慢;
第5、6段
欢快、热烈、亲切;
第7段
自豪、俏皮。
替父从军
整体感知
3.诗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征战沙场
凯旋受封
辞官还乡
详写
详写
详写
略写
整体感知
3.诗中一共写了几件事,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概。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
在内容上 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第肆章
合作探究
勤劳孝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合作探究
1.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综合全诗来看,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
深明大义,忠孝两全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强、英勇善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金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慕荣华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合作探究
1.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综合全诗来看,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
谨慎机敏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合作探究
2.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合作探究
3. “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1)叹息声。木兰在织布,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
(2)织机声。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者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从而转入后面的情节。
(3) 虫鸣声。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谊染出木兰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合作探究
4.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原因:
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
辔头
鞯
鞍
合作探究
5.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合作探究
6.整理其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运用叠词和顶真的方法,强调父亲的名字反复出现,出征已成定局的事实。“军书十二卷”,表明军情紧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运用复沓的手法,通过两个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的诗句,渲染出悲壮的气氛,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合作探究
6.整理其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运用互文、对偶的修辞,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英勇善战。
④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运用互文、对偶的修辞,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渲染出轻松欢快的气氛。
合作探究
7. 《木兰诗》以比喻做结,请对结尾的表达效果、意蕴等进行分析。
以双兔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事进行巧妙的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警,妙趣横生又令人回味。
第伍章
总结提升
1.叙述详略得当。如诗中概括写了十年的征战生活;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情景则写得比较详细。
2.用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塑造人物。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互文、反问等修辞手法。
总结提升
写作特色
交代身份,揭示忧虑
说明原因,决心应战
积极准备,踏上征途
木兰诗
替父从军
勤劳,孝顺
勇敢,坚强
机智,淡泊名利
辞官归乡
谢辞高官,功成身退
喜归故里,重著旧裳
以兔为喻,解释原因
结构梳理
总结提升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总结提升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
总结提升
穆桂英挂帅破天门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红娘子起义赴疆场
母大虫顾大嫂
母夜叉孙二娘
一丈青扈三娘
拓展资料
总结提升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题木兰庙》
杜牧
这首唐诗描写了木兰征战沙场和梦里描眉的场景,
表现出木兰英勇而又娇羞的形象。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