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灯笼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
B.皎洁(jiǎo) 施粥(zhōu) 锵然(jiāng) 官衔(xián)
C.争讼(sòng) 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
D.联珑(lǒng) 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
2.对于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B.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却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三班能够流畅背诵《安塞腰鼓》的同学约30人左右,比起四班来可是强多了。
D.通过观看腰鼓表演,使我领略到了陕西汉子的豪迈激情。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领域 洪亮 危险 张灯结彩 B.虚惊 华贵 观赏 富贵荣华
C.锵然 燎原 褪色 人情事故 D.神龛 怅惘 仿佛 斗方大字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B.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
C.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
D.元宵节,“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他们往往对身边挂满灯笼的世界不以为然。
二、填空题
7.给下列文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虽不像扑灯蛾 ,爱光明而至焚 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 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 炕”那种迹近恐吓 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 里点起烛来。
三、语言表达
8.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的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
(2)端午节的中午,家人团聚,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年年都围在一起吃粽子 ,有什么意恩,还不如玩手机呢!”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50字左右)
9.以往,过年是赶年集、放鞭炮、舞狮舞龙……如今新的过年方式已成为主流:网上购物、电话拜年、抢红包……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去,有人说这是时代的 进步,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四、综合性学习
10.学习了《灯笼》一文后,班级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你写出“春节”或“中秋节”的民俗活动和饮食文化各一项。
(2)在中国人眼中,大红灯笼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也有些灯笼不是大红色,却蕴含更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下面这只灯笼上的“梅”字是 (书法字体),
这只灯笼适宜挂在家中的 (位置),理由是 。
(3)活动中,同学们拍摄了一组“灯笼、木梳、茶壶、折扇”等老玩意儿的照片,请你参考示例,给这些老玩意儿配上一句优美的话。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景旧情怀
琦君
故乡的新年,从十二月廿三送灶神开始,一直要热闹到十五,滚过龙灯,吃过汤团,才算落幕。这样长的年景,对我这个顽皮童子来说,实在是太棒太棒了。
大年夜的“点喜灯”工作,是我的专利。吃完晚饭以后,阿荣伯就把山薯平均地切成一块块,把香梗也平均地折成一段段,插在上面;再打开一大包细细的红蜡烛,叫我帮忙,一根根套在香梗上,装在大竹篮里,由我拎着。他一手提灯笼,一手牵我到各处点喜灯。前后院的大树下、大门的门神脚旁边、走廓里、谷仓门前、厨房水缸边……统统都点了摆好。全个大宅院都红红亮亮、喜气洋洋起来。可惜蜡烛太小,风又太大,等我们兜一圈儿回来,有的蜡烛点完了。阿荣伯又打开一包来补上。这样补到东边又补到西边,我就说:“好累啊!站起蹲下的,头都晕了。”阿荣伯用红灯笼照照我的脸,摇摇头说:“吃了分岁酒,拿了压岁包儿,才做这么点事就累啦?不行,做什么事都要有头有尾。”
我在红红的烛光里,看见阿荣伯的鬓边有好多白发,我捧住他的手膀关心地说:“阿荣伯,你也长大一岁了。”他笑笑说:“我不是长大一岁,我是老了一岁。你才是长大一岁。”我说:“长大有什么好,长大了就会老,老了就会长白头发。”阿荣伯连忙阻止我说:“过年过节的,不要说这种话。等下子在你妈妈面前可不能这样讲。”我做出很懂事的样子说:“我不会讲的。我知道妈妈也老了一岁了。”阿荣伯叹息似地说:“大人总是要老的,只要小的长大,一代一代接下去就好了。”我听得心里酸酸的。回到厨房里,看见母亲正取下头上的银针剔菜油灯,剔得高高亮亮的。阿荣伯说:“太太,再加三根灯芯,五子登科呀。”母亲笑眯眯地说:“两根也一样好。两根是一双嘛。”我知道母亲舍不得菜油,向阿荣伯做个鬼脸,跑过去指着灯花大声地说:“一双就是文武占魁二状元啊。”母亲高兴地问:“你是哪儿学来的?”我得意地说:“阿荣伯教我的,是‘花会传’里的句子呀。”我逗得妈妈高兴,又捧了阿荣伯,不由得又快乐起来,刚才那种愁老的心事早又丢开了。
点喜灯的有趣节目以后,五天新年当然是没头没脑的玩乐,然后眼巴巴盼望初七的迎灯。“迎灯”就是“迎佛”,迎着佛相互拜年,也是庆祝丰年、歌舞升平的意思。父亲对于迎灯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孙们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典礼要隆重肃穆,祭品要简洁精致,却不是讲究排场。迎灯是一年之首,地方全体百姓,对神祇的佑护表示感谢,典礼不但隆重,还要愈热闹愈有排场愈好。
初七一大早,母亲就提高嗓门喊:“阿标叔,晚上的风烛都买好了吗?百子炮(鞭地)都齐全了吗?要越多越好啊!”母亲平时说话低声细气,一到过年,嗓门儿就大了。尤其是那个“好”字,尾音拉得长长的,表示样样都好。阿标叔也提高嗓门回答:“都齐全啰,丰足得很啰!”跟大除夕一样,初七晚上,他老早就把煤气灯点上了。呼呼呼的声音,听起来气派硬是不一样。阿标叔仔细地把好几尺长的风烛,用硬纸在捏手的芦苇柄上包成一个斗形,免得蜡油滴下来烫到手。风烛的队伍是愈长愈好,所以家家都有壮丁参加,背大灯笼,举风烛,提火把,还有沿路的“弹红”(即一堆堆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各家的路祭,几丈长的鞭炮,丝竹悠扬,锣鼓喧天,那热烈的气氛,把新年带上了最高潮。
我家前门深藏在一条长长的幽径里,后门临着大路,所以迎灯队是从后门经过的。我连晚饭都没心吃,老早就站在矮墙头上等。远远看见灯笼火把像一条火蛇似的从稻田中游来,我就合掌朝着那方向拜。队伍渐渐近了,高大的开路先锋摇晃着双臂过去后,就是乐队、香案、马盗。菩萨的銮驾在最后,晴天就坐明銮,可让大家一睹风采。马盗是七匹马为一队,村里的青少年画了脸谱,穿了短打武生的装束,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左顾右盼,好不令人羡慕。马盗有时一队,有时两队,愈多表示地方上愈富足。
最最盛大的迎灯已经结束,只剩下十五元宵节最后一场热闹场面了。
(节选自《灯景旧怀情》,有删改)
11.文中重点写了两种民俗活动,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12.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阿荣伯就把山薯平均地切成一块块,把香梗也平均地折成一段段,插在上面;再打开一大包细细的红蜡烛,叫我帮忙,一根根套在香梗上,装在大竹篮里,由我拎着。
②远远看见灯笼火把像一条火蛇似的从稻田中游来,我就合掌朝着那方向拜。
13.在父亲看来,“大除夕祭拜祖先”和“初七迎灯”的意义和仪式分别有什么不同?请概括回答。
14.评论家郑明娳曾这样点评琦君的散文:“琦君散文的独特性,无论是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蓄至理,在清淡朴素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请你对本文或琦君散文做简要点评。
六、写作题
15. 作文
对迅哥儿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贺敬之来说,那宝塔的倩影,是一缕芬芳;对吴伯箫来说,那儿时的灯笼,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从以下两项任务中任选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将“ ▲ 的日子会发光”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凡涉及真实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大写英文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④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注音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记忆每个汉字的正确读音,并结合选项逐一比对,找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首先,我们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加点词语注音:
A选项中,“焚身(fén)”注音正确,“犬吠(fèi)”和“斡旋(wò)”注音也无误,但“神龛(hé)”注音错误,正确读音应为“神龛(kān)”。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B选项中,“皎洁(jiǎo)”和“施粥(zhōu)”注音正确,但“锵然(jiāng)”注音错误,正确读音应为“锵然(qiāng)”,同时“官衔(xián)”注音虽然正确,但由于存在错误注音,所以B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C选项中,“争讼(sòng)”、“领域(yù)”、“鹦鹉(yīng)”和“可悯(mǐn)”注音均正确,没有错误注音,因此C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D选项中,“磷火(lín)”和“姊妹(zǐ)”注音正确,但“联珑(lǒng)”注音错误,此处“联珑”应为错别字,可能是指“玲珑”,而“玲珑(lóng)”注音与选项不符;另外,“褪色(tuì)”虽然注音正确,但由于存在错别字导致的注音错误,所以D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比对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C选项是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注音的掌握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记忆每个汉字的正确读音,并结合选项逐一比对。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准确记忆:要准确记忆每个汉字的正确读音,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读音和同音字。
逐一比对:要结合选项逐一比对每个加点词语的注音,找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注意错别字:在比对过程中,要注意是否存在错别字导致的注音错误,如本题中的“联珑”应为错别字。
拓展迁移:本题虽然考查的是注音能力,但也可以拓展到对汉字书写、词语搭配等方面的考查。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汉字的全面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易错点在于对个别汉字的读音记忆不准确,或者对选项中的错别字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因此,在解题时需要细心、耐心,并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审查,判断其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是否存在理解偏差或错误。
解题过程如下:
逐项审查选项:
A选项:《社戏》一文的内容概述与作者情感表达均与课文内容相符,正确。
B选项:《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表述及其作用分析也与课文内容一致,正确。
C选项:《回延安》的形式与语言风格描述准确,与课文内容相符,正确。
D选项:《灯笼》一文并非以小说的自由笔法写成,而是散文。散文与小说在文体特征、表现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散文通常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而小说则更注重情节的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D选项中的“以小说的自由笔法”表述错误。
确定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D选项中的理解不正确,因此选择D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情感和文体特征。
解题方法:逐项审查每个选项,判断其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是否存在理解偏差或错误。在审查过程中,可以特别注意对课文关键内容、情感和文体特征的把握。
技巧: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运用“对比法”,即将选项中的表述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找出存在差异或错误的地方。
易错点:本题中的易错点在于对课文文体特征的把握不准确,以及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偏差。因此,在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对课文文体、内容和情感的细致分析。
拓展迁移:本题虽然只考察了对几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但我们可以将其拓展到对整个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上。通过多读、多思考、多总结,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句子进行逐一审查,判断其是否存在语病,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
解题过程如下:
逐项审查句子:
A选项:“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个句子结构清晰,语序合理,没有出现语病。
B选项:“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却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里的“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搭配不当,因为“恬静”通常用于形容安静、平和的状态,而“飞溅”则形容液体或物体迅速散开的状态,两者在语义上不相符。
C选项:“三班能够流畅背诵《安塞腰鼓》的同学约30人左右,比起四班来可是强多了。”这里的“约30人左右”存在成分赘余的问题,“约”和“左右”都表示不确定的数量,同时使用显得冗余。
D选项:“通过观看腰鼓表演,使我领略到了陕西汉子的豪迈激情。”这个句子缺少主语,由于“通过”和“使”的同时使用,导致句子中的主语被掩盖,使得句子结构不完整。
确定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A选项中的句子没有语病,因此选择A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语病的辨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结构,掌握常见的语病类型,并能够准确判断句子是否存在语病。
解题方法:逐项审查每个选项中的句子,判断其是否存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语病。
技巧:在审查过程中,可以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介词、连词、数量词等,这些词语往往容易出现语病。同时,也要关注句子的整体结构和语义是否通顺。
易错点:本题中的易错点在于对句子结构的理解不深入,以及对常见语病类型的掌握不准确。因此,在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对句子结构的细致分析和对语病类型的准确判断。
拓展迁移:本题虽然只考察了几个句子的语病辨析,但我们可以将其拓展到对整个句子结构和语病的理解和掌握上。通过多读、多写、多练习,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句子结构和语病的辨析能力。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书写的正确性的辨识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逐一审查,对比其是否符合汉字的标准书写规范。
解题过程如下:
逐项审查:
A选项:“领域”、“洪亮”、“危险”、“张灯结彩”,这四个词语的书写都是正确的,没有出现错别字或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B选项:“虚惊”、“华贵”、“观赏”、“富贵荣华”,这四个词语同样书写正确,没有发现错误。
C选项:“锵然”、“燎原”、褪色”书写无误;“人情世故”则是指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而“人情事故”则是一个错误的写法,没有实际意义。
D选项:“神龛”、“怅惘”、“仿佛”、“斗方大字”,这四个词语书写也都是正确的。
确定答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C选项中存在书写错误,因此选择C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书写的辨识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进行仔细审查,对比其是否符合汉字的标准书写规范。
解题方法:逐项审查每个选项中的词语,对比其书写是否正确,注意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等易混淆的字词。
技巧:在审查过程中,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辨析,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书写是否正确。
易错点:本题中的易错点在于对形近字、同音字的混淆,如“褪色”与“退色”、“人情世故”与“人情事故”等。因此,在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易混淆的字词。
拓展迁移:本题虽然只考察了几个词语的书写,但我们可以将其拓展到对整个汉字书写规范的学习和掌握上。通过多读、多写、多积累,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水平,避免书写错误。同时,也可以结合汉字的音、形、义进行综合学习,提高语言素养。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理解每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找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首先,我们逐一审查每个选项中的成语使用:
A选项中,“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但在此句中,成语被用于描述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好处不退让的行为,与成语原意不符,属于望文生义。因此,A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B选项中,“脍炙人口”原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但在此句中,成语被用于描述“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关键热词成为讨论热点,与成语原意不符,属于对象误用。因此,B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C选项中,“不妄自菲薄”指不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自轻自贱;“盲目乐观”指不切实际地过分乐观。这两个成语在此句中分别用于描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避免盲目乐观的态度,与成语原意相符,使用正确。因此,C选项成语使用正确。
D选项中,“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但在此句中,成语被用于描述拥有高科技工具(计算机)并不意味着工作可以更加省力高效,与成语原意相反,属于反义误用。因此,D选项成语使用错误。
综上所述,通过逐一审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确定C选项是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每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准确理解:要准确理解每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成语和成语的引申义。
结合语境: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成语是否使用正确。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感彩和语法功能等。
避免望文生义:不要仅凭成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其含义,而要深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避免望文生义。
拓展迁移:本题虽然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但也可以拓展到对词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对语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易错点在于对成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不准确,或者对具体语境的分析不够深入。因此,在解题时需要细心、耐心,并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6.【答案】D
【解析】A.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B.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C.富贵荣华:形容富有、显贵。
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与语境不符。“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不重视。建议改成“不以为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7.【答案】é;fén;shāo;|niào;hè;kān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正确读音的掌握。首先,我们需要对给出的文段进行仔细阅读,找出所有加下划线的字。接着,根据这些字的字形、字义以及常见的读音规则,确定每个字的正确读音。
在解答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字形分析: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特别是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如“蛾”、“焚”、“梢”等,这些字的读音往往与它们的字形有一定的关联。
字义理解:了解每个字的字义,这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确定其读音。例如,“溺”在这里是“尿床”的意思,读“niào”,而不是常见的“nì”。
读音规则:掌握常见的读音规则,如声调的搭配、韵母的变换等,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读出每个字的音。
具体解答过程如下:
“蛾”字,根据字形和常见的读音规则,我们知道它读“é”。
“焚”字,是一个形声字,从火,从林,表示火烧林木的意思,读“fén”。
“梢”字,表示树枝的末端,读“shāo”,与“稍”字读音不同。
“溺”字,在这里是“尿床”的意思,读“niào”,与常见的“溺水”意思时的读音“nì”不同。
“吓”字,在这里表示恐吓的意思,是一个多音字,读“hè”,与常见的“吓唬”意思时的读音“xià”不同。
“龛”字,表示供奉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读“kān”。
故答案为:é;fén;shāo;niào;hè;kān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正确读音的掌握能力。在解答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字形,理解字义,掌握常见的读音规则,以确保每个字的读音都是准确的。
解题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字形分析、字义理解和读音规则相结合的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汉字的读音。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区别,以及常见易错字的读音纠正。
易错点方面,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汉字读音的准确掌握,因此需要注意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如多音字、形近字等。此外,还需要注意声调、韵母等读音细节,以确保每个字的读音都是准确无误的。
拓展迁移方面,本题虽然只考察了几个汉字的读音,但我们可以将其扩展到对整个汉字读音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上。通过多读、多写、多听、多说,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汉字读音水平,为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8.【答案】(1)【示例1】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示例2】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
(2)示例: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融洽了亲情,拉近了距离,爸爸妈妈想多和你说说话啊,你也应该和他们多交流交流。
【解析】(1) 仿写句子
解题思路:
理解例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的结构和内容。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粽香端午”描述了节日的氛围和特色(粽香代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后半部分“声声锣鼓赛龙舟”则具体描述了节日中的一项活动。
选择节日:接着,我们需要从众多的中华传统节日中选择一个进行仿写。由于例句已经选择了端午节,我们需要避免重复,可以选择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其他节日。
构思内容:在选择好节日后,我们需要构思与节日相关的氛围描述和活动描述。氛围描述可以选取节日中特有的食物、装饰或气味等,活动描述则可以是节日中的传统习俗或庆祝方式。
组织语言:最后,我们需要将构思好的内容组织成与例句结构相似的句子。
(2) 劝说弟弟
解题思路:
理解情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情境,即端午节的中午,家人团聚过节,但弟弟却一直低头玩手机,对节日活动不感兴趣。
分析弟弟的观点:弟弟认为年年都围在一起吃粽子没有意义,不如玩手机。这反映出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忽视和缺乏兴趣。
构思劝说内容:在构思劝说内容时,我们需要强调家庭团聚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要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去引导弟弟,避免直接批评或指责。
组织语言:最后,我们需要将劝说内容组织成简洁明了、易于接受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示例1】月圆中秋,家家团聚吃月饼。【示例2】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⑵示例: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融洽了亲情,拉近了距离,爸爸妈妈想多和你说说话啊,你也应该和他们多交流交流。
⑴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例句的结构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节日进行仿写,并准确描述节日的氛围和活动。在仿写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与例句相似的句式和节奏,同时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易错点在于对节日氛围和活动的描述不够准确或生动,导致仿写句子缺乏感染力。
⑵本题考查的是劝说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题目中的情境和弟弟的观点,构思出有针对性的劝说内容,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劝说过程中,需要注重语言的礼貌性和得体性,避免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同时,也要注重劝说内容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让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易错点在于劝说内容缺乏针对性或说服力不足,导致劝说效果不佳。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练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劝说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展迁移到对其他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表达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9.【答案】示例:我认为如今的过年方式有的是在进步,有的却是在退 步。比如过年有的地区不再放鞭炮,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 为随葙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重 要性,而人为的破坏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鞭炮中 含有污染空气的成分,所以很多人提倡过年不放鞭炮。从改 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角度看,这种古老的过年方式的远去 是一种进步。再说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等过年方式是一种 退步,因为过年是人们在一年结束时的庆祝活动, 要大家聚 到一起,面对面地亲密接触,彼此传达喜悦、问候等,.如果少了 这样的欢乐,只是为购物而购物或只是为了拿到红包而抢红 包,就失去了过年的意义。总之,我们需要传承过年的精神内 涵,而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这里管过春节叫过年 一进腊月门,忙活过年的所需 之物的工作就开始了 :磨面,碾米,办年货,做新衣服……有一首 《腊月歌》可以充分说明我们的忙碌:“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纯肉);立+七,宰公 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开始,过年的序幕正式拉 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淡下去。
腊月二十三通常叫作“小年”。回娘家的在这一天晚饭之前 必须赶回来,大人们的说法是:糖瓜辞灶不能被辞到外面,在这 一天的主要风俗有:扫尘,蒸年糕,供糖瓜、豆子和茅草,送灶神上天。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考查结合作者观点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问题只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是结合文章作者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有理由,有根据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如今的过年方式有的是在进步,有的却是在退 步。比如过年有的地区不再放鞭炮,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因 为随葙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重 要性,而人为的破坏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鞭炮中 含有污染空气的成分,所以很多人提倡过年不放鞭炮。从改 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这一角度看,这种古老的过年方式的远去 是一种进步。再说另一方面网上购物”等过年方式是一种 退步,因为过年是人们在一年结束时的庆祝活动, 要大家聚 到一起,面对面地亲密接触,彼此传达喜悦、问候等,.如果少了 这样的欢乐,只是为购物而购物或只是为了拿到红包而抢红 包,就失去了过年的意义。总之,我们需要传承过年的精神内 涵,而不能只流于形式。
我们这里管过春节叫过年 一进腊月门,忙活过年的所需 之物的工作就开始了 :磨面,碾米,办年货,做新衣服……有一首 《腊月歌》可以充分说明我们的忙碌:“二十三,粘糖瓜;二十四, 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纯肉);立+七,宰公 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开始,过年的序幕正式拉 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淡下去。
腊月二十三通常叫作“小年”。回娘家的在这一天晚饭之前 必须赶回来,大人们的说法是:糖瓜辞灶不能被辞到外面,在这 一天的主要风俗有:扫尘,蒸年糕,供糖瓜、豆子和茅草,送灶神上天。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10.【答案】(1)【示例1】“春节”民俗活动:守岁、分发“压岁钱”、贴春联、贴年画等。(任答其一即可)
“春节”饮食文化:吃饺子。
【示例2】“中秋节”民俗活动:赏月。
“中秋节”饮食文化:吃月饼。
(2)行书;书房;梅兰竹菊素有君子之称,又有高洁之寓意,所以适宜挂在书房这一高雅之处
(3)(示例)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木梳——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茶壶——茶香悠长,岁月静好。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解析】(1)根据节日特点及对应习俗恰当答题即可。(2)平时应注意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根据灯笼上“梅”的字体特点——潇洒飘逸,可知,显然它属于行书。陈述理由应注意表达得体、语句通顺。(3)此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写时,不要求做到句式相同或相似,语言优美生动、意境相似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1】“春节”民俗活动:守岁、分发“压岁钱”、贴春联、贴年画等。(任答其一即可)“春节”饮食文化:吃饺子。【示例2】“中秋节”民俗活动:赏月。“中秋节”饮食文化:吃月饼。
⑵ 行书;书房;梅兰竹菊素有君子之称,又有高洁之寓意,所以适宜挂在书房这一高雅之处
⑶ (示例)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木梳——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茶壶——茶香悠长,岁月静好。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考查综合读写。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答案】11.①点喜灯:大年夜,我家前后院的大树下、大门的门神脚旁边、走廊里、谷仓门前、厨房水缸边……统统都点了喜灯并摆好。全个大宅院都红红亮亮、喜气洋洋起来。
②迎灯:正月初七,风烛队背大灯笼,举风烛,提火把,高大的开路先锋过去,然后就是乐队、香案、马盗,菩萨的銮驾在最后,还有沿路一堆堆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各家的路祭,几丈长的鞭炮,丝竹悠扬,锣鼓喧天,那热烈的气氛,把新年带上了最高潮。;
12.①【示例1】运用“切”“折”“插”“打开”“套”“装”“拎”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阿荣伯点喜灯前的精心准备,也表现了“我”快乐兴奋的心情。
【示例2】使用了“一块块”“一段段”“一根根”等叠韵词,语言充满了灵动的美感,既描写了阿荣伯的精心细致,也表现了“我”快乐兴奋的心情。
②【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笼火把”比作“火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迎灯队一路前行的动态美,也烘托出“我”喜悦的心情。
【示例2】通过“我”“合掌朝着那方向拜”的动作,表现了“我”对迎灯队的虔诚之情和敬畏之心。;
13.意义: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孙们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迎灯是一年之首,地方全体百姓,对神祇的佑护表示感谢。
仪式:大除夕祭拜祖先典礼要隆重肃穆,祭品要简洁精致,不讲究排场;迎灯典礼不但隆重,还要愈热闹愈有排场愈好。
14.【示例1】《灯景旧怀情》通过少年琦君的视角感受家乡风俗,既充满了瑰丽的民俗文化色彩,也让我们感到一股淡淡的如烟浅愁萦绕在字里行间。
【示例2】《灯景旧怀情》像一幅淳朴的古画,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
【示例3】琦君散文那一缕缕的乡愁如烟如梦,朦胧而又清晰,宛在眼前又袅袅飞散,但总有一种情愫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那浓浓的白云亲舍,桑梓情怀。
【示例4】琦君散文如一股温暖的泉流滋润温暖着读者们的心房,读她的散文,犹如和一位老朋友聊家常,让你感到生活的温馨,又如冬日手捧一杯清茶,让你感到岁月的美好。;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明确题目要求,并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要注意保持概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或添加主观判断。
(2)①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赏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动词的使用、叠韵词的使用等,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性,避免浅尝辄止或偏离主题。
②本题同样考查的是对句子赏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选择恰当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比喻的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等,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些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方面的作用。同时,要注意保持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性,避免浅尝辄止或偏离主题。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明确题目要求,并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要注意保持概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或添加主观判断。此外,还需要理解文本中人物的观点和态度,以及不同活动在意义和仪式上的区别。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点评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理解评论家对作品的评价,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点评。在点评时,要注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或偏离主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点评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能够挖掘出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价值。此外,还可以结合个人阅读体验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和解读。
11.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概括的是两种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接着,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发现文中详细描述了两个主要场景:一是大年夜点喜灯,二是正月初七迎灯。在描述这两个场景时,作者都详细列出了活动地点和参与人员,以及活动的氛围。因此,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对于大年夜点喜灯,文中提到“大年夜的‘点喜灯’工作,是我的专利……前后院的大树下、大门的门神脚旁边、走廓里、谷仓门前、厨房水缸边……统统都点了摆好。全个大宅院都红红亮亮、喜气洋洋起来。”这段话清晰地描述了点喜灯的场景和结果,即全宅院因点喜灯而变得红红亮亮、喜气洋洋。
对于正月初七迎灯,文中描述道“初七一大早……各家的路祭,几丈长的鞭炮,丝竹悠扬,锣鼓喧天,那热烈的气氛,把新年带上了最高潮。”这段话则生动地描绘了迎灯时的热闹场面和热烈气氛。
故答案为:①点喜灯:大年夜,我家前后院的大树下、大门的门神脚旁边、走廊里、谷仓门前、厨房水缸边……统统都点了喜灯并摆好。全个大宅院都红红亮亮、喜气洋洋起来。
②迎灯:正月初七,风烛队背大灯笼,举风烛,提火把,高大的开路先锋过去,然后就是乐队、香案、马盗,菩萨的銮驾在最后,还有沿路一堆堆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各家的路祭,几丈长的鞭炮,丝竹悠扬,锣鼓喧天,那热烈的气氛,把新年带上了最高潮。
12.对于句子①的赏析,可以从动词的使用和叠韵词的使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动词,如“切”“折”“插”“打开”“套”“装”“拎”,这些动词的连续使用,生动地描绘了阿荣伯点喜灯前的准备工作,也体现了“我”参与其中的快乐和兴奋。其次,句子中使用了“一块块”“一段段”“一根根”等叠韵词,这些叠韵词的使用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还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一步体现了阿荣伯的精心细致和“我”的快乐心情。
对于句子②的赏析,可以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灯笼火把”比作“火蛇”,形象地描绘了迎灯队一路前行的壮观景象,也体现了“我”对迎灯队的期待和喜悦。其次,句子中通过“我”“合掌朝着那方向拜”的动作描写,进一步表现了“我”对迎灯队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故答案为:①【示例1】运用“切”“折”“插”“打开”“套”“装”“拎”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阿荣伯点喜灯前的精心准备,也表现了“我”快乐兴奋的心情。
【示例2】使用了“一块块”“一段段”“一根根”等叠韵词,语言充满了灵动的美感,既描写了阿荣伯的精心细致,也表现了“我”快乐兴奋的心情。
②【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灯笼火把”比作“火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迎灯队一路前行的动态美,也烘托出“我”喜悦的心情。
【示例2】通过“我”“合掌朝着那方向拜”的动作,表现了“我”对迎灯队的虔诚之情和敬畏之心。
13.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文本中关于“大除夕祭拜祖先”和“初七迎灯”的描述,并提取出父亲对这两个活动的看法和态度。文中提到,“父亲对于迎灯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孙们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典礼要隆重肃穆,祭品要简洁精致,却不是讲究排场。迎灯是一年之首,地方全体百姓,对神祇的佑护表示感谢,典礼不但隆重,还要愈热闹愈有排场愈好。”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父亲对两个活动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两个活动在意义和仪式上的不同。
故答案为:意义:大除夕祭拜祖先,是子孙们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迎灯是一年之首,地方全体百姓,对神祇的佑护表示感谢。
仪式:大除夕祭拜祖先典礼要隆重肃穆,祭品要简洁精致,不讲究排场;迎灯典礼不但隆重,还要愈热闹愈有排场愈好。
14.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评论家郑明娳对琦君散文的评价,并结合本文的内容进行点评。从郑明娳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琦君的散文具有独特性,她善于在平常无奇中挖掘深意,用清淡朴素的语言描绘出秀美的画面。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体现,如通过少年琦君的视角感受家乡风俗,既充满了瑰丽的民俗文化色彩,又让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如烟浅愁萦绕在字里行间。因此,在点评时,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从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示例1】《灯景旧怀情》通过少年琦君的视角感受家乡风俗,既充满了瑰丽的民俗文化色彩,也让我们感到一股淡淡的如烟浅愁萦绕在字里行间。
【示例2】《灯景旧怀情》像一幅淳朴的古画,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家乡风俗图景。
【示例3】琦君散文那一缕缕的乡愁如烟如梦,朦胧而又清晰,宛在眼前又袅袅飞散,但总有一种情愫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那浓浓的白云亲舍,桑梓情怀。
【示例4】琦君散文如一股温暖的泉流滋润温暖着读者们的心房,读她的散文,犹如和一位老朋友聊家常,让你感到生活的温馨,又如冬日手捧一杯清茶,让你感到岁月的美好。
15.【答案】例文: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时光的沙漏发出淡淡的摩擦声。有份甜美的记忆绽放成花朵,其迷人的馨香充盈着我平凡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家乡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云朵永远是洁白的,而外婆的面容是慈爱的。
年幼时,每逢油菜花开,外婆就会牵着我的小手在花海中信步漫游,闲适安逸。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微风吹过,花枝摇曳,花香飘散,空气中弥漫着喜悦的气息,花粉调皮地伏在我发梢,也落在外婆的肩头。蜜蜂在花间噗哧着翅膀,忙着采蜜。油菜花杆上偶有花瓣凋零结了籽的,长长细细的像四季豆一样还鼓出几个“小肚子”,甚是可爱。
微风拂散外婆的发丝,她下蹲抱起我,问我是否看见了田野的尽头,说只要人的心像油菜花一样阳光,总能脚踩繁花,走向明媚的远方。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轻歪小脑袋看她,忽觉她的脸似油菜花一样迷人,也将这一刻深深印到我心里。我摘了一朵小花儿,给外婆戴上;又摘了一朵握在手里,生怕它长了翅膀,偷偷从我手心里飞走。
夕阳西下,外婆坐在家门前的石凳上,看着我在满院子里不知疲倦地跑着、跳着。她偶尔轻轻呼唤我的小名,我便笑嘻嘻地跑向石凳上休息的她,给她讲一些学校里的趣事,她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有时,我也会安静地坐在她的身旁,把头依偎在她的怀里,听她讲那些过去的故事。她的故事里有艰辛,有欢笑,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听着听着,我便在她温暖的怀抱里甜甜地睡去,梦中满是金黄的油菜花和她慈祥的笑容。
如今,我已长大,离开了外婆的怀抱,离开了那片油菜花田,但那缕芬芳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它时刻温暖着我的心房,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勇气和力量。
【解析】(1)① 材料中迅哥儿的豆儿、贺敬之的宝塔倩影、吴伯箫的儿时灯笼都代表着记忆中美好且独特的事物或场景,关键词是“记忆深处”“芬芳”,强调了这些记忆的珍贵和特殊意义。② 写作思路上,对于“留在记忆里的芬芳”,可以先描述这缕芬芳具体是什么,比如可以是某个人的温暖举动,或是某个特定场景给自己带来的触动等;接着深入分析为什么它会成为记忆里的芬芳,对自己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在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真挚表达和细节描写。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可能是将芬芳描述得过于笼统,不够具体生动。作文开头可以通过回忆某个场景来引出主题,结尾则可以再次强调这缕芬芳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的意义。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爷爷的笑容,从爷爷的笑容给自己带来温暖的角度展开。留在记忆里的芬芳——故乡的炊烟,围绕故乡的炊烟寄托的乡愁来写。
(2)① 材料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不同人心中的独特记忆,关键词是“记忆”“美好事物”。② 对于“奋斗的日子会发光”这个题目,写作思路可以是先阐述奋斗日子的具体表现和经历,比如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拼搏的过程;然后论述这些奋斗日子为何会发光,即奋斗带来的成长、收获和积极影响;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奋斗的过程和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的误区是只强调发光而忽略了奋斗的过程。开头可以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引出奋斗的主题,结尾可以展望未来,表达对继续奋斗的决心。
奋斗的日子会发光——我的艺考之路,讲述自己为了艺考而努力奋斗的经历。奋斗的日子会发光——向着梦想前进,聚焦为梦想奋斗的那些日子。(1)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定好作文中心来选取、组织素材;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在符合题干要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2)本题考查的是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表达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选材时避免选一些老生常谈的材料,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