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1:4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桃花源记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桃花源》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C.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美好的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B.具答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寻向所志 寻病终 D.便舍船 屋舍俨然
4.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译文: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 B.渔人甚异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未果,寻病终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二、填空题
7.陶渊明(约365-427),名   ,字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    ”,世称“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朝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传世。
三、语言表达
8.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 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9.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四、综合性学习
10.【新考法·专题学习】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专题学习内容:
专题学习任务:
(2)【学科素养·文化自信】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3)【新考法·情境式命题】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你将如何为自己辩护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甲】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①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②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③,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⑤《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州名。②营溪:河流名。③人间:与前文“山野”对应,指有居民的地方。④俾(bǐ):使。⑤元结: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乙文参考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1.填写下列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3.甲文中的画线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游记作品,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一样,请简要概括其不同。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这个选项的理解存在偏差。村人“皆叹惋”的原因并非是为渔人费了周折找到他们而叹惋,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听到渔人描述的外面世界的变迁,如朝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动荡,而感叹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得如此不同和复杂。他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与世隔绝而叹惋,而是对外面世界的变迁感到惊讶和惋惜。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句意: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答案】B
【解析】A.“遂与外人间隔”中的“遂”意为“于是、就”,表示结果或顺承关系;“遂迷,不复得路”中的“遂”意为“竟然、最终”,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
B.“具答之”中的“具”意为“详细”,作为副词修饰动词“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具”也是“详细”的意思,同样作为副词修饰动词“言”。这两个“具”的用法和意义是相同的;
C.“寻向所志”中的“寻”意为“寻找”;“寻病终”中的“寻”意为“不久、随即”,表示时间上的紧接;
D.“便舍船”中的“舍”意为“舍弃、放下”;“屋舍俨然”中的“舍”意为“房屋、住所”。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这个译文在理解上有所偏差。原文中的“俨然”应理解为“整齐的样子”,而不是“同一样式,很相像”。因此,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答案】C
【解析】A.“复前行”中,“前”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前”。但整个句子“复前行”并未展现出明显的词类活用现象,它仅仅是表示“继续向前走”的意思;
B.“渔人甚异之”中,“异”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对……感到惊异”,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它怎么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与世隔绝的地方”;
D.“未果,寻病终”中,“病”原本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生病”。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B
【解析】A. 便舍船(shè):这个“舍”字在此处表示“舍弃、放下”的意思,应读作“shě”,而非“shè”。 屋舍俨然(shě):这里的“舍”指的是房屋,应读作“shè”;
B. 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这个“为”字在这里是连词,表示目的,应读作“wèi”。 捕鱼为业(wéi):此处的“为”是动词,表示“作为、当做”,应读作“wéi”;
C. 男女衣着(zhuó):这个“着”字在此处表示“穿着的衣服”,应读作“zhuó”。 便要还家(yào):这里的“要”表示“邀请”,应读作“yāo”,而不是“yào”;
D.遂与外人间隔(jiàn):这个“间”字在此处表示“隔开”,应读作“jiàn”。 此中人语云(yǔ):这里的“语”表示“说”,应读作“yǔ”。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识记与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不仅要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还要具备在不同的词语或语境中辨析不同读音的能力
7.【答案】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
【解析】陶渊明,名“潜”,这是他的正式名字。在中国古代,每个人都有名和字,名通常是出生时取的,而字则通常在成年时由父亲或师傅赐予,用以表达对该人的期望或性格特点。“元亮”是陶渊明的字。字是对名的补充,常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书中,以示尊敬。陶渊明的字“元亮”与他的名“潜”相呼应,都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追求。因为陶渊明的宅边有五棵柳树,他自号“五柳先生”。这是一种雅号,常见于古代文人墨客,用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生活环境。这种自号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普遍,展现了文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渊明在晚年还自称为“靖节先生”。这是他对自己的另一个雅号,可能与其晚年的心境或生活态度有关。靖节二字,寓意着保持节操,坚守信念。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代。东晋时代,士人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潜 ; 元亮 ; 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反映了桃花源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气。
【解析】渔人来到桃花源后,村子里的人的反应:当渔人第一次进入桃花源,遇到当地村民时,村民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友好。文中描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意思是村民们立刻邀请渔人到家中,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酒食。这显示了村民们的好客和热情。随后,所有的村民都过来与渔人交谈,询问他的来历,表示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友好的态度,这从“咸来问讯”一句中可以得知。更为难得的是,当村民们了解到渔人并非本地人后,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或敌意,反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意思是其他的村民也分别邀请渔人到各自家中,都拿出最好的酒食来招待他。桃花源的社会风气: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桃花源的社会风气。首先,这里的人们非常热情好客,对于外来者,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敌意或排斥,反而以最高的礼遇来招待。其次,他们真诚淳朴,与渔人交流时,没有虚伪和做作,而是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好奇和友好。这种社会风气反映了桃花源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也为外界读者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美好的社区形象。这种社区的存在,不仅为渔人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故答案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反映了桃花源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气。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9.【答案】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生活环境。
【解析】陶渊明的生活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他对此深感不满。他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多次隐居,对官场的失望让他更加向往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桃花源”的象征意义: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世外桃源。这个地方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理想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陶渊明的用意:通过描写“桃花源”,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试图通过这一虚构的世界,提醒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例。
故答案为: 表明了自己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生活环境。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0.【答案】(1)【示例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及其与陶渊明的关系。
【示例2】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桃花源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跟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及地名,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对后世诗文(文化)的影响。
【示例3】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归隐
专题学习任务: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
【示例4】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田园诗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
(2)【示例1】南山种豆;带月荷锄归【示例2】东篱赏菊 悠然见南山
(3)(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解析】(1)本题考查专题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设计。回答此题时,一要仿照格式回答,二是要选取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因为与陶渊明相关的事物一是酒,二是菊花,我们可在选取菊花来回答此题。
(2)上联的后半句是人物诗文中的名句,所以拟写时可先想好陶渊明的诗句,再根据那首诗的内容对出“陋室读经"的内容。
(3)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并不理想。官场腐败、战乱频繁,使得许多士人感到无力回天。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实际上是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因此,他让老百姓躲起来,并不是鼓励他们逃避责任,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远离现实的苦难;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理想的国度,这里充满了和谐与安宁。老百姓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实际上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寄托。因此,让老百姓躲起来,并非是对责任的逃避,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陶渊明对国家和社会怀有深厚的感情,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报国无门。在官场腐败、权力斗争的背景下,他无力改变现状。因此,他选择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而不是直接参与社会的变革。
故答案为:⑴ 【示例1】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菊|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及其与陶渊明的关系。
【示例2】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桃花源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跟桃花源相关的古诗文及地名,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对后世诗文(文化)的影响。【示例3】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归隐
专题学习任务: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研究中国的归隐文化,探究陶渊明对归隐文化的影响。【示例4】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田园诗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特点。
⑵【示例1】南山种豆;带月荷锄归
【示例2】东篱赏菊 悠然见南山;
⑶ (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⑴ 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⑶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答案】11.妻子儿女;没有出路的境地
12.①(渔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②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出桃花源人在桃花源里与世隔绝、安然自足的生活状态。
14.《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右溪记》写右溪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人才的情怀。
【解析】(1)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它常常体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几个方面。平时我们应注意积累。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翻译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在古代,“妻子”一词通常用来指代男子的配偶及其子女,而不仅仅是指配偶。在现代汉语中,“妻子”则特指男子的已婚配偶。同样地,“绝境”在古代常常指的是与世隔绝、难以到达的地方,而现代汉语中则更多地用来形容没有出路、陷入困境的境地。
故答案为: 妻子儿女 ; 没有出路的境地 。
1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重点词为:①“何世”指什么时代、什么朝代。 “乃”表示出乎意料,“有汉”指的是存在汉朝这个时代。 ②“置州”指的是设立行政区划,“以来”表示从某个时间开始到现在。
故答案为: ①(渔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②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13.首先,它强调了桃花源的超凡脱俗和与世无争的特性。桃花源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几乎被时间遗忘的地方,过着自给自足、安宁平静的生活,不受外界纷扰和战争的影响。其次,这句话也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和奇幻色彩。读者可能会对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感到好奇和向往,同时也为后文中桃花源最终被外界发现、其秘密被揭示的情节埋下伏笔。最后,通过这句话,作者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桃花源人的无知和与世无争,反衬出外界社会的复杂和混乱。这也让读者反思,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答案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出桃花源人在桃花源里与世隔绝、安然自足的生活状态。
14.本题考查主旨把握。《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右溪记》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故答案为: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右溪记》写右溪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人才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