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1:4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诗经》二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诗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道阻且右 B.蒹葭苍苍 C.钟鼓乐之 D.琴瑟友之
2.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指直陈其事;比,即比较;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C.《关雎》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蒹葭》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D.《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下面对《关雎》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河洲上有一对水鸟在相亲相爱,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B.“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相同句式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为来表现君子对淑女深深的思恋,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B.“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
D.“钟鼓乐之”的“乐”在这里是“使……快乐”的意思。
5.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6.下列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译文:姑娘文静美好,日日夜夜追求她。)
B.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C.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译文: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有点稀。)
D.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译文:思念之情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二、填空题
7.结合课本注释,完成《诗经》名片的设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收录了从   到   时期的诗歌305篇,按所配乐曲性质分为“   ”“   ”“   ”三类。·《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   。·《诗经》与《   》《   》《   》《   》并称为“五经”。
三、语言表达
8.郑樵在《六经奥论·诗经·国风辨》中说:“古者三百篇之诗皆可歌”。请从以上诗歌中任选一首,为其选择适合的配乐,并简要说明理由。
A.惆怅哀婉的音乐 B.恬淡悠然的音乐
C.轻松明快的音乐
四、综合性学习
9.学习了《<诗经>二首》之后,班级开展“诵读《诗经》”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语言运用】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
(2)【思维能力】《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主席引用过的名句,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释义:做事无不有个好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
(3)【文化自信】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喜欢借鉴《诗经》取名字。请根据下面的诗句说出历史上以此取名字的人物及其身份。
“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经·小雅·楚茨》)
“孔明”: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
(4)【文化自信】下面是语文老师为本次活动写的一副对联。不过老师只写出了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徜徉文海赏心悦目
下联:
五、诗歌鉴赏
10.阅读《诗经·伐檀》一诗,回答问题。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A.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   。
B.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   。
C.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   。
(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自牧归荑,洵且美异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右”名词作动词,向右迁曲。
B.正确。
C.“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D.“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作名词等。解答时依据句意以及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 .《诗经》的表现手法中,“比”指比喻,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答案】A
【解析】A.有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兴”的手法;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4.【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友”是“以……为友”的意思;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句意为: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溯洄”做状语修饰“从之”,“阻目长”为并列短语修饰“道”;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6.【答案】C
【解析】A.窈窕:美丽的样子。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寤寐:日日夜夜。
B.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C.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翻译为:河中芦苇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D.悠哉悠哉:绵绵不尽。辗转:翻来覆去。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语句的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7.【答案】诗歌总集;西周;春秋;风;雅;颂;赋;比;兴;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故答案为:诗歌总集;西周;春秋;风;雅;颂;赋;比;兴;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答案】示例一:《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先展现了主人公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可用惆怅哀婉的配乐;第三章写主人公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所以可用轻松明快的配乐。
示例二:《蒹葭》展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求索,全诗充溢着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主人公的思念绵远悠长,所以应该配惆怅哀婉的音乐。
示例三:《子衿》中的女子思念、等待恋人,而恋人却不见踪影,于是她的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幽怨。这首诗歌缠绵悱恻、婉转动人,适合用惆怅哀婉的配乐。示例四:《无衣》中的男子睹物思人,见衣物而悼亡妻,“怎么说我没有衣服呢?我有好多件,但不如你给的衣服安适美好”,尽显孤独凄凉之情,适合用惆怅哀婉的配乐。
【解析】
选择配乐是一个主观而有趣的任务,它需要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提供的选项来看,我们需要从A、B、C三种音乐风格中选择一种来配合所选的诗歌。我们要考虑的是诗歌的情感和内容。这里我们以《诗经·国风》中的《关雎》为例,这是一首描述男子对美丽女子的思慕和追求的诗歌。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深沉的爱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故答案为:《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先展现了主人公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可用惆怅哀婉的配乐;第三章写主人公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所以可用轻松明快的配乐。
《蒹葭》展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求索,全诗充溢着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主人公的思念绵远悠长,所以应该配惆怅哀婉的音乐。
《子衿》中的女子思念、等待恋人,而恋人却不见踪影,于是她的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幽怨。这首诗歌缠绵悱恻、婉转动人,适合用惆怅哀婉的配乐。示例四:《无衣》中的男子睹物思人,见衣物而悼亡妻,“怎么说我没有衣服呢?我有好多件,但不如你给的衣服安适美好”,尽显孤独凄凉之情,适合用惆怅哀婉的配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9.【答案】(1)(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含英咀华,接受一次传统经典的洗礼吧!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4)(示例)漫步诗苑含英咀华(或流连诗苑养性怡情,或驻足诗苑撷萃寻芳)
【解析】(1) 这道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活动开场白的设计。需要用简洁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出“诵读《诗经》”这一活动主题,既要体现《诗经》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又要能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根据诗句的释义稍加扩展即可写出启示。 这道题是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和感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启示我们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3) 本题通过引用《诗经·小雅·楚茨》中的诗句“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要求考生根据诗句的寓意,找出历史上以此取名字的人物及其身份。题目中已给出“孔明”的寓意为“完备周详,庄重而有条不紊”。考生需结合这些信息,调动历史知识,确定符合要求的历史人物。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因此,在创作下联时,需要注意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同时也要保持上下联的意义相关,形成完整的意境。本题给出的上联“徜徉文海赏心悦目”,表达了在文化海洋中畅游,享受心灵的愉悦与满足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 (示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含英咀华,接受一次传统经典的洗礼吧! ⑵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⑶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⑷ (示例)漫步诗苑含英咀华(或流连诗苑养性怡情,或驻足诗苑撷萃寻芳)
⑴ 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⑵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这道题,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分析,阐述理由要简明扼要。
⑶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⑷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10.【答案】(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2)C
(3)C
【解析】(1)“伐檀”“伐辐”“伐轮”,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以又重又累的劳动情景,引出对剥削者的斥责;“县疸”“县特”“县鹑”,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出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冷嘲热飒和愤怒质问;“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飨”,用反语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冷嘲热讽,揭露剥其寄生虫本质。(2)ABD是兴的手法。C.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是比。(3)ABD.正确。C.“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故答案为:(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2)C;(3)C
(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用典、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