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使我领悟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B.实验的过程不仅是消极的观察,而且是积极的探测。
C.演讲者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
D.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匮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 ——罗蒙诺索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歌德
3.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____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____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____的态度,要靠___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探索 造就 怀疑求真 实践
B.研究 培养 怀疑求真 实践
C.探索 培养 毋庸置疑 科学
D.研究 造就 毋庸置疑 科学
4.下列对课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了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二、填空题
7.文学常识填空。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 是美籍华裔 家, 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 》中的《 》篇。
(3)宋代朱熹抽取《 》中的《 》《中庸》两篇,和《 》《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语言表达
8.学习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年级要求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请你积极参与这项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学校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班上的陈芬却说:“科学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多做几道题呢。”针对她的观点,请你以其同学的身份进行劝说。
(3)期末,你所在的班级将出一期主题为“科学实践活动心得”的黑板报。请你写出你的科学实践活动心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9.参照下面的例句,自选内容仿写一句话。
例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仿句:
四、综合题
10.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4段和第13段,回答小题。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3)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激变时应该如何落实?
五、现代文阅读
1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善养“静气”
傅凌艳
①《孟子·告子上》有一则“学弈”的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表面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结束,两人棋艺相差甚大。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a)____。
②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成为一代名家,他回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③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在惊涛骇浪中默默深潜,铸就了“赫赫而无名的一生”;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樊锦诗,告别优渥的城市生活,深居荒漠大半生,守护敦煌文明,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自身的“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b)____。
④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 ”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13岁的黄旭华就已经开始思考“长大了,一定得为国家做点事情”。大学毕业后樊锦诗决定走向敦煌,后来面对一次次走留的选择,她最终都选择了留在敦煌,就是因为她老想着“为文物事业再出一点力”。
⑤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就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保持定力而不左右彷徨、矢志追求而不意志动摇,向着目标奋发进取。当一个人缺少大志向,剩下的就多是小情绪,外界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其心绪波动的干扰源。
⑥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老英雄张富清,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最偏远贫困的来凤县默默奉献。他坚守初心一辈子,始终朴实勤勉,深藏功名60余载,从未居功索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老英雄张富清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⑦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顺风顺水之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被人阿谀奉承里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拂拭初心、沉思人生。
⑧清代学者王之春在《椒生随笔》中道:“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机括,唯静者能参得透。”他认为,心守一个“静”字,人生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静气”,是内心和谐的胸怀气度,是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成功之道 ,更是人生与事业的美丽风景。
⑨(c)____。与其将时间白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明志致远。“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宁静致远”的真谛。
⑩多一些抱朴守静、少一些心浮气躁,人生必能进入另一重境界,不为外物所扰,不为世俗羁绊,在坚定目标中实现人生的志趣。
(选自《解放军报》2023-05-22,有删改)
(1)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
B.“静气”也是“养”出来的。
C.“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
(2)有人认为第④段中的论据与第③段雷同,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 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⑥⑦段的论证思路。
六、写作题
1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主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观察与实验的精神。同学们上了初中后,是否参与过物理、生物实验?是否观察过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请你选择某一个参与过的实验活动,或身边的某一事物加以介绍,展开写作。
要求:抓住事物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严密,不少于15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B.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不仅是……,而且是……”改为“不是……,而是……”。
C.正确。
D.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匮乏”改为“缺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2.【答案】C
【解析】AB.两项强调只模仿是不对的。
C.正确。
D.项强调的是大胆的见解(即理论)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答案】B
【解析】探索: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研究: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根据“学术”可知,第一空应用“研究”。造就:培养使有成就。培养: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根据“实验的精神”,可知第二空应用“培养”。怀疑求真:怀疑指心中存疑,疑惑。求真:为追求事物发展真理所在及客观规律;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句中用来形容“我们要保留的态度”,可知第三空用“怀疑求真”。实践: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物质活动。科学: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根据“实践出真知”,可知第四空用“实践”。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4.【答案】D
【解析】
ABC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以上。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作者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接下来的文章在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后,分析了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当今大多数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D根据3段“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可知,全文在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整病和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之后,揭示的是“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不是“格物致知精神与实验精神的一致性”。
故答案为:D。
考查文章内容。要熟练掌握文章的脉络,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得出自己的观点的。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作者的观点。
5.【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改为“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答案】D
【解析】A.分句之间用分号,分号改为顿号;
B.“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第一”和“第二”之间用分号;
C.“大学”是一部书,所以应加书名号;
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7.【答案】(1)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
(2)礼记;大学
(3)礼记;大学;论语;孟子
【解析】⑴首先,第一个空格要填写的是作者的姓名。根据文学常识,我们知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丁肇中。丁肇中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其次,第二个空格需要填写的是丁肇中的专业领域。丁肇中是一位物理学家,他在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他对于J粒子的发现,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第三个空格需要填写的是丁肇中所获得的奖项。丁肇中因为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对他科学成就的极高认可。
⑵首先,“格物”和“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它们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探索事物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或过程。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特别是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次,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X》中的《Y》篇。通过对儒家经典的了解,我们知道“格物致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这部经典中,而具体出自其中的《大学》篇。《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详细阐述了儒家关于人的修养、学问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大学》中,“格物”和“致知”被用作修养身心、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⑶首先,朱熹是宋代的著名儒家学者,他对于儒家经典的整理与注解有着重大贡献。朱熹抽取并汇编了四部儒家经典,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四书”。其次,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知道“四书”中的其中两部来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了大量的礼仪制度和儒家思想。其中,《大学》一篇被朱熹选中,成为了“四书”之一。然后,除了《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来自《礼记》外,朱熹还选取了另外两部著作,即《论语》和《孟子》。《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则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故答案为:⑴丁肇中;物理学;诺贝尔物理学。
⑵ 礼记 ; 大学。
⑶ 礼记 ;大学; 论语 ; 孟子 。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8.【答案】(1)(示例)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探究能力。
(2)(示例)陈芬,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培养实践能力,我们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3)(示例)我爱科学,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解析】(1)围绕“科学实践活动”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拟写宣传标语。(2)针对陈芬不重视科学实践活动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3)写出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益处,注意使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 (示例)感受科学魅力,提升探究能力。 ⑵ (示例)陈芬,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如果只是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培养实践能力,我们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⑶ (示例)我爱科学,它给了我学习的动力,给了我创造的信心,给了我前行的力量。
⑴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
⑵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⑶本题考查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9.【答案】(示例)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
【解析】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进行仿写,注意内容的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示例)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10.【答案】(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探察。
(3)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作用:用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4)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要自己有判断力。
【解析】(1)依据第3段中“因为……”这个句子思考作答。(2)根据“格物致知”的含义思考作答。(3)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第13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我们都要”“我们要”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11.【答案】(1)(a)C (b)A (c)B
(2)(示例)不赞同,不能删掉。理由:以陈景润事例为例。第③段通过写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的论点;第④段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论点。因此,这两段尽管叙述了相同的人的事例,但是,叙述的角度不同,证明的论点也不同,第③段举例陈述的是“心静”的果,而第④段举例阐述的是“心静”的因。
(3)首先提出论点——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然后以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论点;再列举一些人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的论点。
【解析】(1) 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a) 根据上文“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多大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时的态度不一样;前者保持了心态宁静,后者却没有做到”和下文“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可知,这里应阐述“静”的作用。“学须静也”,这就是“静“的力量”一句引用名言,突出了“静”的作用。(b)上文“正因为他们始终葆有自身的‘静气’,任外界如何纷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数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最终成就了事业,成就了人生”总结评述了陈景润、黄旭华和樊锦诗取得成就的原因是“静”;下文“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阐述的是“静”的来源。“而这种“静气’从何生发而来”一句运用设问的方法,自然引出对“静”的来源的论述。(c) 根据“与其将时间由白浪费于精神内耗上,不如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涵养静气’,明志致远”可知,本段论述的中心是靠读书来涵养“静气”。
(2)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根据上文“我们常说,人得有才气、锐气等等。其实,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可知,第③段“无论是面对时代风浪,还是满目荣誉,陈景润始终沉迷于数学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巅行走’的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一句通过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的论点。根据“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可知,第④段“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曾问陈景润:‘你这样拼命到底为了什么 '陈景润答得很简单:‘打倒维诺格拉朵夫。’这位维诺格拉朵夫就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关于奇数猜想的证明者”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分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概括各层大意:还要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通过“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条理清晰地表达。根据“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根据“老英雄张富清,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建设时期,主动放弃安逸生活,到最偏远贫困的来凤 县默默奉献……在老英雄张富清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根据第段“反观当下,有的人总是忙忙碌碌,热衷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顺风顺水之时春风满面,一旦受挫就形神俱散;还有的人在被人阿谀奉承里迷失自我,在物欲横流中抛弃本心……他们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去认识自我、拂拭初心、沉思人生”由此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1) (a)C (b)A (c)B (2)(示例)不赞同,不能删掉。理由:以陈景润事例为例。第③段通过写陈景润专注于数学研究,从而取得令人惊羡的科研成果,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涵养些‘静气’,能让人更好地静心笃志、凝神聚力、专注精微,走上厚积薄发的成功之路”的论点;第④段通过对话,点明陈景润的远大志向,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心静源于心定,心定则源于大志在胸”的论点。因此,这两段尽管叙述了相同的人的事例,但是,叙述的角度不同,证明的论点也不同,第③段举例陈述的是“心静”的果,而第④段举例阐述的是“心静”的因。(3)首先提出论点——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然后以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论点;再列举一些人处于“忙盲茫”的恶性循环中、丝毫静不下来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心静也在于淡泊名利”的论点。
(1)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 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12.【答案】示例:学校生物实验室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主体部分位于学校综合实践大楼内,设有中央处理区、检测区、演示操作区、水质在线监测区几大功能区块,其中检测区又分为食品检测实验区、气体检测实验区、水质检测实验区,可以对不同种类的水体或空气污染物、有害物进行分析测试。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优质平台,生物实验室投入使用仅一年便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生物组教师先后开发开设了由社会调查、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无土栽培4大类共10余门校本课程组成的生物创新课程体系。
【解析】首先,学生在选择内容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经历和观察,选择自己熟悉且印象深刻的实验活动或事物进行介绍。例如,可以选择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光的折射”实验,或者选择观察过的校园中的某一植物如樱花树。其次,在介绍过程中,学生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详细阐述其特点、形态、功能等。对于实验活动,可以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过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对于身边的事物,可以描述其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生命周期等。最后,在说明方法上,学生应尽可能采用具体、形象的描述,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语言应准确、严密,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切的词语。
故答案为:学校生物实验室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主体部分位于学校综合实践大楼内,设有中央处理区、检测区、演示操作区、水质在线监测区几大功能区块,其中检测区又分为食品检测实验区、气体检测实验区、水质检测实验区,可以对不同种类的水体或空气污染物、有害物进行分析测试。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优质平台,生物实验室投入使用仅一年便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生物组教师先后开发开设了由社会调查、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无土栽培4大类共10余门校本课程组成的生物创新课程体系。
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