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壶口瀑布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第二次到壶口,于枯水季节观瀑的情形,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气势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D.文章借景抒情,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 》《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3.下列有关《 壶口瀑布 》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述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告诫 雾霭 水幕 千军万马
B.蜂窝 俯视 弛骋 推推搡搡
C.采虹 霎时 迂回 浪沫横溢
D.凝重 横跨 石壁 前乎后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刚一进入峡谷,飞驰而下的瀑布如雷霆万钧,震耳欲聋。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河谷里雾气弥(mí)漫。
B.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yà)。
C.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jìn)。
D.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chán)潺成溪。
二、填空题
7.【教材拓展练】根据文章《壶口瀑布》内容填空。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定点换景的观察角度,立足点是 ;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景物特点是 ;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 ;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 。
三、语言表达
8.《壶口瀑布》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壶口瀑布。请你至少选择其中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河流的文字,80字左右。
9.八年级(3)班开展了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 请任写连续的两句有关黄河的诗句。
(2) 如今,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堪忧,请你为保护母亲河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
四、综合性学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黄河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成员,请你帮助完成宣传材料的整理。
【资料一:黄河的告白】
五千年很长吗? 遇见你们——黄皮肤的华夏子孙之前,我已经在世界的东方流浪了上百万年。我跨越山河,一路奔流。辽阔的中原,四季交替,万物生长。我放缓了脚步,看见你们从地平线走来。你们有智慧的眼睛,你们有充满力量的双手,你们从日月星辰的轨迹里发现春耕冬藏的秘密□而我,我有水,我用我的全部滋养你们的每一颗种子。黄色的波涛,黄色的土壤,黄色的面孔,我们拥有相同的基因,你们叫我——母亲。你们在我流淌的土地上收获丰盈,努力生长。我延伸出龙的模样,与你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那一夜,华夏的火种照亮了世界,又温暖了我。从此,我不再是一条孤独的河流。
【资料二:母亲河的历程】
《母亲河的历程》短视频分镜头脚本
镜头 镜头标题 解说词
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一条细流,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出发,带着雪域高原未消的冰寒雪气,开始了她短暂的旅程,如一条游龙钻入山谷,执着向前。
二 九曲黄河万里沙 她用环环相连的河曲,在广袤的草原,绘出奇美的风景,当穿过绵长的峡谷区,遇见大城市,她已经成长为宽阔的大河,巨流滚滚,深沉而有力。
三 一条大河润中原 为解北方干旱,她赫然北上,劈开沙漠,呈“几”字形流经黄土地区,滋润了广阔的田地,她继续行进,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冲① (积/击)出的平原,是华夏文明生息之地。
四 奔流到海不复回 5464公里水流泱泱,一路向东,干流贯穿九省,地扼东西,兼跨南北,数百条支流汇入她的身体,形成庞大的水系,奔流入海。临走前,泥沙沉积造陆而成的三角② (州/洲),是她给陆地留下的最后一份馈赠。
【资料三:黄河的气概】
为体现黄河的文化价值,同学们想为黄河设计一个标志。下面是标志的设计要求,请完成任务。
作品应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 ____的壶口瀑布, ____的黄土高坡,____的黄河峡谷,____的九曲十八弯……文字部分用草书“黄河”二字,突显大气洒脱、张扬奔放的黄河气概。
10.给材料一加点字注音,在方框里填上标点,下列选项全都正确的是( )
A.春耕冬藏cánɡ 逗号 B.春耕冬藏zànɡ 逗号
C.春耕冬藏cánɡ 分号 D.春耕冬藏zànɡ 分号
11.同学们就材料一这段文字的朗读方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开头用设问句“五千年很长吗”,引人思考,让人感受到黄河的源远流长,应该用高亢的声音读出刚劲有力的感觉。
B.文段结尾用“我不再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表达出黄河与华夏儿女融为一体的欣喜,应用欢快柔和的声音读出活泼的感觉。
C.文段把黄河拟人化,让黄河穿越五千年,跨越时空,向华夏子孙告白,应该用深情的语调读出娓娓道来的感觉。
12.材料二镜头一的解说词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13.材料二根据解说词的内容,在①②处填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积 ②州 B.①击 ②州 C.①击 ②洲 D.①积 ②洲
14.材料二写一副对联作为短视频的结束语,下列补齐这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历九曲而穿九省,①____,涌一腔豪气;②____千川以润千畴,万物萌生,听两岸歌飞
A.①狂涛漫卷 ②纳 B.①漫卷狂涛 ②吐
C.①漫卷狂涛②纳 D.①狂涛漫卷 ②吐
15.在文段资料三横线处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壁立千仞 沟壑纵横 蜿蜒曲折
B.蜿蜒曲折 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 气势磅礴。
C.蜿蜒曲折 壁立千仞 沟壑纵横 气势磅礴
D.气势磅礴 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 蜿蜒曲折
16.下面是几位同学围绕要求设计的标志,请你帮助资料三选出最符合的一项( )
A. B.
C. D.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壶口瀑布》(节选)
梁衡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7.仔细阅读选段第1段,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立足点 视角 景物 景物特点
沟底 平视 黄河河谷 开阔平坦、细沙坚实而又松软
① 俯视 龙槽壶口 突然凹下,河中有河,用一个字概括:“奇”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仰视 ③ 浊浪奔涌,用一个字概括:④
② 水流 下跌、飞转,用一个字概括:“险”
18.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②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
19.本文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试找出两处表达作者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20.《壶口瀑布》和《小石潭记》都是游记,请从游记三个要素即“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感想)分析两者的异同。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正确。B“秋日”不正确。原文中是这样写的“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千年一叹》实际上是余秋雨的著作,它是一部日记体的游记,记录了余秋雨在2000年穿越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土耳其等国时的所见所感。梁衡的代表作品包括《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 》、《跨越百年的美丽》等,但不包括《千年一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3.【答案】B
【解析】ACD正确。B《千年一叹》的作者是余秋雨。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解答此类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
4.【答案】A
【解析】A无误;B.弛→驰。C.采→彩。D.乎→呼。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字形的积累。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5.【答案】C
【解析】ABD正确。C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气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此处应当用“事半功倍”。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这样的题,与其说是考查词语运用的,其实最根本的是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辨析近义词在感彩、语体色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等方面的差别,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这几个方面辨析词语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语境做出选择。
6.【答案】B
【解析】ACD正确。B轧 zhá。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7.【答案】河心;奇;雄;险
【解析】根据“ 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可知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定点换景的观察角度,立足点是河心。
根据“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可知奇;根据“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可看出景物非常雄壮;根据“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可知景物特点是险。故答案为:河心
奇
雄
险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8.【答案】示例:门前的一条小河,窄的地方,潺潺作响,搭上几块石头,便可越过;宽的地方,像一泓深潭,晶莹碧透。到了夜晚,银色的月光洒向暗绿色的河面,月亮倒映在流动的水面上,变成一条闪烁的银色光带。
【解析】这是一篇小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某一河流的文字,突出它的特点。比如写黄河某一河段,作答时首先要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把“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声势浩大”等作为文段的中心内容;然后进行具体描写时要注意从人的不同感官的角度入手,全方面展示黄河的魅力。为增加文采,可以选择恰当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等,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故答案为:示例:门前的一条小河,窄的地方,潺潺作响,搭上几块石头,便可越过;宽的地方,像一泓深潭,晶莹碧透。到了夜晚,银色的月光洒向暗绿色的河面,月亮倒映在流动的水面上,变成一条闪烁的银色光带。
这是一篇小作文训练,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写好作文最关键的一步。首先明确中心,选好材料;然后以突出景物的特点为目的,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可以选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同时还要注意字数方面的要求。
9.【答案】(1)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2)黄河清,天下平,别让母亲河再哭泣!
【解析】(1)此题答案比较开放,只要是有关黄河的两句诗即可。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内容上在针对“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堪忧”拟写,不能脱离“保护母亲河”这一中心。如“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等。
故答案为:⑴ 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⑵ 黄河清,天下平,别让母亲河再哭泣!
(1)考査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
(2)本题考查拟写广告语。广告词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词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巧用成语、熟
语,化为己用。巧用多音多义字,利用汉语词汇音义的相关性进行比附、暗示。
【答案】10.C
11.C
12.“短暂”改为“漫长”
13.D
14.A
15.D
16.B
【解析】(1)本题考查拼读和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要特别注意多音字。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注意从语气、语调的角度入手。句意消极时语气低缓,语调下降,句意积极时语气高亢、欢快、坚定,语调上扬。注意结合句子暗含的情感基调分析即可。
(3) 本题考查语言得体。读懂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对黄河的描述,找出不体现黄河特点的词,修改替换即可。
(4)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5)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
(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注意积累,掌握字词含义及用法,联系句子语境,填入合适的词。要特别注意近义词。
(7)本题考查标志设计。设计注意围绕资料三内容展开,作品应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势,黄土高坡和峡谷的样式,九曲十八弯的曲折,体现黄河的气概即可。
10.春耕冬藏 chūn gēng dōng cáng 在春季进行土地耕作,播种作物,如早稻播种、蔬菜果树移栽等,以及进行田间管理,如冬季播种作物小麦油菜的管理。
标点空格处前面写你们怎么样,后面写我怎么样,你我相对是并列句,中间用分号。
故答案为:C
11.A 设问句,高亢的声音读出刚劲有力的感觉,错误。是反问句,肯定五千年的的悠久历史,应该慢读“很长”加强语气。
B 活泼,错误。黄河是母亲河,活泼不适合形容她。
C 正确
故答案为:C
12.镜头一解说词是说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出发,从天上到地上,路途漫漫并不短暂,把“短暂”改为“漫长”。
故答案为:“短暂”改为“漫长”
13.冲积:(动)高地的沙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这里是写黄河水从大峡谷冲向下,用冲积。
冲击:(动)(水流等)撞击物体。冲锋。比喻干扰或打击使受到影响。
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现在这些名称仍保留在地名里。现行民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名。介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
洲: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海洋所包围的大陆及附近岛屿的总称。
三角洲: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方,泥沙淤积而成的低平陆地,大致呈三角形。
故答案为:D
14.对联注意格式要求。①处要和“万物萌生”的格式一致。万物萌生,主谓短语。 狂涛漫卷,主谓短语。 漫卷狂涛,动宾结构。排除BC。②要和“历”格式一致。海纳百川,“纳”和“历”相对。
故答案为:A
15.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第一空形容瀑布的气势用气势磅礴。
沟壑纵横,山沟互相交错。第二空形容黄土高坡的地形用沟壑纵横。
壁立千仞,指(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第三空写黄河峡谷幽深的特点用壁立千仞。
蜿蜒曲折,路途艰难不好走,弯弯绕绕的。迂回弯曲地。第四空对应后面的“九曲十八弯“。”
故答案为:D
16.注意资料三的要求,作品应由图示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示部分用书法笔墨勾勒出奔流不息的黄河水 势,黄土高坡和峡谷的样式,九曲十八弯的曲折,体现黄河的气概。
A 不能体现壶口瀑布奔涌的气概。
B 下方水势冲击,体现黄河奔涌的气概,也体现峡谷幽深的特点,和黄土高坡山沟互相交错的样式。上方黄河字样。符合题目要求。
C 不能体现壶口瀑布奔涌的气概。
D 不能体现壶口瀑布奔涌的气概。
故答案为:B
【答案】17.河心;俯视;河面;雄
18.①本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或:本句使用叠词,一是增强了文章的音律美,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二是将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黄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表现水的灵动多姿,使人身临其境。
19.语句一:“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作者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怨、愁”,水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展现了壶口瀑布博大包容的胸怀。这两句通过议论、抒情,为下文揭示河水的性格作了铺垫。语句二:“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理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20.同: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都是借景抒情。
异:《小石潭记》随作者游踪移步换景,《壶口瀑布》是作者立足于“河心”四下观察;《小石潭记》通过写小石潭幽静冷寂的环境,表达自己被贬后凄凉忧伤的情感。《壶口瀑布》着力表现爆布浊浪奔腾,让人读来心魄震撼。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赏析语言,首先明确赏析的角度,其次结合所运用手法的作用及具体的语境、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句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及写作手法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确贴切。
17.第一空,从第①段“我一直走到河心”可知,作者的观察点是河心;
第二空,从“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可以看出是俯视;
第三空,从“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可以提取出:写了河面;
第四空,联系文“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景物具有雄伟、壮丽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是:雄。
故答案为:河心;俯视;河面;雄
18.①原文“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操操,前呼后拥”中,“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动词的拟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
特点;原文“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描绘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伟大力量。
②“进”“折返迂回”“觅”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黄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表现水的灵动多姿,使人身临其境。
故答案为:①本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或:本句使用叠词,一是增强了文章的音律美,读起来更有节奏感。二是将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壶口黄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表现水的灵动多姿,使人身临其境。
19.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期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由景物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唐"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本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市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哲理意味油然而生,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人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人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才,黄河的人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拒中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音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故答案为:语句一:“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作者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怨、愁”,水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展现了壶口瀑布博大包容的胸怀。这两句通过议论、抒情,为下文揭示河水的性格作了铺垫。语句二:“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理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20.从《小石潭记》中“潭西南而行百二十步”“代竹取道,下见小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句可见,景物随作者游览的路线而变换;从《壶口瀑布》中“我一直走到河心……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和“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石”可知,是作者立足于“河心”四下观察的景物。
《壶口瀑布》着力表现瀑布浊浪奔,前呼后拥的夺人气势,让人读来心魄震撼,同时也写了黄河的品格及象征的精神。《小石潭记》通过写小潭幽静冷寂的环境,表达自己被贬后凄凉忧伤的情感。二文都是借景择情。
故答案为:同: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都是借景抒情。
异:《小石潭记》随作者游踪移步换景,《壶口瀑布》是作者立足于“河心”四下观察;《小石潭记》通过写小石潭幽静冷寂的环境,表达自己被贬后凄凉忧伤的情感。《壶口瀑布》着力表现爆布浊浪奔腾,让人读来心魄震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