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部队一到达目的地,战士们就忙着安营扎寨。
B.张老师冒雨给我补课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C.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D.在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会使文章大煞风景。
2.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使人类对未来充满____。
②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艾草,植物的草香____着艾叶的芬芳,萦绕在五月乡村的上空。
③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我们竹山有着____的资源优势。
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____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憧憬 融合 独一无二 扣人心弦
B.幻想 融合 得天独厚 触目惊心
C.憧憬 混合 得天独厚 扣人心弦
D.幻想 混合 独一无二 触目惊心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写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时间之久,气候变化多端,从侧面突出了登山的困难。
B.文中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洞内部景色,然后写冰山山壁上的图案。
C.文中“我”对雪峰行“跪拜大礼”,是因为“我”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神秘气氛和大
自然的深不可测,虔诚之意油然而生。
D.本文赞美了雪山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感悟。
4.(德阳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夏天的气候风云变幻,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又风雨大作了。
B.青岛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夏天一到,游客就会接踵而至。
C.相识犹在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来对待。
5.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
B.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C.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D.身体是否强健,是进入冰塔林的关键。
二、填空题
7.预学一[跟随作者]各拉丹冬离我们很遥远,但通过阅读游记,我们可以跟随作者走近那片遥远而陌生的风景,经历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朗读全文,在课文中圈画出形容各拉丹冬之美以及叙述作者遭遇的词句,并将关键词抄录在表格中,再分别用一个词概括。
抄录并概括
形容各拉丹冬之美 叙述作者遭遇
词语抄录 ① ②
概括 ③ ④
三、语言表达
8.【美景推荐】活动最后要进行“最美旅行”评选,你打算推荐以上两篇文章中的哪一景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示例,选择一个景点,并拟写项目名称和推荐语。
【示例】各拉丹冬徒步项目名称:圣洁山峰,精神之旅推荐语:在这里徒步,你可以远眺如身披白色风衣的巨人般的各拉丹冬山峰,喝上甜美的长江源头之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地大美。 项目名称: 推荐语:
9.作者在各拉丹冬雪域中实际的旅行情况如何? 请结合“预学一”,帮作者把这趟各拉丹冬之行的个人经历整合成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以备发到“朋友圈”。(要求:尽量引用原文,可适当加上关联词或过渡语。)
知识卡片
游记中,写景和叙事同步展开,一切的景,因有了人的参与,才称其为“景”。一个优秀的作家在写游记的时候,一定不会忘了自己,他定会动用多种感官体验、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写个人化的旅游体验。所以,我们读游记时,要关注的不仅是景,还有人——人的经历,人的感受,人的思考,这些才是游记的灵魂。
四、综合性学习
10.在第46个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到来之际,学校组织开展了与保护环境相关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该主题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我设计】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我参与】王同学为学校拟写了一份邀请函,请你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李教授:
我校定于2017年6月5日下午3时在育才楼报告厅举行《爱护环境》主题宣讲活动,特邀请您作为主讲人进行宣讲。请您莅临指导。
来宾市希望中学
2017年5月30日
(3)【我思考】针对下面三则材料,就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请你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
材料一: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为“掏水机”,其涵水能力差,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此外,桉树还是“霸王树”,它生长了,其他物种就会慢慢地退化。最后造成桉树林里的地表都是光秃秃的,生态遭受颠覆性的破坏。
材料二:据监测,我国七大水系中,松花江和淮河、黄河和辽河、海河,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多数河流70%的河段受到污染。污染因素主要有工业排放、城乡污水排放、垃圾腐化、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氦、磷等污染。
材料三:1月28日,环境保护部通报了2017年除夕至初一(27日19时至28日5时)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受烟花爆竹集中燃放影响,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59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其中124个城市为重度及以上污染,按PM2.5小时峰值浓度排序,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最大的十个城市分别为:大同市、来宾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岳阳市、赤峰市、通化市、贺州市、百色市、甘南州。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节选)
——马丽华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东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
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
11.下面四个选项中的加点词语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A.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B.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C.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12.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时的所见所感。
B.到长江源头探险是十分困难的,作者就曾摔倒在冰河上,摔断了尾椎骨。
C.文中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D.在冰塔林的砾石滩上,作者找到了贝壳、植物的化石。
13.选文中作者写到“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样写是不是显得作者很悲观?为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 安营扎寨,旧指军队到一个地方,须在野外扎帐篷设栅栏为营。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使用正确
B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使用正确
C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使用正确
D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使用错误。改为“锦上添花”。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张冠李戴、望文生义、重复赘余、自相矛盾、褒贬误用、不合逻辑、搭配不当、对象出错等等。
2.【答案】C
【解析】①对于“充满”这个词,后面通常接一些积极、正面的词语来描述某种情感或状态。在这里,“憧憬”表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向往,而“幻想”则更倾向于不切实际的想象。由于“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奇美好的世界”,这里应该用“憧憬”来描述人类对未来的积极态度。②第二个空格,“融合”通常表示不同元素之间的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混合”则更多地表示不同事物的简单组合,没有强调和谐性。在这里,“植物的草香”和“艾叶的芬芳”应该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融合”更合适。③第三个空格,“得天独厚”用来形容某方面条件特别优越,非常适合某种情况或发展;“独一无二”则强调某物或某方面在整体中的独一无二性。考虑到“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这里更强调的是资源条件的优越,而不是唯一性,因此“得天独厚”更恰当。④最后一个空格,“扣人心弦”用来形容故事情节等引人入胜,让人心情激动;“触目惊心”则多用来形容看到的事物令人震惊或恐惧。根据“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赢得观众一致好评”,这里应该用“扣人心弦”来形容其故事情节的吸引力。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3.【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文中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写冰塔林,先写了冰山山壁上的图案。然后写冰洞内部景色。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四是要文章文章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4.【答案】A
【解析】 A风云变幻:意思为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这里形容夏天的气候变化快不恰当。B接踵而至:指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或事情持续发生。C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D漫不经心:做事、说话很随便,一点也不在乎。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5.【答案】D
【解析】A.比喻、拟人。B.比喻。C.比喻。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6.【答案】D
【解析】ABC.正确;D.两面对一面,应删去“是否”。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答案】①变化多端、威严、晶莹连绵、平坦辽阔、浩浩苍苍、奇美、琼瑶仙境、熠熠烁烁、光彩夺目;②冻疮、疼痛、连夜高烧、不思饮食、裂骨之痛、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新伤剧痛、挪动、爬行、滚、半卧、衰竭、挣扎;③奇美(壮美、奇丽);④凄惨(倒霉)
【解析】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关于形容各拉丹冬之美和叙述作者遭遇的词语,以下是部分示例:形容各拉丹冬之美:晶莹连绵:形容各拉丹冬的冰峰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连绵不绝。平坦辽阔:形容各拉丹冬的冰河宽阔平坦,一望无际。精雕细刻:形容冰山像屏风,上面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神奇:形容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如同一座座庄园和院落,组成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叙述作者遭遇:安营扎寨:指作者和摄制组在各拉丹冬脚下搭建帐篷,驻扎下来。驶过冰河:描述汽车可以在寒冷的季节驶过冰河,直接进入山脚的冰塔林中。海拔六千米:表明作者所处的位置海拔很高,可能会面临高原反应等问题。
故答案为:①变化多端、威严、晶莹连绵、平坦辽阔、浩浩苍苍、奇美、琼瑶仙境、熠熠烁烁、光彩夺目②冻疮、疼痛、连夜高烧、不思饮食、裂骨之痛、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新伤剧痛、挪动、爬行、滚、半卧、衰竭、挣扎③奇美(壮美、奇丽)④凄惨(倒霉)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8.【答案】西拉沐伦河漂流;生命之水,美妙体验 坐着筏子随波逐流,你可以感受水势的湍急与平缓,静听潺潺的流水、微风、鸟鸣的交响乐,深吸青草与湿土的气息,感受水的喜怒哀乐,体悟人生真谛。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选取西拉沐伦河谁的特点进行推荐即可。分析文章内容和景点特色:《快哉亭记》描述了快哉亭周围的美景和历史遗迹,突出了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西拉沐伦河漂流》则详细描绘了西拉沐伦河漂流的独特体验,强调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人生的体悟。比较景点吸引力:快哉亭作为历史文化遗址,对于喜欢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西拉沐伦河漂流则是一次全新的自然体验,对于追求刺激和亲近自然的人来说更具吸引力。选择推荐景点:根据题目的要求和个人偏好,选择一个景点作为推荐项目。这里选择西拉沐伦河漂流作为推荐景点,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独特体验,更符合“最美旅行”评选的初衷。
故答案为: 西拉沐伦河漂流; 生命之水,美妙体验 坐着筏子随波逐流,你可以感受水势的湍急与平缓,静听潺潺的流水、微风、鸟鸣的交响乐,深吸青草与湿土的气息,感受水的喜怒哀乐,体悟人生真谛。
本题考查推荐语。“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9.【答案】到草坝子上安营扎寨之后,我的各种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更糟糕的是,我在冰河上拍照的时候,不小心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后来,因为高海拔,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袭来,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第二天,我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22浙江教育出版社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后来,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我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了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解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1987年3月上旬,作者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东,她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到草坝子上安营扎寨之后,我的各种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更糟糕的是,我在冰河上拍照的时候,不小心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腰椎也错了位。后来,因为高海拔,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袭来,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第二天,我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22浙江教育出版社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后来,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我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了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0.【答案】(1)【示例一】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撑起一把保护伞。【示例二】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①“尊敬的李教授”应顶格写;②《爱护环境》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①保护原生态林,涵养地下水,防止生态破坏。②杜绝污水入河,建立污水处理系统。③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用电子烟花爆竹代替传统的烟花爆竹),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1)本题要求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这样的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内容形式符合要求即可。【示例一】用我们的双手为地球撑起一把保护伞。【示例二】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解答此题,必须要正确掌握邀请函的格式,还要考虑这个邀请函里是否有病句、是否有标点符合错误、是否用语不恰当等。根据邀请函的格式可知“尊敬的李教授”应顶格写,另外这里的“爱护环境”是活动的主题,而不是一本书,故《爱护环境》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3)本题要求就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答题时要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材料内容提出建议。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①保护原生态林,涵养地下水,防止生态破坏。②杜绝污水入河,建立污水处理系统。③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用电子烟花爆竹代替传统的烟花爆竹),防止空气污染。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修改应用文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修改应用文应从格式、标点、语言等方面进行辨析和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11.B
12.D
13.参考示例: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1.A.把“各拉丹冬主峰”比作“金字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结合“巨人”— 词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把“冰山比作屏风”,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把“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12.ABC.正确;
D.有误,结合“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可知作者没有找到贝壳植物的化石。
故答案为:D
1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这是作者的身处冰塔林时的切身感受,从作者的切身感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环境的恶劣,所以本文将客观的描述和自己的感受相结合,是为的是表现生存环境的恶劣的特点,所以这一句并不是因为作者悲观,而是表现生存环境的特点。
故答案为: 参考示例: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描写冰河、雪域高原给人带来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