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1:5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面对《一滴水经过丽江》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再变成一滴水,再作为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B.作者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构成了一幅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了动感,只是为展示丽江的自然景观。
C.丽江古城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城里的街道、店铺、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D.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 。 ▲ 。 ▲ 。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①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
②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
③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3.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填入的句子,与原段衔接紧密的一项是(  )
大激店村位于古城保定偏西南二十五公里处,____。沿途三里一墩五里一铺,又是当时通讯要镇、保定府西第一驿站。____,在靠河湾北岸,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自然村庄____。
后人因妲己二字不吉利(败坏朝纲),而改名大激店。烽火台、狐狸窝、瓦渣地等旧遗址,也早都不存在了。
①相传商纣王选妃,选中蓟州侯苏护之女妲己
②发源于西部山区的百草沟河流经此地
③在护送妲己去朝歌途中曾在此地驿宿一夜,故而得名妲己店
④古有南通九省,北贯京都的交通大道穿境而过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在详略安排上处理得相当到位。
B.本文展现了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带领读者全面了解丽江。
C.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意,抒情性、节奏感都很强,既很形象,又有厚度,蕴含哲理。
D.作者用“一滴水”串联起了众多内容,同时在时间维度上展开文章,自如地调控着描写的角度和详略,使文章既丰富又精巧,既有诗意又有童趣。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天的丽江是美丽的季节。
B.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
C.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
D.通过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使我了解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6.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暄哗 融化(róng)    远眺(zhào)
B.矗立    草甸(diàn) 驿道(yì)
C.菲翠    漫溢(yì)   徘徊(huí)
D.擦拭    苍劲(jìn) 砚池(yàn)
二、填空题
通读全文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主要意图。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完成填空。
7.我选择用    (默读/ 朗读)的方式通读全文。通过这种方式的通读,我发现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
8.作者不是以人的游踪为线索,而是以   的踪迹为线索,通古贯今,自上而下,从   和    两个维度,以一个自由的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   、   、    、    等,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我也读到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   之情。
三、语言表达
9.诗意是阿来文学创作的灵魂。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铺排手法来传递这份诗意。请你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寻找一处运用铺排手法写景的语句,把它改写成诗歌,并出声读一读,感受铺排手法带来的诗意。
知识卡片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世态人情、人物形象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示例】
原句: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改写: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到高处看到心仪的古城看到狮子山上老柏树劲枝横生看到重重房屋一阶阶走向山顶看见老街蜿蜒着水的精灵
原句: 改写:
10.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
四、综合性学习
11.学校开展了以“亲近黄山,览胜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游览黄山,看到奇美的云海后,张华同学从网上摘抄了一篇赞美黄山云海的文章,但因为他一时粗心大意,将其中部分内容抄错了,请你按提示帮忙修改。
黄山的云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A]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晃动;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是一张大幕把大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留下无尽的美感。[B]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①[A]处画线句中有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应将“   ”一词改为“   ”。
②[B]处画线句中有标点使用不正确的问题,应    。
(2)[旅游文明看黄山]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多看美景,不刻美名。在黄山景区,一位中学生模样的游客准备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到山下,作为文明督导员的你准备如何劝说?(8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一滴水经过丽江
①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②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③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④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⑤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⑥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⑦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⑧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⑨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⑩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12.文章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有什么好处
13.文章主要介绍丽江古城,为什么先从“我”是一片雪写起
14.本文记述了一滴水的旅行经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它都经历了什么。
15.本文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6.文中有大量的关于丽江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请举一例加以赏析。
六、写作题
17.阿来从“一滴水”这个“点”看丽江,如果我们要写一篇以“物”的口吻介绍我们校园的游记,你会选择哪个“点”(物)来看校园? 试着仿照课文,写一篇校园游记。
写作助手
所选的“点”是否符合校园的个性?
所选的“点”是否能很好地呈现出校园的特征?
所选的“点”是否能实现观察视角的自由转换?
所选的“点”是否能传递校园之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A.正确;
B.不正确,“以玉河、街道为线条”错误,是以“一滴水”为线索,“只是为展示丽江的自然景观”,文章不只展示了丽江的自然景观,还抒发了对丽江的喜爱赞美之情;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逐一判断正误即可。
2.【答案】A
【解析】
根据三个句子之间“落水洞→落水洞下面→落水洞下面的水道”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可知,正确顺序为 ②①③ 。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3.【答案】B
【解析】
④句紧承上文,讲的是大激店村的地理位置;由“在靠河湾北岸”中的“河湾”的提示可知,②句应该句子“在靠河湾北岸”的前边;①句介绍妲己,③句讲的是“妲己店”的得名,前后衔接自然。正确顺序为: ④②①③ ,故选B。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4.【答案】D
【解析】ABC正确。D.表述不恰当。根据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游览路线大致包括:玉龙雪山顶→瀑布→驿道→纳西族村庄→丽江坝→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水车→沿街店铺→院子→兰花。结合“有一天,我醒来”“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等可知,文章是“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而非“在时间维度上展开文章”。故选D。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主旨、思想感情、写作方法,详略安排等,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题中各项表述的要点,逐项与原文进行对照,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即可。
5.【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应改为丽江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B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绝“由土司木氏家族”调换位置。D成分残缺,可以删去“通过”或“使”。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答题时应注意,辨析语病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即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审查句子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
6.【答案】B
【解析】A 暄哗——喧哗;远眺(tiào)。C菲翠——翡翠;徘徊(huái)。D苍劲(jìng)。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辨析字音与字形。辨析字音,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音近字等。而辨析字形,则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正确书写每个汉字,注意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使用正确的汉字。
【答案】7.【示例】默读
8.一滴水;时间;空间;自然风光;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当代风貌;喜爱和赞美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本题考查阅读方法的选择。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默读
8.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作者是以一滴水的踪迹作为线索来展开叙述的。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描写丽江古城。分别列举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当代风貌等方面,展示了古城的多样魅力。“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情感态度。这种写作方式的优点在于:以一滴水的视角贯穿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颖独特的阅读体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全面展现丽江古城,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古城的特点。通过对自然风光、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当代风貌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古城的丰富内涵。
故答案为:一滴水;时间;空间;自然风光;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当代风貌;喜爱和赞美
9.【答案】原句: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之下。 改写:咕咚一声/我翻上水面/我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我看见了花与树/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我看见了玉龙雪山/她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之下
【解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运用铺排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丽江的美丽景色。以下是一处运用铺排手法写景的语句: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该句通过铺排的手法,写出了丽江古城的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丽江的美丽和神秘。文章还有很多内容使用了铺排的手法。
故答案为:原句: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之下。 改写:咕咚一声/我翻上水面/我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我看见了花与树/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我看见了玉龙雪山/她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之下
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10.【答案】①雄鹰在蓝天翱翔,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②落叶在风中飞舞,是为了展示曼妙的舞姿
【解析】仿写注意例句格式,字数等隐形要求。例句格式是:事物+状态+作用“。可以写鸟在天上飞翔,是为了探求天空的奥秘。水在河渠中流淌,是为了探寻生命的意义。
故答案为:①雄鹰在蓝天翱翔,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
②落叶在风中飞舞,是为了展示曼妙的舞姿
本题考查仿写。注意例句格式,字数等隐形要求。
11.【答案】(1)晃动;飘动(或流动);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2)示例: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解析】(1)【A】晃动: 摇晃;摆动 。 飘动:(随着风等)摆动;飘:白云在天空中~。流动: 是指经常变动;不固定。这里形容黄山的云,应该把“晃动”改为“飘动”或“流动”。
【B】引用的这句话是句子的一个成分,应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2) 本题要求劝说游客不要把喝完的垃圾瓶扔到山下,劝说时语气要委婉,要阐明不要把喝完的垃圾瓶扔到山下的原因及把喝完的垃圾瓶扔到山下的后果,语言要连贯、得体、简洁。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故答案为:(1)晃动
飘动(或流动)
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2) 示例: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1)①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熟知病句的类型,然后要认真阅读原句,在了解原句的意思后,再逐项查找病因,找准了病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继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准确修改。要注意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能疏漏,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②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当引文的句子是完整的,而且被独立地使用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当引文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类试题的解答,关键是说话要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具体说来要做到:①言之有“礼”。说话要注意人物身份、说话对象和交谈场合,要做到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我们说话时要紧扣话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要做到清楚、明白。③言之有“序”。说话要注意有条理,注意前后句内在的联系,力求意明句畅。
【答案】12.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因为这样写可以引出对玉龙雪山的介绍,玉龙雪山是丽江境内的著名景点,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来介绍丽江古城,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构成丽江古城特有的风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景致分明,富有层次感。同时还可以引出对木府由来的介绍,增加丽江的文化内涵。
14.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中河、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城外的果园和田地,最后来到奔流的金沙江。
15.这篇游记从“一滴水”的视角来介绍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和相关知识。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一滴水”,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时空线索,又用它与读者交流,抒发情怀,使文章在“展现”之余又有“讲述”,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同时,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所见,其中既有古代纳西族建造四方街的介绍,又有现代人游览古城的画面;既有在玉龙雪山眺望丽江坝的远景,又有四方街上纳西族人生活的近景;既有远望雪山之景,又有平原近景。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从远景到近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丽江古城的美景,从而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认识。
16.(示例)“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丽江宾主交流的融洽,表现出了丽江人的热情、好客。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题目的好处。解答该类题可从内容、手法、结构、语言、对读者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行文构思。为什么写某人某事某物某景?要么是正面表现,要么是侧面衬托、对比或烘托,要么是铺垫、悬念,要么在结构上照应、过渡,要么突出人物形象,要么深化主题。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构思。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4)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行文构思。为什么写某人某事某物某景?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叙述视角?要么是正面表现,要么是侧面衬托、对比或烘托,要么是铺垫、悬念,要么在结构上照应、过渡,要么突出文章内容、人物形象,要么深化主题。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构思。
(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通常体现在该地区或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作答时,先应准确找出能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内容,然后分析其特色、含义等。
1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题目的好处。题目为“一滴水经过丽江”,从内容方面分析,这一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从语言方面分析,这句话简洁、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行文构思。此题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构思。从“我”是一片雪写起,目的是引出玉龙雪山。玉龙雪山又是丽江城的背景,作者以玉龙山为背景来介绍丽江古城,继而以“一滴水”的身份一路来到并流过丽江,介绍自己的见闻。
故答案为: 因为这样写可以引出对玉龙雪山的介绍,玉龙雪山是丽江境内的著名景点,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来介绍丽江古城,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构成丽江古城特有的风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景致分明,富有层次感。同时还可以引出对木府由来的介绍,增加丽江的文化内涵。
1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从①②段“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可以概括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从第④段“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第⑤段“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第⑦段“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第⑨段“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第 段“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第 段“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第 段“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第 段“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可以概括出:“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中河、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城外的果园和田地,最后来到奔流的金沙江。
故答案为:由雪变成了冰,再融化成一滴水。“一滴水”怀着“流过四方街”的心愿,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中河、街道店铺、纳西人院子、城外的果园和田地,最后来到奔流的金沙江。
15.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行文构思。
丽江以水见长,作者用“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充分考虑了描写对象本身的特点,构思非常新颖、独特;“一滴水”可上天,也可入地,可以入民居,也可以入江河,“一滴水”既贯通古今,又有高有低,容易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得作者的描写角度非常自由。游记离不开游踪,但具体、实际的游踪又容易将作者束缚住,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水滴的流动,设置了一个与真实游踪有相似之处,在表现内容时又有很大自由度的虚拟游踪,这样,就拓宽了文章的表述范围,拓展了文章的想象空间,使作者在安排文章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虽然“一滴水”的行动十分自由,但文中情节设置得合情合理,描写丽江景象、百姓生活真实可感。可据此回答。
故答案为:这篇游记从“一滴水”的视角来介绍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和相关知识。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一滴水”,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时空线索,又用它与读者交流,抒发情怀,使文章在“展现”之余又有“讲述”,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同时,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所见,其中既有古代纳西族建造四方街的介绍,又有现代人游览古城的画面;既有在玉龙雪山眺望丽江坝的远景,又有四方街上纳西族人生活的近景;既有远望雪山之景,又有平原近景。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从远景到近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丽江古城的美景,从而给读者一个全面的认识。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民风民俗。解答本题时,所选的内容必须能够体现丽江的风俗特点,赏析时要结合具体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现出丽江人的什么特点,可以选用文中的词语来作答。如“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可从地方物产、文化方面介绍;“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可从当地百姓性格特点来分析。
故答案为:(示例)“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丽江宾主交流的融洽,表现出了丽江人的热情、好客。
17.【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照写作的能力,需要学生平时积累练习。比如以“花”为第一人称去写,展开想象。此题答案不唯一,请结合自身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