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礼记》二则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寡孤独(guān)
B.学学半(xiào) 教学相长(cháng) 选贤与能(jǔ)
C.虽有嘉肴(yáo)弗食(fú) 兑命曰(duì)
D.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è) 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善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选/贤与能 D.故/外户而不闭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矜、寡、孤、独 人不独亲其亲
C.男有分 长约八分有奇
D.是谓大同 此之谓大丈夫
4.(武汉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北冥有鱼》中写到野马、尘埃由生物“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这些不同的景象,意境广大,同时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诗人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以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庄子对于顽固不化的惠子的鄙视,表现了庄子高洁的人生情怀与惠子庸俗的人生态度。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虽有嘉肴(yáo) 兑(yuè)命
B.不知其旨(zhǐ)也 教学相长(zhǎng)也
C.自反(fǎn) 弗(fú)食
D.选贤与(yǔ)能 讲信修睦(m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C.然后能自反也 始一反焉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谋闭而不兴
二、填空题
7.【素养拓展练】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 ②忠厚传家远 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 ④德勤孝义传家宝 ⑤学绍濂溪道脉长 ⑥诗书继世长
《礼记·乐记》里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 , ”“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三、语言表达
8.当今社会与文中理想的“大同”社会还有哪些差距? 我们应该怎样努力?
9.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100字。
四、综合题
10.回顾《虽有嘉肴》,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让你把这篇文章压缩为一句话,你会保留哪句话?为什么?
(2)课文结尾引用《兑命》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桃花源记》)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2.【乙】语段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语段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生活?(选答两处)
13.【乙】语段中的“世外桃源”与【甲】语段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语段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②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②念终始:始终想着。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 旨: ②不知道 道: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6.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17.两篇短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请任选一句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教学相长”的“长”应读作“zhǎng”;
C.有误,“兑命曰”的“兑”应读作“yuè”;
D.有误,“货恶其弃于地也”的“恶”应读作“w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 有误,应为:选贤/与能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答案】D
【解析】A选项中的"讲信修睦"中的"修"意思是"培养、使美好",而"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的"修"是"长"的意思。两者的意思不同。
B选项里,"矜、寡、孤、独"这四个词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四类人,即老而无妻的人、寡妇、孤儿和独居的老人。而"人不独亲其亲"中的"独"是副词,意思是"仅仅、只"。这两者的词性和用法都不相同。
C选项中的"男有分"的"分"是指"职责、职守",是一个名词。而"长约八分有奇"中的"分"是长度的单位,意思是"寸"的十分之一,是一个量词。两者的意思和用法也不同。
D选项中的“是谓大同”和“此之谓大丈夫”两个句子中的“之”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或概念。两者的用法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4.【答案】D
【解析】D:错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没有谁对谁的鄙视,两人都很优秀。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 选贤与(yǔ)能 ——(jǔ)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6.【答案】D
【解析】A.道理/说;
B. 代词,它的,指嘉肴/表推测,大概;
C.反思/同“返”,往返;
D.因此,所以。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7.【答案】示例:宗传后稷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解析】第1空,选择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家族的声誉和传统通过一代代传承而延续,象征着家族文化和历史的深远影响。这与材料中提到的“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相呼应,强调了家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性。第2空,我们选择第五句。这句话中的“学”指的是学问或学术,而“濂溪”是古代一位著名学者周敦颐的别号,这里代表深厚的学术或道德传统。“道脉长”则强调了这种学术或道德传统的源远流长。这句话表达了学问或道德传统在家族中的长久传承,与材料中提到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相契合。第一句意思, 家族的传统和教诲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使得家族的名声得以远扬。第二句意思, 忠诚和厚道的品质是家族长久传承的重要基础。第三句意思,邻里之间彼此理解、相互帮助,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第四句意思, 道德、勤劳、孝顺和道义是家族代代相传的宝贵品质。第五句意思, 继承周敦颐等先贤的学问和道德传统,使得这种学问或道德的传统能够长久延续。第六句意思, 文化和学问是家族或社会长久传承的重要支柱。
故答案为:宗传后稷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8.【答案】示例:如今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公民道德素质,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和“大同”社会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解析】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现实中,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权力、利益、人际关系等,难以完全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这与"大同"社会中崇尚公正、无私、贤能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公民道德素质:尽管社会普遍重视道德教育,但公民道德素质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有些人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帮助,这与“大同”社会中提倡的友爱、和谐、互助的精神不符。社会的经济发展:尽管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与“大同”社会中追求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相去甚远。社会治安:当前社会治安状况虽然整体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诈骗、暴力事件等。这与“大同”社会中提倡的和谐稳定、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相比,仍有待提高。
故答案为:示例:如今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公民道德素质,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和“大同”社会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9.【答案】示例:“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所说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他们预想甚至是幻想中的社会,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和平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理想。
【解析】本题要求将课文内容和今天的社会现实进行对比,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应该首先肯定古人的思想的闪光点,然后再指出时代局限性,最后赞扬今天我们美好的幸福生活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所说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他们预想甚至是幻想中的社会,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和平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理想。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正确评价古人的思想和不足,最后肯定今天生活的美好是这道题的关键。
10.【答案】(1)——故曰:教学相长也。
因为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说出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论述的中心。
(2)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解析】 (1)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本文是议论文,所以要用阐述论点的句子来回答。
(2)文章阐述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所以引用此句更加印证了“教学相长”的正确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故曰:教学相长也。因为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观点,说出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论述的中心。
(2)短文阐述了中心观点——“教学相长” ,再引用古代名言,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注意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通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
【答案】1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12.示例:(A)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写桃花源里的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B)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写桃花源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C)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写桃花源中人家都友好好客)。
13.两个语段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语段中“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语段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语段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语段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2)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译文】
【乙】渔夫划着船,当树林的尽头出现了一条河流的源头时,他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口,仿佛透出一丝光亮。渔夫于是将船停靠在一旁,从小口进入。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后,眼前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和竹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与外界的人相似。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显得非常高兴和满足。
当村民看到渔夫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村民们便邀请他回家,为他准备了酒食款待。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外来人,都来打听消息。据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里,与外面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夫为他们详细地讲述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村民们都感叹不已。之后,村民们各自邀请渔夫到家中做客,都拿出酒食招待他。渔夫在这里停留了几天,然后告别离开了。
11.大道:这里指的是理想的社会制度或道德准则。之:助词,用于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行:实行,运作。也:表判断,相当于“是”。天下:指的是全社会,全天下。为:是。公:公共的,大家的。
故答案为: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12.(A)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句话描述了桃花源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宁静和富足。这种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正体现了“大同”社会中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在“大同”社会里,人们生活在一个环境优雅、资源丰富、社会和谐的环境中,这与桃花源中的景象是相契合的。(B)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句话描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自给自足,穿着与外面的人相似,老人和小孩都过得非常快乐。这体现了“大同”社会中人们平等、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在“大同”社会中,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各尽所能,共享劳动成果,这与桃花源中人们自给自足、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是相似的。(C)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这句话描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和对外界的好奇。当有外来人时,他们不仅热情款待,还主动分享自己的历史和遭遇。这种热情和淳朴正体现了“大同”社会中人们真诚、善良、友好的品质。在“大同”社会中,人们之间没有隔阂和敌意,相互关心、帮助和支持,这与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好客和友好态度是一致的。故答案为: (A)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写桃花源里的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B)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写桃花源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C)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写桃花源中人家都友好好客)。
13.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大同”社会的概念。虽然【甲】和【乙】的具体描述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首先,关联之处在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无论是【甲】中的“大同”社会还是【乙】中的“世外桃源”,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描述。它们都代表了古人对于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的向往。共享与和谐:在“大同”社会中,资源是共享的,人们平等地享受社会福祉。而在“世外桃源”中,虽然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但人们同样过着自给自足、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共享和和谐的理念在两个语段中都有所体现。接着,关于两语段的表达方式:【甲】语段:侧重于对“大同”社会的体制和理念进行抽象、概括的描述,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平等与共享。它更侧重于理论上的阐述和构想。【乙】语段:则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与外界隔绝但内部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它更侧重于具体场景和人物行为的描绘,给人以直观和感性的体验。 综上所述,【甲】和【乙】两个语段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只是【甲】更侧重于理论阐述,而【乙】更侧重于具体描绘。
故答案为: 两个语段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语段中“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语段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语段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语段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答案】14.味美;道理
15.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②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16.引用《兑命》中的话证明各自所要论述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7.示例:“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乙】 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深刻的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在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时,总是把教育作为首要的事务。《兑命》这篇古文说:“要始终如一地重视教育。”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① 句意为: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旨:味美; ② 句意为: 不了解 。道:道理。
故答案为:味美;道理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① 重点词: 知:了解、认识;不足:缺乏、不够或不足之处; 强:加强、提升。 ② 重点词: 是故:因此、所以。 君民:统治人民,即作为人民的君主或领导者。
故答案为: 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②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16.《兑命》中的“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甲段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乙文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引用《兑命》中的话证明各自所要论述的道理,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7.甲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问题,教学相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重视实践,在学与教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乙文则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以古代君王的做法和《兑命》中的记载来印证。
故答案为: 示例:“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说明了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帮助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