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马说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 阅读课文,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B.食之不能尽其材(shí)
C.才美不外见(xiàn)
D.其真无马邪(yé)
E.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2.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祗(zhǐ) 骈(pián)死 B.粟(lì) 槽枥(cáo lì)
C.执策(cè) 食(shí)马者 D.邪(yé) 才美不外见(jiàn)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马说》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石壕吏》和《卖炭翁》均为安史之乱时期的名作。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B.《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篆的。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D.《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
二、填空题
一词多义
7.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8.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9.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三、语言表达
10.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11. 阅读下面的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自拟题目,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250字。
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②,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者:使国家到达大治的人。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材料,完成“千里马”主题活动。
12. 文学史上的千里马。
文学史上的千里马
出处 千里马相关内容 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
伯乐相马 千里马拉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蹄子僵直,膝盖折断,尾巴被浸湿,皮肤溃烂,口水洒到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山路中间,再也上不去了。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低下头叹了口气,又昂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表现伯乐是千里马的知己,会识别千里马,懂得千里马的心声,同情千里马的遭遇
千金市骨 燕王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多年找不到。一位侍臣寻找三个月,花费五百金买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燕王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侍臣说:“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马呢? 天下人一定会知道大王买马的诚意。”果然不久后,燕王就得到了多匹人们献来的千里马 ①
伯乐儿子相马 ②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韩愈《马说》 ③ ④
1
3. 韩愈笔下的千里马。
《马说》仅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你喜欢哪一种? 试着结合上下文,从称呼的效果来分析你喜欢的理由。
①名马 ②马之千里者 ③是马也 ④其 ⑤之
五、文言文阅读
重点句子翻译
14.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B: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食(sì):通“饲”,喂。
故答案为:B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掌握程度。此类题的答题关键是平时读课文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积累词语,尤其是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要求掌握的,或是课文注解中出现的。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省略句式的把握。
A.无省略;
B.省略主语:千里马;
C.省略宾语,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D.省略主语:千里马;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省略句式的把握。 从省略的对象看,有省主语的,有省谓语的,有省动词或介词宾语的,还有省略介词的。从省略的方式看,常见的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A正确;B: 粟(lì) -粟( sù ) ;C: 食(shí)马者 -食(sì)马者;D: 才美不外见(jiàn) -才美不外见(xiàn)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判断字形,根据字形和字义判断字音。
4.【答案】D
【解析】A翻译为: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能,能力
翻译为: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能,能够
B翻译为:却吃不饱,力气不足。食,吃
翻译为: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食,同“饲”,喂养
C翻译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驾驭。
翻译为: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策:马鞭
D翻译为: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翻译为: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5.【答案】C
【解析】 A 错误。庄子是战国时期人。
B 错误。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戴圣所编。
C 正确
D 错误。《石壕吏》和《卖炭翁》均为杜甫所写。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6.【答案】B
【解析】B:东汉,错误。戴圣是西汉人。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答案】7.sì,同“饲”,喂;shí,吃
8.能力;能够
9.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为常考知识点,难度不大。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句意,理解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正确意思。
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食:sì,同“饲”,喂
句意:吃不饱,力气不足。食:shí,吃
故答案为:sì,同“饲”,喂;shí,吃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正确意思。
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能:能力;
句意: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能:能够;
故答案为:能力;能够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正确意思。
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动词,用马鞭驱赶;
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名词,马鞭;
故答案为: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10.【答案】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言之合理即可)
【解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翻译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即成为千里马的客观条件是得有伯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翻译为: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还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不能够就是简单地和普通马饲养在一起。
此外,自己要及时抓住机遇,努力应对困难,提高自身能力等。
故答案为: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文探究能力。读懂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中千里马的遭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对于千里马需要条件的感悟和理解,注意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11.【答案】示例:
每个人都应是人才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长。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人才。想拥有人才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的企业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了。用人单位也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其实,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综合以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打工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位置,实现价值。就像唐太宗所说的,要考虑是否没有能识别人才,而不能将这个问题怨在当世之人的身上。
【解析】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短文的内容,明确文言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马说》中对识别人才的重要性的论述,写一段关于对人才问题的看法的文字,不少于250字,所以既要符合文章内容,也要联系生活。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退下了。谈论看法的题目,需要明确文章的主旨,然后根据主旨内容进行延展论述,不要因为其灵活性比较强,就脱离原文夸夸其谈,或没有观点泛泛而谈,要读懂题目要求,扣紧题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而且要做到观点明确,举例或引用准确,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故答案为:示例:
每个人都应是人才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长。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人才。想拥有人才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一个人,在他的工作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的企业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了。用人单位也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其实,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综合以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打工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位置,实现价值。就像唐太宗所说的,要考虑是否没有能识别人才,而不能将这个问题怨在当世之人的身上。
本题考查自由表明观点的能力。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答案】12.①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 ②伯乐的儿子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书找千里马,最后发现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伯乐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真所谓按图索骥也!” ③由于不常有伯乐,不少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还要忍受无知喂马人的无视。这些宝马遭遇不幸,结局悲惨,而喂马的人还要感叹天下没有千里马 ④“千里马”喻指“人才”,表达作者对不被赏识的人才的同情,对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和控诉
13.[示例一]①或②或③ 虽然是比较复杂的称呼,但却是必要的,明确点明千里马名贵、可以日行千里的特征,使用这几个称呼时,都在后面紧接着叙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两相比较,更突出千里马的不幸和作者的同情 [示例二]④或⑤ 这个词作为代词代指“千里马”,或出现在反问句中,为了表现作者的愤懑之情,需要用反问来加强语气;或出现在最后一段的排比句中,使用排比来铺陈蓄势。此时使用代词,更短促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之千里马。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大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千里马几个称呼的指代意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12.①国君用千金买马骨,展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最终成功地吸引了真正的千里马。这也启示我们,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时,需要付出足够的诚意和努力,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忠诚。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
②《相马经》写成后,伯乐的儿子第一个拿来阅读。他见里面写到千里马的特征时,有“隆颅跌目,蹄如累趋”这样的话,旁边还画着图形,就牢牢地记在心里。不久,伯乐的儿子出门去,看到门外泥地上蹲着一只很大的癞蛤蟆,额角两边凸起,双目凹下,鼓着腮帮,直瞪瞪地望着他, 就马上跑回家去,对着伯乐大叫:“我找到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 伯乐连忙问他:“千里马在哪儿?” 儿子领父亲走到门外,指着癞蛤蟆说:“您看,这匹马的样子不正是《相马经》上所写的”隆颅跌目”吗?可惜就是它的四蹄不像“累趋”罢了!”伯乐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冲着儿子说:“你相得真不错,可惜这匹千里马只能蹦蹦跳跳,要它载人飞跑可就不行!”这个故事,就是所谓“按图索骥”,比喻只知按教条办事。
③《马说》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千里马”喻指“人才”,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故答案为:①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
②伯乐的儿子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书找千里马,最后发现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伯乐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真所谓按图索骥也!”
③由于不常有伯乐,不少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还要忍受无知喂马人的无视。这些宝马遭遇不幸,结局悲惨,而喂马的人还要感叹天下没有千里马。
④“千里马”喻指“人才”,表达作者对不被赏识的人才的同情,对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批判和控诉。
13.①名马,强调马很名贵。
②马之千里者,强调马能日行千里。
③是马也,强调这是千里马。
这三个称呼是强调了千里马名贵、可以日行千里的特征,为下文写吃不饱,还挨打的悲惨遭遇做铺垫,突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表达对千里马的同情。
④其,代词,指千里马。
⑤之,代词,指千里马。
这两个称呼是代词,作者用代词指代千里马,表示强调。 安求其能千里也?问句强调饲养马的人并不认识千里马,所以就不称呼千里马,直接用代词代称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排比句加强气势,强而有力。
故答案为:[示例一]①或②或③ 虽然是比较复杂的称呼,但却是必要的,明确点明千里马名贵、可以日行千里的特征,使用这几个称呼时,都在后面紧接着叙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两相比较,更突出千里马的不幸和作者的同情。
[示例二]④或⑤ 这个词作为代词代指“千里马”,或出现在反问句中,为了表现作者的愤懑之情,需要用反问来加强语气;或出现在最后一段的排比句中,使用排比来铺陈蓄势。此时使用代词,更短促有力。
【答案】14.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15.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16.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7.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故:所以;虽:即使;骈死:一同;以:凭借
故答案为: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食:同“饲”,喂;其:代千里马;食:喂
故答案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策:用马鞭驱赶;道:方法;尽:竭尽;通:通晓
故答案为: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其:加强诘问语气;邪:吗;其:恐怕,表示推测
故答案为: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