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1: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 唐诗三首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 选贤与能
B.秋天漠漠向昏黑 便扶向路
C.雨脚如麻未断绝 风雨不动安如山
D.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听妇前致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B.一男附书至 乡书何处达
C.二男新战死 温故而知新 D.犹得备晨炊 以备胡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胃(juàn) 幽咽(yè)
一丈绫(líng)
B.塘坳(ào)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niǎn)冰辙
D.布衾(jīn) 庇(bì)护
风怒号(háo)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 B.长夜沾湿何由彻(彻底)
C.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D.宫使驱将惜不得(将要)
5.(武汉期末)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北冥有鱼》中写到野马、尘埃由生物“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这些不同的景象,意境广大,同时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诗人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以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庄子对于顽固不化的惠子的鄙视,表现了庄子高洁的人生情怀与惠子庸俗的人生态度。
6.下列对《卖炭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蛮横骄纵的面目。
二、填空题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B.卷我屋上三重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八月秋高风怒号 高者挂罥长林梢
D.下者飘转沉塘坳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语言表达
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9.在本课三首诗中任选一首,发挥想象,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可以增加一些细节,如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等,也可以修改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200字左右。
四、综合性学习
10.学完《唐诗三首》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孟郊 C.刘禹锡 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   ,   ,   ;我梦想   ,   ,   。
五、诗歌鉴赏
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1.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   。
12.诗人对小吏的描写只用了“呼”与“怒”,请根据这个特点及老妇的其中一句“致词”,设计小吏的问话。
小吏:
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3.《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   ;而《石壕吏》则表现出诗人的矛盾心理:既   ,又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近体诗。
B.《卜算子·咏梅》中,作者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出了作者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
D.《卜算子·咏梅》从正面描写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15.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风雨”在下面两句诗词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风雨不动安如山。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导学二学习诗歌《卖炭翁》,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6. 梳理诗歌《卖炭翁》的内容,体会背后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完成思维导图。
①《卖炭翁》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段侧重写老翁烧炭、E    、F   三个场景,中间的描写是在为第二段G    的场景做铺垫。
②诗歌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等,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特点,请仿照示例,从B、C中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描写的精彩之处。
【示例】A处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老翁的外貌,“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都表现出老翁的形容枯槁、烧炭卖炭的艰辛以及生活的不易,细腻而集中地概括了一个悲苦伶仃、饱受折磨的卖炭老人的形象。
   。
③D处“两骑”到来后的一系列动作很传神,“把”“称”“回”“叱”“牵”“驱”“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言行举止,从而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请你结合这一系列动作简要分析。   。
17. 有人认为《卖炭翁》完全符合“视觉形象”的要求,就仿佛电影中的“推镜头”,白居易作为出色的编剧和导演,带着我们由“远景”而“中景”而“近景”,最后再推回“远景”。作者的情感在这“推”的过程中一一彰显。 请你从四个场景中任选一处“推镜头”,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如此,这样/才干出众(的人);
B.接近/先前的;
C.像;
D.安稳/怎么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答案】B
【解析】 A.对一说/达到;
B.书信;
C.最近/新的理解和体会;
D.准备/防备.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D
【解析】 A、B、C正确;
D.有误,“布衾”的“衾”应读“ qīn "
故答案为:D。
此题考查汉字的拼读。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的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4.【答案】C
【解析】A:忍能对面为盗贼: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忍:狠心。)
B: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C:正确。
D:宫使驱将惜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将:语助词。)
故答案为:C
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确定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考查范围往往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方面。
5.【答案】D
【解析】D:错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没有谁对谁的鄙视,两人都很优秀。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课内知识点注意掌握。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6.【答案】C
【解析】C.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表述有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意思是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本句是以心理描写刻画出卖炭翁面对宫使的暴行无能为力不敢反抗。
故答案为:C
本道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审清题意,准确地判断各项问题的指向,再判断正误。要读懂原文,整体感知并掌握文章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手法、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7.【答案】B
【解析】A高;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B虚数,指很多。C深;.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D低;下面。
故答案为:B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这些文言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8.【答案】“翩翩”指轻快的样子,用在这里表现出宫使横冲直撞、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黑暗。
【解析】“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主要表现了宫使以下形象特点:轻快得意:描绘出宫使骑马而来时的姿态,显示出他们的轻松和得意。骄横跋扈:暗示宫使的傲慢和肆无忌惮,对卖炭翁毫无尊重。耀武扬威:突显了他们的权势和威风,以一种不可一世的姿态出现。冷漠无情:与卖炭翁的艰难形成对比,展现了宫使对百姓疾苦的漠视。 这一词语的运用有以下作用:形成对比:通过与卖炭翁的凄惨形象相对比,突出社会的不公和阶级差距。揭示性格:深刻地揭示了宫使骄奢、霸道的性格特点。增添戏剧效果:使情节更具戏剧性,吸引读者的关注。反映社会现实: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百姓的苦难。“翩翩”一词生动地描绘了宫使的形象,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表现力。
故答案为:“翩翩”指轻快的样子,用在这里表现出宫使横冲直撞、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黑暗。
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9.【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写作前,需要我们对故事内容主题等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范文示例:
《卖炭翁》改写小故事
在那看似繁华的唐代,有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中砍伐木柴烧成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翁的脸也变成了像炭一样的烟火色,手指也变得乌黑,只有两謇是苍白的。那他卖炭得来的钱用来做什么呢 仅仅够买到维持一家人的食物和衣服。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冬,老翁刚把烧好的木炭装在车上,便急忙赶往长安城卖炭了。一路上,他驾着与他相伴许久的老牛,在白雪皑皑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走了好一会,老翁抬头眯起眼睛望向苍天,看到太阳还不是太亮,便开心地笑出声来:“太好了,看来今天的炭能卖个好价钱了!”这时一阵寒风吹过,身着单薄衣服的老翁重重地咳嗽了几声,又恢复到了最初的凝重神情。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压着冰冻的车轮印迹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大也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不一会儿,集市上已变得人山人海。老翁便开始吆喝着他的炭。“驾驾,驾驾”,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老翁顺着声音望去,突然,他脸上的笑容转瞬即逝了,原来是身着华丽的黄色宫服的太监和身穿白色宫服的太监的爪牙骑着高头大马煽翩而来。他们来到老翁的炭车前,拿着公文说:“皇上有圣旨,老实点!快把你的炭交给我们!这可是皇帝的命令!说完,他们便拉起炭车调转方向向北面走去。老翁吓得赶紧拦在了马前,颤巍巍地说:“别啊,大人!这可是我十几天辛辛苦苦……“滚开! 皇帝的旨意也敢违抗 ”太监的爪牙拉起缰绳,马蹄在空中乱挥,踢到了老翁。老翁跌倒在地,吐鲜血,死死地瞪着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太监听到动静,转过头来,哼了一下,慢悠悠地说:“好吧,看你可怜,赏你点钱!”说完就把半匹红纱和一段绫绸挂在老牛的头上,带着他的爪牙和“买”来的炭,扬长而去。
冬日的清冷阳光,无力地照在满是泥泞的雪地和那鲜血上。
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0.【答案】(1)A
(2)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辉煌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诗杰”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的句式结构。内容要与前几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故答案为:(1)A
(2)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在日出的辉煌中;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来到茂密的松林;在皎洁的月光下;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对于课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要心中有数.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要想做好这类仿写题不仅要求与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还要注意内容的方面的内在联系才行,平时多交流,勤练习,善总结。
【答案】11.苦
12.你家有男丁吗
13.忧国思亲的情怀;赞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痛惜老妇一家因战争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提炼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3)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1.根据诗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老妇家有三个儿子,两个战死,最后一个也可能随时战死。家里的男子只剩下一个孙子,家庭贫困,儿媳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从这些描述当中,可见老妇一家生活的困苦。所以可用“苦”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
故答案为:苦
12.老妇的答语介绍了家里三个男人的情况,三个儿子,两个战死,另外一个还在邺城戍守。据此可推辞小吏的问话应是询问老妇家里的男人在哪里,并责令其出来,跟他们去服兵役。意近即可。
故答案为:你家有男丁吗
13.《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京城残破的春景,表现了战争的惨烈,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家书抵万金”点明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春望》抒发的是忧国思家的感情。《石壕吏》写了老妇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老妇最后跟差人离去的情节,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希望普通百姓能以国家为重,积极投身战场,共赴国难。表现了作者对老妇牺牲精神的肯定。这两种矛盾心理与《春望》中的感时伤事,忧国思家之情是不同的。
故答案为:忧国思亲的情怀
赞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痛惜老妇一家因战争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
【答案】14.A
15.①含义:都写了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生路上的挫折、困难等。
②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14.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5.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意思是: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驿站”是偏僻、人烟稀少之地。“黄昏”时的“风雨”更是对花的一种摧残。在这种环境之下梅花独自开放,不与群花争艳,更好地体现了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质。这些表示环境的词语还象征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营造了落寞凄清的困难处境,梅花也象征那些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据此得出“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还象征着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在作用上“风雨”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诗句表现出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据此得出“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在作用上“风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据此写出异同点即可。
故答案为:①含义:都写了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生路上的挫折、困难等。
②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答案】16.①运炭;卖炭;炭被抢;②B处: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写“可怜”“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谋生的不易。 C处: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人饥”“门外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的饥饿贫穷和对宫市的早有防备。;③这一系列动词写出太监们借皇帝的命令抢夺百姓财物时的蛮横无理,罔顾百姓死活,是彻底的剥削和欺压。
17.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①结合“晓驾炭车辗冰辙”“市南门外泥中歇”“系向牛头充炭直”分析概括。②B处结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围绕卖炭老翁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展开分析。C处结合“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围绕卖炭老翁的动作展开分析。③注意D处主要写炭被抢的过程,结合太监们的形象特点展开分析。故答案为:①运炭;卖炭;炭被抢②B处: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写“可怜”“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矛盾心理,表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谋生的不易。 C处: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人饥”“门外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的饥饿贫穷和对宫市的早有防备。③这一系列动词写出太监们借皇帝的命令抢夺百姓财物时的蛮横无理,罔顾百姓死活,是彻底的剥削和欺压。
1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需要从题干入手,由远及近的线索分析古诗。学生要对《卖炭翁》的内容熟悉掌握,做到语句通顺,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写卖炭翁由远及近,越到近处越能观察到卖炭翁的生活处境艰难,从而同情怜悯之意更浓。再如,描写太监们渐行渐远,更能反映出作者对其残忍手段的控诉之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