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1: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同步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2.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
A.陶渊明 B.谢灵运 C.陶弘景 D.王维
3.(  )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A.陶渊明 B.孟浩然 C.谢灵运 D.陶弘景
4.《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5.《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全书共(  )篇。
A.15 B.18 C.13 D.30
6.(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
A.《春秋》 B.《尚书》 C.《左转》 D.《战国策》
二、填空题
7. 《经典常谈》中,对很多古代经典都有平实而高明的观点。请你根据提示,将ABC三个观点填入表格中的正确位置。(只填序号)
经典与观点
经典 观点
《尚书》 ①   
《汉书》 ②   
《左传》 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
《离骚》 ③   
A.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
B.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史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C.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三、语言表达
8.下面是你班四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中《春秋三传第六》~《诸子第十》后的发言,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并修改。
①《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大体依《春秋》而作。
②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学说上,孔子主张“正名主义”,孔子之后的孟子重视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视圣王的威权。
③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它们都是实学。
④《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春秋时代至楚汉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9.道家学派除了墨子以外,还有哪两位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主张思想?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
四、综合性学习
10.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1)【学低碳】学校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①班委会准备制作一期海报,请你为下面的海报配上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图旨,10字以内。)
(2)【谈诗人】老师推荐大家采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阅读《经典常谈》。小语选择了《诗第十二》进行专题阅读,下面是小语做的读书笔记,请你补充完整,使诗人与特点介绍相符。
诗人 特点介绍
①    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
陆游 他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
②    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他后来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杜甫 ③   
(3)【论经典】读了《经典常谈》后,小文同学表达了关于阅读经典的看法(如下)。你需要针对小文的观点进行反驳,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青少年花时间阅读经典作品不值得。首先,经典作品内容过时,已经被时代抛弃。其次,在现在的信息时代,读经典作品没有实际的作用。
五、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经典常谈》(节选)
叶圣陶
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
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
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变为读了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
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只能直接读《诗经》原文。
C.《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还是得直接读《史记》。
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
E.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实用之外的无用之用。
(2) 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的一项是(  )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
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看的。
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书了。
(3) 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文作简述。
(4) 作者认为现代学生应该如何读古书?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有误,许慎是东汉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答案】A
【解析】A、《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提到“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选择此项;
B、《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提到“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人,排除此项;
C、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文学家,擅长写散文,排除此项;
D、《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提到“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艷情而用来写山水”,王维也是山水诗人,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的提示信息,联系原著,找到关于该内容的章节,抓住章节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符合题干“ 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的 ”诗人,选出即可。
3.【答案】C
【解析】A、《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提到“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是田园诗人,排除此项;
B、《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提到“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艷情而用来写山水”,孟浩然是唐代的山水诗人,时间比南北朝的谢灵运晚,排除此项;
C、《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中提到“谢灵运,宋时作到临川太守......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谢灵运是山水诗人,选择此项;
D、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文学家,擅长写散文,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的提示信息,联系原著,找到关于该内容的章节,抓住章节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符合题干“ 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画山水的人 ”,选出即可。
4.【答案】C
【解析】A、《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提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排除此项;
B、《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提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排除此项;
C、《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提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选择此项;
D、《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提到“《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的提示信息,联系原著,找到关于该内容的章节,抓住章节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符合题干“占了全书的过半数”的内容,选出即可。
5.【答案】C
【解析】A、《经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排除此项;
B、《经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排除此项;
C、《经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选择此项;
D、《经典常谈》全书一共十三篇,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 C。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6.【答案】B
【解析】A、《春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是“记事的历史”,不是“记言的历史”,排除此项;
B、《经典常谈》中“尚书第三”开篇指出《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选择此项;
C、《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记事的历史”,不是“记言的历史”,排除此项;
D、《战国策》的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是“记言的历史”,但是时间比《尚书》晚,不符合“中国最古”,排除此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经典常谈》原著交代中国记言的史书有《尚书》和《战国策》,《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而《战国策》记叙的则是战国时期的策士的游说活动,时间上比《尚书》晚一些。
7.【答案】B;C;A
【解析】①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②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③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故答案为:B;C;A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8.【答案】①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③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
【解析】①关于《春秋》的描述有误。在发言中,同学提到《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是不准确的。《春秋》实际上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按年份编排了历史事件,而不是通过记载人物生平来呈现历史,这是纪传体史书的特点。③在朱熹的教育观念的理解上存在误解。发言中提到朱熹认为古时的大学里教“六艺”,小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然而,实际上朱熹的观点是小学应教授基本知识,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而大学则侧重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
故答案为:①将“纪传体”改为“编年体”;③将“小学”和“大学”调换位置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9.【答案】老子、庄子。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联系《经典常谈》“诸子第十”的内容可知,“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但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老子、庄子。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无治而治;庄子更进一步,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的“结合原文内容”联系原著《经典常谈》,找到关于该内容的章节“诸子第十”,抓住章节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找出道家学派的另外两名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张思想即可。
10.【答案】(1)低碳生活 , 绿色出行
(2)李白;陶渊明;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是“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3)示例:青少年花时间阅读经典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它常读常新,能走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我们要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解析】(1)宣传标语要围绕海报内容展开,字不要多要精简,语言通顺即可。海报上一朵绿色的树叶,还有两辆自行车,强调绿色低碳。可以拟写为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2)①贺知章在长安见到李白时,称呼他为“谪仙人”。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有提到: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②陶渊明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3)针对小文的观点进行反驳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你对阅读经典的看法,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如:经典代表了人类文明和智慧,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从前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故答案为:(1) 低碳生活 , 绿色出行
(2)①李白
②陶渊明
③他是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是“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3) 青少年花时间阅读经典是有必要的。经典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它常读常新,能走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我们要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1)本题考查拟定宣传标语。宣传标语要围绕海报内容展开,字不要多要精简,语言通顺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小文的观点进行反驳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你对阅读经典的看法,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11.【答案】(1)C;E
(2)C
(3)①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②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③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咱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
(4)①学生的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②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③阅读的本子最好是辑录训诂校勘方有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④从阅读的范围说只要精,不妨小。
【解析】(1)A.“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属断章取义,仅在“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方面成立;
B.原文是说“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原文为“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
D.原文是指“专讲实用的人看来”来说的;
CE.正确。
(2)A.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的观点;
B.讲该书的适用对象,都不是核心意思;
C.正确;
D.后一句与文中“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相矛盾。
(3)文章有很多的语言提示,“我想,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由此可以找到文章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第三段开头“还有一点”,说明后面还有,“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
(4)答题的区域主要在倒数第二段,“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书里自己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1)CE;(2)C;(3)①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②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③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咱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4) ①学生的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②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③阅读的本子最好是辑录训诂校勘方有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子。④从阅读的范围说只要精,不妨小。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