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05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05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3 08:3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
05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一、单选题
1.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四羊方尊堪称绝世精品。该文物反映了(  )
A.商周青铜铸造发达 B.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C.商周制瓷业的发展 D.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
2.如图分别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
C.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3.2013年12月,北大考古学院的学者采用最新技术,对三星堆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得出了三星堆青铜器和殷商青铜器可能拥有同一来源的结论。这说明(  )
A.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学证据佐证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
C.古蜀文明和殷商文明可能存在交集
D.商朝统治范围扩展到今四川地区
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什么文明(  )
A.农业文明 B.青铜文明 C.商业文明 D.丝绸文明
5.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餐具 D.货币
6.“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7.下图中,(  )是迄今出土的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图1 图2 图3
A.图1 B.图2 C.图3 D.以上都不是
8.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大型青铜立人像
C.司母戊鼎 D.青铜神树
9.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重大发现,震惊全国。众多青铜器的出土,说明古蜀国地区青铜冶铸技术十分成熟。下列属于迄今世界上最重青铜器的是(  )
A. B.
C. D.
10.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出土于河南省安阳的司母戊鼎,该文物透露出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战国的大变革 B.商周的青铜文明
C.春秋的大动荡 D.原始居民的生活
11.传说“虎啸能生飓风”,如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这反映出商朝(  )
A.青铜铸造领先世界 B.凸显王权的神圣性
C.分封等级制度森严 D.构建“家天下”局面
12.某校举办先秦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以下四幅图片。这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B.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13.以下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共同说明(  )
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shu :高粱)酒”……
二里头遗址(夏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出土的酒器:陶盉(he)和铜爵
A.夏朝时已经有余粮用于造酒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
C.夏王桀喜好饮酒而统治残暴
D.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14.图一、图二所示文物共同印证了(  )
图一 四羊方尊 图二 司母戊鼎
A.商代青铜工艺高超 B.东周社会经济发展
C.春秋等级界限严格 D.战国群雄并起争霸
15.河南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如下图)。它们可用于实证(  )
A.奴隶制王朝的相继更替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C.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 D.远古传说是真实可信的
16.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7.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属于(  )
A.陶瓷 B.青铜器 C.玉器 D.铁器
18.2021年4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祭祀坑”,出土了金面具残片、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考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者的双手正一步步复原、唤醒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传奇。你认为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大约和以下哪一个文明同属一个时期?(  )
A.河姆渡半坡文明 B.炎黄时期
C.夏商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19.以下是山西博物院的一组青铜器展品。从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铜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②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③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④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目前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太一统趋势
C.存在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 D.两地农业文明都较为发达
21.“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反映出(  )
A.古蜀文明领先中原 B.中华文明起源于古蜀文明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22.北方红山文化有玉龙,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多元一体 B.均衡发展 C.开放包容 D.领先世界
23.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被誉为“青铜器之王”,它是下面哪个(  )
A. B.
C. D.
24.下面是同学们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搜集到的图文材料,这些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在于(  )
两个文物均出土于太原市金胜村春秋晋卿赵氏大墓。图一为青铜附耳风螭纹蹄足镬鼎,有两组七个青铜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铜鼎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图二为莲盖夔龙纹方壶,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四周八片镂空外侈的莲花瓣,呈波浪式,每片莲花瓣内饰两条夔龙。颈两侧有一对壮硕的兽形耳。兽回首卷尾,蹲立,眉目清秀,卷鼻,獠牙。
A.见证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B.说明春秋时期社会局势动荡
C.体现了春秋时期生活水平较高
D.表明春秋时期等级制度鲜明
25.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6.据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面具在湖北、陕西等地都有出土。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 B.中华文化自古统一
C.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27.《孟子 ·告子》载:“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 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右图的“爵”通常被认为 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 表品位序列,逐渐形成了“五等爵”制。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日趋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28.西周青铜利簋内壁刻有铭文4行33字(如图),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经过。该文物(  )
利簋
A.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B.可以用来研究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C.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物
2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历史事件是(  )
A.司母戊鼎的铸造 B.分封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度量衡统一
30.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繁复,最具代表的青铜器纹饰为三层花式,第一层是几何纹,第二层主要是兽面纹,第三层主要是利用立体突起的纹饰进行装饰,如圆雕的兽首等。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A.青铜器种类十分丰富 B.青铜器体现等级的差异
C.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 D.青铜器是国家权力象征
二、材料分析题
3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意义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阅读以上材料,提取部分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2. 我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留下许多文物古迹与文化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①都江堰 ②半坡遗址
③司母戊鼎 ④北京人遗址
(1)请将①至④所示的历史遗址和文物,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并写出相关历史遗迹和文物所处的时代。
(2)分别列举一种图②和图④原始居民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并指出这些工具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3)有人说“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创造灿烂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说“劳动人民的建设与创造”是出现辉煌文明的关键。你是怎样认为的?请根据图①至④所示的历史遗址和文物,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围绕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含所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是对秦汉科技的继承和创新,还为隋唐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1)材料一中两个青铜器体现了哪个朝代高度发达的文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知道在春秋战国之际,哪位名医总结出望、闻、问、 切四诊法吗?东汉时期的哪位名医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被定位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指由谁撰写的哪一部著作?
(4)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和哪些因索有关?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灿烂的青铜文明]
材料一:
[古老的中华文字]
材料二:
相关链接:传说事,多证录。上古大兴亡,一清二楚。华夏江山芳万代,秦文汉语功千古。新世纪、方块热寰球,龙飞舞。
——赞美甲骨文的诗词
(1)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青铜器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从制作工艺和象征意义两个角度概括它们的共同点。
(2)首次发现图三文字的人是谁?图四反映了哪种造字方法?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该文字的重要意义。
(4)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文明发展状况?
35.某班同学以“亚非拉的古今”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模块一:辉煌的历史】
【模块二:凄惨的命运】
【模块三: ★ 大运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历史价值。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朝开始
(2)图二中的文字可作为我们研究哪一古文明的依据
(3)请将【模块二】中①②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角贸易的看法。(从利、弊两个角度谈)
(4)请根据笔记页内容写出“★”应填写的主题。
(5)请从笔记页中任选一个典型事例,谈谈其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为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发达,故选A项。
四羊方尊为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与春秋时期农业发展不符,排除B项;
四羊方尊为青铜器,不是瓷器,排除C项。
四羊方尊为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与春秋时期工业发展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时期青铜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2.D
A:题干未体现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图片“三星堆牙璋、二里头牙璋、二里头陶岙、三星堆陶岙”可知,这些出土的文物在形状上存在相似性,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文明的特征。
3.C
据题干“考古学者对三星堆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得出了三星堆青铜器和殷商青铜器可能拥有同一来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三星堆的青铜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说明古蜀文明和殷商文明可能存在彼此交流,有一定的交集,故选C项。
并非是所有的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学证据佐证,排除A项。
仅从“三星堆青铜器和殷商青铜器可能拥有同一来源”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排除B项。
商朝统治范围主要在今河南一带,并未扩展到今四川地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星堆遗址,要求学生结合三星堆遗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B
图片文物是司母戊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它反映了商朝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和巨大规模,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成就。因此,通过司母戊鼎,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B正确;
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和丝绸文明与司母戊鼎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青铜文明,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5.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B项正确;
青铜农具与“政治的权力”不符,排除A项;
餐具与“政治的权力”不符,排除C项;
货币与“政治的权力”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考查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A
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寻找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7.A
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图三是利簋。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故选A项。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但不是最重的,排除B项;
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但不是最重的,排除C项;
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文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青铜文化的相关史实。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的是青铜艺术,结合司母戊鼎的地位进行分析即可。
9.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AC两项和题干信息不符,纵目大面具和青铜大立人像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是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题干“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司母戊鼎属于迄今世界上最重青铜器,符合题意;
D项四羊方尊是中国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与题干“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母戊鼎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准确识记迄今世界上最重青铜器的是司母戊鼎。
10.B
根据题干“河南省安阳的司母戊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A项商周时期青铜业发达,与战国的大变革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商周的青铜文明是题干文物透露出的相关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C项春秋的大动荡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司母戊鼎与原始居民生活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商周的青铜文明,要求具备识记基础和分析能力。
11.B
12.B
13.A
根据题干材料二里头出土了夏朝盛酒的酒器,史书中记载了夏朝酿酒的过程,可见夏朝时已经有余粮用于造酒,A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其他国家的记载,无法得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排除B;
题意中未提及夏桀的残暴统治,排除C;
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排除D。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青铜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艺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A
据材料“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朝青铜器的精品,反映当时商代青铜工艺高超,A项正确;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产生的时代(商朝)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朝,与春秋、战国无关,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15.B
16.B
据题干图片“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A项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不符合题意;
B项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是题干文物体现的内容,符合题意;
C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不符合题意;
D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记忆青铜器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7.B
根据所学可知,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重要的史料价值,B项符合题意;
ACD与利簋不相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青铜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艺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C
19.B
【分拆】根据材料“青铜器展品”和所学知识可知,铜器,特别是青铜器,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还揭示了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信息,①正确;青铜器的种类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等,用途广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②正确;从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④正确;凭四件青铜器成品,无法得出青铜器铸造业的规模、组织相关的信息,③错误。
综上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20.C
21.C
据题干“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其青铜铸造技术和礼器制度广泛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而用玉传统和纹样审美则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化成果既吸收了黄河流域夏商的文明成果,又融合了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
题干并未提及古蜀文明相对于中原文明的领先地位,不能得出古蜀文明领先中原的结论,排除A项;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是多个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结果,并非单一源于古蜀文明,排除B项;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三星堆遗址文化与其他地区文明成果的交流融合,并未涉及原始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点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22.A
23.C
据题干“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和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一件大型方鼎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C符合题意;
此图为毛公鼎,是西周青铜器,排除A;
此图为四羊方尊,排除B;
此图为青铜象尊,不是最重青铜器,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青铜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艺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A
根据题干中的“图一为青铜附耳风螭纹蹄足镬鼎,……图二为莲盖夔龙纹方壶,长方形华盖,中空,有一周凹槽,……獠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纹饰和铭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见证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A项正确;
春秋时期社会局势动荡主要表现在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不断,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生活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百姓丰衣足食等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对比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有所改变,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等级制度的描述,排除D项。
故选A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青铜器的相关知识。
2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类在生产工具的使用方面,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使用石头做成的工具;夏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人们使用的工具为青铜材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提升,生产工具有了更大的进步,人们使用铁制农具。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生产工具的发展演进相关史实。需要掌握生产工具进步的相关知识点。
26.D
据题干“四川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面具在湖北、陕西等地都有出土”可知,四川三星堆文化的青铜面具在湖北、陕西等都有出土,这说明南北文化存在交流,D项正确;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长江流域的文化向中原扩展,排除A项;
中华文化是由若干文化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排除B项;
陕西不属于岭南,排除C项。
故选D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的交流。需要掌握南北文化的交流。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27.C
据题干“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 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爵’代 表品位序列,逐渐形成了‘五等爵’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爵”代表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故选C项。
材料强调了“爵”代表了等级秩序,无法得出冶炼技术的提高,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爵”代表了等级秩序,没有体现铸造工艺的完善,排除B项。
材料强调了“爵”代表了等级秩序,体现不了礼乐制度的瓦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青铜文化与等级制度。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C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利簋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一手资料,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C符合题意;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不是西周,排除A;
根据题干信息“西周青铜器利簋”,可知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西周而非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而不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排除B;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A
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铸造了“司母戊鼎”。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A符合题意;
分封制度的确立发生在西周,排除B;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C;
度量衡统一发生在秦朝,排除D。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青铜艺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艺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0.C
从题目给出的信息来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包括几何纹、兽面纹以及利用立体突起进行的装饰如圆雕的兽首等。这种多层次、复杂且精细的纹饰表明在当时的青铜器制作中,工匠们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技艺,能够制作出如此精美和复杂的纹饰,C正确;
但题目中并没有提及青铜器的种类数量,所以A选项不能从题目信息中直接得出,排除A;
虽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确实与等级制度有关,但题目中描述的纹饰特点并没有直接指向等级差异这一点,排除B;
“青铜器是国家权力象征”,同样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个重要特征,但题目中的描述更侧重于纹饰的制作工艺,而不是其象征意义,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31.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疗体系的基础;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史学领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树立了典范;在艺术领域,书法、雕刻、绘画等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
结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部分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
故答案为:观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世。
论述: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而优秀的文化。在医学领域,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疗体系的基础;在科技领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史学领域,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世史书撰写树立了典范;在艺术领域,书法、雕刻、绘画等更是人才辈出,创造出众多杰出作品。
结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1)排序:④②③①。
时代:①战国时期;②新石器时代;③商朝时期;④旧石器时代。
(2)工具:图②:耒耜、骨器;图④打制石器。
制作方法:图②的居民所用工具采用磨制方法;图④的居民 所用工具采用打制方法。
(3)观点:“劳动人民的建设与创造”是出现辉煌文明的关键。
说明:都江堰、司母戊鼎等的出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建设与创造,这推动了辉煌文明的出现。如①都江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国”。②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③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④北京人遗址: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从事采集、狩猎活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结合所学知识,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黄河流域;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故排序:④②③①。时代:①战国时期;②新石器时代;③商朝时期;④旧石器时代。
(2)图②:结合所学知识,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图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木棒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3)观点:结合所学对材料的历史遗址和文物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中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均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故观点为:“劳动人民的建设与创造”是出现辉煌文明的关键。
论述:第一,简述论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详细论述都江堰带来的影响;第二,详细介绍半坡遗址的生活情况;第三,详细论述司母戊鼎出现代表的含义;第四,详细论述北京人的基本情况;第五,总结升华。
本题考点是中国文明成就。解题方法:(1)顺序和时间:结合所学对材料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判断其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2)图②和图④:结合所学对图②和图④的历史遗址存在的时间分析其半坡人和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即可得出答案。
(3)观点:结合所学对材料的历史遗址和文物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中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均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故观点为:“劳动人民的建设与创造”是出现辉煌文明的关键。
论述:第一,简述论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详细论述都江堰带来的影响;第二,详细介绍半坡遗址的生活情况;第三,详细论述司母戊鼎出现代表的含义;第四,详细论述北京人的基本情况;第五,总结升华。
33.(1)朝代:商朝
(2)名医:扁鹊,名医:张仲景
(3)作者:贾思~,著作:《齐民要术》
(4)因素:国家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等。
(1)材料一“图一四羊方尊、图二司母戊鼎”和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扁鹊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4)根据以上材料和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等有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朝代:商朝;
(2)名医:扁鹊;名医:张仲景。
(3)作者:贾思勰;著作:《齐民要术》。
(4)因素:国家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等。
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4.(1)图一:司母戊鼎(有学者认为应称为“后母戊鼎”);图二:四羊方尊。制作工艺:都造型精美、工艺高超;象征意义: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2)清朝的王懿荣。象形。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青铜器和甲骨文共同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图一是商朝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图二是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精致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和巨大的后母戊鼎可以证明当时我国青铜工艺的高超;它们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2)图三文字是甲骨文,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图四反映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和青铜器都反映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
故答案为:(1)图一:司母戊鼎(有学者认为应称为“后母戊鼎”);图二:四羊方尊。制作工艺:都造型精美、工艺高超;象征意义: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2)清朝的王懿荣。象形。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青铜器和甲骨文共同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青铜器,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青铜器等相关史实。
35.(1)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商朝
(2)古埃及
(3)非洲;黑奴;弊: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利: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族民主
(5)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根据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和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2)根据图2“象形文字铭文“和结合所学可知,象形文字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根据模块二和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所以①非洲,②黑奴。结合所学可知,三角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特别是英国)的发展,但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
(4)根据模块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可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5)根据模块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和结合所学可知,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朝代:商朝。
(2)古文明:古埃及。
(3)内容:非洲;黑奴;看法:弊: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利: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主题:民族民主。
(5)积极影响: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甲骨文、象形文字、三角贸易、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