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
08 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一、单选题
1.“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些古语都体现了( )
A.法家学派的“法治”思想 B.儒家学派的“仁政”思想
C.道家学派的“无为”思想 D.墨家学派的“非攻”思想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
B.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C.战国时期,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D.长江上游地区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3.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下列哪个选项是孟子的观点( )
A.“兼爱”“非攻” B.“礼治”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
4.“周之衰,……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材料意在说明( )
A.西周灭亡的原因 B.诸侯争霸的过程
C.百家争鸣的背景 D.诸侯争霸的影响
5.下列属于庄子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仁者爱人”
C.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6.“韩非说,如果有人在殷周之世行治水事必会为汤武所嘲笑;同样,要在当今之世行尧舜禹汤武之政,也必会受到世人的嘲笑。这些都是‘守株待兔’一类的蠢人蠢事。”材料中韩非的主张是( )
A.尊王攘夷 B.以法治国 C.社会变革 D.休养生息
7.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下列思想家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庄子——“以德治国” B.孟子——“民贵君轻”
C.韩非子——“无为而治” D.荀子——“以法治国”
8.下列诸子百家人物与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有( )
①孟子主张实行“兼爱”“非攻” ②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③荀子提倡“礼治” ④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以下属于墨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为政以德”
10.近日,巴以冲突持续升级,造成双方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11.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 )
A.儒家、法家 B.墨家、道家 C.名家、杂家 D.兵家、农家
12.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①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 ②第二次热潮显现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
③第三次热潮得益于科举制度发展 ④第四次促成郑和七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13.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以德治国 B.实行“仁政"
C.尊重民意 D.实行“礼治”
14.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
C.强调民众的重要性 D.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6.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兼并战争 D.百家争鸣
18.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二者都主张( )
A.以民为本 B.选贤举能 C.以法治国 D.无为而治
19.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下表反映的主题是( )
派别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A.王室衰微 B.民族交融 C.百家争鸣 D.春秋争霸
2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其中,提出“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实行“礼治”的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1.下表所示是某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史前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22.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3.下表内容反映出( )
文献 言论
《墨子》 “一天下之义”
《孟子》 (王者)“定于一”
《荀子》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A.君主专制制度已确立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各学派思想主张趋同 D.儒家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24.《韩非子人主》提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该言论 ( )
A.加速了王权和族权之间的分离 B.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C.论证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D.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25.学习历史要学会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某同学在学习了《百家争鸣》这一课后,绘制了一幅如图所示的百家争鸣思维导图。下列依次填写在空格中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王室衰微②百家争鸣 ③私学兴起
B.①王室衰微 ②私学兴起③百家争鸣
C.①百家争鸣 ②私学兴起③王室衰微
D.①私学兴起 ②百家争鸣③王室衰微
26.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提出“尚同”;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反映了( )
A.百家思想相互交融 B.君主制成为时代潮流
C.百家思想相互驳斥 D.统一成为人们的共识
27.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28.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恢复商朝文化
C.推崇西周制度 D.追求精神自由
29.下列关于“好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代哪家思想( )
A.法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 D.儒家、道家
30.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是( )
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二、材料分析题
31.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华文明的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域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关的玉器……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器、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城内还出上了小件青铜器和带刻画符号的陶壶……
材料三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迄今为止,人们搜集和整理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史料(如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实物)、口述史料(如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图像史料等类别。请将以上史料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填写序号)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2)根据材料一说出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归纳这些考古发现能够共同反映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中“诸子百家”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32.每一种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各种思想互相砥砺,共同前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解释:(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是,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史记》
材料三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 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如果要了解他的思想,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 请列举一个该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 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秦始皇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的两项内容。
(3)历史上把材料三所呈现的现象称为什么
3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材料二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写出图中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
(3)除材料二中“他”所代表的学派之外,请你列举出另一种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4)综合上述问题,从材料三中找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精髓
3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人物是谁?他创立了哪个学派?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和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这几个人物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请选择其中一个代表人,写出他的主要主张。
材料四: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熠熠生辉”局面的名称和重要意义。
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言论中指出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核心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B
2.B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之一,他主张“民贵君轻”,强调民众的重要性,相比于国君,民众的利益应该更受重视。这与他的“仁政”思想相契合,C符合题意;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A;
“礼治”是荀子思想,排除B;
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C
5.D
6.C
7.B
8.B
9.B
B: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B项符合题意;
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C:“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墨家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A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故选A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项;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墨家学派,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1.A
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仁政,主张以人为本,符合“民本思潮”。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符合“专制主义”,A项正确;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
名家强调“指名控实”,注重讨论名与实即概念与事实的关系问题。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排除C项;
兵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战争和军事为核心,强调战略谋略、指挥策略和兵法运用。农家注重农业生产,提倡务农与农桑技巧,排除D项。
故选A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主张的不同。需要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去判断。重点掌握百家争鸣时期的社会特征、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各派的治国思想。
12.A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这主要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作用突显,治国思想发生变化,①正确;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主要是因为战乱,儒学以佛道的冲击,②正确;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完善,③正确。因此,①②③项正确,A项正确;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发展的需求,④错误。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文主义”热潮及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与阶段特征。
13.C
14.D
据题干“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D项正确;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句话出自《孙膑兵法》,强调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巩固国家的强大地位,从而使得天下归服,排除A项;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儒家的思想,与“顺应自然”无关,排除B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体现,属于儒家的思想,排除C项;
故选D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道家思想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15.C
16.D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ABC是历史史实;D是对百家争鸣作用的看法,是历史观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列表格掌握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要理解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的区别。
17.D
18.A
A:根据题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取得天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藏舟,水则覆舟”可知,荀子认为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综上所述,二者都主张以民为本,A项符合题意;
B:墨家主张选贤举能,B项不符合题意;
C: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C项不符合题意;
D: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C
C: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C项符合题意;
A: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与题干反映的各家学派思想主张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战国是大分裂时期,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但与题干反映的诸子百家主张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D:春秋争霸,使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但与题干反映的诸子百家主张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A项正确;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D
22.B
根据题干“其中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的是”和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B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 “礼制”,排除A;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D。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B
24.C
根据材料“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理论,强调了当政者应该重视其威势,论证了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王权和族权的分离,排除A项;
“广泛认同”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
材料所示为战国时期,礼乐制度早已开始瓦解,排除D 项。
故选C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家思想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为法家的思想理论,强调了当政者应该重视其威势,论证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25.B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兴起、人才涌现;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开始变法改革,各个学派的思想家辩论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①王室衰微、②私学兴起、③百家争鸣,B项正确;故选B项。
私学兴起是人才涌现的原因,排除A项;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一些大的诸侯国崛起,政治上出现了王室衰微的局面,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思维导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6.D
27.A
2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诸子百家提出各自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A符合题意;
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是为了建立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为恢复商朝文化,排除B;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C;
追求精神自由只对应道家老子,排除D。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A
30.C
31.(1)文献史料:③;实物史料:②④;口述史料:①
(2)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玉器等。历史信息:体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反映财产私有;说明早期国家出现。
(3)名称:百家争鸣。特点:注重实际;让统治者采纳他们主张;接收门徒形成学派。
(4)做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
(1)分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西周利簋腹内的铭文”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故③是文献史料;“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勾践剑与夫差矛”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实物,故②④是实物史料;“大禹治水的传说”是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故①是口述史料。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可知,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可知,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 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知,都发现了玉器。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关的玉器……”、“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反映财产私有;“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4000 年,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3)名称:根据材料三“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究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争鸣。特点:根据材料三“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可知,“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让统治者采纳他们的主张;根据材料三“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可知,“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是接收门徒形成学派。
(4)做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使我们认识到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故答案为:(1)文献史料:③;第2空、实物史料:②④;口述史料:①。
(2)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玉器等。历史信息:体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反映财产私有;说明早期国家出现。
(3)名称:百家争鸣。特点:注重实际;让统治者采纳他们主张;接收门徒形成学派。
(4)做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料的分类,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百家争鸣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史料的分类,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百家争鸣等知识。
(1)分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西周利簋腹内的铭文”是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故③是文献史料;“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勾践剑与夫差矛”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实物,故②④是实物史料;“大禹治水的传说”是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故①是口述史料。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可知,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可知,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 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礼器”“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知,都发现了玉器。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关的玉器……”、“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反映财产私有;“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4000 年,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3)名称:根据材料三“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究学术,著书立说。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争鸣。特点:根据材料三“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可知,“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让统治者采纳他们的主张;根据材料三“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可知,“诸子百家”形成的特点是接收门徒形成学派。
(4)做法: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使我们认识到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2.(1)人物:孔子。核心思想:“仁”。经典著作:《论语》。代表人物:孟子或荀子。
(2)学派:法家。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现象: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知,材料一是孔子说的。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政”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别被保存在《孟子》和《荀子》两书中。
(2)根据材料二“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和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商君”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朝廷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所以,秦始皇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的两项内容为秦始皇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的两项内容
(3)根据材料三“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和结合所学可知,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故答案为:
(1)人物:孔子。核心思想:“仁”。经典著作:《论语》。代表人物:孟子或荀子。
(2)学派:法家。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现象:百家争鸣。
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秦朝巩固统一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人物:根据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知,材料一是孔子说的。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经典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政”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别被保存在《孟子》和《荀子》两书中。
(2)学派:根据材料二“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以,“商君”推崇的是法家思想。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朝廷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所以,秦始皇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的两项内容为秦始皇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的两项内容
(3)现象:根据材料三“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 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33.(1)甲骨文;商朝。
(2)孔子;儒家学派。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道家学派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法家学派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等。
(4)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髓。
34.(1) 文字:甲骨文;朝代:商朝。
(2) 人物: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具体行动:兴力私学,广收门徒;影响: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拥护正义战争。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 名称:百家争鸣;意义: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5)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文字:根据材料一“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后兽骨上,我们把这种文字成为“甲骨文”。
朝代:结合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人物:根据材料二“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第一声。
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兴力私学,广收门徒;影响: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人物及主张: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位人物写出其主要主张即可。如: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拥护正义战争。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韩非: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4)名称:根据材料四“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因此,该局面为:百家争鸣。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百家争鸣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5)态度:根据材料五“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要取其精华;根据材料五“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我们要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5.(1)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核心思想:“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