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
11 丝绸之路
一、单选题
1. 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2.“一带一路”使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生,小王想通过旅行去探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他应该到达图中的地点是
A.A B.B C.C D.D
3.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丝绸之路”开通于(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4.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的重要不在于丝绸的转运,而在于有了这条通达的道路之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可见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 )
A.加强了对官吏监督 B.稳定了社会局势
C.将世界连为了一个整体 D.沟通了中外文明
5.“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长安 B.西亚 C.阳关 D.玉门关
6.下图中以“胡”命名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 B.卫温到夷州 C.玄奘西游 D.设立市舶司
7.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欧洲
B.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C.日本
D.孟加拉湾
8.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的倡议,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北京
9.沿着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玻璃、宝石等传入中原。由此可知,丝绸之路( )
A.改变了经济结构 B.促进了人口增长
C.推动了经济交流 D.加速了民族融合
10.《汉书·西域传》记载,(丝绸之路开通后)当时的西域人,铁器的制造,都是中国人(古代指的是中原地区)教他们的;在中国一方面,则葡萄、首蓿、石榴等,都自外输入。这体现( )
A.中华文明领先世界 B.西域对内地的影响
C.丝路交流互通有无 D.汉朝国力十分强盛
11.下图中A.E两点的地理位置在古代被称为
A.长安;大秦 B.西安;大秦 C.长安;西亚 D.西安;西亚
12.下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第9课秦统一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后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西晋统一后
14.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苜蓿、石榴、香料、宝石等外来物产。同一时期,西域人也学会了打井和铸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朝科技的进步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15.如果你是西汉的一位公民,你从长安出发向西想把你的丝绸卖到欧洲去,你一定不会通过下列哪一地点( )
A.河西走廊 B.今新疆地区
C.云南省 D.翻越葱岭到西亚
16.下列食物能够传入中原,主要得益于( )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上层统治阶级的喜好 D.经济重心的南移
17.诗词之美在于它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和所承载的精神追求、人文价值。下列诗句分别描绘历史上的相关史实,其中描写丝绸之路相关的是( )
A.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
B.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
C.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D.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8.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物种交流之路 B.文明交流之路
C.商贸流通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19.下图中①②两点分别指的是( )
A.长安大秦 B.洛阳大秦 C.长安西亚 D.洛阳西亚
20.两汉时期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骞“凿空”的勇气,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是因为都蕴含着( )
A.勤劳勇敢 B.改革创新 C.艰苦奋斗 D.家国情怀
21.下图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 )
①多元性②互动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读史明智,以史为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鉴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B.加速了殖民扩张和掠夺
C.极大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亚、非地区的贸易
23.“李崇之印”发现于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汉归义羌长印”于1953年在新 疆沙雅县奇喀特古城出土,它们都来自西汉,是汉中央政府授予中央派遣官员 或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这两件文物充分表明西汉时期该地区…( )
李崇之印 汉归义羌长印
A.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B.最早与中原建立联系
C.雕刻技术最为先进 D.成为中央政府的封国
24.“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 )
A.骨耜 B.玉器
C.陶器 D.骨针
25.《汉书 地理志》记载某路线“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史料说明汉代开辟了( )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的道路 D.通往夷洲的道路
26.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的丝绸应用很广。材料可以说明( )
A.中西方很早就有贸易往来 B.丝绸是中国人发明的
C.中国的出口货物只有丝绸 D.战争有利于文明传播
27.丝绸之路是亚欧大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下列图片最能体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哪一特点( )
A.双向交流 B.陆海并举
C.文明西传 D.丝绸贸易为主
28.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全球财富的主要创造中心在东方;古罗马最珍贵的进口商品一定来自远东。古罗马来自远东“最珍贵的进口商品”应是( )
A.中国丝绸 B.阿拉伯数字 C.印度棉花 D.西亚青铜器
29.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及措施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请将下图反映的内容与相应的历史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政治动荡 b.经济交流 c.民族交融
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30.往西域去的使者“相望于道……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往东来的商胡贩客“日款(kuǎn,往来)于塞下”。这一现象 ( )
A.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C.加剧了秦朝社会矛盾 D.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二、材料分析题
31.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从朝代统治疆域面积来看,图一和图二哪个更为广大 说出你的理由。
(2)图二中斜线部分是今天的哪一地区 当时的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来管理这一地区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32.服饰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服饰风格之所以“凝重”,主要是沿用秦代的深衣等式样,这些服饰装束采用上下连接,袖口宽大,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制约,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影响;汉代服饰材质与工艺上之所以“精巧”,是因为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工艺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丝绸之路”的打开,更是让中国绚丽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流向西方,让世人皆识中华民族的服饰风采,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服饰的发展。
——摘自范强《汉代服饰风格及其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服饰风格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民族间大规模交融的局面和潮流,尤其是北魏的鲜卑族将都城迁到洛阳以后,孝文帝对汉化进行了民主推动,对自己民族的服饰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强大的政治和国家背景下,加速了民族交融、民族间服饰文化交流传播的进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摘自辜国娟《魏晋南北朝服饰美学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认为不正确的,请在答题卡对应的括号内填“错误”。
A.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却抵触汉族文化,没有形成民族交融。( )
B.北魏孝文帝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推行穿汉服,这促进民族间服饰交流,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
材料三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今天的汉式旗袍都是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汉族服饰的整体水平。汉人对胡服之所以情有独钟,正是由于在胡服特有的款式、色彩和穿着习惯方面,具有某种特殊的东西在吸引着他们,能够唤起他们在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对尚武精神、勇武之美、自然之关、开放之美以及对人体的崇尚等许多带有原始野味的美好憧憬与回忆。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对汉人的模仿学习也逐渐从食物、服饰深入到生活习惯。在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中描述了少数民族贵族宴饮、农民耕种、奴婢劳作等场景,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各民族人民学习汉人的生活经验,接受汉人的食物、服饰、用具等。
——摘自兰宇《隋唐时期胡服对中原服饰的影响》
(3)请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隋朝与宋元的交通”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完成。
【运河篇】
材料一: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及重要意义。
【陆路篇】
材料二: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来往非常方便。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陆路主要包括哪两种交通要道?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建立驿站的主要目的。
【海路篇】
材料三: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的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和元朝海路的主要特点。
34.看看下面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材料一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机构
(3)材料二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至少答出2点)
35.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当东方遇见西方,文明的交流就此开启。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唐朝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材料一:唐代中前期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北宋的西部疆域限于西夏,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对海舶的抽分收入也成为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
——姚大力《重铸河山一统的洪业——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材料二:当时外商把松江一带生产的棉布,都叫作“南京棉布”。1786—1833年的48年中,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商船,从广州购买的“南京棉布”共计4400万匹。
——樊树志《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
(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张骞从 (地名)出发,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中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路联系日益活跃。明朝初年的 (人名)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2)根据上述示意图和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贸易路线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为进一步探究汉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同学们找到敦煌莫高窟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以及该壁画的简单介绍:“绘于唐朝初年,是一幅历史题材的佛教故事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壁画史料价值的认识。
(4)根据材料二得知,1757年开始,清政府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所以外商不去松江而要去广州购买棉布,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时政府实施的什么政策有关?
(5)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双选)
A.促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B.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C.掀起了洋务运动
D.丧失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答案解析部分
1.C
根据题干材料“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可知,西汉时期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各国认识到了汉朝的富足与强大。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相互往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传入中原,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不是在强调汉朝科技的进步,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排除B项;
题干和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D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和西亚,最后运往欧洲,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位于图中D点,故选D项。
A是欧洲大秦,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不是起点,排除A项。
B是中亚葱岭,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B项。
C是河西走廊,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3.B
A.秦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D
5.A
A:根据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在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后世称“丝绸之路”。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A项符合题意;
B:西亚是丝绸之路的途径之地,不是起点,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的,阳关、玉门关也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途径之地,C项不符合题意;
D: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的,阳关、玉门关也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途径之地,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A
7.B
8.A
9.C
10.C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中原地区的铁器制造技术传到了西域,而西域的葡萄、首蓿、石榴等植物也传入了中国。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即不同地区之间通过贸易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和文化传播,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得不出中华文明领先世界,排除A项;
西域对内地的影响只是材料的一方面,没有涉及对西域的影响,排除B项;
汉朝国力十分强盛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1.A
12.B
13.C
14.B
15.C
16.B
17.A
根据选项“一路驼铃响到西,万匹丝绸济美眉”可知涉及的是丝绸之路,它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A项正确;
根据选项“百死千生坚如铁,佛经万卷返长安”可知反映的是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排除B项;
根据选项“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可知反映的是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排除C项;
根据选项“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可知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以及意义。
18.B
19.A
根据图片可以得出,图片描述的是丝绸之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故①是丝绸之路起点长安,②是终点大秦,A项正确;
①是丝绸之路起点,不是洛阳,排除B项;
②是丝绸之路的终点,不是西亚,排除C项;
①是丝绸之路起点,不是洛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丝绸之路的史实。
20.D
21.D
22.C
23.A
据题干“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是汉中央政府授予中央派遣官员或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加强了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而“李崇之印”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李崇的私人印章;“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由此可知,两印证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选A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不能说明最早与中原建立联系,排除B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说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不能反映雕刻技术最为先进,排除C项。
“李崇之印”“汉归义羌长印”说明西汉时期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无法印证新疆地区成为中央政府的封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本题考点是汉朝对西域的管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2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5.B
依据题干中“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广西合浦县)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可知,该路线是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B项正确;
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A项;
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西域,排除C项;
夷洲是台湾,不符合题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排除D项。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6.A
27.A
28.A
2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①对应经济交流;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②对应民族交融;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之间,③对应政治动荡,C项正确;
A、B、D项搭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30.B
B:根据题干“相望于道……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可知,汉朝丝绸之路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
A: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C:加剧了秦朝社会矛盾与西汉的丝绸之路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1.(1)图二,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1)对比图一、图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所以图二疆域面积更为广大。
(2)根据图二信息可知,是西汉时期的疆域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其中斜线部分是西域,相当于今天的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为管理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答案为:
(1)图二,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与汉朝疆域对比。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的知识。
32.(1) 原因:受秦代服饰传承的影响;受政治制度、等级制度的制约与影响;汉代染职工艺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影响。
(2) 错误 正确
(3) 范文:观点:民族交融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①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推动民族交融,使汉朝富足强大。②北魏孝文帝立志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综上,民族交融推动国家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交融才会让祖国更加强大。
33.(1)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统治。
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 要道:丝绸之路和驿站。目的:加强同各地的联系。
(3) 特点:交通发达和航线多;范围广。
34.(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开通了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机构:西域都护府。
(3)人物:孔子。核心思想:仁。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1)事件: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汉的长安出发,经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
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则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公元前60年,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3)人物:根据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教育言论。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和丝绸之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1)事件: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汉的长安出发,经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
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则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 公元前60年,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3)人物:根据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教育言论。
核心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35.(1)长安;郑和
(2)变化:陆上对外贸易向海上对外贸易转移。
(3)认识:壁画反映张骞出使西域,体现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壁画为唐代艺术家人为凸显佛教地位而进行的虚构场景,对研究初唐时期时代风貌(艺术、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4)政策:闭关锁国。
(5)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