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
12 司马迁和《史记》
一、单选题
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唐诗、宋词 B.唐诗、宋词、楚辞
C.唐诗、宋词、元曲 D.楚辞、唐诗、元曲
2.西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他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撰成( )
A.《史记》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3.下列某一史实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均不能同时找到的是
A.商鞅变法 B.秦行郡县制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下列选项符合班固这一评价的是( )
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
C.《史记》讲究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
D.《史记》内容丰富,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5.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古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提出各种看法。下列观点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A.《史记》记述的历史事件完全真实可靠
B.《史记》文笔质朴简洁,缺乏文学价值
C.《史记》是重要史料,有些内容需考证
D.《史记》词藻华丽,所记人物生动形象
6.《史记 淮阴侯列传》写道:“淮阴侯韩信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查看档案文献 B.搜集民间传说
C.找寻口述资料 D.进行实地探访
7.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司马迁 D.蔡伦
8.《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
A.秦始皇北击匈奴有了考古依据
B.秦始皇陵地宫位于外城墙之下
C.《史记》的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D.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9.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该书记载的历史可能有( )
A.山顶洞人用火 B.陈胜、吴广起义
C.曹操统一北方 D.司马炎建立西晋
10.货币流通的历史是一部多数货币逐渐地统一于少数货币或单一货币的历史。秦朝时期,流通于全国的货币是( )
A.交子 B.五铢钱 C.刀币 D.半两钱
11.—位同学准备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应该是
A.《论语》 B.《离骚》 C.《史记》 D.《春秋》
12.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
A.出土文物可以用来检验传世文献的可信度
B.传世文献在史料价值上远远高于出土文物
C.考古界对商王世系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
D.出土文物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13.《史记》一共130篇,分别是本纪(帝王)12篇,世家(大族)30篇,书8篇,表10篇,列传(英雄人物)70篇。从《史记》的编排组成看,此书以什么为中心叙述历史( )
A.经济 B.文化 C.事件 D.人物
14.关于胡亥继位的两则史料。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出处 记载
《史记》 秦始皇本意是传位给扶苏,但赵高更换了遗诏,最终由胡亥继位。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大臣李斯建议由胡亥继位
A.《史记》为官方正史,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B.北大竹简为实物史料,其解读更具有权威性
C.孤证不立,需获得更多史料来确定历史事实
D.运用不同来源史料,可得出准确的历史结论
15.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学名著中都可以查到( )
A.黄帝 B.汉高祖 C.汉光武帝 D.唐太宗
二、填空题
16.西汉司马迁主编的《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明朝宋应星编著的《 》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解析部分
1.A
2.A
3.D
4.C
“其文直”指的是文笔直接、坦率,不拐弯抹角。“其事核”意味着所记载的事情是真实、可靠的。“不虚美,不隐恶”则进一步阐明了《史记》在记事时既不夸大美化,也不刻意隐瞒缺点和错误。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推断出符合这一评价的选项应该是强调《史记》的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的特点。“《史记》讲究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完全符合班固的评价,既体现了文笔的直接性,也体现了记事的真实性和公正性,C正确;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虽然正确,但与班固的评价内容无直接关联,排除A;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强调了文笔和人物形象,但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和公正记事的特点,排除B;
“《史记》内容丰富,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虽然说明了《史记》内容的广泛性,但并没有直接回应班固对《史记》写作风格和记事态度的评价,排除D。
故答案为:C。
本题侧重于考查《史记》,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5.C
6.D
根据材料“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可以得出司马迁亲自来到了韩信母亲的坟墓之前考查,体现出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实地探访,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司马迁查阅相关资料,没有体现查看档案文献,排除A项;
司马迁并未询问别人,因此并不是搜集民间传说和找寻口述资料,排除BC项。
故选D项。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司马迁与《史记》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史学方法的认识,解答的关键信息是“ 淮阴侯韩信的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 ”。
7.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C符合题意;
华佗是东汉名医,A排除;
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B排除;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D排除。
故选C。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司马迁的《史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8.D
9.B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事件,发生在《史记》记载的历史时期内(公元前209年),因此《史记》中很可能有对此事件的详细记载,B正确;
山顶洞人用火这一描述属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远早于《史记》所记载的历史时段,因此不可能在《史记》中找到相关记载,排除A;
曹操的活动主要发生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而《史记》的记载结束于汉武帝时期,因此曹操的事迹不会出现在《史记》中,排除C;
司马炎建立西晋这一事件发生在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远远晚于《史记》的记载时间,所以也不可能在《史记》中找到,排除D。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D
11.C
12.A
13.D
14.C
15.B
16.史记;天工开物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司马迁主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明朝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的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故答案为:史记,天工开物
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