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20 唐朝经济的繁荣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20 唐朝经济的繁荣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13 08: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2025年中考历史专项冲刺练习
20 唐朝经济的繁荣
一、单选题
1.“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这是唐朝哪项农业生产工具(  )
A.曲辕犁 B.筒车 C.水车 D.耧车
2.下图显示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耕地 B.灌溉 C.播种 D.施肥
3.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下列工具中是在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是
①曲辕犁
②耒耜
③水排
④筒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5.下图是唐朝著名的瓷器代表唐三彩,它造型精美,色彩亮丽,代表着唐朝制瓷业发展到很高水平。若用于研究唐代制瓷业,它属于(  )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图像史料
6.唐朝时期造型美观、色彩绚丽〈如下图〉闻名中外的著名陶器是(  )
A.青花瓷 B.唐三彩 C.青瓷 D.白瓷
7.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城市布局对称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制度完备 D.市民文化兴盛
8.以下三幅图片为某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作品,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货币种类的丰富 B.城市的建筑规模
C.手工业技术发展 D.商业的发展历程
9.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国际性大都会—长安”等关键信息相符的学习主题是(  )
A.繁荣的盛唐经济 B.和谐的民族交融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0.“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成功入选2023中国旅游创业创新示范案例,该街区以唐朝市井文化为源点,打造唐风沉浸式主题乐园,让游客“一秒入唐”。在街区,可以体验到的唐朝元素是(  )
A.五铢钱 B.骑驼乐舞俑
C.持罗盘陶俑 D.泥活字版
11.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诗《调笑令》曰:“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铁农具 B.筒车 C.耧车 D.曲辕犁
12.“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它是(  )
A.曲辕犁 B.司南 C.秧马 D.筒车
13.唐朝文物“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保留着粟特族带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猎图和四幅仕女游乐图相间排列,仕女褒衣博带、身材丰腴,狩猎的猎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现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杯底的摩羯纹饰受印度文化影响。这件文物的制作元素体现了唐朝(  )
A.民族融合突出 B.手工制造业发达
C.文化兼容并包 D.对外交往频繁
14.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唐朝造纸工艺发达 B.唐朝制瓷技术先进
C.唐朝工商业繁荣 D.唐朝纺织水平高
15.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唐朝瓷器行销范围广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  )
A.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 B.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C.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 D.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17.以下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  )
A.雕塑技术的高超 B.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C.商业十分繁荣 D.海外贸易发达
18.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
A.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B.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
C.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 D.文学艺术反映人民需求
19.据唐末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它)首先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操作灵活且节省人力和畜力。这里记载的生产工具(  )
A.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B.促进了大运河的开凿
C.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杰作 D.诞生于隋朝的江南地区
20.如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昂首挺立,驼载了由5名胡、汉成年人组成的乐舞队。这一文物主要体现了唐朝(  )
A.国力强盛 B.民族交融 C.边疆巩固 D.重文轻武
21.下图三件文物集中反映了唐朝(  )
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开元通宝
A.手工业领先世界 B.贸易往来频繁
C.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社会经济繁荣
22.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表片等文物,这晚明唐代(  )
A.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B.海外贸易范围广
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D.疆域十分辽阔
23.下列内容能够体现唐朝农业发展的是(  )
A. 耧车
B. 翻车
C. 含嘉仓示意图
D. 曲辕犁
24.以下是一些史籍中关于隋唐重庆的记载,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说明隋唐时期重庆(  )
(昌州)“士愿而劝学,民勤而力穑(收获谷物)”,“有桑麻粳徐之饶”。 ——《舆地纪胜》 渝州,贞观二十一年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天宝元年户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五。 ——《旧唐书·地理志》
A.是全国的运粮基地 B.诗词创作兴盛繁荣
C.经济得到较好发展 D.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25.唐代北方移民将复栽技术带入江南地区,实行土地连作,地区总产量提升了一倍,宋代北方移民又带来了稻麦轮作制,使得农作物变为一年两熟,产量超过北方。这表明推动南方农业发展的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 B.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C.优越的气候环境 D.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
26.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气象 D.经济繁荣
27.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B.
C. D.
28.“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段材料描写的是
A.曲辕犁 B.筒车 C.耧车 D.翻车
重庆乡土历史是伟大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良传统的缩影,是祖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发展状况
隋唐 619年,李袭誉调巴地大米去长安救急;676年,唐高宗下令调运巴蜀粮米100万石出峡赈济饥民。
新的城市发展起来,如云阳县明月坝形成了开放型市镇
渝州成为水陆要冲和水旱码头
全民族抗战时期 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重庆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生产抗战物资;千方百计保证抗战运输;广泛开展献金、献机和慰劳活动
南方局通过各种场合广交朋友,赢得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9.根据表格信息,可推测隋唐时期重庆(  )
A.粮食产量较高 B.人民开辟梯田
C.海外贸易繁荣 D.交通比较闭塞
30.以下选项中突出反映重庆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的是(  )
A.重庆成为水陆交通枢纽 B.大批沿海工厂纷纷迁入重庆
C.重庆成为中华民国陪都 D.大批文化界名人集中于重庆
31.比较隋唐和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发展的共性,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重庆对国家发展贡献巨大 B.重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C.重庆一直是中国经济中心 D.国际合作促进国家发展
32.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之一。下列选项中符合下图主题的是(  )
制度: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经济:唐三彩筒车 曲辕犁 对外关系: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A.早期国家建立和社会变革 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往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危机
答案解析部分
1.B
2.A
3.C
4.C
5.B
6.B
7.B
8.D
9.A
10.B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骑驼乐舞俑是典型的唐三彩瓷器,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五铢钱,五铢钱是汉朝的货币,不符合题意;
C.持罗盘陶俑,罗盘(指南针)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
D.泥活字版,泥活字版均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唐朝”,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分析识记回答。
11.B
12.D
13.C
14.B
15.C
16.C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据材料“水机轮转,众兜汲水,日夜不息”可知,这是对唐朝出现的筒车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在农业生产方面筒车增加了灌溉的面积C项符合题意;
秧马是宋代的插秧工具,A项不符合题意;
曲辕犁用于耕作,和题干信息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
耧车出现在汉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唐朝兴修水利,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17.B
18.A
A:根据题干“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可知,雕版印刷印制杂诗于市中店铺售卖,体现了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传播,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没有涉及市民阶层,不能说明商业繁荣孕育市民阶层,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没有涉及对外交流,无法体现对外交流促进国家交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强调了科技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艺术反映人民需求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A
20.B
21.D
22.B
根据题干信息“在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印度勃拉名纳巴特等地的遗址中都曾发现了不少唐代表片等文物“可得出,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贸易范围广,已经覆盖到非洲,南亚等地,B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唐朝对外贸易,而不是要说明城市商业繁荣,A错误;
民族交融体现的是国内民族之间的交往,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唐朝时期疆域辽阔,但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考点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解题方法:结合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分析题干内容,然后与选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23.D
24.C
根据题干材料“民勤而力穑”“有桑麻粳徐之饶”“贞观二十一年户一万二千七百一,天宝元年户二万七千六百八十五”可知,隋唐时期重庆人民收获谷物勤快,手工业获得发展,户数较多,人口众多,这反映了隋唐时期重庆经济得到较好发展,C项正确;
没有数据对比,无法得出重庆在全国的地位,排除A项;
“士愿而劝学”仅体现士人好学,不体现其是诗词中心,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重庆在区域中的经济地位,不能得出其“成为区域商业中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25.D
26.C
27.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这种生产工具是筒车,筒车是唐朝时期创制的灌溉工具,能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所以C项符合题意;
耧车,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与题干所描述的不一致,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耕犁,适用于精细耕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与题干描述不一致,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秧马,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与题干描述不一致,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盛唐经济繁荣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8.B
29.A
30.D
31.A
本题以重庆乡土历史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9.根据表格信息“619年,李袭誉调巴地大米去长安救急;676年,唐高宗下令调运巴蜀粮米100万石出峡赈济饥民。”可知,重庆地区粮食产量较高,能为其他地区供应粮食,A项正确;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开辟梯田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发展,排除C项
;根据材料“云阳县明月坝形成了开放型市镇”、“渝州成为水陆要冲和水旱码头”可知,重庆交通并不闭塞,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30.根据题干“重庆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大批文化界名人集中于重庆,使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中心,D项正确;故选D项。
做为水陆交通枢纽可知重庆是交通中心,与文化中心无关,排除A项;
大批沿海工厂纷纷迁入重庆使重庆成为经济中心,而不是文化中心,排除B项;
做为中华民国陪都,可知重庆是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31.根据“比较隋唐和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发展的共性”和前两题的作答可知,重庆在隋唐时期对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A项正确;故选A项。
隋唐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是都城长安,排除B项;
重庆一直是中国经济中心说法错误,排除C项;
隋唐时期没有涉及国际合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32.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