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7: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
文体导入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朝花夕拾》小引
回忆性散文
1.学会默读,了解文章内容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2)初中生要求默读速度为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全文共计2473个字,请同学们在五分半钟完成阅读。
初读·把握文章内容
初读·把握文章内容
窜 觅 跪 拗 确凿 轻捷 云霄 倘若 鉴赏
啄食 和蔼 恭敬 质朴 博学 渊博 倜傥 淋漓
盔甲 绅士 攒 敛 系 脊梁 缠络 宿儒 倜傥
cuàn

guì
ǎo
záo
jié
xiāo
tǎng ruò
shǎng
zhuó
ǎi
jìng


yuān
tì tǎng
lín lí
kuī
shēn
cuán
liǎn


luò
sù rú
tì tǎng
2.请根据你的阅读感知,说说以下图画补充在文本作为插画合适吗?如果合适,应当补充在哪些段落?
初读·把握文章内容
雪地捕鸟
拜师行礼
百草园之景
3.请用简练的语言,梳理本文内容,并将其批注在相应语段处。
要求:字数不多于6个字。
初读·把握文章内容
百草园的景象
美女蛇的故事
冬日雪地捕鸟
拜师行礼
询问“怪哉”
习字对课
后园寻乐
师生共读
画画做戏
4.借助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内容
百草园的游玩生活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初读·把握文章内容
4.借助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内容
初读·把握文章内容
(9)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承上启下,写出了作者对将要离开百草园的无奈和留恋之情。
精读·走进百草园
1.对于百草园,作者写道:“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阅读2-8段,说说哪一部分最能让你感受到百草园之乐?为什么?
第2段 百草园的景象
第3-6段 美女蛇的故事
第7-8段 冬日雪地捕鸟
精读·走进百草园
2.阅读第二段,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请抓住特点一一列举。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
长吟的鸣蝉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
低唱的油蛉
弹琴的蟋蟀
断砖后的蜈蚣和斑蝥
缠络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莲房般的木莲果实
拥肿的何首乌根
小珊瑚珠似的覆盆子
景物丰富多彩、各具特点
精读·走进百草园
3.景物如此之多,但却各具特点。小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描绘景物?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观察角度、写景顺序等赏析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精读·走进百草园
3.景物如此之多,但却各具特点。小组讨论,分析作者如何描绘景物?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观察角度:多感官结合、动静结合
(3)写景顺序: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
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精读·走进百草园
4.美女蛇似乎与百草园无关,是文中的赘笔,不能体现百草园的乐趣。你是否同意?请表明观点并说说理由。
美女蛇的故事是由百草园的赤练蛇联想而来的,是本文的插叙。
这个让我产生“做人之险”的感受,能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与趣味乐趣,符合孩童好奇的心理。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精读·走进百草园
5.阅读第7段,说说作者如何表现出雪地捕鸟的乐趣?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连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雪地捕鸟的全过程,展现了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精读·走进三味书屋
1.请仿照作者对百草园的评价,用一个词概括“我”对三味书屋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三味书屋:那时是我的
A.苦斋 B.乐屋 C.失乐园
苦中有乐
精读·走进三味书屋
2.请结合内容,分析三味书屋的“苦”与“乐”分别表现在哪里?
三味书屋之苦
规矩多:拜师行礼,学生不应该问学问无关之事
生活单调: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读书难:读的书与字越来越多
枯燥无味,深受束缚
三味书屋之乐
同窗之乐:相伴后园游玩、做戏画画
读书之乐:放开喉咙读书,欣赏先生读书
偶有自由,独具趣味
精读·走进三味书屋
3.请找出寿镜吾先生的矛盾之处,从中分析其形象特点。
矛盾一: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
矛盾二:“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他是渊博的宿儒
矛盾三: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温和宽容
教学严格
学识渊博
思想守旧
探究·“我”之变化
1.百草园中的“我”和三味书屋的“我”有何异同?
无论在何地,童年的“我”都是一个天真活泼、热爱自然、充满好奇心与探索力的孩童。
百草园的我无忧无虑,自由调皮;
三味书屋的我遵守规矩,敬畏师长。
精读·“我”之心境
2.现在的“我”回忆往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何感受?请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2)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童趣不再的叹惋,对眼前生活的感叹
精读·“我”之心境
背景链接
(一)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二)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探究·“我”之心境
3.有人说,《朝花夕拾》一书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本文是否有体现作者理性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