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5.驿路梨花 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15.驿路梨花 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0: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第15课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要求】
 1.略读课文,粗知故事梗概,学习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2.体会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好处,分析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3.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分析标题“驿路梨花”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标题“驿路梨花”的妙处,揣摩课文某些语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我的资料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当过教员、编辑。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1983年起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并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作有电影剧本《芦笙恋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等。 作者从1950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1977年出狱后,作者面对云南边疆纯朴的少数民族,想起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不禁产生了歌颂他们的想法。于是,一篇名为《驿路梨花》的散文就诞生了。 2.我的检测 (1)注音 撵(niǎn) 竹篾(miè) 驿路(yì) 修葺(qì) (2)释义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陡峭:山势高而陡峻。 修葺:修理(建筑物)。 晶莹:明亮澄澈。 简陋:简单而鄙陋。 (3)填空。 ①《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他在本文的结尾引用了宋代著名诗人 陆游 的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 照应题目 的作用,在内容上起 深化主题 的作用。 ②本文在结构文章、编织故事上的最大特色是 在顺叙中追溯往事 ;从结构上看,课文是按 时间先后 顺序组织材料的,但从 小茅屋的来历 来看,课文又是按倒叙组材的。 (4)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拟出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为小茅屋做过什么?(教材“思考探究”一) ①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②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瑶族老人及其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 2.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08段):写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段):写寻找小茅屋主人。 第三部分(第37 段):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 3.概括文章主题。 通过记叙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章开头写了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1)文章开头描写山峦。“挨”“延长”“消逝”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暮色”表明时间。(2)衬托出“我们”的着急心情,为小茅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2.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描写?这表现了小茅屋主人什么精神? 明确:(1)从屋内布置和屋内外告示来写。屋内有大火塘、大竹床、大竹筒等生活急需品,屋内外贴有迎客的字、为客人提供服务的文字。(2)说明小茅屋主人为人服务,不只真诚热忱,而且细致周到。(3)这表现了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基础题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1.在句子空格填上合适的词语,并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多媒体出示)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排比) 2.如何在顺叙中追溯往事?本文是借人物语言来达到这一目的的。 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述哈尼族姑娘梨花帮助过路人。 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述解放军造茅屋及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细读课文,探究文章写法 1.分析本文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三次悬念:第8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17段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第33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在深山老林盖了这座小茅屋。 两次误会:第14段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第32段以为那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这样安排,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2.说说文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人物,并体会两种写人方法结合的好处。 明确:直接描写“我”、老余、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间接描写梨花姑娘和解放军。两者结合,人物相衬,突出了人物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研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1.文中几次出现的“梨花”有什么不同含义?这几次出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②或过渡、引起下文,或点明主题。 ③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2.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答: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答:“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拓展延伸,博闻强技】 1.同学们,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实际,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交流你的体会和想法。 2.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阅读课文29~37段,完成下列各题。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答: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作用是什么?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 3.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总结全文,再次点题;含蓄、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意,升华主题。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1.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作业(弱差生不做课外阅读题)。 2.再读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积累知识。 课前预习,眼下检测。若有不懂,正课解决。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阅读,解决问题。 分组探究,汇报成果。教师指点,课件展示。 各抒己见,思想要正。 巩固所学,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