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第1课 邓稼先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揣摩课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情怀,分析人物个性品质。
3.领悟本文平实语言中蕴含真挚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学习以小标题行文和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我的资料 (1)杨振宁、邓稼先 杨振宁(1922— ),安徽合肥人,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有着50年的友谊。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张爱萍将军在给他的挽联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2)传记文学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传记文学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传记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完整性、文学性。 2.我的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元勋(xūn) 挚友(zhì)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xiè) 萦带(yíng) 殷红(yān) 鞠躬尽瘁(cuì) 妇孺皆知(rú)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歌可泣: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某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广。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当之无愧:承受而没有愧疚。 锋芒毕露: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勤恳恳,尽心竭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把握内容 第一部分: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对比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第四部分:抒写邓稼先的爱国情和朋友情。 第五部分:叙写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电报书信来评价邓稼先。 二、精读课文,揣摩句段含义 1.如何理解张爱萍将军对邓稼先的称呼“两弹元勋”? 明确: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2.如何理解第三部分9、10段和第六部分末段前两句? 明确:①第三部分第9段: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厚、谦虚、真诚、朴实,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②第三部分第10段:邓稼先“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③第六部分末段前两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由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的收获 2.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基础题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1.听写并解释词语。 (教师随意选取“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简述邓稼先的贡献。 (提请学生注意:不必叙述邓稼先的性格和他与作者的交情。)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为什么要对比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①为了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物。②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精读第五部分,思考: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怎样?引用诗文有什么作用? ①荒凉,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30℃多。(条件极端困难) ②引用古文说明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艰苦,更显示邓稼先最高奉献精神的可贵。引用新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他是中国男儿、只手撑天空的奇丈夫,为国为民无私奉献),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放置于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上)。 3.如何理解第六部分前两句?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才这样说。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4.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要点:忠厚(忠诚)平实(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纯正无私,乐于奉献。 体会语言特色 1.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本文在平平实实的叙述中,饱含真挚的感情。如第一部分第八段“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自豪、喜悦之情。 2.句式多变,表现力强。 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如第三部分第四段,句式有长有短,很好地表现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 【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答:为了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物。 2.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答:邓稼先忠厚老实(低调),奥本海默锋芒毕露(高调)。 3.文中列举事例,表现了邓稼先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答:内斗既伤和气又误工作,大家还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吧。 4.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着渊远关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地,奥本海默也是如此。 【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1.总结 (1)学生总结 提示:归纳生字新词、文学常识、内容结构、写作特点。 (2)教师补充 要务: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并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 2.拓展 20世纪70年代末,在戈壁滩的一次空投核弹过程中,因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直接摔在地上,没有蘑菇云。有关部门派出防化兵去寻找,却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这次空投核弹是邓稼先签的字,他要亲自去找。吉普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在戈壁深处找到了摔碎的核弹。尽管身穿防化服,也未能抵挡如此近距离、大剂量的辐射。就此邓稼先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提高题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书网,识记字词,积累常识。 及时完成,择优展示,教师简评。 获取信息,简要归纳,代表汇报。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手脑并用,能力展现。教师指导,课件呈现。 师生互动,画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