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6.老山界 同步探究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6.老山界 同步探究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0: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季)第6课 老山界
【教学目标要求】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思想内容。
2.分析红军精神品质,学习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我的资料 (1)写作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顶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沉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2)作者 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第二纵队干部团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当时28岁。遵义会议后,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2.我的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冷颤(chàn) 欺侮(wǔ) 呜yè( 咽 ) hān然入梦( 酣 ) 找出并改正下面句子的错别字。 A.她对我们道赚,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对吃。(赚—歉、对—队) B.饥饿、疲老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刻服了。(老—劳、刻—克) (3)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见下“阅读课文,理清脉络1”) 3.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按照这样的顺序,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明确:①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时间顺序)。②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③第1段交代翻越老山界的决定。第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访民、翻山)。第34段 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探讨问题,理解主旨 1.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①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伤病员多,敌人追击)。②面对走路难,打趣鼓劲,小心登山;面对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面对吃饭难,鼓足勇气,巧妙应变;面对处境,搀扶前行,嘲笑敌机。 2.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这与表现主旨有什么关系? 明确:①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②A.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B.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C.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明确: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基础题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填表,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难”。(多媒体出示) 困难表现具体表达战士的态度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酣然入梦欣赏夜景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略读段落,赏析景物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仰望、俯视),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视觉、听觉 星星、山峰、山谷 比喻、排比),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跳读课文,分析人物 ☆☆☆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1.英勇无畏:战胜了走路、睡觉、吃饭、处境的困难。(革命英雄主义) 2.积极乐观:面对走路难,打趣鼓劲。(革命乐观主义) 3.团结互助:慰问和帮助伤病员。 4.爱护群众:送米给瑶民,不拆篱笆。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阅读课文第22段,完成下列各题。 1.这段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突出山间什么特点?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空间顺序;星星,山峰,山谷,火堆。寂静;从侧面突出了中心思想。 2.“耳朵里有……像波涛在澎湃”连用比喻描写声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特点,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增强语势,使人的感受更加强烈。并且运用以静衬动的写法,更加渲染了山中的寂静。 4.赏析第3句、第4/5句。 答:(1)作者将星星喻为宝石,状其光芒四射;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则暗示出山之高,让人联想到仰可摘星辰的诗句;(2)前一句以巨人喻山峰,后一句以井喻山谷,二者结合起来,便很有立体感地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 5.从文中我们可能读出哪些艰苦的信息?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作者还能如此享受美景,体现了什么? 答:寒冷、山陡;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不畏艰苦的英雄气概。 6.本段从触觉突出山之寒,从视觉突出山之高,从听觉反衬山之静。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的收获 2.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提高】 完成语文练习册本课提高题(弱差生不做课外阅读题)。 【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查阅资料, 积累常识。 认读字词, 掌握音形。 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生互动,分析归纳。 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依据事例,概括品质。 边读边做,同桌互评。 全面总结,知识入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