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酝酿中的变革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答案:C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于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其原因是该书( )
A.宣扬古代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宣传变法维新
答案:D
3.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培养实用人才 B.创办新式学堂
C.变革科举制度 D.实行政治民主化
解析:材料中所有问题的落脚点在“变官制”,即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反对专制统治,要求实行政治民主化。
答案:D
4.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解析:康、梁维新派进行了政治运动即戊戌变法,说明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D项。
答案:D
5.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B.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
C.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
D.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
解析:A项是促使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B项是其过程,C项是上书的具体建议,均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手中,符合题意。
答案:D
6.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解析: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方向。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7.“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你认为下列四项建议中最根本的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答案:D
8.1894年和1895年,孙中山和康有为分别成立了兴中会和强学会。两个政治团体的相同之处有( )
①基于民族危机 ②为中国寻求出路 ③变革社会的方式 ④所要建立的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下不可独任,要贵以人持天……使人治目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解析: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变法维新,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宣传方式有所不同。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传》
材料二 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
材料四 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的含义是什么,实践的结果又如何?
(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
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逐问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
参考答案:(1)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19世纪60—90年代领导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康有为认为日本因变革而强盛,并且是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的,中国也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君主的领导下进行变革。
课件18张PPT。专题九 戊戌变法一 酝酿中的变革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
1.国际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2.国内
(1)民族危机加深:
①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②瓜分狂潮:西方列强不甘心日本独占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发展:
①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
a.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康有为的思想: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他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变法思想。
c.梁启超的思想:在《变法通议》等文章中,主张变法图存,兴民权;国民是国家的主体,享有公民权利。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d.严复的思想:他翻译了《天演论》和《原富》等著作,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用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③与顽固派的论战:
a.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b.实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界的首次交锋。
c.作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预习交流1
如何看待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提示:“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向封建势力妥协的局限,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政治活动
康有为起草请愿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召集了数百人签名支持,但都察院拒不代递。
2.创建报刊、学会——宣传活动
(1)概况: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宣传维新思想。
(2)影响:不少封建官僚加入强学会,学会、学堂、报馆、书局纷纷建立,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3.保国会成立——组织活动
(1)成立: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
(2)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3)影响: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保浙会、保滇会、保川会等相继成立,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预习交流2
公车上书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在日本威逼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形势下,表达了知识分子强烈的参政救国的爱国之心,使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因此,它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爱国政治运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
1.客观原因
(1)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2)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成立。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皇帝御览。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变法的背景。
(2)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解析:第(1)问从经济、政治两个角度来概括。第(2)问联系日、俄两国的改革指出康有为的意图。第(3)问据材料归纳概括即可。
提示:(1)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阐述变法的重要性,推动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表明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两国的努力导致的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两国维新运动的结果有何关系?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提示:(1)明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2)相同遭遇:遭到西方列强侵略,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不同命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崛起为东方强国,跻身为世界列强。戊戌变法失败,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左图反映的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右图反映了维新派借助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没有推翻清政府,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名师点津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利弊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1)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决裂。史料一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
——恩格斯
解读: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冲击更为强烈,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准备了条件。
史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解读:史料反映出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梁等人呼吁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二 百日维新
一、选择题
1.(2014重庆文综,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 B.乾隆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光绪帝。从材料信息“国耻”“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等,可知该人面对中国战败,励志图强,任用一批“小臣”,变法维新,由此可判断该人指光绪帝,该事件为戊戌变法,选C项。
答案:C
2.“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上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热烈响应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
D.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答案:B
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解析:本题属因果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对维新变法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其改良思想深深地打上这一阶级的烙印,反映出这一阶级的弱点:软弱、妥协。同时,其对封建势力妥协,也反映出时代特点:封建势力强大。
答案:D
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5.“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故①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B
6.(2014全国课标卷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根据材料中梁启超“联合百余举人上书”,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出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排除D项。
答案:B
7.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
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同志太孤”是指维新派势单力孤,树敌过多,②③符合题意。
答案:B
8.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2014山东文综,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 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认识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2)从材料二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主张:君主立宪。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不足之处: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促成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课件16张PPT。二 百日维新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一、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光绪帝诏令康有为拟出变法的具体办法,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2.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实施特点:采取猛进政策。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预习交流1
《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提示:《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变法的具体目标、步骤、方案,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要求。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二、戊戌政变
1.原因:维新变法的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1)强迫光绪帝免去他的老师、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的一切职务。
(2)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新任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利用这一规定,慈禧太后抓住了朝廷用人大权,使光绪帝无法重用维新派和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员。
(3)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3.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之后大肆搜捕维新党人。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放逐。变法失败。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预习交流2
如何理解“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提示:从变法内容看,光绪帝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打击旧学,提倡新学;但没有采纳康、梁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激进主张,因此说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三、戊戌变法的意义
1.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历史意义
(1)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醒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预习交流3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休止符”的喻意何在?
提示: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未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百日维新的特点 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
——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
材料二 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云云。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解析:第(1)问抓住近代化的含义,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分别阐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评价标准从材料二中直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论证其社会效果可以结合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其历史作用,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局限性。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提示:(1)政治:洋务运动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戊戌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政治民主化。
经济: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继续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军事: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企业,发展海军,戊戌变法推动编练新式陆海军,都有利于中国军事近代化。
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学堂和举办留学教育,戊戌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都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
(2)标准:社会实践的效果。
论证:进步性:政治:兴民权、设议院,裁汰冗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打击封建官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局限性:操之过急,脱离民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改革措施并没有付诸实施。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6月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材料二 光绪皇帝对于维新的心态日趋迫切,行动日益激烈,甚至有些不计后果。8月30日,下诏裁通政司等六衙门、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各省之不办运务之粮道,引起极大恐慌。
(1)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这一问题在维新变法中有何体现?
(2)据材料一、材料二,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提示:(1)问题: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体现:维新派提出了设议院、定宪法等政治改革主张,但在变法中并未真正实施。
(2)改革者要有坚定的信心,毫不妥协;改革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改革要讲究策略,减少阻力。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名师点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十分强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改革,特别是维新派在改革中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体现出其政治上的不成熟性。
从失败的教训来看,改良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史料一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夏衍《懒寻旧梦录》
解读:史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戊戌变法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其影响仅限于资产阶级上层。
史料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编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解读:史料反映出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这是导致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课件5张PPT。专题整合提升一、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 特别提醒:《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著书立说、创办学堂、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二、归纳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进步也起了重要作用。三、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专题九过关检测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解析:“联络各省官员”错误,“公车上书”的参加者是各省的应试举人,而不是各省官员,故参加者错误。
答案:C
2.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 )
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③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进一步”的意思是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超越的含义,仅仅相同而没有超越,不能叫“进一步”。①和④只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答案:A
3.维新变法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
A.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民主革命思想还未广泛传播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夺权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解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
答案:D
4.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解析:康有为并不是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人,因为他主张改革和变法,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实行的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5.梁启超评价康有为,认为他是“孔教之马丁·路德”。这主要是因为( )
A.康有为改革儒学理论完善改革主张
B.康有为融合孔子儒学、西学进行改革
C.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原有宗教制度
D.康有为把西方的宗教理论用于改革
解析: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正是采用了当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手法,即利用传统的权威而赋予新的内容,再以改造后的传统权威去打垮、否定现实的权威。
答案:A
6.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解析:康梁的维新思想一方面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一方面受封建旧思想的影响,具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特点,故选B项。
答案:B
7.“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解析:抓住限制词“核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应归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也就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但不符合题干“核心”这一要求,故排除。
答案:D
8.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唯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唯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他的核心观点是( )
A.中国风气未开
B.实行民主共和制
C.实行君主专制
D.由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解析:“乾纲独断”是指在皇帝的领导下实行变法。
答案:D
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维新思想。A项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立张,B项属于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0.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
答案:B
1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解析:维新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康有为主张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这本身已上升到制度变革的层面,因此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有着明显不同。
答案:D
1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康有为驳斥了荣禄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点,全面论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认为变法是当前形势所迫,不变法、不实行新政,中国就没有出路。
答案:A
13.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他们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评价适用于( )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C.孙中山指导的辛亥革命
D.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
解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先进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即打着“孔子”的旗号进行宣传变法。
答案:B
14.右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B.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进化论
C.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存亡危机
D.严复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楷模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严复翻译《天演论》,以进化论的思想论证了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因而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的共鸣,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并未体现,B、D两项说法明显错误。
答案:C
15.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答案:B
16.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13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解析:材料意在说明康有为急躁冒进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故B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B
17.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解析:材料中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都是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改革。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历史事件的共性。
答案:B
18.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说的是清军入关;B项说的是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禁烟;C项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指的是戊戌政变时“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慷慨就义。
答案:D
19.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的能力。依题干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
答案:A
2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这说明维新变法( )
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
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解析:开创中国科学与民主先河的是新文化运动,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所主张的君主立宪制根本没有实行,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的最大功绩是促进近代中国人的觉醒,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4分)
解析:第(1)问从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来思考。第(2)问从政治、思想方面来说明戊戌变法的意义。第(3)问回答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上保留封建色彩的内容。第(4)问回答对改革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
“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
(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也可)
22.戊戌变法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三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6分)
(2)依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8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的?(6分)
参考答案:(1)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2)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没有建立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
含义:思想启蒙。
(3)评价: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