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拔尖测评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作为小导游,一定要把美景的宣传语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奇奇准备了下面的宣传语。(7分)
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山路蜿(wān wǎn)蜒盘旋,路旁的树木绿得 nóng yù( ),一簇簇(zù cù)火红的杜鹃开得正càn làn( ),像给大山xiāng( )上了明艳的花边。穿过洞口,我们进入昏暗zhǎi( )小的孔隙,仰卧在小船里不敢移动,jiān( )背、tún( )部、脚跟全都贴着船底。接着,来到漆(qī xī)黑的内洞,工人举起汽油灯的chàn à( ),我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聚集在一起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龙,有的像飘飞的云朵,有的像荷(hé hè)锄而归的老人。
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分)
2.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字词。(5分)
二、选择题。(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端:①端正。②(东西的)头。③方面,项目。④(事情的)开头。⑤原因,起因。⑥平举着拿。
A.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③)
B.真没想到,一段无法删除的痛苦记忆却成为她开始写童话的端由。(④)
C.阿姨端来水果,热情地招待我。(⑥)
D.刀子的尖端不要对着别人。 (②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尽管天气寒冷,但工人们仍精神抖擞。
B.当你面对困难时,要振作精神,不要轻易放弃。
C.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精神焕发,朝气蓬勃。
D.这孩子眼睛大大的,挺精神的。
3.描写景物时,所在位置不同,观察视角就不同。下列句子中,观察视角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站在郁金香前,我的目光聚焦在那毛茸茸的黄色花蕊上。
B.大树眺望着脚下的小草。
C.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环顾四周,满眼绿色。
D.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拟人)
B.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排比)
C.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反问)
D.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比喻)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B.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难道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吗
C.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怎么会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呢
D.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不会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6.把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应该放在(2分) ( )
一阵风吹来,叶子发出哗哗的响声,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
①这是一条林荫大道,东起双龙路,西到花园村。②它宽十五米,可供四辆汽车并行驶过。大道两旁,清秀挺拔的树和美丽的花儿交错相映,真是景色宜人。③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茂盛,整个树冠像撑起的一把大伞,为人们遮挡夏日骄阳。④大树下,美人蕉像美丽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大道两旁。⑤一串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开得那么火红,那么热闹。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⑤之间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颐和园》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B.《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C.《海上日出》写了晴朗天气、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的日出。
D.《七月的天山》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天山的美景。
8.小嘉15:30从露营基地出发,但他必须在15:50前到达攀岩基地参加活动,能最快到达的路线是(2分) ( )
A.露营基地—琥珀园—望湖亭—天鹅湖—书院—攀岩基地
B.露营基地—梅花园—观鸟驿站—丛林步道—攀岩基地
C.露营基地—天鹅湖—书院—攀岩基地
D.露营基地—梅花园—观鸟驿站—书院—攀岩基地
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23分)
雁荡山的形成
[材料一] 火 山 篇
[材料二] 流 水 篇
①早在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提出了流水侵蚀学说,开中国乃至世界地质学、地形学理论之先,这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
②流水侵蚀是雁荡山形成的主要原因。雁荡山面海背山,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2000毫升左右,以5—9月份降水量较多。由于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受台风影响较大,故常以暴雨形式降落。要知道流水搬运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即当流速增加1倍时,流水移动沙石的重量可增加64倍。从中可以看出,流水对雁荡山的山体磨损特别大。
(选自《探索发现丛书 闻名世界的壮观火山》,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右侧火山地貌是在第( )期形成的。(2分)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2.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6分)
(1)雁荡山经历了四期火山喷发,每一次喷发都十分剧烈。 ( )
(2)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游雁荡山后提出了流水侵蚀学说,比欧洲学术界关于侵蚀学说的提出早600多年。 ( )
(3)“雁荡山面海背山,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2000毫升左右,以5——9月份降水量较多”一句中的“左右”不能去掉,这个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 )
3.阅读两则材料,完成“雁荡山地质探究卡”。(15分)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分)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叶圣陶
从双龙洞到冰壶洞有石级。爬爬歇歇直到冰壶洞口,洞口不过小县城的城门那么大。进了洞就得往下走。沿着石壁凿成石级,一边架设木栏杆以防跌下去。工友提着汽油灯在前边引导,我留心脚下,踩稳一脚再挪动一脚,觉得往下走也不比向上爬轻松。
忽然听见水声了,再往下没有多少步,声音就非常大,好像整个洞里充满了轰轰的声音,真有逼人的气势,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受实在难以描述。
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支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这个比拟是工友说给我听的,听了他说的,抬头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这个比拟比把石钟乳比作狮子和象之类,意境高得多了。
在那个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着洞口射进来的光,所以不须照灯,通体雪亮。所谓残星,其实是白色石钟乳的反光。
这个瀑布不像一般瀑布,底下没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
(选自《叶圣陶散文精选》,有删改)
1.短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用“ ”画出来。(6分)
2.下列对短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由“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可知,作者看瀑布的时间是黎明。
B.“飞珠溅玉”是形容冰壶洞里瀑布飞流而下,水珠四溅。
C.作者从声音、形态和感受等方面写了游览冰壶洞的情景。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冰壶洞瀑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阅读第二至四自然段,完成表格。(6分)
景 物 段 落 观看角度 具体描写 景物特点
瀑布 第二自然段 平视 看到:瀑布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飞珠溅玉 听到:(1)_____________________ 触到:(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
第三、四自然段 (4)_______ (5)用千万支银箭比喻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比作残星 奇特
4.短文题目是《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短文写的是金华 洞的景物,另一个岩洞是 洞,从文中的“ ”“ ”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徐霞客曾写道:“忽闻水声轰轰,秉炬从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下坠,冰花玉屑,从黑暗处耀成洁彩。”他描写的是 洞。(5分)
5.叶圣陶先生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受实在难以描述。”想象一下,假如你置身此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请你用一两句话描述。(5 分)
五、习作。(30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览不仅能够放松我们的身心,还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增长我们的知识和见闻。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在游览过程中欣赏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请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按一定顺序把游览过程写清楚,把景物特点写生动,用上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③不少于3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第五单元拔尖测评
一、 1. wān cù qī hè
2.浓郁 灿烂 镶 窄 肩 臀 刹那
二、 1.答案 B 2.答案D 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C7.答案D8.答案C
三、答案 1. B
1.21 亿年前,火山又喷发,形成嶂、洞、瀑等景观,以大龙湫沿线流纹状岩石和球形气泡最明显"可知,图中应是第二期形成的地貌。
2.(1)× (2)√ (3)√
3.(1)示例:为什么雁荡山第三期火山喷发规模较小
(2)要知道流水搬运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即当流速增加1倍时,流水移动沙石的重量可增加64倍
(3)BD
(4)示例:A
四、答案 1.游览 爬爬歇歇直到冰壶洞口 进了洞就得往下走 再往下没有多少步 再往下走几十级 在那个位置上仰望
2. A
3.(1)轰轰的声音
(2)飞来的细水滴
(3)壮观
(4)仰视
(5)瀑布 白色石钟乳的反光
4.冰壶 双龙 从双龙洞到冰壶洞有石级 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 冰壶
5.示例:一瀑从天而降,隆隆的水声似万马奔腾,震耳欲聋。 飞溅的水花,像天女散花一样,落到脸上、手上,那凉凉的感觉,真是无法用语言描述。
五、首先根据游览的地方和内容确定题目。开头简要说明旅行的起因、 目的地以及出发前的心情和期待;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等,介绍游览的景点,包括景点的特色、历史背景、自己的感受等,要注意详略得当。也可分享在旅行中意外发现的美丽角落、有趣的人或事等;结尾可以用抒情的语言,表达你对这次旅行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