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出师表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出师表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4 15: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殂(cú)  咨诹(zōu)  斟酌(zhēn) 以遗陛下(yí)
B.费祎(yī) 裨补(bì)  行阵(háng) 以彰其咎(jiù)
C.遗诏(zhāo) 夙夜(sù)  陟罚(zhì) 猥自枉屈(wěi)
D.臧否(pǐ) 庶竭(shù)  驽钝(lǔ) 性行淑均(shū)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
C.后值倾覆,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憎恨)
B.以光先帝遗德(光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亲贤臣,远小人(亲近)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代指向宠)
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所以)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
C.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是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
D.《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愚”是作者的谦称,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谦称的还有“鄙”“卑”“臣”等。“寡人”“陛下”都是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默写填空
(1).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诸葛亮规劝刘禅不要 , ,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2).古代的贤士仁人对于治理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同样向刘禅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 , ; , , 。
(3).《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
(4).《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
(5).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在接近文章结尾处,也规劝他应该自行谋划, , ,深追先帝遗诏。
10、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郴州市某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九年级(1)班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
(2)老师要求汇报形式灵活多样,聪慧的你参照“示例”设计了这样三种。
示例:“读”三国,朗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
(3)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 咨臣以当世之事( )
(5)攘除奸凶( )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
13.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14.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二:
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栗,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
(节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
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妻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
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
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
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
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
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
19、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上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②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节选自《明史 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人名,指杨嗣昌、高起潜。②脰:颈,脖子。
2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刃及鞍勿顾(顾念、考虑)
B.恨不得死所(遗憾)
C.次顺义(编次)
D.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使……听到)
21、下列句中的“之”与“象昇击却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下车引之 B.何陋之有
C.已而之细柳军 D.益慕圣贤之道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23、文中的卢象昇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C 3.D 4.C 5.A 6.D 7.D
8.(1)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
(2)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3)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9.(1).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0、示例 (1)①品三国,论英雄,煮酒缺谁
②这样爱你刚刚好!
③读《三国演义》精彩故事,叹浪花淘尽千古英雄。
(2)“评”三国,品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唱”三国,吟唱《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曲赋。
“演”三国,表演《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享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11.(1)奔走效劳(2)都(3)拜访(4)咨询,询问(5)排除,铲除  
12.(1)亲近贤臣,远避(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宁静淡泊,知恩图报,谨慎细致;对先主刘备忠心耿耿,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为建立蜀国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慧的化身等。
15.A
16.C
17.B
18.①自从接受先帝的遗命以来,我早晚都忧虑叹息,担心自己不能完成先帝托付的任务,因而伤害先帝的英明。
②于是凭借着新建立且实力微弱的蜀汉,不断向北方用兵,企图吞并魏国以恢复汉室。
19.诸葛亮:忠诚于先帝遗愿:他誓要完成刘备的遗命,即北定中原、恢复汉室。战略上的积极:认为通过精心准备和战略部署,蜀汉有可能战胜魏国。
何去非:国力对比悬殊:指出蜀汉与魏国国力差距大,难以长期抗衡。战略上的谨慎:认为诸葛亮频繁用兵导致军队疲惫,且未能取得实质性战果,是战略失误。时机不成熟:主张蜀汉应暂时放弃北伐,通过内部整顿和外部结盟等方式增强实力。
20、C 21、A
22、①(卢象昇)定出计策讨论作战方案,然而事情再三被杨嗣昌、高起潜阻挠。
②老百姓因此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遗憾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23、身先士卒,作战英勇;不怕牺牲,舍身爱国;不畏权贵,正直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