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选择题
1.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
B.孝文帝热爱汉族文化
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
解析:北魏在统一北方之初,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答案:A
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是指政府在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的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个体农户。
答案:C
3.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
D.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
解析: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可以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D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租调制
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
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答案:C
孝文帝南征
6.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
解析: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答案:C
7.下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A.鲜卑族变成汉族 B.民族矛盾消失
C.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D.中央集权加强
解析:姓氏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鲜卑族的封建化问题,故选C项。
答案:C
8.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新的租调制 D.封建化政策
解析:随着封建化政策的实行,历史上强悍的鲜卑民族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但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材料三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衰亡的路线。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内容?概括说明这一改革措施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计口授田”和材料二中的“均给天下民田”归纳两者的相同之处。第(2)问中的内容可由材料二直接得出,影响应从对当时的北魏和后世两方面的影响作答。第(3)问依据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对此观点予以反驳。
参考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3)不正确。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鲜卑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历史的进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冯太后、孝文帝)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魏书》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3)材料三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孝文帝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
解析:第(1)问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设问提炼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避开鲜卑族保守势力;平城经济落后,而洛阳是数朝古都。
(2)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使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3)改鲜卑姓为汉姓或改汉姓。“魏之先出于黄帝”。
课件18张PPT。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经过两代君王的苦心经营,北魏迅速崛起,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北方。
2.北魏统治的危机
(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的贪污和搜刮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起义不断发生。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任意杀戮,从而激起各族民众的暴动。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常常发生矛盾。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预习交流1
孝文帝改革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请交流其中的原因。
提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必须进行封建化改革。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施均田制
(1)内容: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法令。土地分露田和桑田两种;授田的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2)影响: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1)措施: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其任期;严惩贪污和徇私枉法者;百官实行俸禄制,俸禄不许自筹。
(2)作用: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3.迁都洛阳
(1)过程: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40多天后到达洛阳,宣布定都洛阳,迁都历时两年完成。孝文帝镇压了保守拓跋贵族的作乱反抗。
(2)意义:迁都洛阳为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4.革除旧俗
(1)措施: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禁胡服、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2)作用: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一预习交流2
商鞅变法实行的土地改革和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土地改革有何实质不同?
提示:商鞅变法土地改革的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孝文帝土地改革的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内容特点
1.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使生产得到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鲜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③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孝文帝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促成改革的主观条件。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内容特点
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孝文帝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如实行均田制。
(2)调整产品分配方式,如实行租调制。
(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推行封建化政策等。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统一北方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过上定居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魏书·高祖纪》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之间的关系。
(3)依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封建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问从汉族文化对北魏的影响来概括。第(2)问回答推动改革的主观因素。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
提示:(1)北魏统治者采用了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2)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3)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强制官员讲汉话,否则受罚;南迁的鲜卑人死后就地埋葬等。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冬,十月,丁未,诏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在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析导致其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提示:(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统治野蛮、落后。
(2)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3)主要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封建化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名师点津
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中的封建化政策
1.从孝文帝推行封建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2.该政策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值得肯定。
3.从本质上说,封建化政策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
4.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其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书曰……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高祖(孝文帝)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魏书·李安世列传》
解读:史料反映出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背景:一方面由于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尖锐;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原农耕文明的影响。
史料二朕(孝文帝)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资治通鉴》
解读:史料反映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用意在于开阔鲜卑贵族及其子孙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更新他们的观念,以便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一、选择题
1.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答案:D
2.据统计,6世纪初,北魏全国人口数量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 )
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
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
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答案:A
3.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
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
①铸造业发达 ②商品交易活跃 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铜钱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北魏铸造业的发达,另一方面反映了北魏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
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洛阳城内市场庞大,商家众多,建筑繁多,表明洛阳城市经济发展,商业兴旺,故选C项。
答案:C
5.读下图,从中能获知的信息有( )
汉人胡食
①民族融合加强 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格接近 ③胡汉差异变小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解析:社会进程主要指社会制度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包含量变和质变两个层次。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北魏孝文帝改革最主要的表现是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答案:B
7.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时代的潮流”是指民族大融合的潮流、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①②③正确;④与史实不符。
答案:A
8.《魏书》载:“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材料中的“事”指( )
A.俸禄制
B.租调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解析:题干材料中“计省昔十有余倍”是指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据此推断这是指经济方面的措施。租调制实行后,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收税、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20世纪凯末尔的君主,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旧俗……迁都洛阳后,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1)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促进北魏社会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消极的封建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肖黎《魏孝文帝评传》
(1)据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分歧?
(2)结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对孝文帝改革进行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1)历史研究者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历史结论的不同。前者站在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后者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立场上认识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封建化;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潮流;为中国新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课件16张PPT。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原因
(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3)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
2.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预习交流1
北魏时期流行“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北魏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犁耕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耕作技术的推广等,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二、以洛阳为主的商业城市的发展
1.原因
(1)洛阳地理位置适中,在经济、军事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
(2)孝文帝迁都后,重新修建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
(1)规模大:东西长20里,南北宽15里。
(2)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市内有各行各业,商品种类繁多;城市居住有大量从中亚及大秦国来的商人;除了北方各地的产品外,南朝、西域和大秦等国的各类商品均有;一些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使得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
3.地位:洛阳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是一个国际性商业城市。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预习交流2
一位南朝官员到洛阳后感慨地说:“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请交流出现此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移风易俗的改革;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洛阳商业繁荣;各民族文化交流密切。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表现
(1)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
(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
(3)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4)南迁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
(1)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三一预习交流3
填一填。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 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的过程。?
提示:农耕经济 封建化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材料三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给北魏带来什么影响?
(2)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影响?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解析:第(1)问由三则材料中的图片可知北魏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商业的发展以及民族融合的加强。第(2)问主要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国家统一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1)使鲜卑族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定居生活;商业繁荣,洛阳成为商业城市;鲜卑族日益封建化。
(2)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中华民族文化日益丰富,为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材料二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通过改革国力达到鼎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盘汉化……使得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而腐化则是导致北魏亡国的根本因素。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张之洞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有何看法?据此,你认为评价改革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提示:(1)正确。理由:北魏统一北方,一方面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矛盾尖锐;北魏通过迁都等一系列封建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看法:肯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但认为全盘封建化加速了北魏亡国。正确方法:要客观、全面、辩证,不可绝对化。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名师点津
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更新的东西。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更新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租调制。这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通过整顿吏治,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既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也推动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料一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
——《洛阳伽蓝记》
解读:史料反映了北魏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盛况,说明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极大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解读:史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奠定了基础。课件6张PPT。专题整合提升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程
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
(1)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内容有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3)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
(1)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
(2)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
(3)影响:
①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为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二、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三、古代社会改革中的移风易俗
1.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
(1)梭伦改革: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
(2)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否则加倍征收户口税。
(3)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行汉制、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
2.移风易俗与社会改革的关系
社会改革往往与移风易俗相伴随,这是因为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有妨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具有为改革开风气之先河、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专题三过关检测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
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策略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太武帝让非鲜卑人在战争中做挡箭牌,反映出其推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
答案:A
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梭伦改革
D.孝文帝改革
解析:“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指的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所学可知答案为D项。
答案:D
3.北魏孝文帝之所以能够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的改革运动,原因不包括( )
A.北魏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
B.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C.改革得到冯太后支持
D.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大都支持改革
解析:A、C两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客观原因。B项是主观原因。D项阐释错误,孝文帝改革的阻力非常大,且主要来自统治集团内部。
答案:D
4.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提倡鲜卑贵族说汉话
B.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C.罢免不会说汉语的官员
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免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北俗之语”的理解。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也就是提倡鲜卑贵族说汉话。
答案:A
5.(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材料只涉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不涉及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故③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故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D
6.《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解析:孝文帝为了给改革寻找依据,减少阻力,指出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以增加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故选A项。
答案:A
7.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代。”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表明了其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9.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 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项。
答案:B
10.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残片图。它能说明的问题是( )
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
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
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
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残片图”可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A
11.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步伐
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样做,是想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获取汉族地主的支持,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
答案:B
12.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解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使鲜卑族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从事农业耕作。A、C、D三项都属于改革的作用,但不符合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对均田制的评价,故选B项。
答案:B
13.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制农民开荒纳税
解析:北魏政权将无主的荒地作为露田授给农民,农民需承担一定的徭役赋税,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强制农民开荒纳税,故选D项。
答案:D
14.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安世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
15.下图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的文物图片,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贸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就是鲜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孝文帝仿照汉制进行改革,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答案:B
16.《魏书·食货志》记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
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解析:货币流通代替一度出现的实物交易,体现了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C
17.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D
1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对北魏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解析: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这是我们肯定它的主要原因。
答案:A
1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孝文帝改革只是代表鲜卑贵族的利益,B、C两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A
20.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封建化政策,不仅推动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而且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四幅图是鲜卑族在不同时期的服饰
材料二
图5 耕耙图(魏晋墓葬壁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这一变化有何影响?(12分)
(2)图5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解析:本题通过北魏时期的几幅图片,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北魏时期鲜卑族服饰的汉化及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过程。第(1)问,要将图1与图2、图3、图4对比,分析前后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影响;第(2)、第(3)问,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1)不同:图1的服饰带有鲜卑族的特点,主要是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图2、图3、图4反映了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影响: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和迁都洛阳。
(3)不是。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22.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摘编自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主要从经验借鉴、习俗束缚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制度创新、变法功效上归结。第(2)问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结。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中归结;第二小问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