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态安全检测题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榆树月考)对于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能量不断流动 B.组成成分相对稳定
C.生物个体数量不变 D.物质不断循环
2.(2024八上·启东期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C.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3.(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马尾松人工林容易受到松毛虫暴发性危害,而在马尾松混交林(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虫害就不容易暴发。其原因是( )
A.松毛虫只能在马尾松人工林中生活
B.混交林中,食物网复杂,可能有天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C.马尾松人工林中营养物质较多
D.人工林中,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4.(2024八上·如东月考)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5.(2024八上·富顺月考)贺岁大片《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不太遥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们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B.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
C.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D.各种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2024八上·潮南月考)麻雀会偷食稻谷,以前人们采取措施剿灭麻雀,这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是:
A.生态系统必定全面崩溃B.对生态系统没有不良影响
C.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微乎其微D.生态系统中昆虫的数量将会急剧上升
7.(2024八上·吉林月考)生态平衡是一种( )
A.绝对的平衡
B.动物数量的相对平衡
C.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
D.永久的平衡
8.(2024八上·东台期末)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越稳定
C.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不会被破坏D.生物限定在食物网中固定的营养级
9.(2024·郴州模拟)被喻为“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0.(2024八下·永州开学考)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河流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11.(2024八上·武侯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关于上述理念理解有误的是( )
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各种类型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C.“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稳定性最强的是“田”即农田生态系统
D.人为因素是影响和破坏上述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原因
12.(2024八上·海口期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
A.相互制约的 B.多种多样的 C.不断进化的 D.相互依赖的
13.(2024七上·炎陵期末)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B.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
C.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 D.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
14.(2024八上·宿迁期末)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A.砍伐森林 B.退耕还林 C.围湖造田 D.大力放牧
15.(2024八上·句容期末)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下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6.(2024八上·徐州期末)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 7种 5% 狗尾草、艾蒿
改造后 30种 25% 莒蒲、芦苇、睡莲
A.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可得到适度改善
D.改造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17.(2024八上·泉州期末)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东风着陆场”位于内蒙古,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这里气候干燥少雨,地广人稀。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的原因是( )
A.物质循环途径多 B.生物的种类数量多
C.营养结构简单 D.没有分解者
18.(2024八上·厦门期末)维持生态平衡意义重大,下列对生态平衡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B.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C.人为过度捕杀某种动物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D.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保持不变
19.(2024八上·汝州月考)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但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种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是相同的
B.许多生物能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
C.食物链和食物网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联系起来
D.所有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0.(2024八上·白银期末)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下列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
A.减少生产者的数量B.减少消费者的数量
C.减少分解者的数量D.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1.(2024八下·齐河开学考)下列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
A.无机环境 B.气候环境
C.生物物种和数量 D.地理位置
22.(2023八上·巧家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下图)。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B.瓶中的消费者是植食性小鱼
C.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植食性小鱼→瓶中的细菌
D.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光能→化学能→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23.(2023八上·文山期末)生态平衡依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最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4.(2023八上·港南期末)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的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下列因素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 )
A.人为因素 B.火山爆发
C.外来物种入侵 D.台风海啸
25.(2022八上·永年期中)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切断了人与重点水域鱼类的捕食关系B.有助于恢复长江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C.长期禁渔策略应推广至所有自然水域D.可提高长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读图理解题
26.(2023八上·仁寿期中)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收支相抵,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图中内容,回答问题。
(1)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吸收二氧化碳起重要作用的生物是图中的 (填字母),它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 ] (“[ ]”内填序号,“ ▲ ”填生理过程)制造有机物,制造的有机物一是通过自身的[ ] (“[ ]”内填序号,“ ▲ ”填生理过程)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二是通过食物链进入 (填字母)体内。
(2)当动物和植物死亡后,其遗体和排出物会通过[ ] (“[ ]”内字母,“ ▲ ”填生物名称)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中。
(3)通过以上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生态系统的 都不可能维持。
三、资料分析题
27.(2025八上·湘乡市期末)普氏野马(如图)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它们体长约2.1米,肩高只有1.1米左右。它们头大颈粗,咀嚼肌发达:耳朵短而尖,感觉灵敏;四肢短粗,奔跑能力强;体色棕黄,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
1879年,有探险家首次在新疆准噶尔地区发现该物种。由于外国盗猎者捕猎等原因,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氏野马逐渐在野外消失。为了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物种,也为了修复荒漠生态系统中曾经断裂的食物链,1985年我国启动了“野马返乡计划”,先后几次从国外动物园引进普氏野马,在新疆、甘肃成立繁育基地。野马因近亲交配所引起的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野马数量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实施第一次野马野放,放归地点选在新疆乌伦古河南岸。这里供野马生存的水源和芨芨草、梭梭等植被丰富。然而当年冬季遭遇极端天气,马群缺乏食物,有的冻饿而死,有的失踪,还有被灰狼抓咬而受伤的,第一次放归以失败告终。科研人员调整策略,经过半野化过渡,在2002年第二次将野马野放。这一次马群度过了严寒,找到了食物和水源,终于在荒野上“立住了脚”。经过持续20年的野马放归,如今在新疆各保护区野外生活的普氏野马已有200多匹。
(1)根据文中信息,普氏野马适应荒漠恶劣环境的特征有: (写出一个即可)。
(2)我国启动“野马返乡计划”首先进行野马的繁育,但繁育之初野马退化严重的原因是 。
(3)文中所提到的荒漠生态系统中,耐旱耐寒植物(如梭梭、芨芨草等)是该生态系统的 ,为其他生物提供 和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 能力弱。根据文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我们经历重重困难也要野放普氏野马,因为普氏野马曾经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和其他动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作用包括 。
(5)综合以上信息,你对于普氏野马保护工作有什么感想或建议? 。
28.(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作为与森林、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默默守护和滋养着地球上的万千生灵。全球超过40%的物种都依赖湿地繁衍生息,因此湿地被形象地称为“生物的天堂”和“物种基因库”。湿地既可以有效降低海浪、海啸的强度,是抵御洪灾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天然的水库,全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大部分都储存在湿地中。湿地还是巨大的“碳库”,它储存的碳约占全球陆地碳储量的35%,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97年启动了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至今,北京市共出台了相关重要文件近10个,陆续开展了湿地保护工作。截至2021年,首都市级湿地已达47块,总面积近6万公顷。同时,为了让城市生态更具活力,近几年在有条件的城区逐步进行“小微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亚运村小微湿地就是北京市首个修复示范项目。
据统计,已有369种野生植物,202种野生动物在北京湿地内安家。黑鹳、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种群数量稳步上升,震旦鸦雀、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稀客”鸟类频频“眷顾”,成为首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生动体现。
据专家介绍,保护、恢复湿地不仅要避免人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制止电鱼、捡鸟蛋、猎捕鸟类等行为,尽量让鸟类有安宁的生活空间,而且要对区域进行适度水位控制和生态补水,同时,织补食物链也是重要一环。例如,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吃芦苇枝条中的虫子,而野鸭、鸳鸯、天鹅等游禽爱吃芦苇的嫩茎、嫩叶,黑鹳、苍鹭、白鹭等涉禽在浅水区捕鱼,以鱼、虾、贝等为食。为此,北京在湿地中补植了各种植物,包括藻类、浮萍、灌木柳、芦苇等,同时投放小野鱼和虾、蟹,为鸟类补充“营养”。
(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种类众多的湿地生物与 构成的统一整体。除了能净化水质,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 等功能(举出一项)。
(2)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之一,湿地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可通过 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从而有效降低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减少温室效应;另一方面,湿地土壤因长期处于水分过饱和状态,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 者活动相对较弱,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得不到充分的分解,长年累积而逐渐形成富含有机物的湿地土壤。因此湿地“碳封存”的效果显著,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某些湿地生态系统在人为过度破坏下,会出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的现象,这是因为生态系统虽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 的。所以,保护、恢复湿地不仅需要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也需要广大普通市民的关爱和行动。
(4)结合上文,谈谈除了进行保护湿地的宣传外,你还能为保护湿地做些什么? (写出一条即可)。
29.(2024八上·岳阳开学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成为我们新时代的新追求。
(1)新能源汽车能减少石油产品的燃烧,降低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它将人类带入清洁能源时代,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第三次变革。
(2)“厕所革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甲烷菌作为生态系统组成中的 ,能将厕所污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洁净的沼气。
(3)我国设立植树节 40年来,森林面积增长一倍,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绿色植物通过 这一生理活动散失大量水分,提高空气湿度,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它的光合作用又维持了生物圈的 平衡,因此要倡导植树造林、爱护植被。
(4)你将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点什么呢? 。
四、综合应用题
30.(2024八上·大冶期末)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字母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2)标号③代表的是细菌真菌的 作用,由此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外,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3)各地禁止向河流排放有毒物质,原因是有毒物质进入河流,会沿着 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当外来因素干扰严重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危机,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图中序号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它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
(5)习总书记提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通俗地说,就是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碳中和”做哪些事情? 、 。
31.(2015八上·博白期末)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阅读思考:
2014年5月25日,湖南省浏阳河市再次爆发福寿螺灾害,很多禾苗一夜之间被啃食,再请相比5年前可能更为严重.福寿螺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水温在25﹣30℃时活动最为频繁、感觉灵敏;接水温达到33.5℃时行动迟缓,甚至藏于水底;水温低于12℃时活动能力明显下降,水温在5℃以上可以越冬.福寿螺怕强光,多在夜晚浮出水面摄食.福寿螺食性比较杂,偏食植物性饲料,如浮萍、禾苗等,尤其喜食含糖量较高的瓜果类,如甜瓜、西瓜等.一只成熟的雌螺经交配后每隔5﹣10天产一次卵块,卵块为粉红色,气温恒定中28℃以上,约一个星期后便孵化出幼螺.浏阳市曾经在河流中投放青鱼苗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
解决问题:
(1)福寿螺在生物分类上是( )
A.线形动物 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2)福寿螺的贝壳的形成与下列哪个结构有关( )
A.荚膜 B.细胞膜 C.表膜 D.外套膜
(3)推测青鱼与福寿螺的关系为 .
(4)福寿螺引发的灾害是不经论证盲目从外面引进物种的结果,它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这种现象称为 .
(5)这种用青鱼对付福寿螺的方法,属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解析】【解答】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产氧气的70%;
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农作物.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 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故选:B.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据此答题.
11.【答案】C
【解析】【解答】 A、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可见,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不符合题意。
C、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农田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最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符合题意。
D、人为因素是影响和破坏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有大有小,较大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等。较小的生态系统有一片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人和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
12.【答案】A
13.【答案】A
【解析】【解答】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符合题意;
BCD、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均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强.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C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D
21.【答案】C
【解析】【解答】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由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2.【答案】C
【解析】【解答】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
B、植食性小鱼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植食性小鱼,B正确。
C、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句捕食者,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藻→植食性小鱼,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首先是植物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随着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其中一部分能量以热能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一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终能量随着有机物氧化解能转化成热能, 即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生命活动所需的热能,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瓶中含有河水、塘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等,其中河水、塘泥、光、空气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塘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为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任何一条食物链都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的消费者,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该生态瓶中的食物链为水藻→植食性小鱼。该生态瓶中的能量来源于散射光,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一部分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最终有机物中的能量随着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转化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即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光能→化学能→生命活动所需的能。
23.【答案】A
24.【答案】A
【解析】【解答】从目前看,大多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是最大的,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甚至会对人类造成严厉的惩罚因此,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5.【答案】C
26.【答案】(1)B;③;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C
(2)A;分解者
(3)生态平衡
【解析】【解答】(1)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通过③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故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吸收二氧化碳起重要作用的生物是上图中的[B]植物。②呼吸作用是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再就是通过食物链进入到第二营养级[C]消费者的体内。
(2) 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此,牛、树和草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A]分解者把他们分解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某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维持着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与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27.【答案】(1)体表的毛浓密,能抵御零下40℃的严寒
(2) 近亲交配
(3) 生产者; 物质 ;自我调节;芨芨草→普氏野马→灰狼
(4)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维持生态平衡。
(5)保护野生动物,不随意捕猎等
28.【答案】(1) 湿地环境;抵御洪灾(或蓄水和调节气候)
(2)生产者 ;光合;分解
(3)自动调节;有限
(4)不向湿地排放污水(或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湿地植被等,答案合理即可)
29.【答案】二氧化碳;分解者;蒸腾作用;碳-氧;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解析】【解答】(1)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显著减少了石油产品的燃烧,进而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一变革不仅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还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清洁能源时代,实现了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第三次重大变革。因此,第1空应填写“二氧化碳”。
(2)“厕所革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甲烷菌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甲烷菌能够将厕所污物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产生洁净的沼气,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第2空应填写“分解者”。
(3)我国设立植树节以来,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森林面积得到了显著增长,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位居世界首位。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提高了空气湿度,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同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又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植树造林、爱护植被,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第3空应填写“蒸腾作用”,第4空应填写“碳-氧”。
(4)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我可以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为绿化环境、美化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30.【答案】(1)生产者;太阳能
(2)分解;非生物部分
(3)食物链;自动调节
(4)光合作用;碳-氧平衡
(5)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出行
【解析】【解答】 (1)结合题图可知,字母A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2)标号③代表的是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由此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中A是植物,是生产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是动物为消费者,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若要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除所示的生物外,还缺少的成分是阳光、空气、温度和水等非生物部分。
(3)各地禁止向河流排放有毒物质。有毒物质进入河流,会沿着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标号①代表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图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呼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作为中学生,应为“碳中和”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出行。(合理即可)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31.【答案】(1)B
(2)D
(3)捕食
(4)生物入侵
(5)生物防治
【解析】【解答】解:(1)福寿螺的身体柔软,由贝壳,体外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故选B;(2)福寿螺体外有壳,起到保护作用,用鳃呼吸,用斧足运动;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福寿螺的贝壳的形成与外套膜有关,故选D;(3)青鱼以福寿螺为食,因此,青鱼与福寿螺的关系为捕食关系;(4)福寿螺引发的灾害是不经论证盲目从外面引进物种的结果,它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入侵;(5)利用青鱼与福寿螺之间的捕食关系来防治福寿螺的灾害,属于生物防治.
【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一般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