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识字法等方式认识“司、跌、皆、弃”等四个字,会写“司”“登”“跌”等三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想象说话、对比方法等,辨析司马光和其他人的动作、表现,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2.通过想象说话、对比方法等,辨析司马光和其他人的动作、表现,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1.课前玩个说绕口令的小游戏:司马光砸缸
2.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认识这个宋代的小孩司马光。
揭示课题:司马光。跟他打打招呼吧!
3.说说司马光姓什么,了解复姓。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如:诸葛、上官、欧阳、西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司马光》,感受不一样的语言魅力。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逐句出示,指名朗读。
(3)谁能完整的读一读这篇课文。
2.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你发现老师读时注意了什么
老师逐句教读,个别订正。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变换形式,熟读课文。
(1)古时候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去掉标点,你还会读吗?
(2)提升一点难度,敢挑战吗?古籍中都是竖版排列的,从右往左读,试试看。
三、自学共悟 读懂文言
1.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准确,读流畅,读出它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还要能明白它的意思。
2. 出示“庭”,理解意思。引出理解文言的方法:看注释,组词法。
3. 引导孩子用组词法理解“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引导孩子练说“一群小孩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一群小孩在树林里游戏”是“群儿戏于林”,让孩子在创作文言的过程中降低学习文言的难度。
4. 出示“瓮”和“缸”对比图,理解意思。引出理解文言的方法:看插图。
5. 出示“足跌没水中”,理解“没水中”的意思,接着引出问题:这里的“没”是多音字,为什么读“mò”不读“méi” 引出文言文据意定音的规律。
6. 过渡句:学到这,我们知道了原来小朋友爬的是瓮,掉进去的也是瓮。瓮口这么小,掉进去很难爬上来,这个孩子情况多么危机呀!面对这样的险境,和他一起游戏的小伙伴都是怎么表现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谁来说。
7. 出示句子“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翁破之”。通过对比让孩子感知司马光人物形象,并说出自己想要学习司马光身上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8. 出示“迸”,生试用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进行理解和感悟。
四、感受人物形象
1.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中介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师生合作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说说面对落水小孩,人物的不同表现。
预设:众小孩被吓跑,司马光救人。
(3)提问:通过人物表现的对比,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沉着冷静)
3.引导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的巧妙之处。
(1)引导学生想一想: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怎么去救?司马光是怎么救小伙伴的?
预设:平时有人掉水里,人们是去拉落水者。司马光是砸缸救小伙伴。
(2)追问: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做呢?
预设1:瓮比司马光高很多,司马光够不着。
预设2:瓮口小肚子大,小朋友掉进去爬不上来,情况紧急,很危险。
(3)请学生结合生活,想想其他小朋友吓跑后会做些什么,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五、朗读感悟:入境诵读,体会情感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朗读中调整语速、语调、语气,如读到“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时,语速稍快,语调紧张,表现出危急的氛围;读到“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时,语调沉稳有力,突出司马光的果断。
2.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龟兔竞走》。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起因:戏于庭 足跌没水
经过:众:皆弃去 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 机智勇敢
结果:水迸 儿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