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第20讲 自然灾害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第20讲 自然灾害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5 15:0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讲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概念: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自然灾害的成灾必备条件: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受灾体:人员、财产、资源等。
3、自然灾害的类型(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旱灾、台风、寒潮、风沙等;②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③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④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
4、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分析: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本身的强度大小。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5、防御措施(非工程措施为所有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共性)
①加强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②建立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③建立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
④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减灾教育)⑤进行灾害保险。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指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气异常所产生的灾害现象和过程,包括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等。
洪涝灾害
自然因素 影响
气象因素 降水变率大,降水强度大,历时长,易形成雨水型洪涝灾害(如我国江淮地区受梅雨天气影响,出现长时间降水而形成的洪涝灾害)
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短时间融水量大,易形成融雪型洪涝灾害(如我国西北地区)
入冬河流结冰时,或开春河流解冻时,冰凌阻塞河道,易形成凌汛(如黄河下游河段、松花江流域)
河流因素 支流多,集水面积广,来水量大(如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
河道弯曲,河水流速慢,行洪能力差(如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淮河干流)
河流缺少入海口,洪水难以排泄入海(如海河、淮河)
地形因素 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来水快;中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水位易堆高形成洪峰
其他 植被:植被覆盖度低,涵养水源能力弱,水土易流失,强降水后,河流水位易上涨形成洪峰
土壤:前期,土壤中含水分较多,当出现较高强度降水时,由于土壤易饱和,降水绝大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洪峰
人为因素 影响
植被破坏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洪水或增大洪水发生概率
围湖造田 湖泊面积缩小,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减弱
其他 占用河道,使河道变窄,抬高水位;占用分洪蓄洪区,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1)洪涝灾害的成因(形成条件)
(2)洪涝灾害的危害
淹没农田、聚落等,农作物减产;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易引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上游兴修水库,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中游退耕还湖,利用低洼地区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位。
下游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整治河道,开挖新河、疏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速度。
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应急救灾机制建立;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拟定居民紧急撤离应急预案;加大防洪、抗洪的宣传教育;推行防洪保险等。
干旱灾害
(1)干旱灾害的成因(形成条件)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我国旱灾的主要类型、分布及成因
类型 分布地区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春旱 东北和华北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返青时节,需水量大
伏旱 江淮地区 7、8月,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出现持续性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夏秋旱 华南地区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 工农业用水量大
冬春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阻挡,阴雨天气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北部地区,而该地区降水少 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大;水利设施不完善
(2)干旱灾害的危害
①导致农作物减产,乃至颗粒无收;②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③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④易诱发沙尘暴、蝗灾、森林火灾。
(3)干旱灾害的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②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旱的作物;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
台风灾害
(1)台风灾害的成因(形成条件)
①高温、高湿的洋面(26°以上);②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③有上冷下热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有利于对流强烈发展。
台风的形成过程:
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台风的垂直结构:由内向外——台风眼(晴朗少云),漩涡风雨区(狂风暴雨),外围大风区(大风干燥)
我国台风的移动路径:
一是向偏西方向移动,在我国广东、海南沿海登陆;二是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三是向西北方向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2)台风灾害的危害
①狂风:吹倒房屋、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等。
有利影响:
夏季我国江淮地区伏旱,炎热干燥,台风带来的凉风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带来的雨水能缓解伏旱的不利影响,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台风引起的潮水会将江河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吸引鱼群集聚,提高捕鱼量。
(3)台风灾害的防治措施
建设沿海防护林; 加固堤坝;修建水利及护坡工程;加强台风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宣传,提高人们防台抗台意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船舶及时入港,做好防风措施;加固建筑物;加固门窗,从危险建筑物中撤离。
寒潮灾害
寒潮灾害的成因(形成条件)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寒潮来临前,当地天气暖,南北气压差大。
(2)寒潮灾害的危害
①强烈降温使农作物和牲畜遭到冻害,造成农业减产;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等阻断交通、破坏通信和建筑物。
有利影响:
带来降雪,缓解旱情;低温使虫卵、病菌死亡,减轻病虫害;带来大风,增加风力发电量,提供清洁能源。
(3)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做好防冻准备(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防冻(不结冰的情况下);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加强寒潮的监测、预报;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管理。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1)地震的成因(形成条件)
受地应力的作用地壳中的岩层突然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冲击地表,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活动断层)
衡量指标:
①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
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影响因素: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大小等。
(2)地震的危害
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地震的防治措施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滑坡、泥石流
名称 滑坡 泥石流
图示
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 自然 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 ③植被覆盖度较差;④降水等的润滑作用; ⑤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①地形陡峻;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④地震等破坏坡体稳定性
人为 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等)的触发作用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多发地区 山地丘陵区、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灾害 防御措施
滑坡 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向滑坡两侧逃离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泥石流 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向沟谷垂直的山坡逃离
三、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由有害的虫、鼠、草等生物引发的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1、虫害
农作物: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产。
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同时,干旱还能抑制蝗虫天敌的繁殖,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的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日品种等
人工防治 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通过放养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
化学防治 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等
2、鼠害
危害: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物种入侵
物种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形成条件:自身繁殖快,适应能力强;新的环境无天敌。
危害:无节制的繁衍,威胁本地物种,破坏当地的生态;并给当地造成经济损失。
四、其他——冻雨
1. 概念: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2.分布:我国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等地,其中山区比平原多,高山最多。
3.危害:产生冻害,使越冬作物、春播作物、果树冻死或受损;折断电线、电缆,使输电、通讯中断;路面湿滑,交通受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