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7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2.2022年课标解读
(1)朝代兴衰:要求学生了解隋朝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明白隋朝快速灭亡、唐朝兴盛的原因,从政治更迭中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重要史实:涵盖科举制创立、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内容,这些史实分别从制度、交通、民族、外交层面,展现隋唐丰富的历史面貌。
(3)唐朝地位:引导学生从制度创新、经济繁荣、文学艺术昌盛、民族交往密切、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方面,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4)社会危机:通过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局面,让学生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与影响。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隋唐时期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繁荣与开放的光芒,构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的核心内容。
这一时期,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 ,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大运河的开凿,如一条经济纽带,贯通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影响深远。而科举制的创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途径,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唐朝建立后,更是将繁荣与开放推向新高度。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他汲取隋亡教训,任人唯贤、虚心纳谏,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武则天承上启下,推行改革,延续唐朝发展态势;唐玄宗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全面繁荣,国力鼎盛,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唐朝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领域名家辈出,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大气、吴道子绘画的栩栩如生,都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对外交流方面,唐朝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丝绸之路贸易往来频繁,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法,日本遣唐使多次来华学习,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盛与包容,也让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然而,盛极必衰,“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直至灭亡。但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对后世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繁荣与开放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探究。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文化上,诗歌、艺术、科技等领域成就斐然;对外交往频繁,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势。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了解隋唐繁荣开放的表现,认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单元标题与引言
单元标题:明确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简洁地概括了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单元引言: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引入单元内容,介绍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
(2)课文正文
子目结构:每个课都包含多个子目,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有“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等子目,使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呈现: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除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图表等,如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曲辕犁和筒车图片等,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3)史料与史论
史料运用:穿插了丰富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古人诗词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如在介绍科举制时,引用了相关的古代典籍记载。
史论结合: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适时给出一些史论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的评价和分析。
(4)辅助栏目
栏目1、想一想: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栏目2、相关史事:补充与正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栏目3、材料研读:借原始史料,如文献、书信等,让学生明白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关键,学会从史料提取信息,基于可靠史料下结论。像学隋朝大运河,用不同记载助学生判断其影响。引导剖析材料,挖掘史料背景、内容及背后的历史。例如借三省六部制史料,助学生理解唐朝政治制度。
栏目4、学史崇德:
厚植家国情怀:“相关史事”等栏目讲述玄奘西行等事迹,让学生感受先辈使命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美德:通过正文、史料展现古人品质,如唐太宗纳谏、魏征直谏,引导学生践行正直、谦逊等美德。
汲取精神力量:“课后活动”等板块设讨论,如鉴真东渡,让学生汲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激励自己直面困难。
(5)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
①课后活动:
巩固知识:借填空、选择等基础题目,帮学生回顾、强化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论文撰写、短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信息整合等能力。如“隋唐文化展览”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讨论、探究类活动,如探讨隋唐兴衰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②知识拓展:对一些历史概念、事件等进行更深入的介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6)单元小结
知识梳理: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形式,对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
学习方法指导: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指导,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说出隋唐建立、统一及灭亡史实,列举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重要成就,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运河等;能分析隋唐繁荣开放原因、表现及影响,提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史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隋唐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开放交流对国家发展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经济繁荣表现、文化成就(唐诗、书法、绘画等)、对外交往重要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难点:理解隋唐繁荣开放内在联系及对后世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文化交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6课时)《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 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课定位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课程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互动历程、理解文化多元性和交流融合意义的重要章节。从时间维度看,隋唐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其对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为后续朝代对外交往奠定基础;从知识架构而言,它上承秦汉时期初步的对外联系,下启宋元时期更为繁荣的海外贸易与文化传播,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脉络的关键节点 ,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其理解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包容意识。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对隋唐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与路线图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地理范围。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与文物分析文化交流的史实。历史解释:分析遣使、宗教传播、跨国交往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 家国情怀:感悟中华文化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理解开放包容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遣唐使制度、鉴真与玄奘的贡献、隋唐与新罗的文化互动。 难点:理解隋唐对外政策的开放性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机制。
教材分析 内容编排:教材先阐述隋唐时期强盛的国力、开放的政策、发达的交通等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的基础条件,接着分别介绍与东亚(日本、新罗)、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交流情况,包括人员往来、贸易往来、文化传播等方面。以典型事件和人物为切入点,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生动展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地位作用:是对隋唐单元整体学习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繁荣之外的文化影响力,也为后续学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外关系提供范例和研究思路。本课关键词: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开放包容本课为六部分:1、遣隋使与遣唐使:学习隋唐的“学生们”2、鉴真东渡:文化传播的“逆行者”3、与新罗的交往:唇齿相依的“文化邻居”4、玄奘西行:求法路上的文明对话5、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6、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开放包容、双向交流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历史学习中已对隋唐的基本政治、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但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相对陌生,对文化交流深层次的意义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认知能力: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在归纳总结复杂历史现象,从历史表象挖掘本质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对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图片、影视资料等更感兴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特点: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讨论和互动,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足。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概念和背景知识,如介绍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主要交流国家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清晰认知。史料实证法:展示丰富的历史史料,如《大唐西域记》片段、日本遣唐使船图、唐朝外贸物品清单等,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小组讨论法:设置讨论话题,如“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谁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更大?”“隋唐中外文化交流对当今全球化有何启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唐朝长安的东市或西市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商人、使者等,亲身体验中外文化交流的热闹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学资源 **文献**:《旧唐书·东夷传》《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三国史记》节选。 **影像**:NHK纪录片《丝绸之路系列·唐与日本》、央视《玄奘之路》片段。 **实物**:仿制“井真成墓志”(日本遣唐使墓志)、新罗陶器与唐三彩对比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展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韩国庆州佛国寺、西安大雁塔的对比图片。提问:“这些建筑为何有相似的风格?隋唐如何成为东亚文明的‘灯塔’?” 观察图片细节(屋檐、布局等),猜测文化传播的路径。 通过对比,吸引学生探究兴趣,引出本课。
讲授新课(一) 整体感知:1.根据预习,结合地图,找一找唐朝时期与中国交往的国家有哪些?答案提示:日本、新罗(朝鲜半岛)、天竺、大食(阿拉伯帝国)、拂菻(东罗马帝国)等古代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了解它们与中国在历史上的不同关联。2.概念辨析理解: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1)民族关系是指在当今中国国土范围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包括对立等关系。(2)中外关系特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涵盖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各国的交往及对外关系。教师指导:从礼宾图获取信息《礼宾图》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描绘了唐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节的场景,可直观地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画面。 通过对壁画中人物外貌、服饰等特征的描述,能推断出不同使节的来源,如翻领紫袍等特征的被推断为来自东罗马,头戴尖状小冠等特征的来自新罗,头戴翻耳皮帽等特征的来自我国东北靺鞨族,从而更清晰地区分中外使节与民族关系中的相关人物。明确拂菻使节和高丽使节属于中外使节范畴,靺鞨使节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任务一、遣隋使与遣唐使:学习隋唐的“学生们”1.**地图定位**:标注日本、朝鲜半岛与长安的位置,动态演示遣使路线。 日本遣唐使来长安路线 2.**核心内容**: **遣隋使**:推古天皇派小野妹子赴隋,开启制度化学习(结合《隋书·倭国传》记载)。史料1:据记载,公元600年,日本推古天皇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个使节团。一般认为,607年以小野妹子为首的使团是较为重要的一次入隋,《隋书·东夷传》中对此次事件有所记录,当时小野妹子携带国书前往隋朝,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等语,显示了日本与隋朝建立外交关系及交流的意图。其主要目的是寻求佛法和学习先进的文化。史料2:《旧唐书》《新唐书》等对遣唐使均有记载。从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共派出十几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使节、留学僧、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规模扩大(19次成行),学习律令、儒学、佛教、技术(如晁衡/阿倍仲麻吕故事)。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局部)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史料3:据《文苑英华》等记载,阿倍仲麻吕(公元698年—770年),又名阿部仲满,中文名晁衡。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进入国子监太学学习,考中进士,在唐历任左春坊司经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等职。他与李白、王维等唐代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诸多唱和诗作。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他请求与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同归日本,途中遭遇风暴,几经周折又重返长安,最终在长安逝世。开元通宝 和同开珎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年间,是唐朝第一种官方铸币;和同开珎,日本和铜元年(708 )仿唐开元通宝而铸。3.**小组探究**: 分角色扮演日本使团成员(学者、工匠、僧人),讨论“最想带回本国的三项唐文化”,并说明理由。角色扮演讨论:(1)学者:最想带回唐朝的诗歌、史书和科举制度。诗歌可丰富日本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涵,提升日本的文学水平;史书能帮助日本了解历史发展规律,为国家治理等提供借鉴;科举制度有利于日本选拔人才,打破阶层固化,建立更合理的官僚体系。(2)工匠:希望带回建筑技术、陶瓷制作工艺和纺织技术。唐朝建筑气势恢宏、结构精巧,可用于日本的宫殿、寺庙建设;陶瓷制作工艺能提升日本的制瓷水平,满足生活和贸易需求;纺织技术能让日本生产出更精美的织物,改善服饰品质,促进纺织业发展。(3)僧人:想带回佛教经典、佛教造像艺术和寺院建筑风格。佛教经典是传播佛法、修行的重要依据;佛教造像艺术可用于日本寺庙造像,弘扬佛法,也能提升艺术水平;寺院建筑风格能让日本建造出更具庄严感和文化内涵的寺院,为佛教发展提供更好的场所。 活动:开展“遣隋(唐)使来华模拟新闻发布会”,学生分别扮演日本遣隋(唐)使、随行学者、唐朝官员、史官等角色,就遣隋(唐)使来华目的、成果、影响等进行问答。 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遣隋(唐)使来华背景、过程及意义的理解,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从不同视角感受历史。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鉴真东渡:文化传播的“逆行者”1.**史料实证**:阅读《唐大和上东征传》片段,归纳鉴真6次东渡的艰难历程。 鉴真(688—763)塑像【人物扫描】鉴真,江苏扬州人,幼年出家,游历洛阳、长安等地,潜心钻研佛学,后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法。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 12 年,随行人员中有36 人献出生命。鉴真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后人所塑的鉴真像,为日本一级国宝。鉴真东渡路线(1)第一次东渡:鉴真准备从扬州出发,但因弟子受海盗威胁告发,船只被官府没收,首次东渡失败。(2)第二次东渡:鉴真买船采办物资出发,在长江口遭遇风浪,船触礁破损,众人上岸后在荒岛上待了三天才被救,第二次东渡告终。(3)第三次东渡:准备从舟山群岛起航时,被当地官员发现并强制送回,第三次东渡失败。(4)第四次东渡:弟子担心鉴真安危,请求官府阻止,鉴真被限制行动,无法成行。(5)第五次东渡:在海上遇到狂风,船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到达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之后北返途中弟子病故,自己也体弱多病,但仍未放弃东渡的念头。(6)第六次东渡:在日本遣唐使的帮助下,鉴真终于成功抵达日本,实现了东渡弘法的心愿。2.**对比分析**:展示日本唐招提寺与唐代寺院结构图,学生分组找出相似点(如斗拱、金堂布局),理解建筑技术传播。 唐朝佛光寺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日本唐招提寺与唐代寺院结构的相似点(1)整体布局:都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体现出庄严、规整的特点。(2)建筑类型:都有山门、佛殿、讲堂、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功能分区明确。(3)屋顶形式:都大量采用庑殿顶、歇山顶等形式,屋顶坡度较为平缓,出檐深远,造型优美。(4)庭院设置:寺院内部都有庭院,以回廊相连,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空间。3.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鉴真东渡不仅传播了佛教文化,还带动了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日本文化的整体发展。他的东渡行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对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全面进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4**情感升华**:提问:*“双目失明的鉴真为何坚持东渡?这体现怎样的精神?”(1)原因:鉴真怀着弘扬佛法、传播文化的坚定信念,希望将中国的佛教教义、戒律以及先进的文化知识传播到日本,帮助日本信众更好地修行,促进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人的诚恳邀请,也让鉴真深感责任重大,不忍拒绝。(2)精神:体现了鉴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为了实现理想,他不顾个人安危和重重困难,勇往直前。还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为了传播佛教文化,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展现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进行“重走鉴真东渡路”路线规划活动,学生根据历史资料,在地图上标注鉴真六次东渡的路线,分析每次失败和最终成功的原因。 让学生掌握鉴真东渡史实,理解其过程的艰难,体会鉴真坚韧不拔的精神,提升空间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与新罗的交往:唇齿相依的“文化邻居”**史料阅读**: 《三国史记》记载新罗留学生崔致远考中唐朝进士,分析新罗“以唐为师”的表现。 《桂苑笔耕集》书影《桂苑笔耕集》是新罗人崔致远的诗文集,收录了他在中国期间写下的大量诗文,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朝鲜半岛汉文典籍。这部诗文集代表了朝鲜半岛文人较高的创作水平。(1)政治制度:模仿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设立了类似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机构。(2)文化教育: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如崔致远考中唐朝进士,还引入唐朝的儒家经典、文史典籍等进行学习研究。(3)风俗习惯:服饰、礼仪等方面深受唐朝影响,贵族和上层社会以模仿唐朝风尚为潮流。 2.**文化渗透**: 对比新罗庆州石窟庵与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风格,小组总结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佛教、艺术、科举制)。 (1)新罗庆州石窟庵与洛阳龙门石窟造像的异同①相似点:都以佛教造像为主要内容,佛像都具有庄重、慈悲的神态,体现出佛教的神圣感。在雕刻技法上都采用了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线条流畅,工艺精湛。②不同点: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多为皇家主持修建,体现出大唐的雄浑大气;庆州石窟庵规模相对较小,更注重细节和精致感,在佛像造型上融入了一些新罗本地的文化特色,比如佛像的服饰、发型等具有一定的本土风格。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①佛教方面:唐朝佛教宗派众多,教义丰富,新罗引入后发展了自己的佛教宗派,如华严宗、法相宗等。佛教建筑风格也仿照唐朝,促进了新罗佛教建筑艺术的发展。②艺术方面: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深受唐朝影响,在技法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同时融入本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新罗艺术风格。③科举制方面:新罗仿唐朝建立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社会的阶层流动。3.**拓展思考**: *“为何新罗能快速吸收唐文化?地理邻近是否是唯一原因?”*(提示:政治联盟、汉字文化基础)(1)地理邻近是重要因素:距离较近使得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便于新罗派遣使节、留学生等前来学习。(2)唐朝文化的先进性: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高度发达,对新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新罗主动学习先进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3)新罗自身的开放态度:新罗统治者和社会各界对唐文化持积极接纳和学习的态度,大力推动文化交流与吸收。(4)人员交流频繁:除了官方的使节和留学生,还有商人、僧人等频繁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举办“唐罗文化交流成果展”,学生分组收集资料,以图文、短视频、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唐朝的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资料整合能力,直观认识唐罗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理解文化交流对双方发展的推动作用。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玄奘西行:求法路上的文明对话1.**动态地图**:标注玄奘从长安到那烂陀寺的路线(经西域、中亚至印度)。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2.**文物佐证**: 展示敦煌壁画《玄奘取经图》与大雁塔保存的贝叶经,说明佛教典籍的跨文化传递。 玄奘(602—664)西行求法(邮票)(1)佛教典籍的跨文化传递敦煌壁画《玄奘取经图》:它以艺术化的形式展现了玄奘西行取经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画面中玄奘的形象以及其艰难的取经旅程,反映出佛教传播的艰辛与不易。壁画作为一种广泛流传的艺术载体,将玄奘取经的故事传播给更多民众,使得佛教典籍的来源和传播历程深入人心,让佛教文化在民间得以更广泛地渗透。(2)大雁塔保存的贝叶经:贝叶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载体,它从印度等佛教发源地,经玄奘等西行求法者带回唐朝,并保存在大雁塔。这一过程体现了佛教典籍从印度到中国的跨文化传递。这些贝叶经不仅承载着佛教教义,还带来了印度独特的书写文化和对经典传承的方式,是中印文化交流在佛教领域的重要物证 。3.**思辨讨论**: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佛学著作,更是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为什么?”《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佛学著作,更是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的原因?佛学著作方面:详细记载了玄奘在西行途中所接触到的佛教宗派、教义、佛塔寺庙以及印度等地的佛教发展历史和现状,为研究佛教在印度及中亚、南亚地区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后世佛教徒深入研究和理解佛教思想体系。历史地理文献方面:书中记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山川地貌、气候物产、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历史传说等内容。它对古代中亚、南亚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弥补了很多地区当时历史记载的不足,为后人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古代西域和印度地区的历史地理画卷。4.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玄奘、唐太宗、印度高僧等角色,模拟玄奘西行归来后向唐太宗讲述见闻,以及与印度高僧交流的场景。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玄奘西行的意义和《大唐西域记》的价值。 学生仔细观察壁画,分享自己看到的人物、场景,如玄奘的形象、随行的动物等。学生认真听讲,标记重要信息,如出发时间、途经地点等。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对话和表演,展现玄奘西行的收获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历史,学生发言,阐述自己对玄奘西行意义和《大唐西域记》价值的理解。 通过直观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为后续学习做铺垫。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构建知识框架。加深对玄奘西行意义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讲授新课(五) 任务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提问: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反映唐朝还是与哪些国家地区有交流?答案提示: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波斯、东罗马帝国和非洲都有交流往来。教师指导: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牛羊等。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师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5.1 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5.1.1 东罗马帝国与唐朝的使节往来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东罗马帝国与唐朝的交往频繁,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东罗马帝国与唐朝的使节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交流,还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5.1.2 东罗马帝国对唐朝文化的影响东罗马帝国的建筑艺术、玻璃制造技术等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东罗马帝国的玻璃制品和建筑风格在唐朝受到欢迎,成为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5.1.3 唐朝对东罗马帝国的影响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罗马帝国,促进了东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唐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也对东罗马帝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通过东罗马帝国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5.2 与大食的交往5.2.1 大食与唐朝的使节往来唐墓壁画《客使图》(局部)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大食与唐朝的使节往来频繁,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大食与唐朝的使节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交流,还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5.2.2 大食对唐朝文化的影响大食的医学、天文学、数学等科学技术传入唐朝,丰富了唐朝的科技文化。大食的文化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唐朝科技的发展。大食的医学典籍被唐朝学者翻译和研究,推动了唐朝医学的进步,促进了中西医文化的交流。5.2.3 唐朝对大食的影响唐朝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唐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对大食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的火药技术也通过大食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观看视频与回答问题: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对唐朝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物品交换的猜想。 阅读史料与思考作答: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构建知识体系:系统讲解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唐朝与东罗马帝国、大食交往的基本认知框架,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交流能力:成果展示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拓宽学生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讲授新课(六) 学习目标六、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开放包容、双向交流6.1 隋唐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唐朝的中外交流6.1.1 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文化交流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使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对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特征。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东亚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还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标志。6.1.2 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隋唐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他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东亚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6.1.3 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启示隋唐文化交流为后世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如开放包容、文化交流等。他们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借鉴,对后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当时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还为后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后世文化发展的重要启示。6.2 隋唐文化交流的启示唐朝的中外交流6.2.1 开放包容的重要性隋唐文化交流体现了开放包容的重要性,为后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开放包容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为后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借鉴,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6.2.2 文化交流的双向性隋唐文化交流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为后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双向交流才能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6.2.3 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隋唐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还推动了各国社会的进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课堂小结 **概念建构**:板书“东亚文化圈”思维导图,学生补充关键词(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 **现实关联**: 播放“中日韩共同申报敦煌文书”新闻片段,讨论隋唐文化遗产对当今东亚合作的启示。 **升华结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唐朝的开放胸襟,成就了东亚文明的‘共生之花’。” 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课堂延伸 1. **基础作业**:完成表格《隋唐中外文化交流事件对照表》(人物、时间、路线、影响)。 2. **创意作业**:以“一位遣唐使的日记”为题,虚构一篇包含长安见闻与文化冲击的短文。 3. **研究作业**:调查家乡现存的隋唐文化遗存(如地名、习俗),分析其是否受外来文化影响。
课堂练习 1.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答案】C【知识点】遣唐使【详解】据题干“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罗是中国的邻国,材料说明唐朝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深刻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说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体现不出唐朝政治制度先进,排除A项;材料不能全面说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朝民间交往密切”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传授佛法【答案】D【知识点】鉴真东渡【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A项;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与题干信息“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3.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昂扬进取,充满活力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答案】D【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详解】根据题干“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印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既有外传,又有吸收外来文化,体现了双向交流,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政策开明,和同一家反映的是唐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开明政策,排除B项;恩威并重,怀柔为主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优点: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讲授法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让学生对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有清晰的认识;史料实证法通过展示多种类型的史料,如文字、图片等,培养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小组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情景教学法则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化交流的实际场景。不足:在时间把控上存在一定问题,小组讨论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后面课堂练习部分时间紧张,学生未能充分完成练习,教师也无法对练习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此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时,部分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对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不够到位,教师的引导还不够精准和深入。改进:下次教学前,更加精确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在小组讨论前明确讨论时间和要求,提高讨论效率。对于学生在历史解释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提供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