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一轮讲义 第11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中考一轮讲义 第11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2-14 09:52:3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部分 物质科学
第11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考点三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考点四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题型二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题型三 置换反应
题型四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题型五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05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考查频次 命题预测
常见的化学反应 1.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2.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等。 3.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4.了解氧化反应及燃烧,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过程;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5.知道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4年考查3分 1.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的理解主要有选择题和实验题 2.复分解反应命题点有: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②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判断离子或物质是否共存;③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④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进行物质的检验和识别等,考察形式多样、在选择、填空、探究中均可以出现,常常是以一包白色固体中判断其中成分为背景。
考点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 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 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2024 浙江模拟)近年来,我国对芯片产业关注度日益增加。如图是芯片的“地基”——硅晶圆的制作流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答】解:A、加碳高温,有新物质硅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熔化、直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切断、切片,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抛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2024 湖州二模)龙年春晚西安《山河诗长安》,在古代与现代的跨时空碰撞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彰显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大数据显示,西安在春节期间成为入境游目的地第一名。
(1)西安分会场的灯光熠熠生辉,仿佛一道流动的彩虹。这些灯饰中大都填充了稀有气体,这利用了稀有气体的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星河轮转,时光千载,李白仗剑今朝入长安。其使用的佩剑材料为铁合金,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合金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李白吟诵的《将进酒》将节目的整个气氛推向高潮,打开酒瓶,就能闻到酒香。其微观原因是 。
【解答】解:(1)稀有气体在通电后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但由于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稀有气体在通电后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2)由金属与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为合金,因此合金属于混合物;
(3)打开酒瓶就能闻到扑鼻的酒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答案为:
(1)物理;
(2)混合物;(3)分子在不断运动。
【新考向】(2024 慈溪市一模)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溶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最终总是残留有1%左右的气体。
材料二:1882年,英国化学家瑞利测得从空气除去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测得密度为1.2508克/升,两者相差0.0064克/升。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相同差值。同时采用卡文迪许的实验方法,得到了一种未知气体。
材料三:受瑞利实验启发,拉姆塞做了如下实验:把已经除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最终得到了与瑞利相同的气体。通过合作研究,他们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命名为“氩”。
材料四:拉姆塞分别在1895年和1898年发现了氦气、氪气、氖气和氙气。1898年氡气亦由弗里德里希发现,至此稀有气体全部被人熟知。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氮气密度。
【解答】解:(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有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不是来源于实验误差,是因为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
(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大于氮气密度。
故答案为:(1)难溶于水;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
(2)否;通过重复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
(3)大于。
考点三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基本反应类型 定义 通式 特点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二合一或多合一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AB→A+B 一变二或一变多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 单换单、强换弱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 双交换、价不变
1、铁与酸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
2、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 对反应物的要求 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水 反应物之一可溶 生成物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有气体放出; 有沉淀生成; 有水生成。
酸+盐--→酸+盐 反应物之一可溶
盐+碱--→盐+碱 反应物均应可溶
盐+盐--→盐+盐 反应物均应可溶
(2023 瓯海区二模)下列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铝+氧气氧化铝
C.过氧化氢水+氧气
D.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解答】解:A、B都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故错误;C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是分解反应,故错误;D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既不是化合又不是分解反应。
故选:D。
(2023 普陀区校级模拟)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O2+Na2CO3Na2SiO3+CO2↑
③SiO2+2CSi+2CO↑
④Si+2NaOH+H2ONa2SiO3+2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③属于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中共生成三种可燃性气体
C.Na2SiO3中Si为+4价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③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置换反应,故A正确;
B、一氧化碳、氢气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故B错误;
C、(+1)×2+x+(﹣2)×3=0解得x=+4,故C正确;
D、Si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会生成二氧化硅,SiO2和碳在高温条件下会生成硅,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D正确。
故选:B。
(2023 永康市校级三模)取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加氧化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C.加氯化铜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
D.测溶液的pH,pH刚好等于7
【解答】解:A、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稀硫酸,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
B、加氧化铁固体,粉末全部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剩余的稀硫酸,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
C、加氯化铜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钡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二者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刚好等于7,显中性,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024 杭州模拟)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关于反应的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段只发生1个反应
B.a﹣b段生成的沉淀是BaSO4
C.根据图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
D.c点所含的溶质只有BaCl2
【解答】解:0~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正确;
B、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故错误;
C、由图中数据,要推算原溶液盐酸的质量分数,已知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还需要知道稀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只需知道a点对应的硫酸钡质量,BaCl2+MgSO4=BaSO4↓+MgCl2,即可求出与硫酸镁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依据求出的氯化钡的质量,即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代入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故正确;
D、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所以c点的溶质为BaCl2,故正确;
故选:B。
【新考法】(2024 吴兴区模拟)已知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O2↑+H2O+CaCl2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六种溶液的pH大小情况:
溶质 H2SO4 HCl H2S H2CO3 HClO
pH 小→大
表中pH大小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其中不符合该规律的是(  )
A.H2S+CuSO4═H2SO4+CuS↓
B.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
C.2HCl+CaS═CaCl2+H2S↑
D.CO2+H2O+Ca(ClO)═CaCO3↓+2HClO
【解答】解: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由题意,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
A、H2S的pH比H2SO4的大,即H2S的酸性比H2SO4的弱,不符合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故选项正确。
B、H2SO4的pH比H2CO3的小,即H2SO4的酸性比H2CO3的强,符合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故选项错误。
C、HCl的pH比H2S的小,即HCl的酸性比H2S的强,符合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故选项错误。
D、H2CO3的pH比HClO的小,即H2CO3的酸性比HClO的强,符合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的反应规律,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023 鹿城区模拟)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为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 和 构成的(写符号).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 .
【解答】解:(1)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两电极上分别产生氯气和氢气,并在溶液中生成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Na+、Cl﹣;2NaCl+2H2O2NaOH+Cl2↑+H2↑;
(2)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故填: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银沉淀.
考点四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类型 定义 实例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C+O2CO2
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Cu+CO2
氢气和一氧化碳的还原反应
氢气 一氧化碳
可 燃 性 反 应 2H2+O22H2O 2CO+O22CO2
现 象 淡蓝色火焰,放热,火焰上所罩干冷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还 原 性 反 应 H2+CuOCu+H2O CO+CuOCu+CO2
装 置
现 象 黑色固体变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黑色固体变红色;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尾气燃烧或收集起来,防止污染。
H2、CO等可燃性气体在使用前必须先验纯,防止与空气混合受热时发生爆炸。H2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鉴别;CO的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2024 越城区校级一模)“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图所示。
(1)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 。
(2)载氧体循环中,CuO→Cu2O发生了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空气反应器中,氧气被消耗,排出气体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2)载氧体循环中,O→2O,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
故答案为:(1)高;
(2)还原。
(2023秋 越城区校级期中)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源于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如图甲)。
(1)《千里江山图》色彩艳丽,璀璨夺目,这与所用矿石颜料赭石(主要成分为Fe2O3) 有关。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利用赭石炼铁,主要反应原理是Fe2O3+3CO2Fe+3CO2其中属于还原剂的是 。
(2)实验室可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A为尾气处理装置,它具有吸收CO2与收集CO的功能,请画出两根导管a、b在瓶A中的部分。 (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图。)
(3)丙图是玻璃管中氧化铁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请画出生成铁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和坐标。(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图。)
【解答】解:(1)Fe2O3+3CO2Fe+3CO2反应中,一氧化碳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做还原剂;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且一氧化碳不溶于水;因此A尾气处理装置A,具有吸收CO2与收集CO的功能,图示如下:;
(3)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则:
3CO+Fe2O32Fe+3CO2
160 112
16g x
,x=11.2g;即反应后生成铁质量为11.2g,图示如下:。
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发生反应:H2+CuOCu+H2O。某同学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如图由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实验开始前需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应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再加热氧化铜进行反应,其主要目的是 ;
(2)上述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使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更严格更科学,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解答】解:(1)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或加热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先通一段时间氢气,是赶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2)制取的氢气中会混有水蒸气,为了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在AB之间防止一个干燥装置。
故答案为:(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装置发生爆炸;
(2)在AB之间放一个干燥装置。
现有10g锌、8g氧化铜和足量的稀硫酸,某同学想用这些锌和氧化铜为原料来制取铜单质,他采用了如下所示的流程图和实验装置(如图1):
ZnH2Cu
(1)实验时,为了能够持续地小流量地产生氢气,应该更换图中的仪器是: 。
(2)试计算8克氧化铜完全反应能生成多少克单质铜?
(3)按照规范操作要求完成实验,氧化铜被完全反应,请以加入的Zn为横坐标,以生成的Cu为纵坐标(如图2),画出关系图,标出图中转折点的大致位置,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分液漏斗能控制加入液体的量,实验时,为了能够持续地小流量地产生氢气,实验时应该小流量连续缓慢把稀硫酸加入锥形瓶,应该更换图中的仪器是:将长颈漏斗更换成分液漏斗。
(2)8克氧化铜完全反应能生成单质铜的质量为:8g6.4g
答:8克氧化铜完全反应能生成6.4克单质铜;
(3)根据Zn+H2SO4=ZnSO4+H2↑和CuO+H2H2O+Cu
可得关系式:Zn﹣﹣﹣﹣﹣﹣﹣﹣﹣Cu
65 64
氢气是先通后停且有部分残留在装置内没有参与反应,所以消耗的锌大于6.5g。得图如下: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024 温州三模)我国有许多特色美食,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磨碎豆子 B.酿制米酒 C.压榨甘蔗 D.采摘茶叶
【解答】解:A、磨碎豆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酿制米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压榨甘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采摘茶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月3日晚间一列货运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导致危险化学物质氯乙烯泄漏并引发火灾,下列氯乙烯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可燃
C.微溶于水 D.沸点﹣13.4℃
【解答】解:A、无色属于物质的颜色,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可燃需要通过物质燃烧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微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溶解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沸点﹣13.4℃,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B。
(2023 杭州)汽车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
【解答】解: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在高压电作用下会发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是因为铝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题型二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下列与Na2O+H2O═2NaOH属于同一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H2O+CO2═H2CO3
B.Zn+2HCl═ZnCl2+H2↑
C.NaOH+HCl═NaCl+H2O
D.2HO22H2O+O2↑
【解答】解:Na2O+H2O═2NaOH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合反应。
A、该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该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C、该反应为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错误;
D、该反应为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其他物质,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A。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资料四: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构成 (选填“相同”或“不同”)。
【解答】解:(1)反应①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分解反应;
(2)碳酸水中含有碳酸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液态二氧化碳中只含碳酸分子,因此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构成不同;故答案为:不同。
题型三 置换反应
(2023 绍兴)《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
【解答】解:A、由Fe2O3+CO2FeO+CO2,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FeO中氧元素显﹣2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新考向】Si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中有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指的是利用沙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纯度的Si,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2C+SiO2Si(不纯)+2CO↑
②2Cl2+Si(不纯)SiCl4
③SiCl4+2H24HCl+Si(高纯)
A.①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转化成单质硅
B.②③的目的是除去单质硅中混有的杂质
C.上述反应中涉及到2个置换反应
D.上述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A、①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发生还原反应转化成单质硅,故A正确;
B、②③的目的是将不纯的硅经过转化提纯除去单质硅中混有杂质得到纯硅,故B正确;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对比可知①③是置换反应,故C正确;
D、反应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表现为﹣2价,反应③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都表现为﹣1价,故D错误;
故选:D。
中国高铁已创造多项世界之最,目前国内高铁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给国人带来便利,还凭借其优秀的性能走出了国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魅力。高铁铁轨需要无缝焊接,其原理是:2Al+Fe2O32Fe+Al2O3在这个反应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前后A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Al2O3
D.这该反应中Fe2O3,属于金属氧化物
【解答】解:A、反应前铝元素化合价是0,反应后是+3,该选项正确。
B、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是置换反应,该选项正确。
C、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Fe2O3,该选项不正确。
D、这该反应中Fe2O3,属于金属氧化物,该选项正确。
故选:C。
题型四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某溶液溶质可能是NaOH、HCl、H2SO4、MgCl2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有
B.H2SO4和MgCl2一定有,NaOH一定无
C.HCl和MgCl2一定有
D.HCl一定有,NaOH、H2SO4一定无,MgCl2可能有
【解答】解: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不能立即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一段时间后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后和氯化镁反应,因此溶液中含有盐酸、氯化镁,溶液中含有盐酸,则不含有氢氧化钠,是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因此HCl和MgCl2一定有。
故选:C。
(2023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小敏在吃皮蛋时尝到了涩味。为找到去除涩味的方法,小敏查阅资料发现皮蛋制作时需要用到“灰料”进行腌制。“灰料”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定比例的生石灰、纯碱以及食盐混合,并加水调至糊状。根据上述信息分析,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灰料”中的生石灰和纯碱分别是Ca(OH)2和Na2CO3
B.“灰料”的制作过程中温度不变
C.“灰料”溶液中可能含有Na+、Cl﹣、OH﹣、Ca2+、
D.皮蛋沾点食醋再吃,可缓解皮蛋的涩味
【解答】解:A、“灰料”中的生石灰和纯碱分别是CaO和Na2CO3,故A错误;
B、“灰料”的制作过程中,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故B错误;
C、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灰料”溶液中不可能含有Na+、Cl﹣、OH﹣、Ca2+、,因为Ca2+、不能共存,故C错误;
D、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皮蛋沾点食醋再吃,能发生中和反应,可缓解皮蛋的涩味,故D正确。
故选:D。
【新考向】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CO3+H2O=Na2SO4+Cu(OH)2↓+CO2↑;次要反应是:CuSO4+Na2CO3=Na2SO4+CuCO3↓
(2)CuSO4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S=Na2SO4+CuS↓
很难发生的反应是:CuSO4+Na2S+2H2O=Na2SO4+Cu(OH)2↓+H2S↑ 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CuS<Cu(OH)2<CuCO3 B.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 D.Cu(OH)2<CuCO3<CuS
【解答】解:沉淀反应中,生成物的溶解度越小,沉淀反应越容易发生,
CuSO4+Na2CO3中主要发生Cu2++CO32─+H2O=Cu(OH)2↓+CO2↑,次要发生Cu2++CO32─=CuCO3↓,可说明Cu(OH)2的溶解度小于CuCO3的溶解度;
CuSO4+Na2S中主要:Cu2++S2─=CuS↓,次要:Cu2++S2─+2H2O=Cu(OH)2↓+H2S↑,可说明CuS的溶解度小于Cu(OH)2的溶解度,
则溶解度CuS<Cu(OH)2<CuCO3,
故选:A。
题型五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2022秋 西湖区期末)工业上常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来制取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硅,其中有一步的反应为:SiO2+2CSi+2CO↑,对该反应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硅元素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体现了C具有还原性
D.SiO2发生了还原反应
【解答】解:A、由SiO2+2CSi+2CO↑,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SiO2+2CSi+2CO↑,硅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变为0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SiO2+2CSi+2CO↑,碳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SiO2+2CSi+2CO↑,二氧化硅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023秋 鹿城区校级月考)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反应。
(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
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解答】解:(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跟氧发生的反应,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
(2)因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置换反应有单质参与和单质生成,所以一定有化合价变化,因此乙为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丁)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甲或丙\(丙或甲)中,有的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反应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不能摒弃,故错误;
B.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可见,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故正确;
C.电子转移说是从电子得失(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故正确;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不一定是有利的,例如金属的锈蚀等,故错误;
E.由题干信息可知,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故正确。
故选:BCE。
如图1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 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 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 (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丁是 反应。
【解答】解:(1)根据得失氧说,在 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H2发生了氧化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元素的化合价会升高;
(3)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分解反应中有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丁是复分解反应。
基础巩固
(2024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云南十八怪之一:豆腐包着豆浆卖。下列豆浆制作的主要流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冷水泡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烧柴煮浆
【解答】解:A、冷水泡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磨豆制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过滤豆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烧柴煮浆,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024 宁波自主招生)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在K2CO3、K2SO4、AgNO3三种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SO3加入到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显红色
C.未密封保存的苛性钠遇盐酸有气体生成
D.将Fe(OH)3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显红色
【解答】解:A、在K2CO3、K2SO4、AgNO3三种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正确;
B、将SO3加入到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由于生成硫酸,所以溶液显红色。正确;
C、未密封保存的苛性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碳酸钠遇盐酸有气体生成。正确;
D、氢氧化铁不溶于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错误。
故选:D。
(2024 台州三模)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盐。两者混合会发生反应:CaSO4+H2C2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
【解答】解: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CaSO4+H2C2O4═CaC2O4↓+H2SO4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D、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024秋 鹿城区校级月考)人长期吃菠菜炒豆腐易得结石病,因为菠菜里的草酸(H2C2O4)和豆腐中的硫酸钙会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2O4)。其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aS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氧化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H2C2O4+CaSO4=CaC2O4↓+H2SO4,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D。
(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会产生气泡。为探究气体是什么反应产生的,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实验,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后,小明认为还需要继续补充实验。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应补充一支加入稀盐酸的试管,久置观察
B.应补充一个铁与水能否反应的实验
C.应补充一个氧化铁与水能否反应的实验
D.应同时补充B和C两个实验
【解答】解: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会产生气泡,铁放入稀盐酸中也会生成气泡,但是氧化铁放入稀盐酸中不会产生气泡,稀盐酸中本身就有水,所以应补充一个铁与水能否反应的实验,故选:B。
(2024 湖州模拟)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火法炼锌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ZnCO3+2CZn+3CO↑,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解答】解: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火法炼锌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ZnCO3+2CZn+3CO↑,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D。
(2024 宁波自主招生)小羽同学在一本化学书上看到: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这个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这种物质就是还原剂;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种物质是氧化剂。那么,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对于氯气的描述,小羽应选择(  )
A.氯气只是一种氧化剂
B.氯气只是一种还原剂
C.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D.氯气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解答】解:在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Cl元素在氯气中的化合价是0,在NaCl中的化合价是﹣1价,在NaClO中的化合价是+1价,即Cl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1价和+1价,所以氯气在该反应中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故选:C。
(2024 宁波自主招生)M是一种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M2+与其他几种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见下表:
O2﹣ OH﹣ CO32﹣ Cl﹣ SO42﹣ NO3﹣
M2+ 难溶 难溶 难溶 易溶 易溶 易溶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各反应:①M+HCl;②M(NO3)2+BaCl2;③MO+HCl;④M(OH)2+NaCl;⑤M(OH)2+HCl;⑥M(NO3)2+HCl;⑦MCO3+HCl;⑧MSO4+BaCl2,上述反应能进行,且反应产物有水生成的是(  )
A.①②④⑦ B.③⑤⑦ C.②④⑥ D.①③⑤⑧
【解答】解:①金属M在铁的前边,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氢气,但没有水生成;②M(NO3)2与BaCl2不能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③根据酸的性质可以知道金属氧化物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水,故③正确;④M(OH)2属于沉淀,碱与盐反应时必须都是可溶物,所以④不能反应;⑤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M(OH)2与HCl能反应生成盐和水,故⑤正确;⑥M(NO3)2与HCl不能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⑦MCO3与HCl反应生成盐、水、二氧化碳,故⑦正确;⑧MSO4与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物,没有水生成。
故选:B。
(2024 黄岩区二模)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唐宋时期台州冶铁业发达,其炼铁方法是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使木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其中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3C+2Fe2O34Fe+3CO2↑。该化学反应的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由方程式:3C+2Fe2O34Fe+3CO2↑可知,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C。
(2024 滨江区校级模拟)将铜粉和铁粉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小资料】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Cu+2FeCl3═2FeCl2+CuCl2
甲:FeCl3与Cu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乙: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m﹣n)g
丙:N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一定只含Fe2+、Cu2+这两种
丁: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Cu恰好完全反应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答】解:甲:FeCl3与Cu发生的化学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是因为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该选项不正确。
乙:氯化铁先和铁反应,后和铜反应,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m﹣n)g,该选项正确。
丙:N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一定只含Fe2+、Cu2+这两种,该选项正确。
丁: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铁恰好完全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2023秋 永嘉县校级月考)小科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答】解:由于镁的活动性大于铁,铁不能与硫酸镁反应;铁的活动性大于铜,铁能将铜从其溶液中置换出来,由题意可知,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了乙中的铁完全反应了,甲中的铁又与硫酸铜发生了反应。若硫酸铜完全反应了,溶液中的阳离子是:Mg2+和Fe2+;若硫酸铜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是:Mg2+、Fe2+和Cu2+,故选:C。
(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月考)在硝酸银和硝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绘制加入铁的质量与溶液中溶质的种类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g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
B.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NO3)2=Fe(NO3)2+Cu
D.当加入铁的质量为m3时,金属单质的种类为2种
【解答】解:A、Ag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弱,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从m1变化到m2时,先后发生了铁与AgNO3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与Cu(NO3)2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溶液,AgNO3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至硝酸银完全反应,减少至0,故选项说法错误。
C、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NO3)2=Fe(NO3)2+Cu,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加入铁的质量为m3时,金属单质的种类为硝酸亚铁一种,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23秋 定海区月考)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将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的容器中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溶液
C.实验室的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D.向20g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解:A、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故选项图像错误。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溶液的反应,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故选项图像错误。
C、浓盐酸易挥发,敞口放置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时,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图像正确。
D、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盐酸质量为x。
HCl+NaOH═NaCl+H2O
36.5 40
7.3%x 20g×10%
x=25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能力提升
(2022 绍兴模拟)小明在厨房里找到了一包使用纯碱,包装袋上写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质量分数>98%),杂质为氯化钠。他利用该纯碱进行如下实验:
(1)为了解使用纯碱的溶解性,小明取了三个洁净的烧杯,编号为A、B、C,分别加入40g该纯碱,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整个过程温度不变。小明判断 烧杯(填“A”“B”或“C”)所得溶液是该温度时的碳酸钠不饱和溶液。
烧杯编号 A B C
加水的质量/克 80 100 120
溶液的质量/克 113 140 160
(2)小明零取一个洁净的烧杯D,将32g该纯碱样品放入其中,加水完全溶解,将其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逐渐往杯中滴加稀盐酸,电子秤的示数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通过计算说明: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有同学认为小明测定的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请分析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 。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B烧杯中100g水中加入40g纯碱,能够全部溶解,而C烧杯中加入的水比B中还多,因此溶液C一定是饱和溶液,故答案为:C;
(2)①由图像可知,加入100g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那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00g+100g﹣396.8g=13.2g
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13.2g
x=31.8g
则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与包装袋信息相符。
②测定的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反应中水分随着二氧化碳逸出或稀盐酸中氯化氢气体逸出,故答案为:反应中水分随着二氧化碳逸出或稀盐酸中氯化氢气体逸出。
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对应的溶液pH 7(填“>”,“=”或“<”)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
(3)m= 。
(4)求使用的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答】解:由图象的变化可知,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钡沉淀,由图象可知,加入的氢氧化钡是过量的,在加入稀硫酸时,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等氢氧化钡反应完全后稀硫酸再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了硫酸镁和水。
(1)通过图象可以看出,a所处的图象表示在滴加硫酸的过程中,沉淀的质量继续增大,所以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溶液pH>7;
(2)b点所处的图象沉淀质量不再变化,表示硫酸已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镁和硫酸两种;
(3)由图象中的数据可知,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52.4g﹣46.6g=5.8g,
设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x。
MgSO4+Ba(OH)2=Mg(OH)2↓+BaSO4↓
58 233
5.8g x
解得:x=23.3g
m=5.8g+23.3g=29.1;
(4)设氢氧化钡的质量为y
Ba(OH)2~BaSO4↓
171 233
y 46.6g
解得:y=34.2g
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
34.2%
答:使用的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34.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部分 物质科学
第11讲 常见的化学反应
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考点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考点三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考点四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04题型精研·考向洞悉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题型二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题型三 置换反应
题型四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题型五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05分层训练·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考查频次 命题预测
常见的化学反应 1.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并存在能的转化;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2.认识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燃烧的条件、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等。 3.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4.了解氧化反应及燃烧,知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过程;具有安全意识,了解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5.知道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24年考查3分 1.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概念的理解主要有选择题和实验题 2.复分解反应命题点有:①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②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判断离子或物质是否共存;③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④利用复分解反应原理进行物质的检验和识别等,考察形式多样、在选择、填空、探究中均可以出现,常常是以一包白色固体中判断其中成分为背景。
考点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 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 多表现为放热、生成沉淀等的变化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义 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毒性等
本质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可以表现出来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2024 浙江模拟)近年来,我国对芯片产业关注度日益增加。如图是芯片的“地基”——硅晶圆的制作流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过程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 湖州二模)龙年春晚西安《山河诗长安》,在古代与现代的跨时空碰撞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彰显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大数据显示,西安在春节期间成为入境游目的地第一名。
(1)西安分会场的灯光熠熠生辉,仿佛一道流动的彩虹。这些灯饰中大都填充了稀有气体,这利用了稀有气体的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星河轮转,时光千载,李白仗剑今朝入长安。其使用的佩剑材料为铁合金,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合金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李白吟诵的《将进酒》将节目的整个气氛推向高潮,打开酒瓶,就能闻到酒香。其微观原因是 。
【新考向】(2024 慈溪市一模)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溶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最终总是残留有1%左右的气体。
材料二:1882年,英国化学家瑞利测得从空气除去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测得密度为1.2508克/升,两者相差0.0064克/升。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相同差值。同时采用卡文迪许的实验方法,得到了一种未知气体。
材料三:受瑞利实验启发,拉姆塞做了如下实验:把已经除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最终得到了与瑞利相同的气体。通过合作研究,他们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命名为“氩”。
材料四:拉姆塞分别在1895年和1898年发现了氦气、氪气、氖气和氙气。1898年氡气亦由弗里德里希发现,至此稀有气体全部被人熟知。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氮气密度。
考点三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1.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基本反应类型 定义 通式 特点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二合一或多合一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AB→A+B 一变二或一变多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 单换单、强换弱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CB 双交换、价不变
1、铁与酸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价。
2、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
复分解反应 对反应物的要求 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水 反应物之一可溶 生成物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有气体放出; 有沉淀生成; 有水生成。
酸+盐--→酸+盐 反应物之一可溶
盐+碱--→盐+碱 反应物均应可溶
盐+盐--→盐+盐 反应物均应可溶
(2023 瓯海区二模)下列反应中,既不是化合反应,又不是分解反应的是(  )
A.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B.铝+氧气氧化铝
C.过氧化氢水+氧气
D.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2023 普陀区校级模拟)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O2+Na2CO3Na2SiO3+CO2↑
③SiO2+2CSi+2CO↑
④Si+2NaOH+H2ONa2SiO3+2H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③属于置换反应
B.上述反应中共生成三种可燃性气体
C.Na2SiO3中Si为+4价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23 永康市校级三模)取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
A.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加氧化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
C.加氯化铜溶液,有蓝色沉淀产生
D.测溶液的pH,pH刚好等于7
(2024 杭州模拟)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关于反应的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c段只发生1个反应
B.a﹣b段生成的沉淀是BaSO4
C.根据图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
D.c点所含的溶质只有BaCl2
【新考法】(2024 吴兴区模拟)已知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O2↑+H2O+CaCl2可自发进行.在常温下,测得浓度均为a%的下列六种溶液的pH大小情况:
溶质 H2SO4 HCl H2S H2CO3 HClO
pH 小→大
表中pH大小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其中不符合该规律的是(  )
A.H2S+CuSO4═H2SO4+CuS↓
B.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
C.2HCl+CaS═CaCl2+H2S↑
D.CO2+H2O+Ca(ClO)═CaCO3↓+2HClO
(2023 鹿城区模拟)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下列图示为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A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关系密切;氯化钠是由 和 构成的(写符号).工业上可用氯化钠生产一种常用的碱,即氯化钠饱和水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这种碱、氯气(Cl2)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B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两个反应在微观实质上的共同点是 .
考点四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类型 定义 实例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其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C+O2CO2
还原反应 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走的反应(其中能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 CO+CuOCu+CO2
氢气和一氧化碳的还原反应
氢气 一氧化碳
可 燃 性 反 应 2H2+O22H2O 2CO+O22CO2
现 象 淡蓝色火焰,放热,火焰上所罩干冷烧杯壁上有水雾生成 蓝色火焰,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还 原 性 反 应 H2+CuOCu+H2O CO+CuOCu+CO2
装 置
现 象 黑色固体变红色;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黑色固体变红色;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尾气燃烧或收集起来,防止污染。
H2、CO等可燃性气体在使用前必须先验纯,防止与空气混合受热时发生爆炸。H2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可用无水硫酸铜鉴别;CO的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
(2024 越城区校级一模)“化学链燃烧”是指燃料不直接与空气接触,而是以载氧体在两个反应器之间的循环来实现燃料较低温度下燃烧的过程。某“化学链燃烧”的过程如图所示。
(1)X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 。
(2)载氧体循环中,CuO→Cu2O发生了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2023秋 越城区校级期中)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源于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如图甲)。
(1)《千里江山图》色彩艳丽,璀璨夺目,这与所用矿石颜料赭石(主要成分为Fe2O3) 有关。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利用赭石炼铁,主要反应原理是Fe2O3+3CO2Fe+3CO2其中属于还原剂的是 。
(2)实验室可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A为尾气处理装置,它具有吸收CO2与收集CO的功能,请画出两根导管a、b在瓶A中的部分。 (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图。)
(3)丙图是玻璃管中氧化铁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请画出生成铁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和坐标。(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图。)
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在加热条件下与CuO发生反应:H2+CuOCu+H2O。某同学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如图由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实验开始前需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应先通一段时间氢气,再加热氧化铜进行反应,其主要目的是 ;
(2)上述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使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更严格更科学,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现有10g锌、8g氧化铜和足量的稀硫酸,某同学想用这些锌和氧化铜为原料来制取铜单质,他采用了如下所示的流程图和实验装置(如图1):
ZnH2Cu
(1)实验时,为了能够持续地小流量地产生氢气,应该更换图中的仪器是: 。
(2)试计算8克氧化铜完全反应能生成多少克单质铜?
(3)按照规范操作要求完成实验,氧化铜被完全反应,请以加入的Zn为横坐标,以生成的Cu为纵坐标(如图2),画出关系图,标出图中转折点的大致位置,并说明理由: 。
题型一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024 温州三模)我国有许多特色美食,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磨碎豆子 B.酿制米酒 C.压榨甘蔗 D.采摘茶叶
2月3日晚间一列货运火车在美国俄亥俄州脱轨,导致危险化学物质氯乙烯泄漏并引发火灾,下列氯乙烯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 B.可燃
C.微溶于水 D.沸点﹣13.4℃
(2023 杭州)汽车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描述中相关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钢化玻璃透光性好
B.合成橡胶做轮胎耐磨
C.汽车大灯可用稀有气体做电光源
D.铝合金做引擎盖,耐氧化耐腐蚀
题型二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下列与Na2O+H2O═2NaOH属于同一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H2O+CO2═H2CO3
B.Zn+2HCl═ZnCl2+H2↑
C.NaOH+HCl═NaCl+H2O
D.2HO22H2O+O2↑
人类发现二氧化碳经历了多个世纪,下列是其历程中的部分资料。
资料一:公元三世纪,张华在《博物志》中就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即如图反应①,其中“白石”即石灰石,“白灰”即氧化钙。
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的物质转化研究。
资料三:1769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资料四:1823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通过加压得到液态二氧化碳。
(1)反应①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水”与“液态二氧化碳”的构成 (选填“相同”或“不同”)。
题型三 置换反应
(2023 绍兴)《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
【新考向】Si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工业中有句行话“从沙滩到用户”,指的是利用沙子(主要成分SiO2)制取高纯度的Si,其主要化学反应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2C+SiO2Si(不纯)+2CO↑
②2Cl2+Si(不纯)SiCl4
③SiCl4+2H24HCl+Si(高纯)
A.①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硅转化成单质硅
B.②③的目的是除去单质硅中混有的杂质
C.上述反应中涉及到2个置换反应
D.上述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高铁已创造多项世界之最,目前国内高铁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给国人带来便利,还凭借其优秀的性能走出了国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魅力。高铁铁轨需要无缝焊接,其原理是:2Al+Fe2O32Fe+Al2O3在这个反应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前后A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物质是Al2O3
D.这该反应中Fe2O3,属于金属氧化物
题型四 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期中)某溶液溶质可能是NaOH、HCl、H2SO4、MgCl2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Y)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质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有
B.H2SO4和MgCl2一定有,NaOH一定无
C.HCl和MgCl2一定有
D.HCl一定有,NaOH、H2SO4一定无,MgCl2可能有
(2023秋 临海市校级期中)小敏在吃皮蛋时尝到了涩味。为找到去除涩味的方法,小敏查阅资料发现皮蛋制作时需要用到“灰料”进行腌制。“灰料”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定比例的生石灰、纯碱以及食盐混合,并加水调至糊状。根据上述信息分析,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灰料”中的生石灰和纯碱分别是Ca(OH)2和Na2CO3
B.“灰料”的制作过程中温度不变
C.“灰料”溶液中可能含有Na+、Cl﹣、OH﹣、Ca2+、
D.皮蛋沾点食醋再吃,可缓解皮蛋的涩味
【新考向】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CO3+H2O=Na2SO4+Cu(OH)2↓+CO2↑;次要反应是:CuSO4+Na2CO3=Na2SO4+CuCO3↓
(2)CuSO4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 主要反应是:CuSO4+Na2S=Na2SO4+CuS↓
很难发生的反应是:CuSO4+Na2S+2H2O=Na2SO4+Cu(OH)2↓+H2S↑ 下列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CuS<Cu(OH)2<CuCO3 B.CuS>Cu(OH)2>CuCO3
C.Cu(OH)2>CuCO3>CuS D.Cu(OH)2<CuCO3<CuS
题型五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2022秋 西湖区期末)工业上常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2)来制取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硅,其中有一步的反应为:SiO2+2CSi+2CO↑,对该反应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硅元素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体现了C具有还原性
D.SiO2发生了还原反应
(2023秋 鹿城区校级月考)下面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Ⅰ】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CuO发生了 反应。
(2)根据化合价升降说,甲、乙、丙、丁为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3)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得失氧说不能解释没有氧参与的反应,具有局限性,该理论应该摒弃
B.氧化和还原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关系
C.电子转移说是从微观视角来探析和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D.自然界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是有利的
E.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延伸和完善的过程
如图1是人类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阶段】】得失氧说: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Ⅱ】化合价升降说:凡是出现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阶段Ⅲ】电子转移说:化合价升降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凡有电子转移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得电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
(1)根据得失氧说,在 H2+CuOCu+H2O化学变化中,H2发生了 反应。
(2)电子转移是元素化合价改变的本质原因。失电子后,元素的化合价会 (填“升高”或“降低”)。
(3)根据化合价升降说,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丁是 反应。
基础巩固
(2024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云南十八怪之一:豆腐包着豆浆卖。下列豆浆制作的主要流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冷水泡豆 B.磨豆制浆 C.过滤豆渣 D.烧柴煮浆
(2024 宁波自主招生)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在K2CO3、K2SO4、AgNO3三种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SO3加入到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显红色
C.未密封保存的苛性钠遇盐酸有气体生成
D.将Fe(OH)3加入到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溶液显红色
(2024 台州三模)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豆腐中含有丰富的钙盐。两者混合会发生反应:CaSO4+H2C2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
(2024秋 鹿城区校级月考)人长期吃菠菜炒豆腐易得结石病,因为菠菜里的草酸(H2C2O4)和豆腐中的硫酸钙会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草酸钙(CaC2O4)。其化学方程式为:H2C2O4+CaSO4=CaC2O4↓+H2SO4。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氧化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生锈的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会产生气泡。为探究气体是什么反应产生的,兴趣小组设计如图实验,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后,小明认为还需要继续补充实验。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应补充一支加入稀盐酸的试管,久置观察
B.应补充一个铁与水能否反应的实验
C.应补充一个氧化铁与水能否反应的实验
D.应同时补充B和C两个实验
(2024 湖州模拟)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火法炼锌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ZnCO3+2CZn+3CO↑,该反应属于(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2024 宁波自主招生)小羽同学在一本化学书上看到: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这个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这种物质就是还原剂;当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这种物质是氧化剂。那么,在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对于氯气的描述,小羽应选择(  )
A.氯气只是一种氧化剂
B.氯气只是一种还原剂
C.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
D.氯气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2024 宁波自主招生)M是一种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M2+与其他几种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见下表:
O2﹣ OH﹣ CO32﹣ Cl﹣ SO42﹣ NO3﹣
M2+ 难溶 难溶 难溶 易溶 易溶 易溶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各反应:①M+HCl;②M(NO3)2+BaCl2;③MO+HCl;④M(OH)2+NaCl;⑤M(OH)2+HCl;⑥M(NO3)2+HCl;⑦MCO3+HCl;⑧MSO4+BaCl2,上述反应能进行,且反应产物有水生成的是(  )
A.①②④⑦ B.③⑤⑦ C.②④⑥ D.①③⑤⑧
(2024 黄岩区二模)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唐宋时期台州冶铁业发达,其炼铁方法是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使木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其中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3C+2Fe2O34Fe+3CO2↑。该化学反应的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024 滨江区校级模拟)将铜粉和铁粉混合物mg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FeCl3溶液,测得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FeCl3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小资料】铁和铜都能与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Cu+2FeCl3═2FeCl2+CuCl2
甲:FeCl3与Cu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乙: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为(m﹣n)g
丙:N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一定只含Fe2+、Cu2+这两种
丁:当加入V1mLFeCl3溶液时,Cu恰好完全反应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23秋 永嘉县校级月考)小科为比较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后把两试管中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如图乙),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可能的组成有(  )
①Mg2+
②Mg2+、Fe2+
③Fe2+和Cu2+
④Mg2+、Fe2+和Cu2+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秋 慈溪市校级月考)在硝酸银和硝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绘制加入铁的质量与溶液中溶质的种类关系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g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
B.从m1变化到m2时,溶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NO3)2=Fe(NO3)2+Cu
D.当加入铁的质量为m3时,金属单质的种类为2种
(2023秋 定海区月考)图像能直观体现化学中的各种变化关系,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将等质量的锌粉、铁粉分别放入盛有足量且相同浓度稀盐酸的容器中
B.向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溶液
C.实验室的浓硫酸、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D.向20g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能力提升
(2022 绍兴模拟)小明在厨房里找到了一包使用纯碱,包装袋上写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质量分数>98%),杂质为氯化钠。他利用该纯碱进行如下实验:
(1)为了解使用纯碱的溶解性,小明取了三个洁净的烧杯,编号为A、B、C,分别加入40g该纯碱,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整个过程温度不变。小明判断 烧杯(填“A”“B”或“C”)所得溶液是该温度时的碳酸钠不饱和溶液。
烧杯编号 A B C
加水的质量/克 80 100 120
溶液的质量/克 113 140 160
(2)小明零取一个洁净的烧杯D,将32g该纯碱样品放入其中,加水完全溶解,将其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逐渐往杯中滴加稀盐酸,电子秤的示数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通过计算说明: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与包装袋信息相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有同学认为小明测定的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偏大,请分析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偏大的主要原因是: 。
向一定质量的MgSO4溶液中先后滴加100克Ba(OH)2、H2SO4溶液,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a点对应的溶液pH 7(填“>”,“=”或“<”)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 。
(3)m= 。
(4)求使用的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