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2.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 3.2.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冀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3 17:5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3.2.1.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本课时是冀少版七年级下册中关于人体生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它承接了之前所学的心脏结构和血管知识,是对人体循环系统的深入探究,为后续学习人体的新陈代谢、泌尿系统等知识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教学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河北少年出版社(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章第二节。教材详细介绍了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从心脏的不同部位出发,历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到心脏,清晰地展示了血液在身体内的流动轨迹。还阐述了血液循环运输物质节等重要功能。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帮助同学们从微观层面理解身体是如何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路线;理解血液循环的功能,即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 难点: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理解血液循环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人体生理知识有一定兴趣和基础,已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基本结构,但血液循环途径抽象复杂,学生理解动态过程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借助直观手段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学情目标 生命观念: 阐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血液循环模式图,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能从图表中获取关键信息,解决血液循环相关问题。 探究实践: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态度责任: 关注血液循环与健康生活的联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意识到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理解体循环途径和肺循环途径。
2 理解血液循环途径的意义。
探究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资料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提升阅读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健康生活。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结果展示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以生活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展示血液循环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生活链接加深对知识理解,最后通过练习和小结巩固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固知新 【回顾旧知识】“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心脏,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心脏的四个腔室名称及相连血管,以及不同血管的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通过肌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时,注射的部位多在臀部。从臀部进入人体的药物是如何到达患病部位的 血液循环有什么功能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回顾已学知识。 观察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探究实践 【阅读思考】展示资料。“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重点关注揭开血液循环之谜的过程。” 【提出问题】这三段资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怎样的 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新知探究】介绍资料的内容。总结塞尔维特通过他的研究发现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哈维的实验说明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必定是流到了动脉里;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是流回了心脏,马尔比基发现毛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可循环的管道,进一步证明血液循环的存在。 【新知探究】利用血液循环模型和多媒体,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完整过程。首先介绍: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由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合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网时,将运输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细胞利用,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运走。 【新知探究】介绍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液在心脏与肺之间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肺循环的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肺泡内的氧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提出问题】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新知探究】总结血液循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体循环和肺循环沿各自路线进行,在心脏处又连通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提出问题】“那血液循环有什么功能呢?”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血液循环系统不但把营养物质和氧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而且还可以将代谢废物带走,对保证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 【新知探究】介绍血压以及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即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就是血压。血压通常用血压计测量获得的两个数值来表示,第一个数值是收缩压,第二个数值是舒张压。血压过高,心脏射血阻力大,不仅增加心脏负担,还对血管造成损伤,与动脉硬化也有密切关系;血压过低,不利于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心脏和血管的损伤会引起血液循环系统障碍,影响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课堂练习】展示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题,涵盖血液循环途径、血液循环功能等知识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仔细阅读资料,尝提取重要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 跟随教师的讲解,记录关键信息。 认真观察模型和视频,跟随教师讲解,在笔记本上记录体循环路径。 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肺循环途径,在笔记本上记录肺循环路线。 根据老师讲解,思考问题,发表看法。 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做好笔记。 积极思考。认真听讲。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培养阅读、探究及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取重要信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帮助学生理解资料内容。 运用直观教具,将抽象的血液循环过程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体会血液循环的作用,加深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血液循环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及血液循环的功能。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遗留疑问。 【布置作业】绘制简单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标注血液成分变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积极参与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和疑惑,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 记录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作业设计 绘制简单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并标注血液成分变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功能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二、血液循环功能 运输物质、参与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血液循环的抽象过程,但在实验教学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观察效果,今后应加强实验前的操作指导。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机制,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知识应用环节,学生对生活案例分析表现出较高兴趣,但分析深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后续教学应增加此类练习,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