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2 太阳对地球活动的影响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2 太阳对地球活动的影响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7 09:2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2 太阳对地球活动的影响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2025云南临沧模拟)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
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
状况和海拔等。右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
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
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成都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
是( )
D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上海、
成都和昆明四地相比,成都位于四川盆地,
阴雨天多,海拔低,太阳辐射强度小。结合
图中四条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曲线可知,与成都最匹配的是曲线④,D正确。
2.图示四条曲线表示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
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差异最大的
是( )
A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全球来看,一般正午太阳高度
角大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大,正午太阳高度
角小的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看出,曲线①表示冬春季节太阳辐
射强度大,夏秋季节太阳辐射强度小,与全球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几乎相反,差异
最大,A正确;曲线②、③、④表示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规律基本与全球规律相似,
曲线②差异稍大,但比曲线①的差异要小,B、C、D错误。
3.曲线③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B
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
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 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解析】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云雨天气
较多,整体上太阳辐射较弱,7—8月正午太阳高度高,且
正值伏旱期,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上海太阳辐射强度年
变化规律与图中曲线③变化特征相似,因此曲线③表示上
海。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海地区,7—8月我国锋面雨带北移,影响我国的西太平
洋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支)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上海盛行下沉气流,降水
少,晴天多,因此太阳辐射强度大,B正确;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最大,而上海6月份太阳辐射并不强(受梅雨影响) ,表明纬度低、
太阳高度大不是上海在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A错误;上海位于30°N附
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纬度不高,地势低,C、D错误。
(2025河南驻马店模拟)某科幻电影讲述了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冒险故事。火星的自转
轴与其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5°,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同,质量约为地
球的1/9,体积约为地球的3/20,有稀薄的大气,大气密度约为地球的1%。据此完成4—5题。
4.与地球相比,火星( )
C
A.表面均温较高 B.大气层厚度较大
C.昼夜温差较大 D.极昼、极夜范围较小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火星离太阳比地球远,且大气层稀薄,密度约为地球的1%,
接受的太阳辐射少于地球,且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于地球,所以火星表面平均温度低于地
球,A、B错误;火星大气层稀薄,大气密度约为地球的1%,大气保温作用和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都弱于地球,所以火星昼夜温差大于地球,C正确;由于火星自转轴与其
公转轨道面夹角约为65°,故其“黄赤交角”约为25°,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大于地球,
D错误。
5.影片里人类探测火星过程中( )
D
A.飞行期间穿越小行星带
B.飞行期间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逐渐增大
C.火星上昼夜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时长为24时
D.与地球控制中心的通信信号受太阳活动影响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人类由地球飞向火星的过程
中不穿越小行星带,A错误;飞行期间人类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逐
渐减小,B错误;火星的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昼夜交替周期为24时37分,C错误;太
阳活动可能影响地球与太空的通信信号,D正确。
(2024山东济宁微山二中月考)右图示意1970—2020年安徽
省年均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数据显示安徽省太阳能资
源总体较为丰富,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B
【解析】 A(×)由图可知,安徽省年均太阳能资源在空间
分布上大致呈现从北到南递减的趋势。受纬度影响,太阳辐
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若是受纬度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应
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状况。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省南部多山地,位于夏季
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阴雨天多,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太阳辐射总量低。
C(×)海陆位置对安徽省太阳辐射分布影响不大,且海陆位置的影响应该体现在东西
部太阳辐射差异方面。
D(×)安徽省整体处于季风环流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南北差异小。
7.皖南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 )
A
A.生态环境保护 B.技术、资金受限
C.能源需求量少 D.能源、矿产丰富
【解析】 土地利用情况影响当地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皖南地区多山地,森林面积占比较大,故
皖南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是由于生态环
境保护,与技术资金受限、能源需求少、能源和矿产丰富关
系不大,故选A。
(2024海南洋浦中学月考)下图示意某平原站点测量的2006—2009年近地面太阳短波辐
射强度的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太阳短波辐射频繁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
A.天气状况 B.太阳高度
C.下垫面状况 D.昼夜长短
【解析】 图示监测地点相同,都是以一年为
周期,由于同一地点同一周期内的下垫面状况、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是稳定且相似的,
并不会出现太大差别,故以上均不是导致太阳短波辐射频繁波动的主要因素,B、C、D
错误。每年不同时期的天气状况是多变的, 阴雨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较强,导致到达近地
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晴朗天气多,使得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所以导致太阳短波辐
射频繁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A正确。
9.观测时段内,向上的太阳短波辐射出现异常
高值主要是由于( )
B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反射率高
C.地面辐射增多 D.太阳活动剧烈
【解析】 A(×)太阳辐射是向下的辐射。
B(√)向上的太阳短波辐射体现了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下垫面反射率越高,向上的
太阳短波辐射越多。
C(×)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D(×)太阳活动与向上的太阳短波辐射无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