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考向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影响
(2025山西长治太行中学月考)下图为沿20°E经线所绘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及大气环流形
势图。据此完成1—3题。
1.若下图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图中a地高、低空
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A. B. C. D.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图中a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
高压带控制地区,由于近地面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高空则相反,气压低,等压面
向下凸(口诀:凸高为低,凸低为高),A正确。
2.在c风带的影响下,当地旗帜飘向( )
D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解析】 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图中c风带
位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之间,
为东北信风带,在东北信风影响下,当地旗
帜飘向西南,D正确。
3.图中所示季节( )
A
A.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B.亚欧大陆上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C.昆明准静止锋活动较频繁
D.南极科考人员进入繁忙期
【解析】 A(√)读图可知,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
该季节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
B(×)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C(×)冬春季昆明准静止锋活动较频繁。
D(×)南极此时出现极夜,不适合科考人员进入。
(2022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
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
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右图示意
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第4题。
4.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 )
A
①副极地低压带 ②副热带高压带
③极地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
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下图)可知,影响题目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
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带和盛行西风带,①③④正确,
故选A。
(2025湖南长沙一中检测)下图是南美洲西海岸某月风速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
成5—6题。
5.关于图示月份内的地理现象说法最正确的
是( )
A.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B.赤道低压位置靠北
C.我国受亚洲高压影响大
D.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C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此时30°S左右到
40°S左右地区风速最小,说明此时该区域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由此判断此时全球气压
带和风带的位置偏南,所以该月份最可能为1月。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赤道低压
带位置靠南,我国受亚洲高压影响大,印度半岛吹东北风,C正确。
6.影响图中甲、丙两地风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D
A.海陆位置 B.植被覆盖 C.洋流影响 D.地形起伏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地此时受东南信风
的控制,根据纬度判断,甲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
坡处,受山脉阻挡,风速较小,丙地此时受西风带
控制,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没有地形的阻挡,风速
大,所以甲、丙两地风速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起伏大,D正确;甲、丙两地都
位于沿海地区,海陆位置情况差异不大,A错误;甲地为热带荒漠,植被覆盖率低,理
论上风速应该更大,但实际风速小,而丙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理论上风速较小,但实
际风速大,故B错误;洋流主要影响气温和降水,对风速影响弱,C错误。
考向2 季风环流
(2024河北阶段练习)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
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
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副热带
高压对区域天气及台风影响大。右图示意某年9月
12日到9月15日每日20时的一次台风过境前后副热
带高压带范围变化,其中①②③④代表不同日期
20时的副热带高压带范围。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副热带高压带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图中示意一次台风过境前后的副热
带高压带范围变化,副热带高压带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应从
台风和副高位置分析。如图所示,副高南部范围向北不断凹进的地方应为台风位置,图
②到图①副热带高压带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向北凹进的范围扩大,说明该海域为台风经过
位置,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说明②为图中副热带高压带最早状态,其次为图①;图④
副热带高压带在西北太平洋海域范围进一步缩小,并被断开,说明台风从断开的地方通
过;图③副热带高压带的范围最小,断开位置逐渐恢复,表示台风过境之后,是最晚的
状态;所以,图中副热带高压带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B。
8.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带发展趋势为( )
A
A.1月到7月,高压主体向北、向西移动且强度增强
B.1月到7月,高压主体向南、向东移动且强度减弱
C.7月到次年1月,高压主体向北、向西移动且强度减弱
D.7月到次年1月,高压主体向南、向东移动且强度增强
【解析】 1月到7月,是北半球从冬季向夏季过渡
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气
温升高,副热带高压主体向北、向西移动,而且
强度增强。7月到次年1月,是北半球从夏季向冬
季过渡的阶段,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气温降低,
副热带高压主体向南、向东移动,强度减弱。故
A正确。
9.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不同区域天气状况及
其成因为( )
D
A.南侧常年无气旋活动,多晴朗天气
B.北侧无锋面活动,多晴朗天气
C.东侧大气层不稳定,多阴雨天气
D.西侧暖湿空气北上,多雷阵雨天气
【解析】 A(×)副热带高压带南侧纬度低,热量充足,利于气旋的形成。
B(×)副热带高压带北侧是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容易形成锋面,多阴雨天气。
C(×)副热带高压带东侧盛行偏北风,气流来自高纬度,性质稳定,多晴朗天气。
D(√)副热带高压带西侧,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陆地的干燥空气相遇,易形成锋面,
所以西侧多雷阵雨天气。
(2024浙江卷)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下图为沿100°E海
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甲、乙气压系统分别为( )
A.赤道低压、极地高压
B.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
C.亚洲低压、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压、亚洲高压
C
【解析】 据图可知,甲出现的时间是7月左右,
其气压中心位于北纬30°附近,且气压值较低。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7月,亚洲大陆较同纬度海洋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
形成低气压,即甲为亚洲低压。乙出现的时间是1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于50°N附近地
区,气压值较高。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1月亚洲大陆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
沉,形成高气压,即乙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以甲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乙是
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C正确,A、B、D错误。
11.图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 )
D
A.春季气压变化,能减少沙尘灾害天气
B.夏季气压控制,易出现东南季风降水
C.秋季气压变化,可降低气旋出现频率
D.冬季气压控制,常形成低空逆温现象
【解析】 据图推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位于亚洲中部(中国西北地区)附近。当
地春季升温快,气压变化大,易形成大风天气,增加沙尘灾害天气,A错误。夏季受低
气压控制,容易出现降水,但并不一定是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B错误。秋季气压变化
与气旋出现频率的降低并非直接相关,气旋的出现频率受热力、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C错误。冬季受气压(亚洲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
气温低,上层大气降温相对较慢,常形成下冷上暖的低空逆温现象,D正确。
考向3 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
(2022辽宁卷)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
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
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
“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
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
灾害。如图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第12题。
12.该段峡谷夏季气候特征为( )
D
A.湿热 B.冷湿 C.干冷 D.干热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段峡谷大致位于我国西南
横断山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该段峡谷位于西南
季风背风坡,降水少,且可能发生焚风效应,因此夏
季该段峡谷气候特征为干热, D正确。
13.(2022北京卷,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下图为黄河源园区位置及玛多气候资料示意图。
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
【答案】 植被类型:高寒草原、高寒草甸。(2分)气候特点:全年气温低,降水少。
(2分)
【解析】
14.(2023北京卷,4分)近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读图,
回答下题。
拿骚气候资料图
概述拿骚的气候特征。
【答案】 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季节差异明显。(4分)
【解析】 由拿骚气候资料图可知,拿骚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每年5—10月气温较
高(最冷月均温25 左右,最热月均温不超过 30 ),11月至次年4月气温稍低
(最冷月均温22 左右,最热月均温25 左右),1月为最冷月。拿骚年降水量大,降
水具有明显的干湿季,5—10月为湿季(月均降水量超过100 mm),11月至次年4月为干
季。
拿骚气候资料图
觉醒集训
(2024山东威海期末)每年10月到次年5月,南亚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被大量的大
气棕色云团笼罩。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包括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硫酸盐、硝
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等,这些颗粒物沉降后会使冰雪颜色加深。观测结果表明,喜马拉
雅山南北两侧的大气污染浓度和种类十分相似。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段南亚地区形成大气棕色云团的原因是( )
D
①干季降水少 ②盛行西南季风 ③地形闭塞 ④生产、生活用煤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南亚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此时段为干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晴朗,大
气稳定,降水较少,空气中的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等不易沉降,容易聚集,①对,
②错;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形不闭塞,③错;南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人
口密集,生产、生活用煤量大,产生的含碳颗粒物等污染物多,④对。综上所述,D正确。
2.南亚地区的大气棕色云团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D
①地面反射增强,加速喜马拉雅山冰川消融
②导致当地粮食减产
③加剧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气污染
④加剧恒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包括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硫酸
盐、硝酸盐和铵盐、气溶胶等。棕色云团会使大气削弱作用增强,使得到达地表的太阳
辐射减弱,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可能减少,气温可能降低,不会加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
消融,①错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光合作用减弱,可能导致当地粮食减产,②
正确;由材料“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大气污染浓度和种类十分相似”可推测,南亚地区
的大气棕色云团可随盛行风扩散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加剧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气污染,③
正确;由材料“颗粒物沉降后会使冰雪颜色加深”可知,大气棕色云团沉降后会使冰雪变
脏,污染物随冰雪融水汇入河流,污染河水,加剧恒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张,④正确。
综上所述,D正确。
(2025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期中)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汤加海域火山喷发,
大量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聚集,并引发大范围海啸。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简图,
图2为气象卫星捕捉到的汤加火山喷发场景。据此完成3—5题。
图1
图2
3.汤加火山处在( )
B
图1
图2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解析】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汤加火山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相互挤压,B正确。
图1
图2
4.监测汤加火山喷发过程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图1
图2
A.RS B.GNSS C.GIS D.数字地球
【解析】 A(√)RS为遥感技术,主要利用飞机或卫星实时监测地面信息,即监测汤加
火山喷发过程所用地理信息技术为RS。
B(×)GNSS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与导航,不能够实时监测火山喷发。
C(×)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不能实时监测地
面信息。
D(×)数字地球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
图1
图2
5.汤加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灰最可能飘向( )
D
图1
图2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 据图可知,汤加火山喷发处位于0°—30°S,汤加火山受东南信风带控制,盛
行东南风,因此火山灰由东南吹向西北,D正确。
(2025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巴塔哥尼亚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的南段,北自35°S起,南至火地岛,山体切割破碎。山脉
东部为中央大高地,地势逐级下降到海拔1 000米左右,河
流从陡峭的悬崖急剧地落入大西洋中。高地只生长矮小的
灌木,且几乎倾向一侧;河流清澈,水生生物很少。如图
为巴塔哥尼亚高原河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和中央大高地地区河流水生生物很少无关的是( )
A.水温低 B.流速快 C.水质优 D.泥沙少
C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央大高地所处纬度较高,
该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温低,不利于水生生
物生存、繁殖;中央大高地河流从陡峭的悬崖急剧地落入
大西洋中,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生物生存;河流清澈,
泥沙含量低,营养物质少,不利于生物生存,A、B、D不
符合题意。水质优有利于水体中初级生产者繁殖,水体生物量一般会增加,C符合题意。
7.推测中央大高地地区生长的矮小灌木“倾向一侧”的
方向为( )
B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解析】 读图可知,中央大高地位于大西洋西侧,
地处中纬西风带,灌木“倾向一侧”的原因是受强盛
的西风(西北风)影响,风穿过山地峡谷,在狭管
效应下风速加快,使灌木倾向东南一侧,B正确。
(2025黑龙江大庆中学月考)北半球海陆分布造成纬向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
气压中心,其位置和强度的异常往往会造成区域内天气、气候的异常。下图示意某气压
中心分布,1 028 hPa等压线的分布范围是该气压中心的分布范围。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甲地气压中心的性质及其切断的气压带最有
可能为( )
D
A.冷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B.暖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C.暖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D.冷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解析】 图示高压中心主要位于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可判断甲地气压中
心为冬季出现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为冷高压,B、C错。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
强大,切断了冬季南移的副极地低压带,A错,D对。
9.若某年份1 028 hPa等压线分布偏南偏东,则我国
东部地区( )
C
A.冬季气温距平为正值 B.梅雨季较往年提前
C.寒潮天气较往年频发 D.登陆台风较往年偏多
【解析】 1 028 hPa等压线分布偏南偏东,即蒙
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我国的范围更加广阔,其势
力更加强大,会导致寒冷空气更频繁地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较往年频发,我国
冬季气温更低,气温距平为负值,A错,C对。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较强大时,会阻滞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北上,江淮地区梅雨季可能会推迟,B错。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出现
在冬春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D错。
10.(2023辽宁卷,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对流层的中低层,风的辐合、辐散和水汽输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子。辐
合是水平气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聚集而产生的上升运动,辐散是水平气流
的流速增加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分散而产生的下沉运动。下图为1981—2010年中亚及周
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
(1) 分析甲地1月降水的成因。(6分)
【答案】 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甲地受西风控制;(2分)西风遇到青藏高原阻挡,流速
减慢,气流辐合上升;(2分)叠加地形导致的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2分)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37°N左右,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
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盛行西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气流流速降低,
辐合抬升;叠加地形导致的抬升,气流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 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点。
(6分)
【答案】 1月份西风辐合不明显,乙地降水
较甲地少;(2分)7月西风能带来一定降水,
【解析】 乙地1月份受西风控制,但西风的辐合作用较弱,且没有地形雨,降水较少,
甲地1月份降水较多,所以1月份乙地降水少于甲地;乙地7月份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
甲地7月份降水较少,所以7月份乙地降水多于甲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距离海洋更
远,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更小,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冬、夏温差更大,气温年较
差更大。
乙地降水较甲地多;(2分)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
更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