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2 内力作用及地貌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点2 内力作用及地貌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7 09: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专题五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2 内力作用及地貌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考向1 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2022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D
A.亚欧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解析】 根据板块分布可知,阿留申海沟
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
部,形成海沟,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
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邻亚欧板块,且亚欧板块属大陆板块,张
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会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
2.与图示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C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碰撞)
过程中,除在板块交界部位形成海沟外,在
大陆板块一侧还会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等宏
观地形,③④正确;海岭形成于大洋板块的
生长边界,裂谷形成于大陆板块的生长边界,①②错误。故选C。
(2025吉林延边二中阶段检测)2023年2月6日,土耳
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震源较浅。中国救援队于北
京时间2月7日23时从北京起飞,当地时间2月8日4时
30分抵达土耳其阿达纳机场。如图所示,此次震
中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边界。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此次地震震中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相似的
是( )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地震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
界,此次地震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碰撞挤压造成的。图①中所示板块边界为南极
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图②中所示板块边界为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
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错误;图③中所示板块边界为美洲板块和太
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与此次地震震中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相似,C正确;图④中所示板
块边界为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错误。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
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
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
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第4题。
4.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
A.板块挤压 B.火山不断喷发 C.板块张裂 D.岩浆持续侵入
【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
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会持续升高,A正确,排除C;结合材料可知,该山脉并没
有火山不断喷发,排除B;岩浆侵入不会对山脉升高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
考向2 地质构造的判断与应用
解题觉醒
方法一:看岩层弯曲方向。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辨岩层新老关系。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可依据岩层的新老
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方法三:看应用。找油找背斜,找水找向斜,隧道过背斜,工程避断层。
(2025福建上杭二中月考)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下图示意某
地区地质剖面。据此完成5—6题。
5.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甲、乙、丙、丁中最有利
的钻探部位是( )
A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看岩层弯曲方向——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
为向斜构造,丙处为断层构造,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找油找背斜
(【敲黑板】背油向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油气储存,是很好的储油构造;向
斜岩层向下弯曲,利于储水;断层处岩层破碎,工程建设要避开断层。因此,甲处岩层
最可能富含油气资源,最有利的钻探部位是甲,A正确。
6.丁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主要为( )
B
A.背斜山 B.向斜山 C.地堑 D.地垒
【解析】 图中丁地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
从地形来看,丁地为山地地形,故该地为向斜山,B
正确。
(2025辽宁大连期中)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
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东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
下图为该区域地质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垒 D.地堑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只有一条断层线,故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不可能是地垒、地堑,
C、D错误;再依据“地层轻微褶皱(岩层弯曲)”这一信息,可判断图中岩层形成的主
要地质构造是背斜或向斜;据材料可知,断层东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图中褶皱中心
断层东北侧灰岩的分布明显窄于断层西南侧,故为向斜,A正确,B错误。
8.该区域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D
A.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B.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C.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挤压
D.固结成岩—褶皱挤压—断层错位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有大量沉积岩层,应先
经历固结成岩过程;地层轻微褶皱,发生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断层东北侧地块抬升,有
断层错位,故该区域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挤压—断层错位,D正确。
(2025四川遂宁阶段练习)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据此完成9—10题。
9.在甲处竖直向下钻取岩芯,获得的地层信息最可能来自( )
C
A.J地层 B.S地层 C.O 地层 D.T地层
【解析】 据等高线知识判断,图中等高线整体从海拔低的字母O处向海拔高的字母S
处弯曲,该地地形应是谷地;据地层新老关系判断,O处地层最老,甲处为S ,属于
较新的地层,因此图中谷地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应该是背斜结构(辨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 在甲处竖直向下钻取岩芯,首先获得的是S 地层信息,
再往下是比S老的O、O,因此,C正确。S 是甲处地表岩层,与题干不符,B错误;
甲处无J地层、T地层分布,A、D错误。
. .
. .
10.乙、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
A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形是谷地,
地质构造先形成了背斜,后形成了断层;乙、
丙两地之间岩层依次经过S、O、断层线、O 、
S ,因此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④两图示意
的地质构造是向斜,B、D错误。③图断层线只
有右侧经过O ,因此不符合题意,C错误。
考向3 地质过程先后顺序的判断
解题觉醒
岩层新老的判断
根据地层层序 确定 一般情况下,岩石(特别是沉积岩)是成层分布的。岩层越老,其位
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越接近地表)
根据岩层的接 触关系确定 若岩层间有切穿关系,被切穿的岩层老,切入的岩层新,即“侵入者
新,被侵入者老”
根据生物化石 判断 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
物化石的岩层比含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依据板块构造 理论判断 如果是海底岩石,距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岩层越老;
距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岩层越新
(2022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1题。
11.图中( )
B
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岩层①比②沉积更早 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解析】 A(×)看岩层弯曲方向——图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
岩层破碎,被侵蚀形成谷地,地貌特征为背斜成谷。
B(√)根据岩层接触关系,“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岩,与断
层相交,没有被断层切断,而是切穿了断层,说明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根据地层层序,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岩层①
在含煤层以上,岩层②在含煤层以下,因此岩层①比②沉积更晚。
D(×)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岩层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二
者的形成环境不同。
(2022天津卷)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
答12—13题。
12.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 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 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解析】 关键信息:沉积地层一般是地壳下沉形成海洋或湖泊,流水汇入带来大量泥
沙沉积形成的;而沉积间断往往是地壳抬升,而后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读图分析可知,
奥陶纪到泥盆纪形成了连续沉积地层,说明该时期地壳处于缓慢下沉状态,泥沙不断沉
积,直到泥盆纪结束;泥盆纪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成陆地并接受外力侵蚀,因而
缺失石炭纪的地层;到二叠纪,该地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因
此,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下降沉积(从奥陶纪至泥盆纪)、抬
升侵蚀(石炭纪)、下降沉积(二叠纪),故选A。
13.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
B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 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解析】 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中生代的三叠纪,所以三叠纪地
层中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该地层中的落水洞、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是
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在气候较湿
润的地区,这些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并不明显,C错误;图中三叠纪岩层是最新的岩层,
从中间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符合向斜构造特征,因此三叠纪岩层位于向斜构造中心
部位,D错误。
解后反思
二叠纪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下沉成为海洋或湖泊,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和三叠纪
地层之后,该地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侵蚀,形成了本题示意图
中不同地质时期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的情况。
(2025河南濮阳一高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甲为断层)。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关于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描
述,正确的是( )
A.丁晚于丙 B.甲晚于乙
C.甲晚于丙 D.丁晚于乙
C
【解析】 A(×)根据地层层序——图中岩层丙
覆盖在岩层丁之上,故丙形成时间晚于丁。
B(×)断层甲形成后,又接受了堆积,在断层上方形成页岩,岩浆岩乙侵入了断层甲上方
的页岩,故乙形成时间晚于甲。
C(√)根据岩层接触关系——断层甲切断了岩层丙,故甲形成时间晚于丙。
D(×)综上分析,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丁丙甲乙,故岩层丁形成时间早于乙。
15.图中断层两侧石灰岩厚度差异较大,主要原因
是( )
B
A.岩性差异 B.侵蚀差异
C.水热差异 D.堆积差异
【解析】 读图,断层左侧石灰岩较厚,右侧石灰
岩较薄,已知石灰岩形成后产生了断层。图中断层左侧岩体下沉,接受侵蚀少,右侧岩
体上升,接受侵蚀较多,故断层两侧石灰岩厚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侵蚀差异,B正确;
断层两侧为同一石灰岩岩层,岩性一致,A错误;同一地区水热差异不大,C错误;图
中是先沉积形成石灰岩,然后才被侵蚀的,D错误。
觉醒集训
(2022辽宁卷)一般情况下,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
大,海平面下降。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北方某海
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相
对温暖期沉积了黄土状沉积物。如图为沉积剖面及其
所在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断剖面A→B→C层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大致经历了
( )
C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B→C层沉积物由黄土状沉积物变为砂质沉积物再变
为黄土状沉积物,砂质沉积物为寒冷的冰期沉积物,黄土状沉积物为温暖的间冰期沉积
物。冰期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间冰期气温较高,海平面较高,所以A→B→C层形成
过程中海平面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
2.砂质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是末次冰期的( )
A
A.海岸沙 B.河流沙 C.洪积物 D.冰碛物
【解析】 A(√)据材料可知,在风力搬运作用下,我国
北方某海岸在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沉积了砂质沉积物。
末次冰期中的相对寒冷期气温较低,冰川扩大,海平面下
降,海岸地区的沙出露,受风力搬运作用影响,易形成砂质沉积物。
B(×)图文材料中并未提到该地有河流分布,且河流沙出露主要受河流水量和水位影
响,与寒冷期海平面下降关系不大。
C(×)洪积物主要分布于洪水多发的山麓地区。
D(×)冰碛物主要分布在冰川活动较多的地区,我国海岸地区冰川活动较少。
(2024江苏南京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地质简图。据此完成3—4题。
3.在甲处垂直钻探可以取到( )
A
A.上二叠统砂岩 B.下三叠统泥灰岩
C.下三叠统页岩 D.中三叠统灰岩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叠纪早于三
叠纪。结合图示可知,甲处为下三叠统灰岩,
其形成时间晚于上二叠统砂岩,而早于下三
叠统泥灰岩、下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灰岩。岩层形成时间越早,越靠下,因此在甲处垂
直钻探可以取到上二叠统砂岩,A正确,B、C、D错误。
4.从M到N的剖面线最可能位于( )
B
A.向斜槽部 B.背斜右翼
C.向斜右翼 D.背斜顶部
【解析】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
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读图并结合上题分
析可知,图中上二叠统砂岩最老,越向右侧,岩
层越新,因此可推测,图示区域岩层由左至右越来越新,则以河流为界,该地右侧可能是向
斜槽部,左侧可能是背斜脊部,则M到N剖面线最可能位于背斜的右翼、向斜的左翼,B正确,
A、C、D错误。
规律总结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但是背斜、向斜的
地表形态也可能出现倒置现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形成
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常形成山岭。
(2022浙江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
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
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势起伏不大。沉积岩颗
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
颗粒物越细。据此完成5—6题。
5.若甲地附近发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
A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地势起伏不大,北部有水库,说明北部地势较低,
可判断该地地势整体南高北低。甲地东南部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断层地带岩
石脆弱,因此甲地附近的小河最可能是流水侵蚀该断层形成的,河槽也应呈东北—西南
走向,再结合当地整体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征,可判断小河应由西南流向东北,故选A。
6.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
是( )
D
①b比c老 ②bc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 ③
b比c新 ④bc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说明岩石坚硬,外力
侵蚀掉的岩层相对较少。由图可知,b石灰岩覆于c砂页岩之上,形成时间较砂页岩晚,
所以b比c新,①错误,③正确;水越深,沉积岩颗粒物越细,bc期间先沉积形成砂页岩,
后沉积形成颗粒更细的石灰岩,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逐渐变深,海岸线应向陆
地前进,②错误,④正确。故选D。
(2024浙江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读图完成7—8题。
注: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是S、D、C、P、T、J、K、K 。
7.推测甲处的构造地貌为( )
A
A.向斜山 B.背斜谷 C.断陷谷 D.断块山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甲处的地层年代较南、
北两侧地层年代新,由此可推断出甲处为向斜
构造(【敲黑板】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再结合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甲处地势较高,
因此,甲处的构造地貌应为向斜山,A正确。
8.图示地层与构造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B
A.沉积成岩、外力侵蚀、褶皱弯曲、沉积成岩、褶皱
断裂、沉积成岩
B.沉积成岩、褶皱弯曲、外力侵蚀、褶皱断裂、沉积
成岩、外力侵蚀
C.褶皱弯曲、沉积成岩、褶皱断裂、外力侵蚀、沉积
成岩、外力侵蚀
D.褶皱弯曲、外力侵蚀、沉积成岩、褶皱断裂、沉积
成岩、外力侵蚀
【解析】 分析图示地层与构造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判
断地层与构造的关系,据图可知,断层切穿地层D、C、
P,未切穿地层K、K,说明断层的形成早于地层K 、
K ,晚于地层D、C、P;地层S的形成早于地层D、C、
P,且断层切穿褶皱,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晚于褶皱;
(【敲黑板】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侵入者新,被侵
入者老”)图示地层中缺失了地层T、J,推测地层T、J可
能被外力侵蚀,K、K 地层最新,且面积最小,说明该地区地层后期可能遭受外力侵
蚀。综上可推知图示地层与构造的形成过程依次是沉积成岩、褶皱弯曲、外力侵蚀、褶
皱断裂、沉积成岩、外力侵蚀,B正确。
. .
. .
. .
. .
(2025江苏常州期中)博格达山脉位于中国
新疆中部,属北天山东段,东西走向,平均
海拔 4 000米以上,为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
盆地的界山。如图示意博格达山脉区域不同
地质年代地层与地质构造分布。据此完成
9—11题。
9.该区域曾经发生的主导性地壳运动是
( )
B
A.彼此分离扩张运动 B.水平挤压碰撞运动
C.垂直上升运动 D.垂直下降运动
【解析】 根据该区域岩层和断层线的分布
可判断,博格达山脉岩层出现明显弯曲,地壳运动以水平挤压碰撞运动为主导,由此引
起断层,进而出现周围地壳的相对下降运动,B正确。彼此分离扩张运动会形成裂谷等
地貌,与图示区域的地质构造不符;垂直上升运动和垂直下降运动一般不会导致地层发
生如此明显的弯曲变形,A、C、D错误。
10.从成因上看,博格达山脉为( )
C
A.背斜山 B.向斜山 C.地垒山 D.褶皱山
【解析】 由图可知,博格达山脉南北两侧
均有断层分布,由此推断该山地是两条断层
之间相对上升的区域,即地垒山,C正确。
背斜山是由背斜构造形成的山脉,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构造;向斜山是由向斜构造形
成的山脉,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构造;褶皱山是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脉,包括背斜山
和向斜山等,A、B、D错误。
11.推测图中甲地可能为( )
A
A.断陷盆地 B.熔岩台地
C.峡谷地貌 D.冲积平原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地表岩
层为二叠纪地层,周围是比二叠纪岩层年代
老的石炭纪地层,由此推测甲地周围断裂上升,出露较老岩层,中部断陷下降,地表仍
为较新岩层,应为断陷盆地,A正确。熔岩台地是由岩浆喷发后形成的平坦地形,与图
示区域的地质构造不符;峡谷地貌一般是由河流侵蚀等作用形成的,图中没有明显的河
流侵蚀迹象;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甲地周围没有明显的河流堆积
特征,B、C、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