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专题八 人口
考点2 人口迁移及人口问题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考向1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解题觉醒
第一步,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与通信、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社会变革等。
文化因素:宗教、民族等。
其他因素:种族问题等。
第二步,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
第三步,分析迁入(出)地对人口迁移的拉(推)力因素。
拉力因素:收入相对稳定、收入高,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条件好等。
推力因素:就业机会较少,居住、交通与通信条件差,教育、医疗条件差等。
(2025安徽开学考试)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名城。 巴黎是法国首都,
也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人口224万,加上周边7个省级行政区,
组成了巴黎大区,人口约为1 100万。近十年来,巴黎大区的
中小城镇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巴黎平均水平。下图为法国及其
首都巴黎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位于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
较小,主要原因是( )
A
A.地形崎岖 B.盐碱地多
C.水资源短缺 D.污染严重
【解析】 A(√)图中甲地位于半岛,地形
较崎岖,影响了人口分布,人口密度较小。
B、C(×)受西风影响,西部沿海地区气
候较湿润,盐碱地少,水资源较充足。
D(×)由题干可知,人口密度较小,可推
测该地工农业活动少,污染不严重。
2.近十年来,巴黎大区的中小城镇人口增长率远
高于巴黎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C
A.社会福利完善 B.工业化水平高
C.居住环境优越 D.育龄妇女较多
【解析】 近十年来,巴黎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
段,可能存在逆城市化现象(人口迁移的方向
为向小城镇迁移),巴黎大区中小城镇人口增
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人口迁移。
C(√)这些中小城镇中农业和自然空间占比较
大,居住环境优美(人口迁移的拉力),吸引
人口迁入;
A、B(×)社会福利完善、工业化水平高
(大城市吸引人口迁移的拉力)是大城市的优势;
D(×)大城市青壮年劳动力多,中小城镇育龄妇女并不比大城市多。
(2025湖南益阳阶段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
(如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
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
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其网站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
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
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据此完成3—5题。
3.阶段Ⅲ生产要素流动对中心城区人口的拉力作用直接表现为( )
A
A.就业岗位增加 B.改善居住条件 C.生活更加便利 D.基础设施完善
【解析】 A(√)阶段Ⅲ生产要素流动方向是向郊区流动(人口迁移的方向),可以增
加郊区的就业岗位,对中心城区的人口拉力作用直接表现为就业岗位增加,带动就业。
B(×)人口随着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中心城区居住条件改善,但这不是直接影响。
C(×)人口随着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可能产生职住分离,生活会不便利。
D(×)生产要素向郊区移动,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影响不大,不是直接影响。
4.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商户入驻的原因有( )
D
①大量的商家集聚,共用当地公共设施,降低成本
②商家增多,增强内部竞争,有利于提高商品利润
③大量的商家集聚,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利润
④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消费群体,扩大市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大型购物中心吸引商户入驻,原因是商家集聚,可以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
本;可以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消费群体,扩大市场,提高利润,增加收益;
①③④正确。商家增多,增强内部竞争,不利于提高商品利润,②错误。D正确。
5.临港新城发展模式对水圈产生的环境效益为( )
C
A.利用海滨(森林、湖泊),调节气候 B.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
C.铺设透水路面,减少城市内涝 D.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
【解析】 A(×)海滨(森林、湖泊)影响范围有限,不能调节气候。
B(×)循环利用再生地砖,减少环境污染不是对水圈产生的环境效益。
C(√)铺设透水路面,可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内涝。
D(×)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不是对水圈的影响。
(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
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
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
此完成6—7题。
6.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B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
【解析】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是短暂性的人口流动,并非持续性外流。
B(√)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
置,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最早进行了对外开放。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划重点】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多),对珠
三角周边乡镇的人口产生持续性的拉力。附近村落的人口大量涌入珠三角城市群,目的
是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及收入。
C(×)人口超过合理容量主要表现为环境恶化、资源不足,材料中并未体现。
D(×)该地劳动力外流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是人口外流产
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7.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
C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
【解析】 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产业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由
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由材料可知,该侨乡村现存大量古
建筑和水上碉楼,可推测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
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产业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吸引村民回流创业、就业,
C正确。
(2023海南卷)人口重心是指区域空间中人
口数量可维持空间均衡的受力点,其时序变
化可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轨迹。随着西
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区域内人口重心迁移明显。下图示意1978—
2018年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2003—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
地区人口重心迁移的描述,正确的是( )
B
A.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小于中部
B.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
C.中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
D.西部人口重心向东南移动
【解析】 对比2003—2008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结合图中比例尺
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西部大于中部,因此人口重心移动速度西部大于中部,A错误,
B正确;中部人口重心向东北移动,C错误;西部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D错误。
9.对我国中部地区1978—2018年人口重心迁
移影响相对较小的是( )
C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
B.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
D.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
【解析】 A(×)中部地区人口外流会影响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
B、D(×)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敲黑板】均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部地区
矿产资源开发都会影响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方向,从而影响中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
C(√)中部地区跨境贸易是经济活动,一般不会引起人口迁移。
考向2 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题觉醒
(2025山东泰安开学考试)在当代中国,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的重
要驱动力,正在并且将持续重塑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近年来,随着
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转变,对生活质量的要
求越来越高,新的因素正日益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下图示意2005—2010年、
2015—2020年各区域人口迁移比例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0—12题。
10.与2005—2010年相比,2015—2020年四个地区人口回流现象最明显的是( )
C
A.东北地区 B.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西部地区
【解析】 读图可知,与2005—2010年相比,
2015—2020年四个地区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
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迁往东部
地区,但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的比例
有所下降(中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的比例从
37.18%降至25.82%,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
的比例从 23.62%降至18.50%),东北地区迁往东部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由3.28%增
加到4.13%);东部地区迁往其他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
回流现象,但是中部地区人口回流量要大于西部地区,而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现象加剧,
C正确。
11.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原因在于( )
D
A.人口分布趋向均衡 B.人口年龄结构优化 C.迁移人口素质提升 D.自然出生人口减少
【解析】 A(×)人口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
区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地区分布更
加不平衡。
B(×)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迁
移能够优化迁入地区的年龄结构,但是对于
迁出地区而言,加剧了其年龄结构的不合理
(对迁出地的不利影响)。
C(×)随着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越来越
高,迁入的人口减少,不利于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发展。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自然
增长率保持逐年下降态势,区域内人口自然
增长缓慢,对于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影响
日渐减弱,而人口迁移尤其是以青壮年为主
的人口迁移成为各地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
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并且将持续重塑中国人
口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12.驱动省际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影响力在逐渐减弱的是( )
A
A.经济发展水平 B.公共服务水平 C.环境舒适度 D.落户门槛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是驱动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但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而地区公
共服务水平、环境舒适度、落户门槛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在逐渐增强,A正确。
拓展提升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再分布。迁出区人口数量
减少,迁入区的人口数量增多,从而使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分布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一般来说,经济性人口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从
而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抚养比下降,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家庭性人口迁移以
女性为主,从而使迁入区性别比下降,迁出区则上升。
(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2021年第七次全国共
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总人口为
1 443 497 378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相比,人户分离(常居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
一致)人口增加231 376 431人,增长88.52%;市
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 986 324人,增长
192.66%。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
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读图可知( )
C
A.我国乡村人口呈增长趋势
B.我国城镇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C.2010—2020年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D.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前
【解析】 据图可知,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
重由 49.68%上升至63.89%,提高了14.21%,为城
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C正确。图示时期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城镇人口数
量呈增长趋势,A、B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超过乡村人口数量的时间点在
2010年之后,D错误。
14.人户分离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C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大规模流动 D.产业大规模转移
【解析】 A(×)人口分布不均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
口增加。
B(×)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
C(√)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
增幅更大,说明2010—2020年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迅速增加。
D(×)我国产业大规模转移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会导致人口空
间分布发生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
拓展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
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财、物快速流动,人户分离现象急骤增多。人户分
离现象的存在,是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户籍登记制度跟不上脚步、配套设
施不够完善的产物。
(2023辽宁卷)人口流动包括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依据人口流动空间范围,将其划分
为跨省、省内跨市和市内跨县三种方式。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推
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但持续的人口流动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
下表示意2011—2018年我国中小城市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据此完成15—16题。
年份 方式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跨省 0.39 0.42 0.38 0.36 0.36 0.36 0.36 0.37
省内跨市 0.29 0.27 0.30 0.31 0.30 0.30 0.29 0.28
市内跨县 0.32 0.31 0.32 0.33 0.34 0.34 0.35 0.35
15.表中数据反映中小城市( )
D
A.2011—2014年跨省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变化趋势相同
B.2015年和2016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数量相同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
D.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基本均衡
【解析】 A(×)2011—2014年跨省流动人口比例波动下降,2011—2014年省内跨市流
动人口比例波动上升,二者变化趋势并不相同。
B(×)材料中为三种方式流动人口的比例,其总数并不确定。
C(×)2011—2018年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变化较小。
D(√)从表格数据来看,2011—2018年三种方式流动人口比例相差不大,基本均衡。
16.中小城市应对人口净流出,可以( )
A
①发展劳动力节约型产业 ②鼓励返乡创业
③引导非核心功能疏解 ④放宽落户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分析如下:
考向3 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
(2024黑龙江大庆一模)中国人口普查年鉴显示,自1990年以来,我国新生儿男女性别
比(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一直在111以上。下表为2022年我国部分地区大学本科招生相
关数据。有人戏言“幼儿园都是男宝,高校都是女大学生”。这种本科招生数性别比失衡的
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欧美就已出现,是世界性人口问题之一。据此完成17—18题。
地区 招生总数(人) 女生(人) 男生(人) 性别比
全国 4 679 358 2 947 991 1 731 367 58.7
北京 139 992 71 415 68 577 96.0
黑龙江 141 679 78 854 62 825 79.7
河南 315 204 221 879 93 325 42.1
上海 100 446 54 592 45 854 84.0
云南 123 643 101 054 22 589 22.4
广东 310 912 200 055 110 857 55.4
西藏 7 033 3 795 3 238 85.3
17.2022年部分地区本科招生数据显示( )
C
A.招生总数广东最高 B.男生数河南最高
C.性别比云南最低 D.性别比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由表格信息可知:
A(×)招生总数河南最高;
B(×)男生数广东最高;
C(√)性别比云南最低,仅为22.4;
D(×)性别比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正相关,如广东经济发达,但性别比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
18.本科招生数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D
A.出生性别比的惯性 B.高校招生制度影响 C.重男轻女思想影响 D.女生平均成绩更高
【解析】 A(×)我国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一直在111以上,但本科招生数性别比却明显
偏低。
B(×)高校招生制度是男女平等的。
C(×)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本科招生数应表现为男生多于女生,与实际情况不符。
D(√)总体上,由于女生平均成绩更高,在招生录取中占优势,因此本科招生数男生
远少于女生,导致本科招生数性别比失衡。
拓展提升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和《2024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国高校男女性别比例正在经历
巨大的转变。 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人数约为468万,其中女生约295万,男生仅约173
万,性别比为58.7,即每100位女生对应只有约58名男生。 这一数据逼近2∶1的比例,
尤其在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地更突出。
(2024黑龙江哈尔滨检测)“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是指由志愿者(年轻人、低龄老人)为
高龄老人提供服务,为自己成为高龄老人时换取别人的服务做好准备的养老方式。下图
为1999—2020年“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最主要的优势是( )
D
A.政府支持力度大,增加志愿者经济收益
B.养老建设水平高,缓解人口老龄化
C.志愿者数量多,发挥志愿者余热
D.志愿者的积极性高,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解析】 A(×)志愿服务只能换取自己将来被服务的回报,不能增加志愿者的经济收益。
B(×)缓解人口老龄化需要更高的生育率,该养老方式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
C(×)据材料可知志愿者向老人提供服务,换取未来别人向自己提供服务,这种模式
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发挥志愿者余热,但志愿者数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D(√)该模式发动志愿者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有助于减轻社会养老压力。
20.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测( )
B
A.快速发展期创立的“时间银行”规模较小
B.快速发展期从以城镇为主向城乡共同发展转变
C.创新增长期以东部城镇和乡村发展为主
D.创新增长期乡村“时间银行”发展更快
【解析】 A(×)据图只能知道“时间银行”增加的数量,无法得知“时间银行”规模大小。
B(√)快速发展期,2008—2014年以从城镇新增为主,2015—2017年城乡共同发展,
因此快速发展期总体为从以城镇为主向城乡共同发展转变。
C(×)据图无法得知创新增长期主要在东部城镇和乡村。
D(×)创新增长期城镇“时间银行”新增数量更多,发展更快。
(2022河北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省2020年人口总数为7 461万人。据
学者预测,该省人口规模即将达峰,之后到2030年将降至7 437万人。下图示意该省
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金字塔。据此完成21—22题。
21.2030年与2020年相比,该省人口结构呈现出( )
B
A.少儿人口占比增加 B.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
C.老年人口占比减少 D.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减少
【解析】 与2020年相比,2030年该省0—4
岁、5—9岁、10—14岁的人口占比都在减
少,故少儿人口占比总体上在减少,A错误;在
劳动力人口中,较高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增
幅大于较低年龄段的人口增幅,如30—34
岁人口占比大幅减少,导致劳动力人口结
构老化,B正确;老年人口中各年龄段占比
都有增加,故老年人口占比整体增加,C错
误;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占比增加幅度大于80岁以下的老年人口占比增加幅度,故高
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增加,D错误。
22.面对该省未来人口结构问题,建议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包括( )
C
A.放开生育、延迟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B.适度生育、提前退休、推进社会养老
C.适度生育、延迟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D.放开生育、正常退休、倡导健康养老
【解析】 放开生育可能会导致人口过度增
长,加剧人地矛盾,A、D错误;推进社会养
老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影响区域可持续发
展,B错误;适度生育既可以缓解老龄化,
又不会造成人口的过度增长,延迟退休可
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倡
导健康养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C
正确。
(2021湖南卷)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
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
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
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
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
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
此完成23—24题。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D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
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
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
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
年的慢
【解析】
24.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
原因有( )
B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
国沿海许多出口企业因国外市场需求大幅减
少而停工停产,务工迁移人数下降;同时,
国家优化“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农村
就业机会增加,也减少了务工迁移人数,①
③正确。刚出生的人口短期内不会成为劳动
力,所以出生人口数量减少在短期内几乎不
会影响务工迁移人数,②错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外贸订单和
出口贸易减少,但由于国家及时出台了经济刺激政策,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并没有
明显降低,④错误。故选B。
觉醒集训
(2024黑龙江绥化一模)政府和社会是影响
就地城镇化的两大力量,政府力量包括国家
政策、项目、资金和行政命令等,社会力量
包括村委会、村民、地方企业等。TY村距
县城3 km,村庄于 2008 年开始规划实施
旧村改造,以村委会为首的村集体负责推进。
2010年村民迁入新居,利用流转后结余的土
地建立了村集体产业园。下图示意就地城镇化模式分析框架。据此完成1—3题。
1.TY村就地城镇化模式属于( )
B
A.政府主导型 B.社会主导型
C.政社共治型 D.主体缺位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TY村距县城3 k
m,该村规划实施旧村改造是以村委会为首
的村集体负责推进的,村民迁入新居后利用
流转后结余的土地建立了村集体产业园。整
个过程主要是由社会力量中的村委会、村民、地方企业等推动,而非政府力量主导,所
以属于社会主导型。B正确。
2.TY村就地城镇化的前提优势是( )
A
A.城市辐射带动 B.矿产资源丰富
C.劳动力素质高 D.有大型企业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TY村距县城 3 k
m,距离县城较近,能够受到城市的辐射带
动。靠近县城可以更方便地利用县城的基础
设施、市场、技术等资源,为就地城镇化提
供了前提优势,A正确。题干中未提及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以及有大型企业等
信息,B、C、D错误。
3.TY村就地城镇化后主要就业方式是( )
D
A.外出经商 B.外出务工
C.本地务农 D.工业生产
【解析】 村民迁入新居后利用流转后结余
的土地建立了村集体产业园,所以就地城镇
化后主要就业方式是在本地的村集体产业园
进行工业生产,D正确。外出经商和外出务
工不符合就地城镇化后的主要就业方式,本地务农也不是主要的,因为建立了产业园后,
工业生产成为主要的就业途径,A、B、C错误。
(2025江苏南京东山外国语联考)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渝、川、陕三省
(区、市)交界处,属于原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范围内的小城镇之一。近年来城口
县制定了“精明收缩、适度扩张”的政策,即以旅游迁入的“流动人口置换常住人口”的方
式,整体实现人口的精明化收缩,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发展。下图示意城口县发展的路径
策略。据此完成4—5题。
4.城口县实施“精明收缩”发展政策后( )
A
A.节省了县城的资金投入 B.县城内年平均人口数量降低
C.工业比重降低,产值下降 D.当地人口就业率大幅提升
【解析】 A(√)通过精准定位和优化资源配置,城口县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资金,避
免盲目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从而节省了资金投入。
B(×)以旅游迁入的“流动人口置换常住人口”目的是增加县城内人数。
C(×)工业比重降低,产值不一定下降。
D(×)以旅游迁入的“流动人口置换常住人口”对当地人口就业率影响不大,不会大幅
提升就业率。
5.为推动“流动人口置换常住人口”战略的实施,城口县采取的主要措施可能有( )
B
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②建设现代化城市居住区
③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④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为推动“流动人口置换常住人口”战略的实施,城口县可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前沿技术创新发展、关键领域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等,为
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提高城口县的吸引力,①正确。城市居住区房
价较高,不利于人口流入,②错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利于
人口流入,③正确。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是人口流动的影响和结果,不属于推动
“流动人口置换常住人口”的措施,④错误。故选B。
(2025广东广州模拟)经济水平差异产生的人
口迁移会对人口年龄结构造成显著影响。下图
示意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化的影响
机制。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人口老龄化时空
演化影响因素分别是( )
A.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定居成本区域政策
B.自然条件定居成本经济水平区域政策
C.区域政策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定居成本
D.区域政策定居成本经济水平自然条件
A
【解析】
7.目前,对长三角城市群短期内人口老龄化产生影响较大
的是( )
C
A.老年人口净迁移率 B.总人口净迁移率
C.青壮年人口净迁移率 D.人口自然增长率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短期内,青壮年人口净迁移
率的变化对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较大。如果青
壮年人口净迁移率高,即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会使城市
群青壮年人口比例增加,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下降,从而缓
解人口老龄化;反之,如果青壮年人口净迁移率低,甚至
是净迁出,会加剧人口老龄化,C正确。长三角城市群老
年人口净迁移率相对较小,对短期内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不
如青壮年人口净迁移率显著,A错误。总人口净迁移率不能明确反映出不同年龄段人口
的迁移情况,B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在短期内一般变化不大,且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人
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对短期内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较小,D错误。
8.从长期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可采
取的最合理措施是( )
D
A.降低城市生活成本 B.提高企业用人门槛
C.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 A(×)降低城市生活成本虽然可能会吸引人
口迁入,但对于已经老龄化的地区来说,该措施解决的
是生活压力问题,而非根本的养老保障问题。
B(×)提高企业用人门槛可能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
C(×)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主要影响的是劳动者的收入,
并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直接和关键的措施。
D(√)从长期来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
龄化问题最合理的措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医疗
服务,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022重庆卷)常住人口指在某一地区经常
居住的人,通常以是否持续居住半年以上为
标准。户籍人口指户籍在某一地区的人。某
市位于黄海之滨,南临长江,常住人口长期
低于户籍人口。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
制造业基地,经济高速发展。2021年常住人
口超过了户籍人口。下图为该市按户籍人口
统计的1970—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据此完成9—10题。
9.1970—2019年,该市户籍人口总量的变化
特点是( )
A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持续减少 D.持续增加
【解析】 由图可知,在2005年之前,该市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户籍人口
总量在增加;2005年之后,户籍人口自然增
长率小于0,说明户籍人口总量在减少。A正确。
10.近年来,该市常住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户籍人
口的原因是( )
C
A.城镇化率上升,老龄化加快
B.生育政策调整,出生率提高
C.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
D.乡村振兴加快,务工人员回流
【解析】 常住人口增加并超过户籍人口,表明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分析迁入地对人口
的拉力因素即可,由材料“近年来,该市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高速发展”可知,
该市工业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加,故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C正确;城镇化率上升、
老龄化加快不能成为人口迁入的拉力,A错误;由图可知,近年来该市户籍人口自然增
长率降低,出生率呈下降趋势,B错误;乡村振兴加快,回流的务工人员是本地户籍人
口,会使该市常住人口增加,但常住人口不会超过户籍人口,D错误。
(2022山东卷)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
“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
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
完成第11题。
11.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 )
A
A.人口惯性的影响 B.环境条件的改善 C.青壮年人口迁出 D.康养产业的发展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58年嘉峪关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了钢铁厂,吸引了
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不断增长,2005—
2010年时成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A正确;青壮年人口的迁出并不会使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的数量增加,C错误;环境条件的改善和康养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65岁及以
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但不会使其迅速增加,B、D错误。
(2022天津卷)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中心城市的
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净迁入人
口650余万,其中四个中心城市迁入人口450余万。
各中心城市净迁入人口数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
12—13题。
12.据图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D
A.随着产业转移人口主要向大湾区以外迁移
B.中心城市中广州对外来人口吸引力最大
C.人口集中迁入区人均GDP增速更快
D.迁入人口主要向四个中心城市集聚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累计净迁入人口650余万,其中四
个中心城市迁入人口450余万,说明人口主要向大湾区以内迁移,并且迁入人口主要向
四个中心城市集聚,A错误,D正确;由图可知,深圳迁入人口277.1万,多于广州的
123.1万,因此深圳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更大,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人口集中迁入区
以外的粤西、粤北、粤东的部分地区人均GDP增速更快,C错误。
13.关于图中各地人均GDP增速差异及其原因的分析,合
理的是( )
C
A.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最快,经济实力最强
B.大湾区内非中心城市最快,城镇化水平高
C.大湾区外城市快于大湾区内,承接产业转移多
D.深圳快于广州,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解析】 结合图示,人均GDP增速最快的是粤西、粤北、粤东的一些城市,A错误;
大湾区内非中心城市人均GDP增速较快,但这些城市城镇化水平较四大中心城市低,B
错误;大湾区外城市人均GDP增速快于大湾区内,主要是因为其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
经济增长速度快,C正确;深圳人均GDP增速快于广州,原因是深圳地理位置更接近国
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与城市服务功能关系不大,
D错误。
知识拓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九市和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
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
市, “一二三四”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显著特点和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东南沿
海开放前沿,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
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今天,各地开启了抢人大战,但
各地争抢的对象主要是高学历人才。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迁入,对区
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下图是2005—2019年我国高学历人才省际迁入率分布图。据此完
成14—16题。
注:某区域的高学历人才迁入率=该区域高学历人才迁入数量/该区域高学历人才总数。
14.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列有关高学历人才省际迁入特征判断正确的是( )
A
A.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化 B.各省级行政区迁入率持续上升
C.迁入率由南向北递减 D.沿海地区吸引力增强
【解析】 由图可知,与2005—2010年和
2010—2015年相比,2015—2019年各省级
行政区高学历人才省际迁入率差异有所缩
小,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化,A正确;大部分
省级行政区迁入率先升后降,B错误;北方
的北京和天津迁入率较高,C错误;2015—2019年,位于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
等省级行政区迁入率降低,吸引力下降,D错误。
15.湖北省高学历人才迁入率不断升高但比例依然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B
A.农业大省,产业转型缓慢 B.高校较多,高学历人才多
C.夏热冬寒,气候不宜居住 D.交通便捷,人才外流严重
【解析】 某区域的高学历人才迁入率=该区域高学历人才迁入数量/该区域高学历人才
总数。由所学知识可知,湖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高学历人才总数多,基数大,因此
迁入率较低,B正确。
16.为持续提高高学历人才的迁入率,湖北省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A.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B.出台新的房价调控政策
C.全面放开户籍限制 D.扶持振兴传统制造企业
【解析】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高学历
人才就业岗位,可持续吸引高学历人才迁
入,A正确;房价并不是吸引高学历人才迁
入的主要因素,B错误;全面放开户籍限制
更有利于普通劳动力迁入,对高学历人才
迁入影响不大,C错误;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传统制造业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数量不多,
D错误。
(2024江苏泰州中学调研)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是提
升地区创新能力、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下图示意2000—2015年我国部分省
级行政区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7—19题。
17.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 )
A
A.差异性 B.封闭性 C.随机性 D.均衡性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高技
能人才迁移呈现三种状况:①北京、上海、广东、
浙江的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始终为正值,说明这
些省级行政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高技能人才;②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的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
始终为负值,说明这些省级行政区的高技能人才大量外流;③内蒙古、重庆、西藏、新
疆的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由负值转为正值,说明这些省级行政区的高技能人才由流出转
为流入,因此2000—2015年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的高技能人才迁移具有差异性、不均衡
性,A正确,D错误;高技能人才迁移体现了开放性,B错误;我国高技能人才迁移存
在区域差异,这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并不具有随机性,C错误。
18.内蒙古、重庆、新疆的高技能人才迁移效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D
A.能源 B.交通 C.环境 D.经济
【解析】 近年来,内蒙古、重庆、新疆等地受国家政策影响,经济发展加快,对高技
能人才的吸引力增强,D正确。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和特点可知,能源、环境对高技
能人才迁移效率的影响较小,A、C错误。内蒙古、重庆、新疆的交通条件并没有优势,
B错误。
19.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表明( )
C
①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 ②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
③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 ④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东部地区高科技企业增多会吸引更多
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会进一步向东部集聚,
①错误;中西部地区生活成本增加不利于吸引高
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仍会进一步向东部集聚,
②错误;随着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
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对高技能人才
的吸引力增强,③正确;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出台了很多吸引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缩小了与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待遇的差距,即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④正确。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