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专题八 人口
考点3 人口容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2024江苏扬州模拟)人口集中度指数(用C表示)通常用来描述区域内人口分布的集
中程度。C值越大,说明区域人口分布越集中,越不均匀。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6市
2015—2019年人口集中度指数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期间( )
C
A.贵阳人口分布集中程度下降 B.昆明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C.南昌人口分布向均衡化发展 D.南京人口老龄化减轻
【解析】 结合统计图分析:
A(×)贵阳的人口集中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但基本持平,说明贵州人口分布集中程
度较稳定;
C(√)南京、南昌、昆明的人口集中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趋向均匀分布;
B、D(×)根据图示信息无法判定人口数量及老龄化问题。
2.上海人口集中度指数较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A.城市等级较高 B.落户政策严格 C.迁入成本较低 D.收入水平较高
【解析】 A(√)上海城市等级较高,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市规划促进人口向
郊区扩散,发达的交通系统使得人口在城市内部流动更为便捷,有助于人口在城市各区
域均匀分布,降低人口集中度指数。
B(×)落户政策严格限制的是落户人数,并非人口集中度。
C(×)上海的迁入成本较高。
D(×)上海收入水平较高,会促进人口集中分布。
3.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可以( )
D
A.认识资源分布差异,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
B.改变人口迁移方向,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避免出现逆城镇化
D.预测人口增长趋势,指导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 A(×)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并不能直接反
映资源分布的差异。
B(×)人口迁移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人口空间分
布变化并不能改变人口迁移方向,资源环境承载力
受当地资源和环境限制,故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变化
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并不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也无法避免出现逆城镇化。
D(√)通过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可以预测某地区人口增长趋势,从而指导区域协
调发展。
(2025四川部分学校检测)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需要综合
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平衡。某科研团队基于上述因素以平均发展速度
预测未来指标的方式,测算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以及部分城市各系统下的人口承载力与
适度人口规模,结果如表所示(单位:万人)。据此完成4—5题。
区域或 城市 常住人口 经济承载 人口 社会承载人 口 资源承载 人口 环境承载人 口 适度人口
长三角 城市群 17 998.592 27 715.323 12 092.640 7 151.659 11 452.462 16 158.401
上海市 3 505.917 2 034.648 1 475.552 1 826.687 1 517.883 2 336.151
南京市 1 219.528 1 015.113 1 184.237 532.671 696.169 957.751
杭州市 1 160.167 1 068.179 1 144.949 977.567 598.518 1 045.345
合肥市 948.169 1 192.196 2 970.037 1 277.186 881.719 1 580.285
4.制约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C
A.经济 B.社会 C.资源 D.环境
【解析】 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经济、 社会、 资源、 环境承载人口数量可知,资源承载
人口数量最小,为“短板”,所以制约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C正确。
5.为推动人口规模可持续发展,今后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D
A.上海市应限制经济发展速度 B.南京市应降低人口落户门槛
C.杭州市应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D.合肥市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 A(×)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市更应优化而非限制经济发展速度。
B(×)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大于适度人口,南京市不应降低人口落户门槛,降低人口
落户门槛会增加常住人口,易加剧人地矛盾。
C(×)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结果而非措施,杭州市更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
机会,提高居民收入,自然带动消费水平提升。
D(√)合肥市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
力,吸引人口和投资,促进人口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拓展延伸
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容
量和环境承载力与资源、技术、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