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区域与区域发展-考点1 区域及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五 区域与区域发展-考点1 区域及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7 17: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专题十五 区域与区域发展
考点1 区域及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考向1 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2025黑龙江大庆一测)“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据现代考古勘
探,不同于多数古城的频繁迁址,如今的开封城下埋有战国、唐、宋、金、明清时期的
五座城池,之间有间歇层堆积较厚,这些如叠罗汉般的城池构成了筑城史上的一大奇观,
见证了中原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下面图1为开封位置示意图,图2为古今
城墙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历朝历代的开封城( )
C
图1
图2
A.均在黄土高原上 B.核心区位置变化大 C.中轴线位置变化小 D.宋皇城埋藏最深
【解析】 开封位于华北平原,不在黄土高原上,A错误。从古今城墙演变图可以看出,
历朝历代开封城核心区位置变化不大,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开封城中轴
线位置变化小,C正确。开封城下埋有战国、唐、宋、金、明清时期的五座城池,战国
城池埋藏最深,D错误。故选C。
图1
图2
2.开封“城摞城”的原因是( )
B
图1
图2
A.风沙掩埋 B.黄河冲淤 C.战争破坏 D.农牧交替
【解析】 A(×)风沙掩埋不会形成如此有规律的“城摞城”现象。
B(√)开封地处黄河下游,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将旧城池掩埋,新的城池在旧
城池基础上重建,形成了“城摞城”的奇观。
C(×)战争破坏可能会导致城池损毁,但不会形成“城摞城”的现象。
D(×)农牧交替与“城摞城”现象无关。
图1
图2
3.如今的开封城( )
B
图1
图2
A.城市形态受交通影响大 B.应发展休闲旅游业
C.城墙的主要功能是防洪 D.宜大规模淤田种稻
【解析】 图中未体现城市形态受交通影响大,A错误。开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应发展休闲旅游业,B正确。如今城墙的主要功能不是防洪,而是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
价值,C错误。开封地处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不宜大规模淤田种稻,D错误。
技巧点拨 区域特征的认知与比较
区域分析最常见的形式是区域特征的认知与比较。
区域特征的认知,是根据地理位置判断出区域要素的特征。例如,该题组中,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确定该区域位于华北平原,黄河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历史上曾多
次泛滥,故形成开封“城摞城”奇观。
区域特征的比较,主要是两个地区区域特征的对比。
区域特征比较的思维过程:第一,找到比较的本体;第二,确定比较的角度;
第三,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2025云南昆明摸底考试)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农业生产系
统中,碳足迹是指农业生产全过程中肥料生产和运输、灌溉、种子、农药等导致的温室
气体排放量。下图示意2015—202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碳
足迹构成。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混合区示意的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D
A.河北 B.江苏 C.吉林 D.新疆
【解析】 混合区灌溉用电的碳足迹最大,应是较干旱地区,只有新疆位于西北干旱半
干旱区,以灌溉农业为主,D正确;河北、吉林、江苏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较为充沛,
灌溉用电的碳足迹较小,且河北应属北方冬小麦区,江苏应属南方冬小麦区,吉林应属
春小麦区,A、B、C错误。
5.推测黑龙江省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碳足迹较小的原因有( )
B
①土壤肥力高 ②复种指数高 ③水分充足 ④地形平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据图可知,黑龙江省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碳足迹在化肥和灌溉用电方
面明显较小,其原因是黑龙江省黑土较肥沃,化肥需求较小,①正确;同时水分充足,
灌溉用电小,③正确;黑龙江省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②错误;单位面积
碳足迹较小与地形的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B。
6.减少南方冬小麦区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主要措施是( )
A
A.减少化肥使用量 B.减少农药使用量 C.减少灌溉用电量 D.使用优良的种子
【解析】 由图可知,南方冬小麦区单位面积碳足迹占比最大的是化肥生产和化肥施用,
所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能减少碳足迹;农药、灌溉、优质种子的碳足迹占比较小,B、C、
D错误。故选A。
拓展延伸
小麦碳足迹的主要排放源如下:施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化肥作为原材料生产过程
产生的排放;耕种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种子,农机消耗的柴油、
汽油、电力等排放;农业固废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农业固废填埋、焚烧等处理产生的
排放;土地甲烷直接排放是小麦生长周期中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来源,主要从浇灌过程
中,水淹没下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
考向2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1北京卷)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北部海域,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读图回答7—8题。
7.舟山群岛( )
A.位于北纬30°附近,终年受副高控制
B.岛屿众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兼备
C.距杭州湾近,由钱塘江泥沙淤积形成
D.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汇入黄海
B
【解析】 A(×)舟山群岛位于30°N附近,主要
受季风影响,只有7月份前后会受副热带高压控
制。
B(√)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舟山群岛岛
屿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和人
文旅游资源丰富。
C(×)从地质构造上看,舟山群岛是浙东褶皱
山脉向海洋延伸的余脉,大多为基岩岛屿。
D(×)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属于东海海域(【敲黑板】东海与黄海以长江口以
北的启东角和韩国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为界)。
8.舟山群岛传统民居外形低矮,屋檐短,窗
户小,建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C
A.植被状况 B.地形条件
C.气候条件 D.水源分布
【解析】 舟山群岛冬季多大风,夏秋季易
受台风侵袭,传统民居外形低矮,屋檐短,
窗户小(【敲黑板】气候影响房屋建筑风
格),可以减轻强风对建筑物的破坏,C正
确;植被状况对建筑物的形态影响不大,A错误;地形条件及水源分布主要影响聚落的
分布,B、D错误。
(2024贵州贵阳检测)黔东南岜沙苗寨依山而建、择险而居,为适应当地“九山半水半
分田”的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林—村—田—河”的空间格局(图1)及以吊脚楼(图2)
为主的建筑特色。据此完成9—10题。
9.民居以吊脚楼为主,主要是因为当地( )
A
A.地形崎岖,降水集中
B.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C.沟壑纵横,夏季干燥
D.山河相间,四季分明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属于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修建吊脚楼可以通风、散热、防潮。
B(×)该地是山地地形,利于排水。
C(×)该地夏季多雨。
D(×)该地位于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四季不如温带分明。
10.该地“林—村—田—河”的空间格局可以
( )
C
①降低山体坡度 ②提高复种指数
③提供清洁水源 ④便于田间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该地“林—村—田—河”的空间格局,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山顶处的森林对
保护土壤、涵养水源、调蓄径流、净化水体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顺着山坡,自上而下
流动的清洁水可作为村寨的水源,同时村寨在上,农田在下,又便于村民进行田间管理,
③④正确;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山体坡度,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因素的影响,①②错误。
故选C。
11.(2025吉林通化月考,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京坐落于秦淮河和长江共同形成的河漫滩高地上,拥有天然山水环护的地势条件,
外围有长江及诸山拱卫。城南的秦淮河和城北的金川河及两河支流共同构成南京城市内
部水系。历史时期当地人将城市水系主要应用于供水、交通运输、调节局地气候、净化
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洪减灾、美化环境等方面,非常重视水系维护,不断在城内
挖掘人工渠道,并令诸水与秦淮河及后湖(今玄武湖)相贯通,即“引江潮,接青溪,
抵秦淮,西通运渎,北连后湖”。
(1) 指出城市水系分布状况对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 影响聚落(南京)选择;(2分)影响南京城市道路方向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分)限定早期南京城市范围,影响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2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坐落于秦淮河和长江共同形成的河漫滩高地上,城市水
系对其建设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在城市选址方面,影响聚落(南京)选择。天然山
水环护的地势条件,外围有长江及诸山拱卫,为城市的建立提供了安全且适宜的环境。
对城市道路方向和内部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城南的秦淮河和城北的金川河及两河支流共
同构成南京城市内部水系,这些水系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城市道路的走向,同时也塑造
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限定了早期南京城市范围,影响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水
系在早期成为城市发展的自然边界,对城市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2) 简述历史时期当地人重视水系、挖掘人工河道连接水系的原因。(6分)
【答案】 河流可作为防卫边界,抵御外敌入侵;调节水量,疏导洪峰,减轻洪涝灾害;
水道可作为商贸和交通通道;遵循自然规律,符合天人合一的人地协调观;等等。
(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历史时期当地人重视水系、挖掘人工河道连接水系的原因主要从军事防御、
防洪减灾、经济发展、天人合一理念遵循等角度进行分析。河流可作为防卫边界,抵御
外敌入侵;南京地处重要地理位置,水系成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可调节水量,疏导洪峰,
减轻洪涝灾害;历史时期,南京地区常受洪水威胁,水系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减轻水患。
水道可作为商贸和交通通道;便利的水运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遵循自然
规律,符合天人合一的人地协调观;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理念。
(3) 研究发现,现代南京市区内部水系功能逐渐弱化,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6分)
【答案】 现代南京地势较古时平坦,河流流速较慢,导致水系调节当地气候和净化水
体的能力下降;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现代南京城区地面硬化率较高,地表
水分下渗减少,易引发城市内涝,影响城市安全;城内人工河道狭窄且水浅,极易淤塞,
后期维护成本高;随着南京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用地缺乏,填埋河道,增加城市用地,
水系功能进一步弱化。(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南京地势较古时平坦,河流流速较慢;这导致水系调
节当地气候和净化水体的能力下降;水流缓慢不利于水体的循环和更新,使得水系对气
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同时也难以有效地净化水体。南京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
现代南京城区地面硬化率较高,地表水分下渗减少,大量的雨水无法及时渗入地下,容
易形成地表径流;而水系的排水能力有限,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影响城市安全。城内人
工河道狭窄且水浅,极易淤塞;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进入河道,加上
水流缓慢,容易导致河道淤积。后期维护成本高,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水系
维护的足够重视和投入,使得水系功能进一步弱化。随着南京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用地
缺乏。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部分河道被填埋,增加城市用地,这使得水系的面积
和长度减少,水系功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觉醒集训
(2021辽宁卷)近年来,我国某县以有机水稻种植为代表的绿色农业快速发展,获得了
众多荣誉。该县森林覆盖率达74.6%,大榛子、林下鸡、北药材等农林特色产品备受市
场青睐。2021年初,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自然发酵不充分的问题,该县投资1.2亿
元建设生物有机肥厂,采用现代化发酵工艺,以人畜粪便与水稻秸秆为原料生产有机肥
料。据此完成1—2题。
1.该县位于( )
B
A.山西省 B.黑龙江省 C.河北省 D.海南省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县绿色农业以有机水稻种植为代表,且森林覆盖率高,说明
该县水资源较丰富,山西、河北水资源短缺,不适宜种植水稻,森林覆盖率也较低,A、
C错误;该县自然发酵不充分,说明当地气温较低,不利于自然发酵,B正确,D错误。
2.生物有机肥厂有利于促进该县建设( )
D
①大榛子产业标准化示范县 ②全国绿化模范县
③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④中国优质生态稻米之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生物有机肥厂主要为有机水稻的种植提供肥料,对大榛子产业标准化示范县
的建设影响不大,①错误;生物有机肥厂不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与全国绿化模范县
的建设关系不大,②错误;生物有机肥厂以人畜粪便与水稻秸秆为原料,人畜粪便与水
稻秸秆被大量收集利用,有利于该县建设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③正确;施用生物
有机肥可以提高稻米的品质,且有机肥较为环保,有利于该县建设中国优质生态稻米之
乡,④正确。故选D。
(2025甘肃白银部分学校联考)农业水资源利
用效率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单位水资源所
能产出的农产品数量或价值。它是衡量农业水
资源利用及其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值越高,意
味着在相同的水资源投入下,能够获得的农产
品产出越多。如图示意2009—2019年黄河流域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
C
①区域分布整体相对均衡
②低值区主要位于黄河上游
③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
④中高值区只位于黄河下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
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由材料可知,黄河流
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其
低值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青海、
甘肃、宁夏等地区,①错误,②正确。黄河流
域中上游地区多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值区,
这与中上游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而
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多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高值区,表明中下游地区较为充沛的降水与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
提升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③正确。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中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
游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区,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
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4.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内部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差
异较大,其主要是因为( )
D
A.全年降水较多 B.土壤肥力较高
C.区域海拔较高 D.区内自然环境多样
【解析】 本题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部农业水资源利用效
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内蒙古自治区横跨西北、华北、
东北三大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农业生产也存在较大
差异,导致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存在较大的差异,D正确。内
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A错误。土壤、海拔与内蒙古自治区内部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值差异大关联度弱,B、C错误。故选D。
5.为提高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亟须
( )
B
A.扩大耕作范围 B.推广喷灌技术
C.降低河流流速 D.增加河道宽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为提高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
利用效率需采取的措施。为提高黄河流域农业
水资源利用效率,需要推广喷灌技术,减少水
资源的浪费,B正确。扩大耕作范围、降低河
流流速、增加河道宽度都不是提高黄河流域农
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A、C、D错误。故选B。
拓展延伸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热量。一般来说,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往往
水热充足,复种指数高。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往往是热量充足的地方,水源为限
制性因素,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水源充足的地方,热量为限制性因素,如温带海洋性
气候区。
6.(2024湖北检测,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肃南县(约38.8°N,99.6°E)位于甘肃省祁连山区,由
于草场随山地高度不同而具有差异性,牧民们世世代代形
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近年来,
该县300多户牧民改变传统转场放牧方式,在冬季把数十万
头牛羊迁徙至山下,到农业村租赁粮食作物秸秆地放牧。这种“租田借牧”的方式推进了
草畜平衡,提高了羔羊成活率,使得农牧民增收,实现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如图为“租田借牧”景观照片。
分析肃南县牧民在山地草场迁徙游牧的地理原因。
【答案】 夏季林带以上海拔较高的牧场气候凉爽,水草丰美,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好场
地;(3分)冬季山下海拔低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厚雪覆盖,便于牲畜觅食牧草,且气
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3分)因而肃南县牧民在山地草场迁徙游牧。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