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专题十五 区域与区域发展
考点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对应练习
考点切片
解题觉醒
1.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1)当地自然环境本身
①地质地貌:地形崎岖,坡面物质难保存;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搬运;石灰岩广布;等等。
②气候:降水集中、风力大、气候干旱、气温高、降水少等。
③水文:地表径流流速快、短期大量汇水。
(2)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矛盾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矿建设等。
2.区域生态问题的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培育良种,退耕、休牧与还林还草。
(2)工程措施:草方格沙障、阻风墙、建设梯田、坝系水土资源利用、土壤改良。
(3)经济措施: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观光旅游业、延长产业链、休耕轮作/划区轮牧。
(4)社会措施:生态补偿、政府企业技术指导、建立自然保护区。
考向1 荒漠化及其防治
(2025江西九江部分学校联考)青海湖流域自
西北向东南倾斜,属于封闭的内陆盆地。该流
域四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北部为大通山,
东部的日月山是青海省农耕区与牧业区的分界
线,西部高原丘陵带与柴达木盆地相接,周围
山峰海拔多在 4 000 m 以上。如图为青海湖
东岸沙化程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与图示青海湖东岸沙化程度分布关系密切的
有( )
A
①地形的阻挡作用 ②风力搬运能力下降
③植被覆盖率的影响 ④流水搬运能力下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分析如下:
2.为进一步应对青海湖东岸的沙化现象,应当( )
B
A.实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 B.推进退耕还草工程
C.修建沿湖防护堤坝 D.修建引湖水灌溉工程
【解析】 A(×)青海湖流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主
要植被为灌丛、草甸,高寒的气候不适合森林生长。
B(√)推进退耕还草工程(【敲黑板】结合材料可知,青海湖东部日月山是青海省农
耕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有利于增加沿岸的湿地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而减轻沙化
现象。
C(×)修建沿湖防护堤坝并不能减少风沙活动,也不能改善已有的沙化问题。
D(×)青海湖属于咸水湖,修建引湖水灌溉工程可能会造成土壤盐渍化。
3.(2025江西南昌9月摸底,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M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层较薄、质地疏松,冬春季盛行偏西风且风力强劲,
生态环境脆弱。该城创造性地采用营造“人工小绿洲”的方式进行城市绿化,而没有采用
我国东部地区常规的城市绿化模式。下图是“人工小绿洲”模式图。
(1) 从水资源条件角度说明M城不适宜采
用东部地区常规城市绿化模式的原因。
(6分)
【答案】 M城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少;(2分)大风天数多 (太阳辐射强),地表蒸
发(植被蒸腾) 旺盛;(2分)当地水资源不足,东部地区常规城市绿化模式耗水量大。
(2分)
【解析】 M城位于甘肃,其水资源条件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2) 结合“人工小绿洲”的设计特点,选取两处设计细节分别指出其作用。(4分)
【答案】 地形浅凹: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增加可用水资源。
覆盖树皮:减少蒸发耗水,保持土壤湿度。
增加种植土层:增加土壤厚度,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铺设防渗土层:可以减少水分下渗,截留水分供养绿化植被。
弃土堆放形成高丘:可削减风力,防止沙尘淹埋。
(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由图可知,“人工小绿洲”的地势相对低洼,可以更好地收集地表径流,增加
下渗量。同时地表覆盖树皮,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水分。该地还增加了种
植土层,这样可以通过增加土壤的厚度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改善植物的生长环
境。还铺设了防渗土层,可以减少水分下渗损耗,保证植物的水分需求。旁边的弃土高
丘可以很好地阻挡沙尘的堆积,避免“人工小绿洲”被淹埋。
(3) 请为“人工小绿洲”绿化植被的种类选择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 选用耐寒、耐旱、抗风沙的地带性植被;(2分)采用灌草结合;(2分)减
少乔木种植。(2分)
【解析】 M城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干旱少雨,冬春
季节多风沙天气,大风天数较多,所以要选用耐寒、耐旱和抗风沙能力强的地带性植物。
该地区水资源短缺,要灌草结合,减少种植需水量大的乔木,多种植一些当地原生植被。
考向2 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2025山西大同调研)云南省元江河谷位于横断山区边缘,山高谷深,河谷两岸植被常
出现倒置垂直地带性分布现象,谷底几乎寸草不生,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依次出现河
谷灌丛、半常绿季雨林、山地雨林、暖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植被。下图为元江河谷
位置图和剑麻图片。据此完成4—6题。
4.元江河谷谷底寸草不生的原因不可能是( )
C
A.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山谷多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显著
C.全年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D.山高谷深,地形封闭,谷底热量不易扩散
【解析】 元江河谷位于横断山区边缘,所处纬度较低,且河谷海拔相对较低,谷底气
温较高,蒸发旺盛,同时山高谷深,多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显著,水汽难以凝结,使得
降水少,空气下沉过程中增温明显,谷底蒸发旺盛,地形封闭,谷底热量不易扩散,导
致土壤水分不足,难以满足植被生长需求,A、B、D不符合题意;夏季影响我国西南
地区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而来,挟带大量水汽,是湿润的,C符合题意。故选C。
5.每年冬春季节,元江河谷易出现森林火灾,扑灭难度大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
B
A.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B.此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空气干燥
C.道路崎岖,灭火设施难以及时到达起火点
D.高海拔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
【解析】
元江河谷属于季风气候,并非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A(×)
谷地冬春季节降水少,纬度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天气干燥,植物 凋落物多,易引发火灾 B(√)
灭火设施难以及时到达起火点是因为交通不便,交通不便不属于自然原 因 C(×)
易出现火灾的是河谷地区,与高海拔处的针叶林关系不大 D(×)
6.近年来,当地农民为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在河谷坡面种植剑麻,原因有( )
B
①叶片宽大,蒸腾作用强,直接减少地表径流
②叶片多拦截降水,减弱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③树干高大,植被下渗作用强
④剑麻根系发达,强化土壤抗侵蚀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剑麻的叶片可以拦截雨水,剑麻的枯叶在地面可以拦截地表径流,减弱流水
的侵蚀作用,②正确;剑麻的根系发达,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④正确。蒸腾作用
强对水土保持的影响较小,据图示信息可知剑麻并不高大,①③错误。故选B。
7.(2025河北承德模拟,16分)阅读图文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关专家搜集了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
流的十几个站点近60年的径流量和含沙量数
据,经整理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地区大多数
河流的输沙量显著增加,由此专家提出,气
候变暖导致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冻土、冰
川、植被等因素的变化,是引起青藏高原河流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 说明降水强度与降水量变化导致雅鲁
藏布江输沙量增加的原因。(4分)
【答案】 降水强度增大,降水冲刷和地表
径流侵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现象加重,雅
鲁藏布江输沙量增加;(2分)降水量增加,
河流流量增加,土壤侵蚀能力增强,雅鲁藏
布江输沙量增加。(2分)
【解析】 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来雅鲁藏布江流域大气降水和山地降水明显增加,
且降水强度增大,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大,降水冲刷和地表径流侵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
现象加剧,河流输沙量增加;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土壤侵蚀能力增强,
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增加,河流输沙量增加。
(2) 分析冰川融化、土壤解冻天数与雅鲁
藏布江输沙量之间的关系。(6分)
【答案】 冰川融化增加,冰川融水形成的
径流会挟带更多的泥沙进入河流,雅鲁藏布
江输沙量增加;(2分)冻土不断冻结、融
化,导致土体疏松,易被侵蚀,雅鲁藏布江
输沙量增加;(2分)全球变暖,土壤解冻
天数增加,松散土层加剧地表侵蚀,河流输沙量增加。(2分)
【解析】
(3) 分析雅鲁藏布江输沙量增加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6分)
【答案】 雅鲁藏布江输沙量增加,上游水土流失加
剧,导致土地退化,影响农业和畜牧业发展;(2分)
河流输送泥沙通过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可形成冲
积平原或三角洲,为下游工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土地资源;(2分)河流输送的泥沙蕴含
丰富的有机质,通过流水沉积作用可以形成优质土壤,增加粮食产量,维护下游粮食安
全。(2分)
【解析】 根据材料和上问分析可知,雅鲁藏布江输
沙量增加,是在降水量、降水强度、冻土、冰川、
植被等因素作用下流域内土壤侵蚀加剧导致的,水
土流失加剧,会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退化,导
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生产力降低,影响农业和
畜牧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输送泥沙通过流水搬运、沉积作用,可形成冲积
平原或三角洲,雅鲁藏布江输沙量增加能够为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土地资源,
有利于缓解下游地区的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河流输送的泥沙蕴含较为丰富的有机质,雅
鲁藏布江输沙量增加,河流通过流水沉积作用,在下游堆积,能够形成优质土壤,从而
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维护下游地区的粮食安全。
觉醒集训
(2022福建卷)崩岗(如图)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
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
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
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
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集中在6月
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
成熟时间。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肥力
B.减轻水土流失
C.增加农民收入
D.降低种植成本
B
【解析】 A(×)种植杨梅对提高土壤肥力影响不大。
B(√)根据材料可知,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
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
效益。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 植被少,降水较多,易导致水土
流失,由此可知,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
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C(×)种植杨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
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知,获得生态效益是首要目的,获
得经济效益是次要目的。
D(×)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
此该地推广杨梅种植并不能降低种植成本。
2.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
A
A.集水坡面 B.崩壁 C.沟道 D.洪积扇
【解析】 据图可知,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
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集
水坡面坡度相对较小,且面积较大,适宜大规模种植杨
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岗上部,杨梅树的保水保土
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减轻崩岗区水土流失
(【提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A正确。故选A。
(2025陕西榆林模拟)彰武县位于辽宁西北部,地
形以平原和低缓丘陵为主,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和
西部,海拔约为200 m。该县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
2005年前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地
退化程度加剧。如图为彰武县土地退化程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彰武县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风化 B.风力 C.流水 D.冻融
B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彰武县位于北方农牧交错
带,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气候干旱,风力
作用强,流水作用弱,B正确,C错误;处于中纬度地
区,冻融作用弱,D错误;风化是指在温度、水、生物
等的作用下,岩石的崩解破碎,该县位于辽宁西北
部,受流动沙丘影响,总体上自南向北土壤退化程
度逐渐严重,受风化作用影响弱,A错误。
4.与彰武县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自然因素导致
的土地退化更严重,主要原因是北部( )
C
A.冻土层更厚 B.降水强度大
C.风沙影响强 D.昼夜温差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宁省西北部靠近沙
地(科尔沁沙地),受风沙活动影响,土地退化严
重,C正确;彰武县属于小尺度地区,其内部不同地区
气候差异小,冻土层厚度、降水强度、昼夜温差等
差异较小,A、B、D错误。
5.彰武县治理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是( )
C
A.种植耐旱作物 B.减少复种指数
C.推广保护性耕作 D.建设农田水利工程
【解析】 彰武县位于农牧交错带,要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生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推广保护性耕作,避
免过度开垦造成土地退化,C正确;种植耐旱作物、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等措施不能治理土地退化,只能针
对性地节约农业用水,A、D错误;减少复种指数,有
利于恢复土壤肥力,但彰武县属于中温带,一年一熟,无法减少复种指数,B错误。
(2025河南开封五地联考)闽江河口湿地由塔礁洲、蝙蝠洲、鳝鱼滩等众多湿地组成,
如下图所示。已有研究发现,盐度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碳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塔礁洲、
蝙蝠洲、鳝鱼滩3处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闽江河口湿地中,盐度最大的湿地及成因分
别是( )
D
①塔礁洲湿地 ②鳝鱼滩湿地
③入海河道狭窄 ④受潮汐海水影响明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塔礁洲湿地距海洋较远,相对于鳝鱼滩湿地,其受到潮汐海水的影响较小,
因此盐度不是最大的,①错误;鳝鱼滩湿地更接近海洋,更容易受到潮汐海水的影响,
因此盐度可能是最大的,②正确;入海河道狭窄可能会影响水流速度和沉积作用,但它
并不直接导致盐度增大,盐度主要与海水入侵和潮汐作用有关,当湿地受潮汐海水影响
明显时,其盐度会较高,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7.塔礁洲、蝙蝠洲、鳝鱼滩3处湿地表层土壤有
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的原因是( )
B
A.水文变化小 B.植被残体多
C.泥沙含量大 D.河道较狭窄
【解析】 A(×)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
源于植被的残体,与水文变化关系不大。
B(√)湿地植被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残体,这些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有
机碳,使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深层土壤。
C(×)泥沙含量大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较低。
D(×)河道较狭窄主要影响水流速度和沉积作用,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无直接关系。
8.推测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蝙蝠洲湿地( )
C
A.海平面下降,面积持续扩大
B.上游来水减少,泥沙淤积严重
C.盐度升高,土壤结构破坏
D.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大幅减少
【解析】 A(×)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而非降低,因此蝙蝠洲湿地面积可能会因海水入侵
而缩小,不会持续扩大。
B(×)全球气候变暖对湿地上游来水量的影响复杂,
不一定导致来水减少,且泥沙淤积情况受多种因素
影响,与全球气候变暖无必然联系。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水蒸发量增加,进而可能使得近海地区盐度升高,这对
湿地土壤结构可能产生破坏作用。
D(×)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海洋灾害(如台风、海啸等)的发生频
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
9.(2025四川达州模拟,14分)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了治沟
造地工程——通过人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
沟,辅以修建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快速
建造耕地。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某小流域沟壑
纵横,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如图示
意2023年8月21日—9月25日,该小流域沟道造地后,新造耕地表层土壤不同土层深度土
壤含水量随降雨量的变化。
(1) 指出影响新造耕地降雨入渗补给土层深
度的主要因素。(4分)
【答案】 降雨量(或降雨时长、降雨强度);
(2分)雨前土壤含水量。(2分)
【解析】 土壤水分的补给主要取决于降雨量、
降雨时长、降雨强度以及雨前土壤干湿状况。
一定范围内,降雨量越大、降雨时间越长、降
雨强度越小、雨前土壤含水量越大,降雨入渗补给的土层深度就越大。
(2) 描述新造耕地表层土壤含水量随降雨量
的变化特点。(4分)
【答案】 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层越浅,
土壤含水量随降雨的变化越剧烈;(2分)降雨
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滞后性,且随着土层深
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2分)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降雨后表层土壤不
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都呈增加趋势,两者大致呈正相关;与较深土层相比,浅层土壤
含水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较为剧烈,对降雨更为敏感;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增加具有滞后性,
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滞后时间延长。
(3) 简述该小流域治沟造地产生的环境效益。
(6分)
【答案】 通过平整沟谷及边坡护理等措施,水
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下降,土壤肥力提高;
通过修建排洪渠等措施,减轻了洪涝灾害;减
少陡坡开垦,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
增加;流域小气候趋于湿润。(6分,任答3点
即可)
【解析】 材料中提出,治沟造地工程为通过人
工削斩山脚边坡,取土填沟,辅以修建排洪渠
和边坡护理等措施,快速建造耕地。该小流域
沟壑纵横,地形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治
沟造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现象,并带来提高土
壤肥力、减轻洪涝灾害、提高生物多样性、改
善小气候等环境效益。
10.(2024河北沧州月考,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元景观
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耦合发
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山顶削峁建塬,发展果
业和药材生态园,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效果;山腰构建
草(根系多而浅)灌(根系少而深)复合生态系统;山
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现代农业;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果园区和山下现代
农业区提供滴灌水源,从而形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如图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元景观模式示意图。
(1) 说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削峁建塬的理由。
(8分)
【答案】 黄土峁地表起伏较大,削峁建塬可以减小地表
坡度,减轻地表径流侵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利于施工,施
工难度小;增加耕地面积且方便田间耕作;黄土塬地势
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发展林果、药材种植,增加经
济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解析】 主要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生态
环境方面,据图分析,与黄土塬相比,黄土峁地表起伏
较大,顶部平地少,削峁建塬可以增加平地面积,同时
减小坡度,减缓地表径流速度,降低侵蚀强度,促进地
表水下渗,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社会经济
方面,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削峁建塬工程量小,难
度小;削峁建塬可以增加耕地面积,且坡度减小方便田
间耕作;塬面地势较高,光照条件较好,对发展林果、药材等种植业有利,能增加当地
居民的经济收入。
(2) 分析在山腰与沟坡进行植被建设时,选择草本、灌木结合的原因。(6分)
【答案】 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成活;(2分)草本植物根系发达,相互交织成网;
(2分)灌木根系少,扎根较深,有利于稳固表土,所以草灌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
(2分)
【解析】 如下图:
(3) 请为药果复合生态园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答案】 选择优质、高产和生态安全的农业品种;减少
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对农产品进
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农业品
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经济收入。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主要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可持续发展角度提
出合理化建议。生态方面,发展精准、处方农业,精准
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污染。经济方面,加大科
技投入,培育优质、高产的农业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增加科技投入,完善
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产业多元化,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经济收入。社会方面,加强
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