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专题十五 区域与区域发展
考点4 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考向1 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能力
(2025江苏南通月考)近年来,“合肥模式”成为了热点
话题,一座20年GDP增长超20倍的城市成功脱颖而出,
不复以前的“低调”。“合肥模式”通过国有资本牵引成立
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
业,陆续引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2015
年合肥产业进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成功实现
了经济的“跃迁”。如图示意合肥所在城市圈的位置和范
围。据此完成1—3题。
1.与武汉相比,合肥在早期经济发展中“低调”,主要是
因为其( )
D
A.自然资源匮乏 B.产业基础较差
C.科技力量薄弱 D.虹吸效应较弱
【解析】 自然资源较匮乏是武汉和合肥的共同特征,A
错误;合肥距“江浙沪”近,早期“江浙沪”对其周边城市
的虹吸作用更强,导致合肥发展较慢,产业基础较差,
科技力量较弱,B、C错误,D正确。故选D。
2.“合肥模式”实现经济“跃迁”之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
B
A.承接产业转移 B.政策的支持
C.科技水平提高 D.新能源开发
【解析】 “合肥模式”是指政府依托国有资本,通过直接
投资、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进而服务地方招商引资的模式。所以政策是其早期发展
的最大区位优势,B正确。承接产业转移、科技水平提高对其后期经济“跃迁”具有促进
作用,A、C错误;新能源开发只是合肥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不具有主导意义,
D错误。故选B。
3.下列城市最有可能成功“复制”合肥模式的是( )
C
A.拉萨 B.西宁 C.石家庄 D.赣州
【解析】 石家庄与合肥同属省级行政中心,且都为省
内首位城市,分别邻近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C正确;
拉萨、西宁虽然是省级行政中心,但科技优势不明显,
A、B错误;赣州相比于南昌,实力较弱,D错误。故选
C。
拓展延伸
近年来,“合肥模式”声名鹊起。合肥灵活运用基金这一
投资利器,打造国有基金丛林,孵化落地了一批典型产
业和重点企业,尤其在推动产业集群式、规模式发展上
取得了不错成绩。其实,“合肥模式”的核心逻辑是,由
国资委牵头,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投融资体系,以投带
引,以合肥建投集团、合肥产投集团、兴泰控股三大平
台为资本纽带打造产业集群。
4.(2024重庆万州区检测,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
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
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
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
(1) 区域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往往有极强
的“虹吸效应”。简述中心城市产生“虹吸效应”
的优势条件。(4分)
【答案】 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健
全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上升
空间,所以对发展要素有更大的吸引力;(2分)中心城市的历史禀赋、地理区位、行政等
级、巨量投资、重大事件影响、产业转移等也会对发展要素有更大的吸引力。(2分)
【解析】 由材料可知,“虹吸效应”是指区域
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
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
应的现象。由于存在“虹吸效应”,大城市可通过
不断获取资源要素发展壮大。城市之间之所以
存在“虹吸效应”,是因为发展较好的城市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更多
的就业机会、更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对发展要素有更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还涉及城
市的历史禀赋、地理区位、行政等级、巨量投资、重大事件影响、产业转移等因素。
(2) 指出“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 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迁至周边城市,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2分)
“外溢效应”加快周边城市的城镇化进程;(2分)在“外溢效应”明显的成熟期,城市群逐
渐形成。(2分)
【解析】 由材料“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
迁移”可知,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迁至周边城
市,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周边转移,生产要
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中心城市产业结构
升级创造了条件;对于周边城市,接受中心城市的要素转移,可以加快周边城市的经济
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周边城市的城镇化进程;
由图中成熟期阶段可看出,在“外溢效应”明显的成熟期,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城市
群逐渐形成。
考向2 城市协同发展
(2022山东卷)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
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
图。据此完成5—6题。
5.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A
【解析】 A(√)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沈阳—大连双核结构主
要是由区域中心城市沈阳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大连市及其连线构成
轴线而形成的,通过区位和功能上的互补来引领和推动该区域的
发展。
B(×)沈阳市和大连市同属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相似度较高,地域文化的互补性不明显。
C(×)读图可知,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北部,大连市位于辽宁省最南部,两城市空间
距离并不近。
D(×)沈阳市和大连市形成双核结构主要是因为沈阳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大连市为港
口门户城市,两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并非双核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6.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C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优良的港口条件使得大连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
门户城市,但由于其位于东北地区的最南端,难以发展成为东北
地区的中心城市,①错误;两城市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利
于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②正确;沈阳—大连双核
结构,使得沈阳市与辽中南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增强了沈阳市
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敲黑板】大城市的辐射功能),③
正确;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大,主要是由自然资源、
工业发展基础等因素决定的,与双核结构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C。
(2022河北卷)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市城区同
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第二、第三产
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市协同发展。据此
完成7—8题。
7.影响两市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
A
A.地形条件 B.经济产业 C.交通设施 D.口岸发展
【解析】 据材料“两市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可知,影响两市
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正确;经济产业、交通设施、口岸发展
对城市形态和扩展方向的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8.两市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
D
①风俗习惯相近 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 ③资源禀赋相似 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风俗习惯相近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大,①错误;据材料“瑞丽市经济以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木姐市经济以农业为主”可知,两市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②正确;资源禀赋
相似,有可能导致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③错误;据材料“南北隔江相望,
口岸交流频繁”可知,两市交通设施互联互通,④正确。故选D。
觉醒集训
(2024江苏南京学情检测)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
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京津冀城市群中,北
京、天津组成双核结构,带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下图是城市群形成过程示意图。据
此完成1—3题。
1.北京—天津双核结构的形成,有利于( )
B
A.使京津在区位和功能上趋同 B.促进京津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C.提高京津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D.提高京津两城市传统产业的比重
【解析】 北京—天津双核结构形成后,天津可分散
北京部分非首都功能,北京可带动天津经济发展,
增强京津在区位和功能上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促进
京津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并辐射带动京津冀城市
群(【敲黑板】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广,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越强)
(辽中南地区并不属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B正确,A、C错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
升会提高京津两城市新兴产业的比重,D错误。
2.在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第一阶段将使北京、天津的交通压力得到缓解
B.第二阶段将促进技术和产业向北京、天津集中
C.第三阶段将推进周边城镇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整个过程将大幅扩大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
A(×)第一阶段,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会使北京、
天津的交通压力增大。
B(×)第二阶段,产业功能郊区化促进技术和产业
向郊区转移。
C(√)第三阶段,建立边缘城镇将推进周边城镇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D(×)郊区和周边城镇的发展会促进中心城市人口向周边转移,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口
规模可能会缩小。
3.河北的城市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 )
D
A.承接京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B.承接京津高等院校和文化产业转移
C.发展相似的城市职能辅助京津 D.为京津提供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
【解析】 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高等院校、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继续集中在
京津,河北可以承接京津转移的传统产业,利用资源
和劳动力优势为京津提供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
D正确,A、B错误;河北的城市应发展与京津不同的城市职能来辅助京津,缓解京津城
市压力,C错误。
(2021江苏卷)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
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
(广东省9个城市)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
(9+2)。如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完
成4—6题。
4.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
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 )
A.行政管辖关系 B.经济发展水平
C.风俗习惯差异 D.人口规模结构
A
【解析】 A(√)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都跨多
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经济活动常受行政分割
干扰,而珠三角城市群中的9个城市都由广东省
管辖,经济活动受行政分割的影响较小,因此
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
B(×)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
C(×)风俗习惯差异在三大城市群中都存在,
对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影响相似。
D(×)三大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对市场规模大小有明显影响,但对三大城市群建立自
己统一的大市场影响不大。
5.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 )
C
A.单核多中心结构 B.双核多中心结构
C.多中心网络结构 D.核心边缘结构
【解析】 读图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
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其空间结构不
是单核或双核结构,而是更接近多中心网络结
构,C正确。
6.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
大优势体现在( )
D
A.旅游观光 B.生产加工 C.消费市场 D.对外联系
【解析】 A(×)香港面积不大,旅游资源并不丰富,
发展旅游观光的优势不大,但因其是国际贸易中心,旅
游购物优势明显。
B(×)香港的加工工业大多已转移至内地城市。
C(×)与珠三角地区相比,香港的消费市场规模较小。
D(√)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密切,其发
挥的最大优势应该是对外联系。
7.(2024辽宁大连检测,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三角经济圈”是指重庆联合西安和成都,建立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其区域大致包括重庆市、成
都市和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总面积20万—30万 km ,包含约50座城市。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经济圈”与“西三角经济圈”示意图。
(1) 结合材料,说明“长三角经济圈”与“西三角经济
圈”加强经济合作的主要途径。(6分)
【答案】 “西三角经济圈”为“长三角经济圈”提供能源、
矿产等资源;提供充足廉价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内地市场;
承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转移。(每点2分,任答3点得
6分)
【解析】 从经济优势互补、市场和产业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
(2) 目前,“西三角经济圈”内建设了多条客运专线,简
述客运专线对“西三角经济圈”的积极影响。(6分)
【答案】 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加速人员流通,促
进文化交流;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 分析如下:
(3) 西安是关中城市群的核心,简述其在“西三角经济圈”发展中的优势条件。(6分)
【答案】 处于陇海铁路线上,交通便利;省内及周边地区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聚集着一
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研力量雄厚;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工业基础好。(每点2分,
任答3点得 6分)
【解析】 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