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八 区域地理-考点2 中国地理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八 区域地理-考点2 中国地理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17 18:5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专题十八 区域地理
考点2 中国地理
2025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资料
考点切片
考向1 中国地理概况
(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某时总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
引起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升高的现象)沿38°N垂直剖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海拔≥
1 500 m的山地。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海拔≥1 500 m地形区为( )
B
A.天山 B.祁连山 C.昆仑山 D.阴山
【解析】 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沿38°N垂直剖面”。天山大概位于43°N附近,A错;祁连山大
概位于39°N附近,B对;昆仑山大概位于36°N附近,C错;阴山大概位于42°N附近,D错。
2.图示地区的气温垂直分布特点有利于( )
A
A.空气对流 B.空气下沉 C.降低近地面风速 D.近地面快速增温
【解析】 读图可知,垂直方向上气压降低,在气压由850 hPa降至 400 hPa 的空间范
围内,下部大气总温度平流为正值,说明近地面大气增温,上部大气总温度平流为负值,
说明上部大气降温,故下部大气温度更高,上部大气温度更低,有利于空气上升对流,
A对,B错;由于空气作上升对流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增大,近地面风速会增大,
近地面热量容易散失,不利于快速增温,C、D错。
(2024吉林长春外国语练习)山谷风是一种局地环流,山西省山谷风现象较为普遍,以
太原盆地北部最为典型。盆地北部狭窄部分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
1 000多米,山间距离平均不到15千米。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伏天走坡
不走谷”的经验,下表为太原市某日平均风向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3—5题。
时段 1—11时 11—13时 13—18时 18—20时 20—22时 22时至次日1时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西北风
3.太原盆地北部山谷风发育典型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C
A.北部地形闭塞,冬季风受阻 B.汾河流经,河流下切作用强
C.盆地南北狭长,东西山地海拔高 D.地堑构造发育,呈南北走向
【解析】 山谷风是由于山地不同海拔地区热力差异形成的,地势起伏大,容易形成山
谷风。材料“盆地北部狭窄部分南北长约 25千米,东西傍山,山地平均海拔1 000多米”
说明盆地南北狭长,东西山地海拔高,C正确;北部地形闭塞,冬季风受阻,与山谷风
形成关联性不强,A错误;“汾河流经,河流下切作用强”和“地堑构造发育,呈南北走向”
不能得出盆地北部相对高差大的结论,因此不能作为山谷风盛行的原因,B、D错误。
4.该日,太原市形成谷风的时间为( )
B
A.12时 B.13时 C.18时 D.20时
【解析】 太原盆地北部峡谷为南北走向,东西山地海拔较高,从13时开始,风向由偏
北风转变为偏南风,即由山风转为谷风;20时开始,风向由偏南风转变为偏北风,由谷
风转为山风。B正确,A、C、D错误。
5.山区老乡“伏天走坡不走谷”一般选择在( )
A
A.山风盛行时 B.谷风盛行时 C.山风转谷风时 D.谷风转山风时
【解析】 根据材料,“伏天走坡不走谷”说明山坡地带凉爽,山谷地区炎热,此时段为
山风吹拂时间,山风盛行时,从山顶而下的冷气流性质冷而重,较为凉爽,A正确,B、
C、D错误。
(2025河南周口鹿邑期中)我国某湖泊与河流相通,下图为相通处附近两水文站水位季
节变化图。据此完成6—8题。
6.一年中,该河流补给湖泊大约有( )
C
A.3个月 B.4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解析】 由图可知,9—11月及2月(约4个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补给河
流;其他月份(约8个月)河流补给湖泊。C正确,A、B、D错误。
7.河湖相通处河湖之间水流速度最快的时间点是( )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位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时间点
③处河流和湖泊之间的水位差最大,河湖之间水流速度最快,C正确,A、B、D错误。
8.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
A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渭河平原 D.松嫩平原
【解析】 由图可知,该区域河、湖水位较
高的季节主要为夏秋季,而且在7月左右水
位低。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锋面雨带的季
节移动,7、8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
区,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
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常出现
“伏旱”天气,所以该湖泊最可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A正确;成都平原是位于四川盆地
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无“伏旱”天气,夏季降水集中,河、湖水位较高,B错误;渭河
平原7、8月份为雨季,河、湖水位较高,C错误;松嫩平原7、8月份降水较多,河、湖
水位较高,D错误。
考向2 中国地理分区
(2024四川成都西藏中学月考)一般经济理论认为,
一个地区资源越丰富,其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越快。但
是,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
部分资源富集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扭曲、资源环境状
况恶化等问题。有学者将此悖论总结为资源诅咒假说。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
其煤炭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属于资源诅咒高危区。如图为我国资源诅咒分区
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资源诅咒高危区( )
B
A.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活动强烈
B.自然资源丰富、以初级产业为主
C.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D.边境贸易吸引大量外商的投资
【解析】 据图得知,资源诅咒高危区主要
为贵州、内蒙古、山西。贵州、内蒙古、山
西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济落后,产业以初
级产业为主,故B正确。生态环境恶劣、风沙活动强烈不符合贵州特点,故A错误。贵
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C错误。贵州没有边境贸易,故D错误。
10.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
D
A.上海可从山西大量引进煤炭资源,带动山西经济
更快发展
B.青海应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力求建立完整工业
体系
C.广东应将钢铁工业向贵州转移,促进其产业升级
D.山西应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谋求多元化发展
【解析】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应完善产业结构,在
煤炭资源的基础之上综合发展多种产业,降低对煤
炭资源的依赖程度,故D正确。上海的发展主要依
靠先进的技术、便利的交通、雄厚的资金以及广阔
的市场,而不是煤炭资源,且引进山西的资源可能
会加重山西的资源诅咒程度,故A错误。青海为资
源诅咒严重区,说明青海过分依赖资源,出现了产
业结构扭曲、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因此青海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
业,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故B错误。贵州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资源,出现了产业结构扭
曲,所以贵州应减少对资源的依赖,不能承接钢铁工业转移,故C错误。
11.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重化工
业的发展重点是( )
D
A.压缩企业规模 B.关停小型煤矿
C.调整产业布局 D.延长产业链条
【解析】 由材料可知,鄂尔多斯地区属于
资源诅咒高危区,重化工业需要延长产业链,
实现多元化发展,D正确;扩大企业规模可
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压缩企业规模并
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A错误;关停小型煤矿和调整产业布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
构扭曲、资源环境状况恶化问题,B、C错误。
(2024四川内江六中月考)“吞口屋”为我国某地典型传统民居(下左图),墙体主要采用
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整个建筑只在正立面开窗,且窗口
较小,窗框多为木框。为提升居住舒适度,专家建议将“吞口屋”的窗户改造为“支撑窗+内平
开玻璃窗”(下右图),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示“吞口屋”传统民居最可能分布于( )
A
A.湘西 B.陕北 C.皖南 D.辽东
【解析】 湘西地处亚热带山区,雾气重,空气较
潮湿,小窗口可以减少湿气进入;山区昼夜温差大,
与材料“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 相吻合;山区木材、石材较多,便于取材,
与材料 “墙体主要采用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相符。A正
确。陕北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的传统民居是窑洞,与题意不符,B
错误。皖南传统民居为徽派建筑,其突出特点为粉墙黛瓦、马头墙,与题意不符,C错误。
辽东冬季气温低,墙体厚,为了冬季采光,南窗窗口一般比较大,与题意不符,D错误。
13.按专家建议改造后,居住体验未明显改善的是
( )
D
A.保温降湿 B.昼夜温差
C.通风透气 D.采光条件
【解析】 由材料“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可知,改造后,晚上放下支撑窗,
保温作用增强,湿气难以进入室内,室内昼夜温差减小,白天用长木棍支撑,室内可以通风透
气,但支撑窗的存在不利于阳光进入室内,所以采光条件未得到明显改善,D正确。
(2024山西部分学校摸底)草谷比是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农作物产量之比,不同农作物的
平均草谷比差别较大。草谷比数值越小,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效率越高。下表中数
据为我国不同农区部分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草谷比。据此完成14—
16题。
农区 主要地区 ① ② ③ ④
华北农区 京、津、冀、晋、内蒙古、鲁、豫 1.34 1.73 0.93 3.99
东北农区 黑、吉、辽 0.93 1.86 0.97 —
长江中下游农区 沪、苏、浙、皖、赣、鄂、湘 1.38 2.05 1.28 3.32
西北农区 陕、甘、宁、青、新 1.23 1.52 — 3.67
西南农区 渝、川、贵、云、藏 1.31 1.29 1.00 —
南方农区 闽、粤、桂、琼 1.38 1.32 1.06 —
注:港澳台资料暂缺。“—”表示此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很小。
14.表中①②③④依次为( )
A
A.小麦、玉米、水稻、棉花 B.玉米、小麦、棉花、水稻
C.玉米、棉花、水稻、小麦 D.棉花、玉米、小麦、水稻
【解析】 据表可知,作物③在西北农区种植面积很小,应为水稻;作物④主要分布在华北
农区、西北农区和长江中下游农区,应为棉花。故A正确。
15.下列地区中,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效率最高的是( )
A
A.春小麦主产区 B.冬小麦主产区 C.双季稻主产区 D.三季稻主产区
【解析】 东北农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小麦草谷比为0.93;华北农区
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草谷比为1.34;长江中下游农区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水稻草谷比
为1.28;南方农区是我国三季稻主产区,水稻草谷比为1.06。四个农区中东北农区春小麦主产
区草谷比数值最小,说明春小麦主产区的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效率最高,故选A。
16.与东北农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农区整体草谷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C
A.夏季白昼时间更长 B.机械化水平高 C.有机物积累时间短 D.生产规模更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农区纬度较东北农区低,气温较高,农作物生长
周期短,农作物籽粒有机物积累少(干物质重量轻),导致该农区整体草谷比较高,C正确。
机械化水平、生产规模与草谷比关系较小,夏季长江中下游农区白昼时间较东北农区短,
A、B、D错误。
觉醒集训
(2021浙江卷)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
业结构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 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1.甲是( )
D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解析】
2.四大地区中( )
B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解析】 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人口增幅较低,说明当地人口增长较慢,且第二
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低,最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发达,
对外地人口吸引力较小,因此丙地区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地区,
对外地人口吸引力较中部地区大,可判断人口增幅最大的乙地区是东部地区,则丁地区
是中部地区。
A(×)高科技是东部地区(乙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
B(√)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即
乙、丁、甲、丙。
D(×)乙、丙地区均是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2021海南卷)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
马蹄形山弯中的小山村,村前是开阔而肥沃
的土地,村后是群山峻岭。平山有“北方的鱼
米之乡”之称。据县志记载,平山“北岳控其东,
太行踞其西……,右襟冶水,左带滹沱,万
山峨峨,百川浩浩”。如图为西柏坡区位图。
据此完成3—4题。
3.西柏坡所在区域( )
A.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 B.位于黄土高原
C.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 D.河流汛期在五六月
C
【解析】 A(×)太行山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敲黑板】第二、三级
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据图可知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
应位于第三级阶梯。
B(×)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以东,属华北平原。
C(√)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D(×)根据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五六月为南方地区河流的汛期,七八月为
华北地区河流的汛期。
4.促使平山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的主要地理要素
是( )
A
A.地形、河流 B.技术、降水
C.土壤、植被 D.水文、习俗
【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平山位于太行山东麓河
流冲积扇上,因而可推测该地地势平缓,土壤肥
沃,滹沱河水源充足,当地适宜发展农耕,因而
成为“北方的鱼米之乡”,A正确;“北方的鱼米之乡”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
因素影响较大,受技术、习俗等人文因素影响较小,B、D错误;当地的典型自然植被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形成“北方的鱼米之乡”作用较小,C错误。
(2024北京六十六中期中)金秋十月,江西省上堡梯田
(如图)喜迎丰收。高山茂密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形成地
下水。地下水顺地势自流,在梯田处渗出,形成自流灌溉水系。
上堡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灌溉工程典范,2022年成功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据此完成5—7题。
5.上堡梯田中的土壤是( )
A
A.人工改良的水稻土 B.有机质丰富的黑土 C.矿物质多的紫色土 D.透水性较强的红壤
【解析】 梯田是人类对坡耕地改造的成果,江西上堡梯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以
水稻为主,梯田中的土壤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工改良的水稻土,A正确;在我国,有机质丰富
的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B错误;矿物质多的紫色土多分布在四川盆地,C错误;红壤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自然生成的土壤,透水性较差,D错误。
6.下列关于图中景观说法正确的是( )
A
A.梯田的地块连续且集中 B.村落集中分布在山脚下
C.坡度较陡且相对高度大 D.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山顶
【解析】 从图中景观可知,梯田的地块连续且集中,便于进
行农业生产,A正确;图中村落集中分布在山腰处,梯田主要分
布在村落下方山脚处,B错误;梯田坡度较缓且相对高度小,坡度太大不适宜修建梯田,C错
误;江西省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低缓的丘陵地区海拔不高,丘陵顶部典型植被与
基带相同,D错误。
7.上堡梯田的耕作方式能延续千年,其根本原因是( )
D
A.筑坝打井,增加水源 B.开垦荒山,增加耕地
C.培育良种,提升技术 D.自流灌溉,蓄水保土
【解析】 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明显,不合理的农业
活动往往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从景观图中
可以看出,山体植被覆盖率高,能够较好地蓄水保土,为梯田的可持续耕种提供支撑,D正确。
(2021全国乙卷)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
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
完成8—9题。
8.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 )
A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解析】 A(√)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会上升,相对湿度会下降。结合图示信息可
知,郊区的相对湿度始终高于城区,说明城区气温始终高于郊区。
B(×)相对湿度减小时,蒸发(腾)才会增强,因果不能颠倒。
C(×)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水汽会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量大说明空气相对湿度
较大,而图示城区相对湿度较郊区小。
D(×)城区土地主要用于建筑、交通等,绿地面积较郊区小。
9.该城市可能是( )
B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解析】 具体分析见下图:
规律总结
锋面雨带的移动主要取决于夏季风和冬季风势力的此消彼长。春、夏季,随着全球气压
带、风带的北移,夏季风势力不断增强,冬季风势力不断减弱,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跳
跃式北上,4、5月份主要影响华南地区,6月份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主
要影响华北和东北地区;秋、冬季,随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南移,夏季风势力不断减
弱,冬季风势力不断增强,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迅速南撤。
(2024山东菏泽模拟)气压距平指距离年平均气压的数值,高于平均值为正值,低于平
均值为负值。下图示意檀香山(位于美国夏威夷)、上海、广州、北京四个城市地面站
点多年平均气压距平月变化状况。据此完成10—12题。
10.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C
A.檀香山、上海、广州、北京 B.广州、北京、檀香山、上海
C.北京、上海、广州、檀香山 D.上海、北京、檀香山、广州
【解析】 气压变化与气温变化息息相关。气温年较差大,气压年内变化就大,气压距
平曲线变化就大。具体分析见下图:
11.与乙、丙两站点相比,甲站点气压距平年较差大,主要是因为甲站点( )
B
①纬度高 ②纬度低 ③受冬季风影响强 ④受夏季风影响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乙、丙站点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站点
夏季普遍高温,气温差别较小,但冬季气温差别大,三地中,北京纬度最高,加之其距
冬季风源地最近,受冬季风影响最大,气温最低,导致甲站点气温年较差大,气压距平
年较差大,故①③对、②④错。综上,故选B。
12.丁站点夏季气流的特点是( )
D
①水平辐合 ②水平辐散 ③垂直上升 ④垂直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丁站点位于檀香山。据图可知,一年中,丁站点夏季气压较
高(提示:夏威夷高压)。夏季,该地近地面气流呈水平辐散、垂直下降的特点。故选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