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2《回延安》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项目式学习】2《回延安》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3 15:54:06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项目发布

回革命圣地
抒赤子之心

歌陕北腰鼓
赞蓬勃生命

传灯笼情缘
诉家国情怀

忆童年时光
拾人间美好
项目发布

回革命圣地
抒赤子之心

歌陕北腰鼓
赞蓬勃生命

传灯笼情缘
诉家国情怀

忆童年时光
拾人间美好
部编版 · 八年级语文下册
贺敬之




01
02
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03
回革命圣地
抒赤子之心
任务情境
近期,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推出《最美朗读者》之“回革命圣地,抒赤子之心”朗诵比赛。
我班决定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彰显延安风采。
回革命圣地
抒赤子之心
《最美朗读者》
以声传情
寻读展示
美读悟情
0
1










以声传情
zhǎn

lǒu
dēng
pàn
yáo
méi
kuàng
shāo



一盏( ) 登时( ) 糜子( ) 杜甫川( )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白羊肚( )
搂定( ) 满窑( ) 树梢( ) 宝塔山( )
读准字音
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立刻。
登 时
几回回
鸡毛信
一回又一回。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理解词义
朗读诗歌
了解诗体
《回延安》是以陕西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读懂延安情结


朗读诗歌,说说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的诗里?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读懂延安情结
为什么说延安是“我”的母亲?
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诗人、剧作家。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并与当地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
1956年,贺敬之回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再现心路历程
要想在《最美朗读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读出诗歌的情感变化,再现诗人贺敬之的心路历程。
请你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并以“______延安”的形式给每个部分拟小标题。思考怎样才能读好每一章的情感变化?请你填写下面的任务单。
再现心路历程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祝延安
抒写久别之情
追忆战斗生活
描绘相聚场景
记录崭新面貌
展望美好未来
激动喜悦
感激怀念
兴奋感动
惊叹自豪
热爱眷恋
重逢
回忆
赞美
赞美
展望
拟小标题
内容
情感变化
抒情线索
做最美朗读者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章节朗读。
01
设计朗读脚本。
02
小组分工、合作、排练。
03
小组登台表演朗读。
04
做最美朗读者
全体同学合
全体同学合
男领
女领
男领
女领
二人齐读
男领
女领
二人齐读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压抑不住的喜悦)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压抑不住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炽热深情)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深情思念)双手/楼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直白热烈)——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欢快喜悦)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切喜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激动欢喜)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头扑在亲人怀……
0
2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为了让我们在《最美朗读者》的舞台更出彩,我们将通过寻读,找到诗中具有民俗特色的元素,作为朗诵背景图片。
朗读诗歌,边读边圈画出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延 河
枣 园
杨家岭

油 馍
窗 花
窑 洞
糜 子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宝塔山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延 河
枣 园
杨家岭

油 馍
窗 花
窑 洞
糜 子
宝塔山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枣 园
延 河
杨家岭

油 馍
窗 花
窑 洞
宝塔山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糜 子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杨家岭
枣 园
延 河

油 馍
窗 花
宝塔山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糜 子
窑 洞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杨家岭
枣 园
延 河
油 馍
宝塔山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糜 子
窑 洞
窗 花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宝塔山

杨家岭
枣 园
延 河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糜 子
窑 洞
窗 花
油 馍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宝塔山

杨家岭
枣 园
糜 子
窑 洞
窗 花
油 馍
延 河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糜 子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宝塔山

杨家岭
窑 洞
窗 花
油 馍
延 河
枣 园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窑 洞
糜 子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宝塔山

窗 花
油 馍
延 河
枣 园
杨家岭
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窗 花
窑 洞
糜 子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宝塔山
油 馍
延 河
枣 园
杨家岭

延安民俗推荐卡
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枣园
延安的自然景观
紧紧儿、心窝、几回回、满心话、树根根、羊羔羔、几根根、白生生、几辈辈
延安的独特方言
小米饭、糜子、谷、米酒、油馍、
木炭火、炕、土窑洞
延安的特色生活
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
延安的亲切乡民
0
3









怀
美读悟情
要想成为最美朗读者,需要同学们能够深入研读。请同学们赏析诗句,并在班内分享每一章中最打动你的地方。
每组负责赏读一章,并进行组内讨论,最终派代表分享。
(从用词、修辞等角度)
美读悟情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连用“莫要”“莫把”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美读悟情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抓,有力度;
贴,有温度;
搂,有亲密感;
扑,有迫不及待感。
这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压抑不住的激动心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双手搂定宝塔山。
一头扑在亲人怀……
品读动词
美读悟情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美读悟情
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
“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美读悟情
什么是比兴?请同学们从第二章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定义
示例


比喻,形象生动,情感深挚。(以彼物比此物)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街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即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引发联想和想象。(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美读悟情
请同学们从第二章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以“树”起兴,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先说羊羔吃奶之事,引起“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表明延安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比兴
比兴
美读悟情
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 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贺敬之
回延安
回革命圣地
抒赤子之心
《朗读者》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诗人贺敬之再次回到延安,又是是如何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呢?
0
3









怀
美读悟情
要想成为最美朗读者,需要同学们能够深入研读。请同学们赏析诗句,并在班内分享每一章中最打动你的地方。
每组负责赏读一章,并进行组内讨论,最终派代表分享。
(从用词、修辞等角度)
品读场景
描写极具地方特色的事物,亲切又真实,渲染了延安人民招待诗人的浓烈氛围。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写出了窑洞团聚时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人民对诗人的无限热情。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第三章写亲人欢聚,场面欢欣热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种气氛?请读出来。
品读场景
第三章写亲人欢聚,场面欢欣热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种气氛?请读出来。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喘”写出了老人急切与诗人见面的心情。
相见时“欢喜的眼泪”盈眶,表现出诗人和延安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品读场景
诗人从众多的乡亲里选取了哪几个典型人物来写?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概括了老、中、青三代延安人的精神风貌,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品读新貌
第四章的中心句是哪句?
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母亲延安换新衣”
品读新貌
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侧面突出延安变化之大,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把晴朗蔚蓝的延安天空比作“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夸张
品读新貌
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运用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鲜明可爱的印象。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品读精神
第五章,作者如何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首句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照”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指导作用。
“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品读精神
第五章,作者如何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延河”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延安的革命精神将引领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运用夸张手法,以豪迈的语气抒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全诗在自信高亢的情感中结束。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0
4










在诗人的眼中,延安是什么颜色呢?
“杨家岭的红旗高高的飘”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红窗花”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红色
汲取信仰力量
汲取信仰力量
为什么延安在诗人的眼中是红色的?
16岁的贺敬之在这里萌发并壮大了自己的革命信仰。所以,在他的心中,再回延安,他首先想到的是那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延安魂。
革命圣地,革命精神
让我们一起齐读诗歌,感受那永不磨灭的延安魂!
汲取信仰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汲取信仰力量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教师寄语
那一抔抔黄土孕育出一群淳朴又有原始生命力的乡民,造就了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而特殊的时代背景又让它浸染了革命气息,成就了“延安精神”的红色之魂。是这样的一方水土,这样的一群人,铸就了这样的一个延安。
赞美延安
热爱祖国



回延安
抒写久别之情
激动满心怀
忆延安
追忆战斗生活
圣地养育我
话延安
描绘相聚场景
欢聚话今昔
看延安
记录崭新面貌
旧貌换新颜
祝延安
展望美好未来
圣地大贡献
板书设计
忆过去
(延安的回忆)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土的红旗手中的书
看现在
(延安的新貌)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座座楼房披彩虹。
展未来
(延安的精神)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请你仿照课文中的诗句,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课后作业:
“最佳小诗人”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回革命圣地,抒赤子之心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的一篇现代诗。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通过叙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赤诚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也表达了对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重点)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近期,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推出《最美朗读者》之“回革命圣地,抒赤子之心”朗诵比赛。我班决定朗诵贺敬之的《回延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彰显延安风采。
这节课,我们将以读为主线,通过以声传情、寻读展示、美读悟情来开展活动。
活动一:以声传情,再现心路历程
字词积累,播放朗读视频
师:《回延安》是以陕西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查阅“信天游”的知识,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下?
生: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师:朗读诗歌,说说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的诗里?
生:“母亲”
师:具体诗句有哪些?
生:“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
师:为什么说延安是“我”的母亲?
生: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诗人、剧作家。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并与当地军民结下深厚情谊。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1956年,贺敬之回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师:要想在《最美朗读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读出诗歌的情感变化,再现诗人贺敬之的心路历程。请你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并以“___延安”的形式给每个部分拟小标题。思考怎样才能读好每一章的情感变化?请你填写下面的任务单。
做最美朗读者
①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章节朗读。
②设计朗读脚本。
③小组分工、合作、排练。
④小组登台表演朗读。
活动二:寻读展示,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为了让我们在《最美朗读者》的舞台更出彩,我们将通过寻读,找到诗中具有民俗特色的元素,作为朗诵背景图片。朗读诗歌,边读边圈画出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制作“延安民俗推荐卡”。
(1)延安的自然景观: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杨家岭、枣园
(2)延安的独特方言:紧紧儿、心窝、几回回、满心话、树根根、羊羔羔、几根根、白生生、几辈辈
(3)延安的特色生活:小米饭、糜子、谷、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烷、土窑洞
(4)延安的亲切乡民: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
活动三:美读悟情,传递赤子情怀
要想成为最美朗读者,需要同学们能够深入研读。请同学们赏析诗句,并在班内分享每一章中最打动你的地方。每组负责赏读一章,并进行组内讨论,最终派代表分享。(从用词、修辞等角度)
师:第一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生:连用“莫要”“莫把”两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师:请同学们从第一章中找出用得比较好的动词,并说说好在哪里?
生:“抓”,有力度;“贴”,有温度;“搂”,有亲密感;“扑”,有迫不及待感。这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压抑不住的激动心情。
师:“千声万声”“母亲延安”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称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唱”“笑”“招”用了什么手法?
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拟人化,表现出作者重回故地的激动和无限喜悦之情。
师: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延安的父老乡亲们;“迎过延河来”表现了延安父老高涨的热情。
教师讲解比兴手法:请同学们从第二章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生:“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生:“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先说羊羔吃奶之事,引起“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表明延安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
生:“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 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第二课时
任务情境: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当诗人贺敬之再次回到延安,又是是如何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呢?
活动三:美读悟情,传递赤子情怀
第三章写亲人欢聚,场面欢欣热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种气氛?请读出来。
生1:“米酒油馍木炭火”描写极具地方特色的事物,亲切又真实,渲染了延安人民招待诗人的浓烈氛围。
生2:“不透风”“响着脚步声”写出了窑洞团聚时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人民对诗人的无限热情。
生3:“喘”写出了老人急切与诗人见面的心情。
生4:相见时“欢喜的眼泪”盈眶,表现出诗人和延安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师:诗人从众多的乡亲里选取了哪几个典型人物来写?
生: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老)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中)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青)
师:诗人概括了老、中、青三代延安人的精神风貌,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
师:第四章的中心句是哪句?
生:“母亲延安换新衣”
师: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情感。
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生1:“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侧面突出延安变化之大,表现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生2:把晴朗蔚蓝的延安天空比作“大明镜”,映照着美好的景象,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生3:“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运用排比和叠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色,突出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第五章,作者如何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脚印”既是人民领袖的脚印,也是中国革命的脚印。
“照”字揭示了革命思想的指导作用。
“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延河滚滚的涛声,气势非凡。
“延河”代表着延安的革命精神,延安的革命精神将引领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运用夸张手法,以豪迈的语气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全诗在自信高亢的情感中结束。
活动四:寻找颜色,汲取信仰力量
在诗人的眼中,延安是什么颜色呢?请从诗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红色,“杨家岭的红旗高高的飘”“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红窗花”“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师:为什么延安在诗人的眼中是红色的?
16岁的贺敬之在这里萌发并壮大了自己的革命信仰。所以,在他的心中,再回延安,他首先想到的是那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延安魂。
让我们一起齐读诗歌,感受那永不磨灭的延安魂!
播放视频,感悟延安精神。
课堂小结: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教师寄语:
那一抔抔黄土孕育出一群淳朴又有原始生命力的乡民,造就了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而特殊的时代背景又让它浸染了革命气息,成就了“延安精神”的红色之魂。是这样的一方水土,这样的一群人,铸就了这样的一个延安。
课后作业:“最佳小诗人”
请你仿照课文中的诗句,写一写自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