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传灯笼情缘,诉家国情怀
——《灯笼》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灯笼”为题,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品味、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予的复杂感情。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大单元情境:绘民俗画卷,传文化之声
情境导入:播放关于灯笼民俗的视频
活动情境:
灯笼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民间习俗,传承千年。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经常看到传统节庆到处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
班级准备在教室设计灯笼主题文化墙,请同学们研读吴伯箫的《灯笼》,积极参与文化墙的设计。
活动一:识灯笼,定主题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词语解释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开篇说火,为后文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2-11)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
第三部分(12)结尾说火,卒章显志
1.聚焦开篇,为何写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场景?
内容上:写小孩子喜欢火,表明人们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伏笔,引出下文灯笼往事的回忆,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提炼关键词,作为本次灯笼文化墙的主题。
中心句: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拟定主题:灯笼情缘
师:“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可否给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
生: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挤”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很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活动二:忆灯笼,结缘分
作者将记忆比作网,与灯笼结下哪些“缘”呢?
活动三:点灯笼,探情感
阅读3-11段,最打动你的是哪个场景?请抓住重点字词,想象画面,品味情感,按照下面的句式在文化墙上写下你的感受。
句式:在______的场景里,从_____ 等词/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画面),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情感)。
预设1、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从“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一句,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天真懵懂的孩童和一个历经世事的老者,提着灯笼,数着星星讲着故事,一老一幼将淡淡的温情洒满回家路,透着浓浓的深情。
预设2、母备纱灯,上下灯学
从“亲手接过、特别预备、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词,我仿佛看到了灯笼照亮下的母亲,她递过来的消夜食品就如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平静的叙述却透出深厚的感情,长长久久地温暖着“我”,让我难以忘怀,“深深怅惘”。
预设3、乡俗还愿,村头挂灯
从“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村口各式各样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
预设4、元宵张灯,随灯入梦
从“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一句,我仿佛看到了“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跑着的小孩肆意挥洒着飞扬的青春;看到了作者正处在欢乐的梦中,这个梦就像“蜡火开花”一样闪亮璀璨,让人回味无穷。
预设5、族姊远嫁,满街看灯
从“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早已褪色了”一句,我仿佛看到了“灯笼”见证了岁月的流逝,权力的更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之情。
预设6、朱灯描红,实在喜爱
从“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根本就爱那种玩意”等处,我仿佛看到了随心所欲,点染朱红,细细端详的画面,饶有兴味。
预设7、献帝伴灯,历史幽情
从“翠羽流苏、绿嘴鹦鹉、一脉幽悄”“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等处,我仿佛看到华丽的宫灯照亮了空旷的大殿,伴着汉献帝等宫内人过了漫长时光,带有一种幽幽的思古之情。
预设8、塞外点兵,挑灯看剑
从“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等处,我仿佛看到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外敌不敢入侵,闻风丧胆的画面,感受到了作者希望能上前线,奋勇杀敌的爱国之情。(思考:作者都引述了哪些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作者引述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活动一:悟灯笼,寻光明
面对黑暗现实,作者有着怎样的宏愿?请找出相关语句,作为此次灯笼文化墙的点睛之笔。
“哎,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PPT展示,齐读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忧心如焚。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师: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面对黑暗现实,作者有着怎样的宏愿?
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抵外敌侵略。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保家卫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的标题,思考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内容上:“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活动二:提灯笼,寄情思
如果你是一盏灯笼,你要怎么做?请在灯笼文化墙上写出你的担当。
示例:如果我是一盏边塞的灯笼,我要点亮卫国将士心中的无穷斗志。
预设1: 如果我是一盏亲情的灯笼,我要变成一缕缕亮光,照亮祖父和母亲的心间。
预设2:如果我是一盏爱国的灯笼,我要成为燎原的烈火,召唤青年投身爱国热潮。
感悟写法:以小见大
作者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以“灯笼”做媒介,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主旨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笔法,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作业布置
本文有着诗的语言情感,让我们文采飞扬,畅写诗歌《灯笼》。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在写作中,在对于世界的每一次洞察中,在观照内心的每一次沉淀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作品展示1:
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
是母亲白发上的一缕青丝
是孤行客心中的一份安心
灯笼是家的思念
是国的召唤
是光明的化身
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万丈光芒
作品展示2:
一盏灯笼,
闪着祖父的慈爱,
漾着母亲的牵挂,
贮蓄着对亲人的感激;
一盏灯笼,
为夜行之人指路,
除去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孤寂;
一盏灯笼,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镌刻着家族历史的变迁;
一盏灯笼,
照着往昔英雄英勇杀敌的气概,
也激荡着我们
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誓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