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的形成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土壤的形成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4 15:3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4.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重点难点】
重难点:
1.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观察分析土壤剖面结构。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土壤
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能形成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
①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4)地形
在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在陡峭的 山坡上 土层较薄
在平坦的 地方 土层深厚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构造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展布的平行构成。
(2)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质层 、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2.土层垂直序列
项目 分布位置 物质组成 特点
有机层 表层 分解与半分解的有机质
腐殖质层 第二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形成 呈灰黑或黑色
淋溶层 第三层 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有机质含量低 颜色淡
淀积层 与淋溶层相伴存在 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母岩层与淀积层之间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母岩层 最底层 坚硬岩石
3.不同类型土壤剖面
土壤类型 发育区域 特点
森林土壤 棕壤 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 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高
红壤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剖面呈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腐殖质少,质地黏重,肥力较低
草原土壤 黑土 在草甸草原植被下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
黑钙土 在草原植被下 有深厚的腐殖质,自然肥力高
【重难点突破】
一、土壤的形成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当堂检测】
秋季又到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季节。下图为“红遍万山”枫叶的叶片图。完成下面小题。
1.小明准备坐火车追逐欣赏红叶,他看红叶的先后顺序为( )
A.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 B.辽宁—黑龙江—河南—安徽
C.石家庄—黑龙江—河南—安徽 D.安徽—辽宁—黑龙江—河南
2.枫叶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常绿硬叶林
3.“春城”昆明的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北极柳是一种低矮的柳属灌木,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北极冻土苔原带。北极柳植株矮小,呈垫状或莲座状,根须发达,茎枝多与其它苔藓植物相互交织,生长速度极其缓慢,一年只能生长几毫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北极柳根须发达,茎枝多与其它苔藓植物相互交织,主要是为了( )
A.抵御强风和严寒 B.减少水分损耗
C.适应当地光照条件 D.适应干旱环境
5.北极柳生长极其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间短 B.热量条件差 C.水分条件差 D.土壤肥力低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左图)。为适应潮间带环境,植物演化出多种独特的形态特征(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红树林植物特点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是( )
A.胎萌——避免被天敌啃食 B.支柱根——抵御海浪和强风
C.泌盐——抵御潮汐涨落 D.呼吸根——吸收淤泥营养物质
7.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是由于红树林( )
A.可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 B.可防风固沙,缓解土地荒漠化
C.可抵御台风,减少风暴潮对海岸侵蚀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价值低
8.利于红树林保护的合理措施是( )
A.推广红树林食用、饲料、建材等利用 B.在红树林区大量饲养水禽、养殖鱼虾
C.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D.修建沿岸防海堤坝,变海湾为水库
天山雪莲(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等高海拔地区,其“花瓣”实际是半透明膜质叶片,呈苞叶状,3-4层。完成下面小题。
9.天山雪莲的生长环境( )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燥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燥
10.天山雪莲膜质苞叶状叶片有利于( )
A.吸引昆虫传授花粉 B.保护内部花序防风
C.增加叶表面积散热 D.反射太阳辐射降温
11.自然状态下,在天山雪莲周边可能看到( )
A.高大乔木 B.板根现象 C.矮小灌木 D.茎花现象
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椰子树 B.樟树 C.柳树 D.茶树
13.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树冠浑圆,叶面具有光泽、无绒毛、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茎花或板根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省阳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短而夏日长,雨热同季,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当地盛产的阳山水蜜桃,是中国四大名桃之一。阳山水蜜桃果形大、色泽美,香气浓郁,汁多味甜,有“水做的骨肉”之美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桃树为浅根性果树,怕涝。每年4月初,叶子褪去,长出鲜艳的桃花,桃林漫山遍野红霞似海,与一旁的绿树相映成趣。
(1)说出当地自然植被类型及主要特征。
(2)结合水蜜桃的特征,推测阳山水蜜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分析在坡耕地大面积种植阳山水蜜桃,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工植被恢复是目前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库布齐沙漠区年均降水量约为250-300mm,多大风,我国“三北”荒漠化治理团队在长达8年的固沙植物试验中,团队最深的体会是“要深入研究植被,首先要明晰植被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们通过不懈的试验与筛选,探索出优质的固沙植物种类,并采用“乔灌草181”生态治沙模式,即灌木80%、乔木10%、草(药)本10%。三者混交共生、取长补短、科学配比,为生态产业奠定了丰富物质基础,在多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说明植被恢复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2)描述治沙团队从固沙植物试验中筛选出的植物特征。
(3)与乔木和草类植物相比,依据当地自然环境分析灌木在沙漠治理中的独特优势。
参考答案
1.A 2.B 3.B
【解析】1.秋季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枫叶才会变红,观看红叶的顺序应该是从较高纬度到较低纬度,黑龙江—河北—河南—安徽符合,A正确;辽宁—黑龙江—河南—安徽,辽宁纬度低于黑龙江;石家庄—黑龙江—河南—安徽,石家庄纬度低于黑龙江;安徽—辽宁—黑龙江—河南,安徽纬度低于河南,都不符合从高纬到低纬的顺序,BCD错误。故选A。
2.枫叶秋天落叶前树叶会变黄变红,属于落叶阔叶林,春季发新叶,秋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B正确;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针叶林属于亚寒带植被,不会集中落叶和变色,ACD错误。故选B。
3.昆明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其最主要的植被类型,ACD错误。故选B。
4.A 5.B
【解析】4.极地环境恶劣,发达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抵御强风,茎枝多与其它苔藓植物相互交织,苔藓植物对北极柳提供保温作用,抵御严寒,A正确;北极柳根须发达与减少水分损耗无关,B错误;影响当地植物生长的不利因素是强风和严寒,光照条件不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且北极柳根须发达与地表光照条件关系不大,C错误;茎枝多与其它苔藓植物相互交织不能说明适应干旱环境,D错误。故选A。
5.北极地区纬度极高,气候寒冷漫长,柳生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热量条件差,B正确;北极地区夏季时有极昼现象,夏季日照时间极长,A错误;水分和土壤条件不是影响北极柳生长极其缓慢的主要因素,排除CD。故选B。
6.B 7.C 8.C
【解析】6.根据材料,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海风、海浪大,为防止冲击,从枝干上生出很多支柱根,B正确;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潮水淹没时可以通气,D错误;海水盐度高,生长有可排盐分的腺体,C错误;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防止被潮水冲走,A错误。故选B。
7.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能够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水质,生态价值高,D错误;“海岸卫士”主要是指保护海岸,红树林可削减风力,抵御台风,减少风暴潮对海岸的侵蚀,C正确;红树林海岸,非山区和沙漠,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AB错误;故选C。
8.推广红树林食用、饲料、建材等利用会造成红树林被砍伐、破坏;在红树林区大量饲养水禽、养殖鱼虾,会造成水污染;修建沿岸防海堤坝,变海湾为水库会破坏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均不利于红树林保护,ABD错误。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能有效保护红树林,C正确。故选C。
9.D 10.B 11.C
【解析】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山位于温带大陆气候区,降水少,气候干燥;天山雪莲分布于天山山脉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0.天山地处干旱区,气候寒冷,风力作用明显,所以天山雪莲需具抗旱、抗寒、抗风等特点;天山雪莲膜质苞叶状叶片能有效的把花序包裹在中间,一方面能有效减少风力对花絮的破坏,另一方面半透明能让阳光透射进去,增加内部热量,保护花序免受冻害,故B正确,C、D错误;颜色鲜艳有利于吸引昆虫传授花粉,A错误;所以选B。
11.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天山雪莲周边因水热条件较差,较难发育高大的植物,故以低矮的灌丛为主,C正确;高大乔木、板根现象、茎花现象主要出现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区,故A、B、D错误,所以选C。
12.C 13.A
【解析】12.根据材料“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可知,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代表植被有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白桦树等,C正确;茶树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椰子树主要分布在热带,樟树是樟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故ABD错误。故选C。
13.贝贝的家乡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树冠浑圆,叶面多革质,有光泽,无绒毛,较硬,A正确;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的特点;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主要分布在寒带;具有茎花或板根属于热带雨林的特点。故BCD错误。故选A。
14.(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树为主、高大乔木;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2)果大多汁,香气浓郁说明气候水热条件好;根系浅反映土壤含水量大;怕涝说明地处山坡排水良好;色泽美说明光照强。
(3)通过定期落叶,为土壤提供更多的有机质;调节局地大气湿度和组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当地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过度种植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
【详解】(1)材料信息表明,江苏省阳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当地自然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长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环境中,可以保持四季常青、树叶宽阔,同时生长较快,多高大乔木;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中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2)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水蜜桃果大多汁、香气浓郁,这是水蜜桃在水热条件好的气候基础上生长所致;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水蜜桃树为浅根性果树,反映了当地土壤含水量大,不需要较深根系吸收水分;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水蜜桃树怕涝,说明桃树分布区地处山坡,排水良好,不易出现渍涝;当地水蜜桃色泽美,表明当地环境中具有充足的光照。
(3)在坡耕地大面积种植阳山水蜜桃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从积极影响来看,水蜜桃通过定期落叶,能够为土壤提供更为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水蜜桃植株的蒸腾作用可对局地大气湿度进行调节,优化局地大气组成;水蜜桃林作为植被有助于涵养水源,增强土壤的保持水土能力。从消极影响来看,大面积种植阳山水蜜桃可能会对当地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挤占粮食种植面积;过度种植可能会破坏原有植被,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使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生物多样性;种植过程中若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15.(1)随着植被生长,枯枝落叶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植被有利于水分下渗,使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减少风力侵蚀导致的表土流失。
(2)地上主体枝干矮小;根系发达;叶片小而厚,叶片表面具有蜡质层。
(3)沙漠区,降水量少;与乔木相比,灌木需水量小,避免加剧水资源紧缺状况;库布齐沙漠多大风;与草类相比,灌木是更高大的多年生植物,可以减轻春季大风对地表的侵蚀。
【详解】(1)随着植被不断生长,大量枯枝落叶持续累积。这些枯枝落叶作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逐渐转化为腐殖质,显著提升土壤肥力。植被如同天然的海绵,促进水分下渗。其根系在土壤中形成通道,使降水能够更有效地渗透到土壤深层,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这不仅改善了土壤墒情,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还能减少水分蒸发,维持土壤湿度的相对稳定。在多大风的库布齐沙漠,植被犹如坚固的防风盾牌。植被的地上部分降低风速,削弱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力;地下根系则像无数根锚,紧紧固定土壤颗粒,防止表土被风卷走,有效减少风力侵蚀导致的表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2)地上主体枝干矮小,降低了植株重心,使其在大风环境下更加稳固,不易被强风连根拔起或吹倒,适应沙漠多风的恶劣条件。拥有发达的根系,能够深入地下,广泛延伸。这不仅有助于植物从深层土壤中获取有限的水分,还能增强对土壤的固着能力,使植物在流沙环境中牢牢扎根,同时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改善土壤结构。叶片小而厚,且表面具有蜡质层。小而厚的叶片减少了水分蒸发面积,蜡质层则进一步降低水分蒸腾速率,有助于植物在干旱的沙漠环境中保持水分,抵御干旱胁迫。
(3)库布齐沙漠降水量稀少,水资源极度匮乏。与乔木相比,灌木需水量小,能够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生存和生长,避免因大量消耗水资源而加剧区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沙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多大风,尤其是春季大风频繁。与草类相比,灌木植株更为高大,且属于多年生植物。其高大的植株能够在近地面形成有效的防风屏障,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对地表的侵蚀;多年生特性使得灌木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为沙漠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持续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