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小人物背后的世态人情
——《孔乙己》《变色龙》群文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鲁迅的《孔乙己》和契诃夫的《变色龙》为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两篇小说都塑造了鲜明的小人物形象,并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选择这两篇小说进行群文阅读,旨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篇小说在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小说基本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写作手法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逐步提升其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三、素养目标
回顾《孔乙己》和《变色龙》的基本情节,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叙事方法的艺术效果。
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比较其性格特点,理解其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理解两篇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比较分析《孔乙己》和《变色龙》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理解两篇小说所反映的深刻社会现实和思想内涵。
难点:
深入理解两种不同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设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具体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激趣导入
同学们,全市第三届校园课本剧大赛即将开幕,学校决定选派两支代表队参赛,分别参演《孔乙己》和《变色龙》,你作为这两个剧目的总指导,要组织编剧、演员和导演进行一次“剧本围读会”,再次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内涵主旨,力争在比赛中获奖。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两篇课文,去窥探小人物背后的世态人情。
明确任务,有的放矢
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了解故事,梳理情节
任务二 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任务三 关注背景,把握主旨
任务四 再听“笑”声,剖析内核
(三)任务一:了解故事,梳理情节
请同学们再读两篇文章,按照小说的叙述顺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幕,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整体脉络。
学生自主阅读,个人完成情节梳理,并指名回答。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但叙事手段却有所不同,《孔乙己》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第一视角,截取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讲述故事,《变色龙》则以第三视角,将一个荒诞的故事从头叙述到尾。两种手法都独具匠心,你能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种叙事手段妙在哪里?
预设1:《孔乙己》因为小伙计有时间来观察孔乙己,具有典型性,连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我”貌似平淡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二十多年世事变迁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却仍对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内心隐曲,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预设2:《变色龙》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在《变色龙》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和戏剧性,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背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达到了作者讽刺和揭露社会现实的意图。
(四)任务二: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再次明确了故事情节后,我们再来看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我们知道,主人公在课本剧的表演中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通过表演力量传达角色情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再次回归文本,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人物形象分析,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同为社会的小人物,他们身上的特质却又极大不同,孔乙己的“不变”和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构成鲜明的对比,请结合他们的身份具体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朝着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方面去思考。学生独立思考2分钟,指名回答。
预设1:孔乙己作为一个热衷科举却屡考不中的读书人,孔乙己在多年追逐科举的道路上,如同范进一样,变得麻木不仁。他的种种行为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他不肯面对现实,不肯从旧制度中挣脱出来解放自己。
预设2: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不断变化,依据完全取决于小狗的主人是谁。在他看来,狗咬不咬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狗的主人是谁。对这样的人来说,没有信义原则,没有善恶是非,他们唯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反复无常,谁的地位高、权势大,谁的话就是标准。因此,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训练出来的走狗。
所以孔乙己的悲剧是旧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而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丑恶缩影。他们的悲剧,究其根本都是社会造成的,与他们所处的时态有着紧密关系。
(五)任务三:关注背景,把握主旨
时代背景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相互交织,只有将人物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解读,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有问题可以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再分析。
预设1: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清朝末年,具体时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阶级统治时代。这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危机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问题层出不穷。而他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咸亨酒店,酒馆每天迎来送往各种各样的人,可以将其看做封建社会的缩影。
预设2:19世纪末 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拿腔作调、作威作福;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让我们重新回顾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 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写于1884年,作家24岁时。那时正是俄国社会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最反动时期。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了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增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国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制度下的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在小说中,背景和主题紧密相连,恰当的背景设定能够为主题的表达提供更好的舞台,让我们依据以上的时代背景,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
预设1:《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国民当时昏沉、麻木的状态。
预设2:《变色龙》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这一案件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六)任务四:再听“笑”声,剖析内核
悲哀的社会造就了悲哀的人物,但两位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喜剧元素体现悲剧色彩,两文中同时出现了“笑”声,这笑声从何而来呢?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所给图片的提示回答问题。
预设:《孔乙己》里的笑声来自酒客、掌柜、“我”和小孩子;《变色龙》里的笑声来自“围观人群”。
那你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呢?
预设:《孔乙己》中,酒客、小孩、掌柜和“我”笑孔乙己穿着、说话、争辩、教我、护豆和其他一些行为;《变色龙》围观群众笑赫留金遭遇,笑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反复变化。
他们“笑”声背后是什么心态?
爱默生曾说,丑陋的东西并非因为它们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它们无聊。掌柜与酒客们与孔乙己的直接对话只有聊聊几句,却句句冰冷无情。他们说的肆无忌惮,冷漠残酷。比语言更直击人心的则是酒客们的笑声。酒客们以冷漠与麻木合力完成了对孔乙己人格的虐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炎凉。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变色和反复无常的言行都引起了周围人们的哈哈大笑。这些笑声一方面突显了奥楚蔑洛夫的虚伪和无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
所以孔乙己身上的笑声是悲剧的象征;奥楚蔑洛夫身上的笑声是讽刺的体现。
(七)活动小结
《孔乙己》 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和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和残酷。 《变色龙》 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反复无常,揭示了沙俄社会的腐败和奴性心理。两部小说都是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以两篇文章为创作蓝本,将经典故事再次搬上舞台,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八)课堂练笔
在课本剧的结尾,你想让全体演员走到台前,通过念一副对联谢幕,但编剧只搜到了上联,请你完成下联的创作。
上联:苦读礼义贫困潦倒尝毕生辛酸
下联:趋炎附势专横跋扈显奴才嘴脸
教师引导学生拆解对联,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填补对联。
(九)作业设计
作业目标: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必做:
1.假如你是这两个剧目其中一位主演,请你写一个角色个人小传。
小传内要包含人物的基本信息,人物形象及性格分析。
选做:
2.创作一首诗歌,表达你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七、板书设计
小人物背后的世态人情
——《孔乙己》《变色龙》群文阅读
《孔乙己》:悲剧的个体,冷漠的社会
《变色龙》:讽刺的象征,黑暗的现实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今后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在生活中有所运用。学习目标任务单
班级: 小组: 姓名: 日期:
课 题 小人物背后的世态人情——《孔乙己》《变色龙》群文阅读 制作人
学习目标 1.回顾《孔乙己》和《变色龙》的基本情节,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叙事方法的艺术效果。2.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比较其性格特点,理解其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理解两篇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教师建议 学 习 过 程
一、任务一:了解故事,梳理情节请同学们再读两篇文章,按照小说的叙述顺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幕,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整体脉络。二、任务二: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描写,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思考探究:孔乙己的“不变”和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构成鲜明的对比,请结合他们的身份具体分析。孔乙己:奥楚蔑洛夫:三、任务三:关注背景,把握主旨1、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2、在小说中,背景和主题紧密相连,恰当的背景设定能够为主题的表达提供更好的舞台,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四、任务四:再听“笑”声,剖析内核1、两文中同时出现了“笑”声,这笑声从何而来呢?2、那你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呢?3、他们“笑”声背后是什么心态? 五、课堂练笔在课本剧的结尾,你想让全体演员走到台前,通过念一副对联谢幕,但编剧只搜到了上联,请你完成下联的创作。上联:苦读礼义贫困潦倒尝毕生辛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作业设计必做:1.假如你是这两个剧目其中一位主演,请你写一个角色个人小传。小传内要包含人物的基本信息,人物形象及性格分析。选做:2.创作一首诗歌,表达你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学习反思
1(共21张PPT)
小
人
物
背
后
的
世
态
人
情
《变色龙》《孔乙己》群文阅读
情境设置
全市第三届校园课本剧大赛即将开幕,学校决定选派两支代表队参赛,分别参演《孔乙己》和《变色龙》,你作为这两个剧目的总指导,要组织编剧、演员和导演进行一次“剧本围读会”,再次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内涵主旨,力争在比赛中获奖。
“剧本围读会”任务
任务一:
了解故事,梳理情节
任务二:
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任务三:
关注背景,把握主旨
任务四:
再听“笑”声,剖析内核
任务一:了解故事,梳理情节
请同学们再读两篇文章,按照小说的叙述顺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整体脉络。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任务一:了解故事,梳理情节
(1-3)交代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为孔乙己的出场和性格命运的展开做铺垫。
(1-5)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
——“狗咬人事件”
(4-9)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
(6-27)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案件,多次变色
(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12-13)描写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8-29)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果——小狗被带走,受伤者反遭讥笑和恐吓。
《孔乙己》
《变色龙》
思考探究
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但叙事手段却有所不同,《孔乙己》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第一视角,截取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来讲述故事,《变色龙》则以第三视角,将一个荒诞的故事从头叙述到尾。两种手法都独具匠心,你能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种叙事手段妙在哪里?
思考探究
因为小伙计有时间来观察孔乙己,具有典型性,连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都如此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我”貌似平淡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二十多年世事变迁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却仍对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内心隐曲,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在《变色龙》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和戏剧性,还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背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小说更加生动、真实,达到了作者讽刺和揭露社会现实的意图。
任务二: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主人公在课本剧的表演中至关重要, 他们需要通过表演力量传达角色情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再次回归文本,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描写,分析“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孔乙己 奥楚蔑洛夫
外貌
语言
大摇大摆地穿着军大衣
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是又脏又破长衫.....
任务二: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孔乙己 奥楚蔑洛夫
动作
神态
帮我把大衣脱下来
给我穿上大衣吧
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
任务二:品读人物,明确形象
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脸色很像恳求
迂腐不堪的读书人
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热衷功名、麻木不仁,但内心善良
专横跋扈的沙皇警察
对下欺凌百姓,对上趋炎附势、献媚讨好、见风使舵
性格
思考探究
同为社会的小人物,他们身上的特质却又极大不同,孔乙己的“不变”和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构成鲜明的对比,请结合他们的身份具体分析。
作为一个热衷科举却屡考不中的读书人,孔乙己在多年追逐科举的道路上,如同范进一样,变得麻木不仁。他的种种行为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他不肯面对现实,不肯从旧制度中挣脱出来解放自己。
孔乙己
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不断变化,依据完全取决于小狗的主人是谁。在他看来,狗咬不咬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狗的主人是谁。对这样的人来说,没有信义原则,没有善恶是非,他们唯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反复无常,谁的地位高、权势大,谁的话就是标准。因此,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训练出来的走狗。
奥楚蔑洛夫
孔乙己
奥楚蔑洛夫
任务三:关注背景,把握主旨
时代背景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相互交织,只有将人物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解读,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清朝末年,具体时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阶级统治时代。这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危机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问题层出不穷。孔乙己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咸亨酒店,酒馆每天迎来送往各种各样的人,可以将其看做封建社会的缩影。
19世纪末 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拿腔作调、作威作福;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
写作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 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孔乙己》
《变色龙》
本文写于1884年,那时正是俄国社会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最反动的时期。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不仅没解决任何社会问题,反而促使新上台的亚历山大三世采取了更加反动的高压政策:增强了宪兵警察等专政机构,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整个俄国笼罩在军警宪兵的白色恐怖之中。沙皇专制制度下的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的却是欺下媚上的勾当。
《孔乙己》
在小说中,背景和主题紧密相连,恰当的背景设定能够为主题的表达提供更好的舞台,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饱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国民当时昏沉、麻木的状态。
《变色龙》
小说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这一案件的描写,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深刻揭露了沙皇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任务四:再听“笑”声,剖析内核
两个故事中的“笑”声来自哪些人?
酒客
小孩
掌柜
“我”
酒客
掌柜
小孩
我
围观人群
酒客、小孩
掌柜“我”
围观人群
孔乙己
①穿着可笑
②说话可笑
③争辩可笑
④教我可笑
⑤护豆可笑
⑥行为可笑
①赫留金遭遇;
②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反复变化;
任务四:再听“笑”声,剖析内核
他们“笑”什么?
任务四:再听“笑”声,剖析内核
《孔乙己》 《变色龙》
酒客 围观人群
小孩 掌柜 “我” 麻木不仁、哄笑取笑
天真无邪
自私卑劣、奚落取笑
解脱、不经意
事不关己
无聊热闹
冷漠麻木
他们“笑”声背后是什么心态?
丑陋的东西并非因为它们与众不同,而是因为它们无聊。
—— 爱默生
酒客、掌柜
围观人群
掌柜与酒客们与孔乙己的直接对话只有聊聊几句,却句句冰冷无情。他们说的肆无忌惮,冷漠残酷。比语言更直击人心的则是酒客们的笑声。酒客们以冷漠与麻木合力完成了对孔乙己人格的虐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炎凉。
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变色和反复无常的言行都引起了周围人们的哈哈大笑。这些笑声一方面突显了奥楚蔑洛夫的虚伪和无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
活动小结
《孔乙己》 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和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和残酷。
《变色龙》 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的反复无常,揭示了沙俄社会的腐败和奴性心理。
两部小说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以两篇文章为创作蓝本,将经典故事再次搬上舞台,对提高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练笔
在课本剧的结尾,你想让全体演员走到台前,通过念一副对联谢幕,但编剧只搜到了上联,请你完成下联的创作。
上联:苦读礼义贫困潦倒尝毕生辛酸
下联:
趋炎附势专横跋扈显奴才嘴脸
作业设计
必做:
1.假如你是这两个剧目其中一位主演,请你写一个角色小传。
(小传要包含人物的基本信息、人物形象及性格分析。)
选做:
2.创作一首诗歌,表达你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