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短
诗
五
首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贰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叁
学习目标
短
诗
五
首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一课时
自由朗读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这三个意象描绘出了一个清朗的月夜,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相互守望,却不依靠。
我喜欢《断章》,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呢?
我喜欢《统一》,但又不是很懂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说出他的好
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都很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首诗好,但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运用学过的读诗策略,深入解读诗歌,觉得它好,还要说出它好在哪里。
自读“阅读提示”,提取与阅读策略相关的关键信息。
一、自读诗歌,完成任务
任务一
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任务三
运用朗读技巧,感受诗韵之“美”。
任务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自由朗读,思考这五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
(可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月夜》
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第三、四句句式长短不一,建行自由。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
①
沈尹默
《萧红墓畔口占》
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走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
②
戴望舒
1944年11月20日
《断章》
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卞之琳
《风雨吟》
“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后两句则没有,新诗的对仗相对自由。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风雨吟
②
芦荻
1941年12月
《统一》
“所有……是……”“所有……无非……”“整 片……是……”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聂鲁达
统一
①
①押韵比较宽泛(可抑可不押,可以换韵);
②平仄没有严格的对仗;
③每句长 短不拘,整散结合;
④建行(句数)多少不限;
⑤节奏上注重按情感的起伏,来体现抑扬顿挫。
感受形式之“新”
自由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读懂诗歌离不开意象,请同学们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一)新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新诗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自鸦片战争后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人们在迷茫和困顿之中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部分先进之士的有益探索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诗的产生源于中国20世纪初社会思潮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中的反映,是大历史背景中个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革旧立新意识的反映。
《月夜》: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这首《月夜》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月夜》这首诗,中国首次面世的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月夜》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意象在哪里?有何含义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了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是思想的并立
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意象在哪里?有何含义
走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六小时”和“长途”,是实写,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的内心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奠定诗歌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红山茶”,萧红就是这束红山茶,所以红山茶是一个隐喻,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时间之长,路途之远
意象在哪里?有何含义
走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在现代文学中,“茶花”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而不是“白山茶”,一是让这首小诗具有色彩的亮点,同时也代表了诗人对萧红的感情深度。
这首诗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卞之琳原话:“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写作时间是1935年10月,当时我在济南。但是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选自《洗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据作者自述,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断章》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两组意象揭示了一个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风雨吟》:
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风雨十分熟悉,借风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风雨吟》
【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抒情》等。
意象在哪里?有何含义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风”“雨”“海”“舟”,这是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暴风雨在诗歌中往往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社会的巨变。诗歌写于1941年,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风雨飘摇、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意象在哪里?有何含义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诗中写“我有年轻舵手的心”,“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经验和阅历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统一》:
1969年9月,聂鲁达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此他写下了《统一》。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统一》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叶、花、果实、树木、大地”将“所有”和“一”建立联系, 揭示出世界的和谐统一性。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三)分析比较,从意象选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
【提示】
“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
“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
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
《月夜》中的意象
“月夜”
“霜”
“风”
“月”
“树”
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原本表现:孤 独、冷清、寂寞的意蕴
新诗中的新意象
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
如用“红山茶”“长 途”“风景”“房舍”“果实”等这些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的新意象。
“顶高”
成了避风港,成为权势的象征。
“明明”
有了亮色
“呼呼”
有了生机
任务三: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
提示: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赛读形式可以多样,并点评。
“呼呼”“明明”重读,读出在这清冷、幽远的环境中“我”的寂寞孤独;“顶高”重读,凸显出大树的高大无比、“我”的渺小;“并排”重读,稍加停顿,读出一种平等的感觉;“立”“靠”重读,读出对比,表现出“我”的独立;“着”要读得舒缓自然。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
①
沈尹默
“六小时”“寂寞”重读,读出诗人对萧红的深厚情谊;“红山茶”重读,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之意蕴含其中;“头边”后面稍作停顿,突出我此行的目的,表现出我的深情;“等待”“卧听”重读,读出诗人的寂寞忧郁;“却”后停顿,突出诗歌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走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
②
戴望舒
1944年11月20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卞之琳
《断章》,“看风景”“看你”和“你的”“别人的”重读,读出两组关系特别的画面中蕴含的哲理意味。
“卷”“奔”重读,语调可高亢一点,读来给人一种风雨肆虐的感受;
第二节,语调稍微下降,读出风雨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三节,“舵手”“海上”重读,读出“我”的勇气和责 任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风雨吟
②
芦荻
1941年12月
“所有”“一切”“整片”和“一”重读,突出对比,强化世界的统一性;相同的句式,节奏要一致,读出韵律的整齐美。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聂鲁达
统一
①
二、课后练笔,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改写诗歌
这几首诗歌短小精悍,但都有丰富的意象,构成了美妙的画面,包含了丰富的意趣。请将其中的《月夜》或者《风雨吟》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要求:①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美;②要忠实于原作,围绕原作中心,进行改写;③可以叙事、抒情或是说理;④字数200左右。助你轻松驾驭每一堂课
第一单元《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短诗五首》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月夜》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萧红墓畔口占》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断章》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生活现象中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风雨吟》借助各种意象,表达社会剧烈变化中年轻人对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关怀。《统一》这首诗,作者从“叶”“花”“果实”“树木”等常见意象中,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值得深思。几首小诗各具特色,蕴含哲理,令人回味。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自由朗读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预设1:我喜欢《月夜》,霜风、月光、顶高的树,这三个意象 描绘出了一个清朗的月夜,我特别喜欢这一句:“我和一株顶高 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相互守望,却不依靠。
预设2:我喜欢《断章》,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呢
预设3:我喜欢《统一》,但又不是很懂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师: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都很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首诗好,但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运用学过的读诗策略,深入解读诗歌,觉得它好,还要说出它好在哪里。
一、读“阅读提示”,明确任务:
自读“阅读提示”,提取与阅读策略相关的关键信息
二、自读诗歌,完成任务
任务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五首诗与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
展示批注成果,全班交流完善。
(可从韵律节奏、句式、修辞等角度加以说明)
预设:
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第三、四句句式长短不一,建行自由。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二、四句“茶”“话”押韵,不像很多古诗押韵严格。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
《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 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
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后两句则没有,新诗的对仗相对自由的。
《统 一》中“所有 … … 是 … … ”"所有 … … 无非 … … ”“整 片……是……"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 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2.总结与古诗的区别在于:
①押韵比较宽泛(可抑可不押,可以换韵);
②平仄没有严格的对仗;
③每句长 短不拘,整散结合;
④建行(句数)多少不限;
⑤节奏上注重按情感的起伏,来体现抑扬顿挫。
总的来说,在形式上新诗较旧诗更加自由。
任务二: 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
师:读懂诗歌离不开意象,请同学们画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一)新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新诗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自鸦片战 争后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人们在迷茫和困顿之中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部分先进之士的有益探索之一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产生源于中国20世纪初社会思潮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中的反映,是大历史背景中个人主体 意识不断觉醒、革旧立新意识的反映。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月夜》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 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月夜》这首诗,中国首次面世的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1.师:《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默读合格,勾画分析回答。)
学生:霜风、月光、树。
教师追问: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1: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了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
预设2:“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3.“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1:“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预设2:“却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教师总结:“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
《萧红墓碑口占》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1944年作者 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 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出示课件23)
诗句出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学生默读诗歌,勾画分析疏通。)
预设:
“走六小时”指时间之长。
“长途”指距离之远。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教师补充:“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3.本诗中最特别的意象是?有何特别?
预设1:
红山茶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红山茶”,萧红就是这束红山茶,所以红山茶是一个隐喻,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预设2:
在现代文学中,“茶花”具有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而不是“白山茶”,一是让这首小诗具有色彩的亮点,同时也代表了诗人对萧红的感情深度。
这首诗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卞之琳原话:“这首短诗是我生平最属信手拈来的四行,却颇受人称道,好像成了我战前诗的代表作。写作时间是 1935年10月,当时我在济南。但是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 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 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选自《洗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据作者自述,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 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明月”“梦”。
2.两组意象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风雨吟》
这首诗写于20 世纪40 年代初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风雨十分熟悉,借风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抒情》等。
1.自读诗歌,请将本诗中的意象勾画出来并思考其中意蕴。
(学生勾画后,讨论思考,教师指正)
预设1:
“风”“雨”“海”“舟”,这是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暴风雨在诗歌中往往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社会的巨变。诗歌写于1941年,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风雨飘摇、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
预设2:
“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
师补充:
诗中写“我有年轻舵手的心”,“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经验和阅历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统一》:
1969年9月,聂鲁达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此他写下了《统一》。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1.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边读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叶、花、果实、树木、大地”将“所有”和“一”建立联系, 揭示出世界的和谐统一性。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预设: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三)分析比较,从意象选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 些“新”的表现
(提醒学生就“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和“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预设1:选取古典意象表达新意。《月夜》中的意象“月夜” “霜”“风”“月”“树”等虽然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但在本诗中,其含义却发生了微妙变化。如,“霜”“风”“月”“树”不再表现孤独、冷清、寂寞的意蕴,因为“呼呼”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 让“月光”有了亮色,“顶高”让“树”成了避风港,成为权势的象征。
预设2:选用现代新意象表达作者情感。如用“红山茶”“长途”“风景”“房舍”“果实”等这些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的新意象。
任务三: 运用朗读技巧,感受诗韵之“美”
展示阅读任务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赛读形式可以多样,并安排点评。
预设1:《月夜》,“呼呼”“明明”重读,读出在这清冷、幽远的 环境中“我”的寂寞孤独;“顶高”重读,凸显出大树的高大无比、“我”的渺小;“并排”重读,稍加停顿,读出一种平等的感觉;“立” “靠”重读,读出对比,表现出“我”的独立;“着”要读得舒缓自然。
预设2:《萧红墓畔口占》,“六小时”“寂寞”重读,读出诗人 对萧红的深厚情谊;“红山茶”重读,将作者对萧红的赞美之意蕴含其中;“头边”后面稍作停顿,突出我此行的目的,表现出我的 深情;“等待”“卧听”重读,读出诗人的寂寞忧郁;“却”后停顿,突 出诗歌中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预设3:《断章》,“看风景”“看你”和“你的”“别人的”重读, 读出两组关系特别的画面中蕴含的哲理意味。
预设4:《风雨吟》,“卷”“奔”重读,语调可高亢一点,读来给 人一种风雨肆虐的感受;第二节,语调稍微下降,读出风雨造成 的不良影响;第三节,“舵手”“海”重读,读出“我”的勇气和责 任感。
预设5:《统一》中“所有”“一切”“整片”和“一”重读,突出对比,强化世界的统一性;相同的句式,节奏要一致,读出韵律的整齐美。
三、课后练笔,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这几首诗歌短小精悍,但都有丰富的意象,构成了美妙的画 面,包含了丰富的意趣。请将其中的《月夜》或者《风雨吟》改写 成一篇小散文。
要求:①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 的画面美;②要忠实于原作,围绕原作中心,进行改写;③可以叙事、抒情或是说理;④字数200左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短诗,感受这五首诗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放宽评价标准,不求深求全)
预设:五首诗的语言都凝练含蓄,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同时,这五首诗也从现代生活中吸取养料,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在打破和摆脱旧体诗语言束缚中开创了新诗“朗朗上口,自由浪漫”的语言风格。
二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
1. 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
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示例1:《月夜》“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该句表达出诗人自尊自立、追求自由、崇尚光明、探索真理 的精神与人格。
示例2:《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 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中,“寂寞”本是指人物的心情,这里用来 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蕴藉,写出诗人心境无 比孤寂、悲凉,同时也暗示此行的艰难。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达出诗人对墓中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的沉重之感。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该句中的 “却”凸显出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 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示例3:《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该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
示例4:《风雨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该句中“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因“年轻”才有勇 气,有闯劲,有胆识,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也正因为“年轻”,才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
示例5:《统一》。“繁多是个谎言”,世界是多样的,世界 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 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该句把“大地”比喻成“花”,“花”在世人的眼中是“美好”的象征。在诗人眼里,世界是单纯的、美好的,并不存在多种多样的差异,表明了诗人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
三、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对比阅读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
(1)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 的“来”“海”。
(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 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 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五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4)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2.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强调人物个体独立性的特点。
(1)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非我性”,往往见情不见人,抒情主 人公将自己整个浸在诗的情调中,却不明确点出“我”“你”。只 有少数最为放达的诗人,诗中有“我”,如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 舞影零乱”,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
(2)新诗则强调人物个体的独立性。现代诗人重视个性, 重视抒发自我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月夜》中与大树并立着的“我”,《萧红墓畔口占》中不远万里去吊唁的“我”和卧听海涛 闲话的“你”,《断章》中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风雨吟》中具有年轻舵手之心的“我”,《统一》中对个体差异性进行的怀疑,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物个体的独立性。新诗非常注重个性的表现,人物个体(抒情主人公)昂扬出场,打破了古典诗词写作“非我性”的束缚,是新诗创造性的体现。
四、拓展阅读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这首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明确:
句式上,“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两组句子内部结构一致,字数相同,富有回环往复和整齐之美;两组句子中,间隔“你”“我觉得”这样的散句,整首诗外在形 式上有种参差错落的建筑美感。节奏上,按照情感起伏分行,能够反映出情感的抑扬顿挫。
2.圈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要表达的内涵。
明确:
主要意象为“你”“我”“云”。作者采用类似于镜头推拉的方法,利用“你”“我”“云” 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性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通过对 比,表达了“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五、课后练笔,撰写鉴赏心得
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鉴赏心得。
迷途
北 岛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颗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写作要求:1.有明确的鉴赏点;2.鉴赏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有理有据;3.字数30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