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讯和游记阅读重点考点 归纳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红小鬼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少年
①嘹亮的号声接连响了好几天。今天,我碰到一小队号兵。我走到一个很神气的小号兵面前。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头戴褪色的灰色帽,帽徽虽然有些暗淡,但在这帽下的号兵却毫不暗淡!他有玫瑰色的脸庞,明亮闪光的眼睛。你看到这样的孩子——一个充满温情和友善的勇敢少年,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热起来……
②我初想:他一定很想家!但通过和他一番交谈,我立刻就明白:他不只是妈妈的孩子,更是一个老练的红军。
③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加入红军。
④“四年!”我不大相信地惊喊道,“那么,你加入红军时一定是十一岁?你参加长征了吗?”
⑤“是的,”他带着稚气而骄傲的神情回答道,“我当了四年红军了。”
⑥“长征很艰苦吧?”我冒昧地问。
⑦“不苦,不苦。跟同志们在一起,一点儿都不苦。我们革命的少年不能总去想事情苦不苦,我们只想完成当前的任务。如果需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需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⑧“你为什么加入红军?”我问。
⑨“我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常听村里人说到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我的家很穷,无田无地,田租吃去了我们收成的一半。冬天我们用树皮烧羹汤吃,把谷省下来做来春的种子。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近旁,我翻过山岭去请他们帮助我们家。他们对我很好,暂时把我送到学校里,我吃得很饱。几个月后,红军占领漳州,来到我们村庄里,我家分到田地,用不着再捐税和交田租。两个哥哥和我都加入了红军。”
⑩“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现在?我不知道。我们离开江西的时候,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同方志敏在一起。”
“农民喜欢红军吗?”
“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他们用自己的手替我们做千双万双鞋子。妇女们给我们缝军衣,男子们侦察敌军。每个人家都送子弟入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红军的!”用不着问他喜不喜欢他的同志们,有哪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会跟自己不喜欢的军队走近两万里路!
红军里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所组织的,西北苏区里共有队员四万左右。单在红军里总有几百人,他们都是十二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从全中国各地来的。其中有许多经历过长征的艰苦,像这个小号兵一样。
中国苏区的这些“红小鬼”们,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鼓起勇气来,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你好呀!”他们有坚韧、苦干、活泼的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有机会建设一个新世界,那么,从这里的少年先锋队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在外国人眼里,“红小鬼”是怎样的少年?
2.品析本文开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文本简述红军用生命捍卫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20年春天,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漫长旅程,受到海内外关注。
②从2021年5月开始,这群北行的大象就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野象监测预警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材料被截取成一条条短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更新分享。而在整个事件中,大象行程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又产生了悬念,吸引人们持续关注。
③也正是这一条条有趣的短视频,让更多人注意到大自然赠予的这场邂逅。通过短视频,我们看到大象排着队有秩序地走入河流;它们会用鼻子拧开水龙头喝水,也会为了一袋玉米打架……这些短视频将大象可爱的瞬间进行重新剪辑,有的还配以大象第一人称的旁白进行解说,通俗简明的说明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观赏习惯。其中,最受网友关注的是野象睡觉时的全家福视频。无人机先对准广袤的森林,而后镜头俯拍聚焦到一片空地上:7头大象整整齐齐卧倒在地,不时摇着尾巴,中间的小象还撒娇地抱住妈妈的大腿,周围一片宁静。在人们的日常认知中,大象在野外多站着睡觉,以便危险来临时能够快速行动。而视频中,大象却是无所顾忌地躺着酣睡,这或许正是它们一路无忧的外在体现。
④短视频在发布的同时也会通过标题和文案设置议题。“为什么大象要往身上扬泥土?”“为什么大象要离开栖息地?”——由于我国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亚洲象在近年来数量翻倍,超出了现有栖息地的承载能力,于是到保护区外觅食……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刷新对大象习性的认知,同时更加了解了云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看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种种努力,议题设置增强了互动性。
⑤这次事件最具戏剧张力的是动物与人类、与现代环境的冲突。野象越界闯入人类活动区,面对它们的“无意破坏”,人们该怎么办?短视频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把镜头也对准了被大象踩扁的汽车、破坏的农田,让人们看到镜头里萌萌的野象实际上破坏力极强,进而勾勒出“人象平安”背后当地政府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预判预警,防止象群向人员密集区移动;护林员、森林消防队、特警等组成的“守护团队”24小时不间断保驾护航;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的覆盖,减少了村民的经济损失。首次迎来大象的村民们看到一片狼藉的农田时,包容而平和,表现出对大象的友善态度。
⑥在这场“大象北行”偶发事件中,监测象群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信息与情感相互交织,由小见大地将“大象北行——生态保护——文明中国”的叙事线展现出来,让世界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摘编自任飞帆《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吸引观众,视频在剪辑的时候刻意穿插了大象不同行程的画面。
B.大象能够无所顾忌地躺着酣睡,这可能跟它们没有遇到危险有关系。
C.亚洲象数量翻倍,超出栖息地的承载,是“大象北行”的原因之一。
D.“大象北行”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5.在这场“大象北行”中,短视频充分发挥了哪些优势?
6.据报道,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从1967年的146头增至2018年的293头。结合文章,请简要分析中国的亚洲象数量增长的原因。
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①
林琳 孔庆珊
①冬日清晨,山东省邹平市魏桥镇刘井烈士陵园里,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一位老人手持抹布,弯着腰逐一擦拭墓碑。擦完一块墓碑,他就把抹布重新洗净拧干,再去擦另一块。
②老人名叫刘德龙,今年74岁。1985年,他把家安到陵园,为刘井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义务守陵,至今已有37年。
③1939年初,日本侵略军对清河平原展开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马耀南、杨国夫的带领下,在魏桥镇刘井村与敌人展开激战,痛歼日伪军800余人,其中日军417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73名烈士,1963年,当地政府在战斗遗址建起刘井烈士陵园,将烈士集中安葬。
④陵园建好后,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烈士的崇敬,刘德龙常来为烈士扫墓。刘德龙发现,陵园里安葬的73名烈士,留有名字的仅有28位。清明时节,无名烈士墓前冷冷清清,少有人祭扫。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有生之年每年都来给无名烈士扫墓,让英雄知道后辈没有忘记他们。
⑤当时,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刘德龙心想: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流血舍命,现在却没有人照管,我为什么不能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呢?当地许多村民认为墓地不吉利,对刘德龙的决定难以理解。刘德龙却认为,烈士是英雄,陪着他们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一定要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妻子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
⑥1985年,刘德龙在陵园里盖起一间土坯房,后来条件慢慢好转,才将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住所的简陋,刘德龙毫不在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陵园修整上。刘德龙想让烈士有个美丽的“家”,让烈士墓看起来更庄严,就自己精心设计了烈士墓前的拱形门洞。拱形门洞是柳树条做的,他趁柳树条嫩的时候,将其掰弯,用来塑形。做好之后,每一座烈士墓看起来更加庄严肃穆。
⑦这些年,刘德龙务农为生,生活不算富裕,修整陵园的费用,都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生产队分的柴火,他舍不得烧,一捆捆攒起来,给陵园扎了个篱笆墙。有一年电视台来陵园报道,临走留下1200元。刘德龙全用来买了月季花栽种在墓地周围,他认为这些钱要花在烈士身上才值得。
⑧因为刘德龙的尽心保护和修缮,刘井烈士陵园逐渐成为当地学校开展爱国教育的场所。“那次我真是太感动了。”说起1987年清明节魏桥中学师生前来缅怀烈士的场景,刘德龙记忆犹新。“我们这里有个风俗,清明节吃鸡蛋扫病除灾,家长都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当时有4个女学生,把带来的鸡蛋掰开,给每个烈士墓前摆了一点。那个年代鸡蛋还很金贵,许多人家都不舍得吃……”学生们对烈士这种朴实的情感,更坚定了刘德龙守陵的决心,能让孩子们记住这些英雄,他特别欣慰。
⑨陵园的后院,整齐摆放着两排竖形墓碑。2013年陵园集中整修时,原本直立的竖形墓碑被改为平放的方形墓碑,工人们将旧墓碑搬到后院,随手放倒在地上。刘德龙看见后立刻上前制止:“这是英雄,谁让你们放倒了?”他将墓碑一个个扶起来摆放整齐,“英雄就要被尊重,没有他们流血舍命,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咱可不能薄待了他们……”
⑩从把家安在陵园那一天起,刘德龙几乎一直都呆在陵园守着烈士。望着肃穆整洁的陵园,他喃喃道:“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注释】①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7.下面不属于刘德龙为烈士们所做事情的一项是( )
A.常来扫墓缅怀 B.自费修整陵园 C.墓前摆放鸡蛋 D.摆放整齐墓碑
8.下面关于烈士陵园的叙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为纪念牺牲的烈士,当地政府建立了烈士陵园。
B.村民认为墓地不吉利,不愿意去维护修缮墓地。
C.电视台到陵园采访报道,留下的钱买了月季花。
D.陵园集中整修,竖形墓碑全部被改为方形墓碑。
9.下面的剧本片段是1986年烈士家属小王和赵叔从异地他乡赶到刘井烈士陵园吊唁亲人时的对话。请合理想象并推测,补写横线处的内容。
小王 (沉重)我奶奶接到刘叔的信,伤心得哭晕过去好几次,叮嘱我一定要来看看爷爷如今安葬在什么地方。爷爷战死之后,她要支撑起这个家,所以一直没能来看一眼,没能陪伴在爷爷身边,和他说说话,多亏① 。
赵叔 (点头,手抚摸着墓碑)是啊,看到墓园门口的篱笆墙,每一座坟墓前都有② ,每一块墓碑都被擦得干干净净,就知道我爸这些年在这里一直被人放在心上,被照顾得很好。
小王 是啊,我们真该好好谢谢刘叔,把我们的亲人从心底里当成他的亲人。
10.文章划线句若改为“我可以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意思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却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①”,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避、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②,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冕旒(miǎnl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12.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3)
13.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4.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15.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明月山
梁衡
①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不为人识。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
②头一日,走人工栈道,乘缆车登顶,云绕脚下,雾入衣襟,游者不为所动;第二日,看大庙,殿宇巍峨,新瓦照人,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
③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做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
④路沿峭壁而修,左山右河。山几不见土石,全为翠竹所盖;河却无岸无边难见其貌,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随山的走势成“之”字形,忽左忽右,渐行渐高。谷间只有四样东西:竹、树、石、水。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石头一色青黑。大者如楼,小者如房,横空出世,杂布两岸。有那顺洪水而流落谷底者,无论大小皆平滑圆滚,俯仰各态。雨濛濛,似下非下,湿衣润肤。正行间,路边有一石探向谷中,四围藤树横绕围成天然扶栏,好个“一石观景处”,凭“栏”望去,只见竹浪层层,满川满山,一直向天上翻滚而去。近处偶有一枝,探向林外,正是苏东坡诗意“竹外一枝斜更好”。竹子这东西无论四季,总是一样的青绿,永葆青春朝气。大家就说起苏东坡,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说到城里菜市场上卖的竹笋。主人见我们对竹感兴趣,突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竹子是分公、母的?”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都说不知。他说:“你看,从离地处起往上数,找见第一片叶子,单叶为公,双叶为母。”众人大奇,拨开竹子一找,果然单双有别。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大家又问,这有何用?“采笋子呀!山里人都知道,只有母竹根下才能挖到笋子。”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
⑤等到又爬了几里地,过了一座吊桥,再折上一段石板路,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壁上有瀑布垂下,约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它不像我们在长江或黄河边,看大浪东去,浩浩千里,而是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我赶紧转身向后,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近处谷底绿竹拍岸,流水奏琴,偶有一束红叶,伏于石间,如夜间火光之一闪。
⑥这时,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茶备两种。一为当地的黄豆、橙皮、姜丝所制,驱寒暖胃,咸辣香绵,慢慢入心;而另一种则为山上采的野茶,清清淡淡,似有似无,就如这窗外的湿雾。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许久,不知谁喊了一声:“天不早了,该下山了。”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
16.【理清“所至”】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所至 所见 所感
山门 (1) 精神振奋
山谷 深山秋景图 赞美、兴趣盎然
(2) 江河奔流图 惊叹
石室 静坐品茶图 (3)
17.【关注“所见”】作者写明月山所见之景,遣词造句,值得品味。请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从句式角度)
(2)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从修辞角度)
18.【探究“写法”】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体悟“所感”】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有‘我’”的。
【链接材料】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相,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
2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孙景坤: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切,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又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冲过去!”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黄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黄厂停窑下马,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上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原文有改动)
(1)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事件。
段落 主要事件
②③ 朝鲜战场上,孙景坤
④ 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
⑥⑦ 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
(2)请分析选文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4)选文第⑧段有什么作用?
(5)孙景坤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读完选文,孙景坤的事迹一定让你深有感触。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孙景坤的崇敬之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30字)
参考答案
1.红小鬼是充满温情和友善、勇敢(不怕牺牲)、乐观、有理想和崇高信念(精神高尚)、有强烈的求知欲、坚韧苦干(不畏艰难)、活泼的少年。 2.“暗淡”写的是小号兵的帽子旧了,帽徽褪色了,表明生活艰苦;“毫不暗淡”是指小号兵精神饱满,神气十足,通过两词比照,突出小号兵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3.红军帮助(解救)穷人,给穷人分田地,不让穷人交租税,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孩子接受教育,让他们成长。可以看出他们的理想信念是解放劳苦大众,建设一个新世界。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首段“你看到这样的孩子——一个充满温情和友善的勇敢少年”可知,红小鬼是充满温情和友善;
根据第③段“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加入红军”,第⑦段“不苦,不苦。跟同志们在一起,一点儿都不苦。我们革命的少年不能总去想事情苦不苦,我们只想完成当前的任务。如果需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需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可知,红小鬼参加长征,认为过程不苦,认为不能总去想事情苦不苦,只想完成当前的任务;可见其不畏艰苦、坚韧不拔;
根据第 段“红军里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所组织的,西北苏区里共有队员四万左右。单在红军里总有几百人,他们都是十二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从全中国各地来的”,第 段“中国苏区的这些‘红小鬼’们,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鼓起勇气来,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你好呀!’他们有坚韧、苦干、活泼的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可知,红小鬼乐观、有理想和崇高信念(精神高尚)、有强烈的求知欲、活泼的少年。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暗淡”指昏暗,不光明。联系首段“头戴褪色的灰色帽,帽徽虽然有些暗淡”可知,“暗淡”一词在此表现了小号兵的帽子陈旧,帽徽褪色,没有光彩,侧面反应了生活的艰苦;再联系“但在这帽下的号兵却毫不暗淡”可知,“毫不暗淡”是形容小号兵精气神足,精神饱满;“暗淡”的帽子、帽徽与“毫不暗淡”的小号兵形成对比,突出小号兵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⑨段“我常听村里人说到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我的家很穷,无田无地,田租吃去了我们收成的一半。冬天我们用树皮烧羹汤吃,把谷省下来做来春的种子。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近旁,我翻过山岭去请他们帮助我们家。他们对我很好,暂时把我送到学校里,我吃得很饱。几个月后,红军占领漳州,来到我们村庄里,我家分到田地,用不着再捐税和交田租”可知,红军帮助(解救)穷人,给穷人分田地,不让穷人交租税,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孩子接受教育,让他们成长;据此可知他们的理想信念是解放劳苦大众,创作一个新世界。
4.A 5.时效性强、贴合受众、互动性强、叙事性好。(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①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成功;②政府对大象保护的各项有利举措;③人们对大象的包容和友善;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到充分落实。(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项中,由第②段“野象监测预警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材料被截取成一条条短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更新分享。而在整个事件中,大象行程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又产生了悬念,吸引人们持续关注”和第③段“通过短视频,我们看到大象排着队有秩序地走入河流;它们会用鼻子拧开水龙头喝水,也会为了一袋玉米打架……这些短视频将大象可爱的瞬间进行重新剪辑,有的还配以大象第一人称的旁白进行解说,通俗简明的说明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观赏习惯”,可知,文中没有说“刻意穿插了大象不同行程的画面”。
故选A。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第②段“野象监测预警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材料被截取成一条条短视频,第一时间在网上更新分享”,可知短视频具有时效性;由第③段“这些短视频将大象可爱的瞬间进行重新剪辑,有的还配以大象第一人称的旁白进行解说,通俗简明的说明更贴合互联网受众的观赏习惯”,可知短视频贴合受众;由第④段“人们通过观看短视频,刷新对大象习性的认知,同时更加了解了云南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看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种种努力,议题设置增强了互动性”,可知短视频互动性强;由第⑥段“监测象群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信息与情感相互交织,由小见大地将‘大象北行——生态保护——文明中国’的叙事线展现出来”,可知短视频叙事性好。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第①段“2020年春天,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漫长旅程”,可知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成功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由第⑤段“‘人象平安’背后当地政府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预判预警,防止象群向人员密集区移动;护林员、森林消防队、特警等组成的‘守护团队’24小时不间断保驾护航;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的覆盖,减少了村民的经济损失”,可知政府对大象保护的各项有利举措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由第⑤段“首次迎来大象的村民们看到一片狼藉的农田时,包容而平和,表现出对大象的友善态度”,可知人们对大象的包容和友善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由第⑥段“‘大象北行’偶发事件中,监测象群的影像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信息与情感相互交织,由小见大地将‘大象北行——生态保护——文明中国’的叙事线展现出来,让世界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可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得到充分落实造成亚洲象数量增长。
7.C 8.B 9. 有刘叔的长久陪伴和精心照顾 柳树条做的拱形门洞 10.示例:烈士们流血舍命,为保护人民而战死,但是现在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原句用反问的手法,更能凸显刘德龙对于无人照管墓地的自责,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大爱。
7.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概括。
C.错误。由第⑧段“‘我们这里有个风俗,清明节吃鸡蛋扫病除灾,家长都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当时有4个女学生,把带来的鸡蛋掰开,给每个烈士墓前摆了一点’”可知,墓前摆放鸡蛋的是4个女学生,不是刘德龙;
故选C。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
B.错误。由第⑤段“当时,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刘德龙心想: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流血舍命,现在却没有人照管,我为什么不能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呢?当地许多村民认为墓地不吉利,对刘德龙的决定难以理解”可知,当地居民不理解的是刘德龙要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而非“不愿意去维护修缮墓地”;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由题干“烈士家属小王和赵叔从异地他乡赶到刘井烈士陵园吊唁亲人”及“一直没能来看一眼,没能陪伴在爷爷身边,和他说说话,多亏”可知,此处应写刘德龙对陵园的照顾。结合第⑥段“1985年,刘德龙在陵园里盖起一间土坯房,后来条件慢慢好转,才将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住所的简陋,刘德龙毫不在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陵园修整上”可知,①:有刘叔的长久陪伴和精心照顾;
由第⑥段“刘德龙想让烈士有个美丽的‘家’,让烈士墓看起来更庄严,就自己精心设计了烈士墓前的拱形门洞。拱形门洞是柳树条做的,他趁柳树条嫩的时候,将其掰弯,用来塑形”可知,②:柳树条做的拱形门洞。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由原文“我为什么不能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呢?”可知,该句是反问句;“我可以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是陈述句,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结合第④段“陵园建好后,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烈士的崇敬,刘德龙常来为烈士扫墓”“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有生之年每年都来给无名烈士扫墓,让英雄知道后辈没有忘记他们”,第⑤段“刘德龙却认为,烈士是英雄,陪着他们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一定要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可知,刘德龙认为烈士们流血舍命,为保护人民而战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烈士扫墓和维护修缮,“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流血舍命,现在却没有人照管”更能凸显刘德龙对于无人照管墓地的自责,以及作出为烈士守墓这种行为体现的责任感。
11.C 12.(1)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2)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3)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更加强烈. 1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在驶向秦俑馆路上的情形,引出下文对秦兵马俑的所见所感。 14.该句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同时从听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秦俑馆的期待和即将见到它的激动和兴奋。 15.先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崇敬,渲染了肃穆、庄严的气氛,由所见所感引出下文对秦俑的描写,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秦俑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情感逐步加深。
11.C.联系第⑥段“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可知,“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以反问的句式强调兵马俑给人的震撼,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迹,表达了作者对兵马俑这一“奇迹”的惊叹;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1)根据第①段“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第③段“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提炼: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
(2)根据第⑤段“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提炼: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
(3)根据第⑧段“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提炼: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更加浓烈。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第④段“就这样”,承接上文第③段“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承接上文自己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浮想联翩,心潮腾涌,内心涌动着复杂难明的情绪的状态。第④段“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引出下文第⑤段“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即对自己参观秦兵马俑馆所见所感的记叙。
14.考查赏析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排比与对偶句式整齐,有朗朗上口的表达效果。“眼前幻影迷离”是视觉,“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是听觉,联系第③段中的“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和第④段中的“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可知,此时作者即将到达秦兵马俑馆,所以画线句中的“浮想联翩,心潮腾涌”表现了作者对秦俑馆的期待和即将见到它的激动又兴奋,愉快又骄傲的复杂情绪。
15.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安排的理解。答题时,先分析文章主旨,再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根据第①段“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第②段“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等语句可知,①②段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感,有土丘、田地的景色,有遗迹及唐诗的回顾,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内心的激动与崇敬;
根据第③段“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可知,作者在去往兵马俑的路上,就已经百感交集,作者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还有一丝骄傲,通过所见之景,渲染肃穆、庄严的气氛;
联系第⑤段“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第⑥段“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等语句可知,在作者见到兵马俑后内心的情感逐步加深,表现了参观兵马俑时内心的骄傲与自豪;可见前文详写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为下文的抒情与赞美作铺垫。
16. 微雨新竹图 石壁 留恋 17.(1)此句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句式整齐,用语凝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谷间竹木、流水、石头彼此相得益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明月山的赞美、喜爱之情。
(2)句中“猛扑”“裹挟”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湿云浓雾”气势汹涌的情态,动态感十足,表达出作者对这幅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的赞美之情。 18.①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游玩的原因;②运用对比(或欲扬先抑)手法,借前两日的“不为所动”与第三天雨中游山的振奋形成反差,表明自然风光胜于人工景点的感触,使文意波澜起伏。 19.文章处处都有“我”的影子,作者笔下的明月山景物和人事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透射出思想和生命之光。如在写辨别笋子的公母时,作者有感而发“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含蓄地表达对明月山自然美景和丰富物产资源的赞美之情;文末“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一句幽默风趣,表明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主人细心招待的留恋,还流露对来年再游明月山的期待,充满生活情趣。
16.此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
第③段“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对应了所至:山门;“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对应了所感:精神振奋;根据第③段“第三日,微雨,主人再邀所余之人作半日之游。无车无马,徒步爬山。一入山门,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结合“深山秋景图”“江河奔流图”,可概括①处所见为:微雨新竹图;
第④段“其实就是两山间一谷……谷间只有四样东西”对应了所至:山谷;“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对应了所见:深山秋景图;“好一幅深山秋景图”“好个‘一石观景处’”对应了:赞美、兴趣盎然的感受;
由第⑤段“石壁的背后和四周都簇拥着绿树藤萝,如一幅镶了边的岩画,而画面就是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可知②处的所至为:石壁;同时对应了所见:江河奔流图;第⑤段“半天里忽一堵石壁矗立面前……银河泻地,雪浪盖顶……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这时再回望来路,只见云雾倏忽,群山奇峰飘忽其上,古庙苍松隐约其间”对应了:惊叹之感;
第⑥段“主人在下面半山腰的一间石室前招手,待我们款款下来,他已设好茶桌”对应了所至:石室;“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对应了所见:静坐品茶图;根据第⑥段“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可概括③处所感为:留恋(或不舍)。
17.此题考查句子赏析。
(1)第④段“水流漱石,雪浪横飞,竹木相杂,堆绿染红,好一幅深山秋景图”,连用四个四字短语,句式整齐,简洁明快,表达精炼,言简意赅,语义深远,具有丰富的内涵。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山谷间水流急速,雪浪横飞,土石被竹子和树木遮盖的深山秋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明月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第⑤段“我自然无法接近水边,只试着往前探了一点身子,便有湿云浓雾猛扑过来,要裹挟我们上天而去”,“猛扑”“裹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壁上湿云浓雾的瀑布气势汹涌的情态,富有画面感,表达出作者对这幅直立起来的江河奔流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8.此题考查段落作用。
第①段“江西西部有明月山,藏于湘赣之间”交代了明月山的地理位置;“当地政府恨世人不识璧中之玉,闺中之秀,便邀海内外作家记者团做考察之游”交代了考察之游的原因;
第②段“游者不为所动……更不为所动。当晚,人走一半”,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借前两日的“不为所动”与第③段“第三日……立见毛竹数竿,有两握之粗。青绿滚圆的竹面上泛出一层细濛濛的白雾,竹节处的笋叶还未退净,一看就是当年的新竹。但其拔地接天,已有干云捉月之势。众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冲上去照相。然后开始爬山”第三天雨中游山的精神振奋形成对比,使明月山的自然风光与“人工栈道”“缆车”“大庙”这些人工景点形成强烈的反差,使文章波澜起伏,情节多变,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19.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链接材料“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相,但唯独无‘我’”,而文章中处处都有“我”的影子,第④段“好一幅深山秋景图”“好个‘一石观景处’”“我自诩爱竹,却还不知这个秘密”“原来,这山不只是为了人看的”这是作者观明月山慨叹;第⑥段“我们都不再说什么,只是端着杯子,静静地望着远处”“我说:‘不走了,就这样坐着,等到来年春天吃笋子’”是作者对明月山美景和这种惬意之趣的喜爱和留恋,以及对来年再游明月山的期盼。这些都是作者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
20.(1)②③段:奋战在最前线,九死一生。④带领村民植树造林,造福乡里。⑥⑦隐藏功名,初心不改。
(2)写出战斗持续时间之长,突出坚守之难,战绩之大。
(3)从语言和神态角度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写孙景坤对英雄的理解,写他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对副连长支全胜等的深厚革命友情和敬重之情。
(4)从内容上看点明文章主题,画龙点睛;从结构上,总结全文。
(5)在战争年代孙景坤是革命英雄,他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和平建设时期,他回乡建设,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6)孙爷爷,您是我心中最伟大的英雄!您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冲锋陷阵,无所畏惧,九死一生,赢得了无数功勋!但是您复员后却把这满身的军功章悄悄藏起,做了一个农民,又带领全村百姓植树造林,脱贫致富。您从不为自己,时刻为了国家和人民,共产党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您当之无愧!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段落:②③”“主要事件:朝鲜战场上,孙景坤”,找到第②段“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第③段“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可概括为:奋战在最前线,九死一生;
根据题干提示“段落:④”“主要事件: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找到第④段“上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可概括为:带领村民植树造林,造福乡里;
根据题干提示“段落:⑥⑦”“主要事件: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找到第⑥段“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第⑧段“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等语句可概括为:隐藏功名,初心不改。
(2)本题考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语句。
“一直到”指一直持续,没有停止到某个时候;根据语句“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联系第③段“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可知,“一直到”体现了战斗持续时间长,敌人进攻猛烈,我军坚守困难,但成功打退敌人的进攻,体现其战绩大。
(3)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
根据语句中“插嘴”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语句中“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根据“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联系第⑦段“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可知,孙景坤不居功自傲,认为腿都打没了的副连长支全胜才是英雄,体现孙景坤对英雄的理解,体现其谦逊的品格;“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谈及副连长支全胜面色凝重,不禁眼中含泪,叮嘱孩子将书收好,体现他对副连长支全胜等的深厚革命友情和敬重。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从结构上来说,第⑧段位于结尾,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根据结尾段“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联系第⑥段“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第⑦段“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等语句可知,孙景坤的军功章都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不曾主动显露,《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的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称文章中的人不是自己,认为腿都打没了的副连长支全胜才是英雄,不居功自傲,体现了孙景坤“隐藏功名,初心不改”的主题,画龙点睛。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②段“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第③段“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写朝鲜战场上,孙景坤奋战在最前线,九死一生,他战功赫赫,是战争年代的革命英雄;
第④段“上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写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带领村民植树造林;联系第⑥段“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可知,和平建设时期,孙景坤回乡建设,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可知孙景坤不图名利,初心不改,是真正的英雄。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孙景坤的崇敬即可,可联系孙景坤事迹进行表述,注意要求使用修辞手法,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孙景坤的事迹生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朝鲜战场上,他冲锋在前,不畏生死;在荒弃的山坡上,他带领乡亲,埋头苦干;在史册上,他战功赫赫,永垂不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