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
内容分析: 介绍科学家们关于鸟类起源的研究成果,即鸟类可能是由小型恐龙进化而来的假说,并通过化石证据和演化过程的推理,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以唤起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提升对自然科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取科学信息,培养逻辑思维和想象力。 语言运用: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记录下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事物。 思维能力: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分析恐龙的进化过程,学生将增强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选择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教学难点】 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记录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只有不断探索的人,才能领略到世界的奇妙。”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自然科技的大门,透明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鸟类的祖先真的是恐龙吗?纳米技术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出发前往自然科技博物馆探秘吧。博物馆以时间为序,共分为“过去--现在--未来有三个主题场馆。当我们完成最终任务时,同学们,还可以化身为小小预言家,用手中的笔图画未来世界,创科技未来呢!现在的你是不是有点小心动了吗 走,让我们抓紧启程吧!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激趣引入,认识恐龙
1.谜语激趣: 嘿,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挺有意思的谜语一起来猜一猜: “我是史前大巨兽,巨大身躯走神州,长长尾巴显威武,尖牙利爪震四方。”猜猜它是谁? 学生猜谜,师生互动。 教师揭晓答案:出示答案图片霸王龙,霸王龙可是非常著名的恐龙呢。 创设情境,认识各种恐龙。我这里有个视频,讲的是各种各样的恐龙,你想不想看看呢? 2.激趣提问: 教师提问:欣赏完这些恐龙,谁来说一说你对恐龙有哪些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 师生互动: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存和学习经验作答。 学生回答:我参观了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看到恐龙塑像,让我大开眼界。 我看了动画片《恐龙世界》,了解了恐龙掌控地球达1亿6千万年之久。 3.走进恐龙:有谁知道恐龙名字的来历?老师出示资料,简介。 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1804-1892),研究化石,发现其中的禽龙,巨齿龙和林龙,体形巨大,腿呈柱状,只是行走时腹部贴着地面,一副匍匐前进的样子,于是,就给它们取了一个新名字“恐怖的蜥蜴”。我国科学家则把它简捷地翻译为“恐龙”。 4.引入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题目叫作《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师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学生齐读课题。 5.教师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预设: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恐龙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难道恐龙和鸟类有什么关系?……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学生观看动态画面,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恐龙的资料。 了解恐龙的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课题。 3. 学生质疑, 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创设情境,谈话切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通过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第二节:字词认读,初读课文。
1.认读词语。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身体轻盈 凌空翱翔 天之骄子 笨重 迟钝 茹毛饮血 庞大家族 形态各异 凶猛异常 学生自读词语: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生交流。读了第一组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哪类生物?读了第二组词语呢? 教师质疑: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生物之间有着怎样密切联系呢?走,让我们一起去探秘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2.初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心句。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这样说过。。课文中第一段中讲科学家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猜出了什么结论呢?在文中全画出答案来。 (2)课件出示:对比两个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性。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鸟儿。 “一支”是说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是说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严谨。 教师继续追问: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预设:概括全文。 提问:那么,同学们,中生代时期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闭上眼睛,穿越时空隧道,去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它的样子吧。 出示课件:看,这就是中生代的地球。 中生代是指显生宙(看得见生物的年代,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主要动物有恐龙类、鱼龙类、翼龙类等。同时也是指爬行动物时代。 (4)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是什么为恐龙演化成鸟儿提供了证据? 预设1:在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是在骨骼结构上的相似为恐龙演化成鸟儿提供了证据。 学生读词语,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
第三节:深入局部,品读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寻找描写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的发现。在课文中圈画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研究者们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上相似的地方,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及恐龙应该长羽毛的证据作一一展示。 2.品读感悟,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1)老师读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陆地的恐龙演化成天空中的鸟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根据课文内容列思维导图。 (2)师引导列思维导图:先说说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再找出每个阶段最关键的一个词句。 示例:“第一种恐龙”。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3.师生交流(1)介绍第一种恐龙。 引导;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离我们太久远,听了他的复述,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怎么想出来的? (2)介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同学们,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恐龙家族是庞大的,恐龙家族形态各异? 表达训练:假如你是这庞大家族中的一员,该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呢?请试着说一说。 (3)复述一些猎食性恐龙的形体变化。 提问:同学们,是不是恐龙家族都能飞上美丽的蓝天呢?让我们把第四段中描写猎食性恐龙的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他们的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图说一说。 (4)复述恐龙学会飞翔的过程。 引导:外形像鸟,不一定能飞上蓝天。只有具备飞翔的本领,才是真正的鸟类。恐龙是怎样具备飞翔能力,科学家做出了几种推测?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边说边表演。 4.整体把握 教师提问:同学们,恐龙飞向蓝天,好一个漫长的、奇妙的过程!通过课文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思考:课文围绕恐龙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你与同桌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提示: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上相似的地方,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及恐龙应该长羽毛的证据。 默读文章,思考并交流恐龙演变的过程 小组按照自学要求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选优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学生讨论课文围绕恐龙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与同桌合作,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三节:指导字词
1.根据词语意思,猜词语。 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 (翱翔)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2.认读生字。 ①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 ②师指名学生读生字,“辟”读“pì”,不要读成“bì”。 ③生开火车认读。 3.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①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②生自由认读。 ③师指名认读,并引导学生是怎样记住字形的? ④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认字的好方法。 示例1:可以用形近字识字法来记忆。钝—吨;翼—冀;膨—澎;末—未;毫—豪;颅—硕。 示例2:说文解字分辨“末”与“未”。 课件出示: 末,树的顶部叫“末”。字形采用“木”作偏旁,指示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上部。 未,字形像树上枝叶重叠的样子。所有与未相关的字,都采用“未”作偏旁。 ⑤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毫”与“豪”, 指导书写“隧”字。 学生朗读生字,注意易错字的写。认真书写生字。